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26岁,因头痛1月入院。头颅CT表现(图1):小脑蚓部、四脑室后见一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的类圆形高密度肿块,CT值92~108HU,肿块前缘见点状更高密度影,CT值301HU,四脑室受压前移呈“一”字形,幕上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脑实质及颅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CT诊断:小脑蚓部或四脑室后占位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建议行MRI检查进一步确诊。MRI表现(图2,3):后颅凹可见一类圆形大小约4.9cm×4.9cm×4.4cm混杂短T1短T2信号为主病灶,病变内部信号强度于T1WI欠均匀,可见稍长T1信号区。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双侧小脑半球、四脑室、中脑导水管及延髓受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7例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7例患者中,Juri A型2例;B型3例,C型2例,病灶最小1.61cm×1.27cm,最大6.63cm×3.17cm,平均3.25cm×2.02cm。MRI表现:T_1WI 6例呈高低混杂信号,1例呈等低信号;T_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4例边缘可见低信号环,1例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2例边缘部分强化,5例增强扫描未见强化;7例中2例合并有少许脑室积血,6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脑积水。CT表现:3例行CT平扫,均表现结节状、桑葚状高密度影,CT值约45~75HU,病灶内部密度大部分均匀。结论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读片窗     
患者 男,34岁。右耳听力下降伴走路不稳半年。CT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圆形混杂密度肿块影,真径约3.7cm,病变以低密度为主,CT值为22.9~27.2HU,其内和周边可见多个散在和连续的点状、斑点状高密度钙化影,CT值164.5HU(图1)。增强扫描:病灶周边呈薄环状强化,内部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49岁.胆石症手术前常规胸部检查偶然发现右肺上叶占位性病变.患者平素偶有胸闷、气短,干咳. 胸部X线平片:右肺上野内带见一椭圆形病灶,大小约4cm×3cm,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境界清楚.CT平扫与增强:右肺上叶尖段见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光滑,大小约3.0cm×3.2cm,密度均匀,CT值17.0~20.3 HU,周边无明显分叶及毛刺征,无卫星病灶,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CT增强扫描,肿块呈周边环形明显强化,中心轻度或无强化,CT值为32.0~57.3 HU.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43 岁,因 "车 祸 致 头 晕、头 痛 伴 恶 心、呕 吐 9 h余"入院.既往无头部外伤及颅脑手术史.辅助检查:CT 增强示右侧顶叶团块状高密度影,横断面约 2.6 cm×2.0 cm,CT 值约为 810 HU,周围伴有斑片状水肿带,增强与周围血管分界较清晰 (图 1 ,2 ).MRI示 右 侧 顶 叶 团 块 状 异 常 信 号 影 ,大 小 约2.5 cm×2.3 cm×2 cm,形态不规则,T1 、T2 及 FLAIR 均以低信号为主,其间夹杂网格状 T2 高信号,周围伴有斑片状长 T1及长 T2 水肿带,局部脑沟变窄,右侧脑室后角受压变窄;增强后病灶呈条状及网格状强化(图 3~5).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1岁.因头痛并自发性呕吐5次、昏迷18h,于2010年12月5日就诊,既往有头晕、头痛反复发作2年.体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c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增强;膝径反射正常.影像检查:CT示:左侧脑室前角区有一密度不均匀增高肿块,考虑合并瘤内卒中,大小约3.9 cm ×3.6 cm ×4.2 cm,CT值76 HU,周围有低密度带,左大脑半卵圆区有结节状高密度病灶,大小约1.0cm×0.9 cm×0.8 cm,CT值72 HU(图1).MRI示:左侧脑室前角区见形态不规则混杂信号块,大小约3.9 cm×3.2 cm×3.6cm,病灶周围见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显示条状强化.左侧顶叶见长T1、长T2信号影,大小约1.0cm×0.9cm×0.8cm,增强无强化征象(图2).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32岁.头疼、走路不稳半年余,近日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体检:闭目难立,指鼻实验( ).CT平扫:示左小脑半球一类圆形分隔状低密度影,CT值略高于脑脊液,边界较清,左后边缘等密度结节影,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幕上脑室均扩大(图1).MR平扫:示左小脑半球类圆形囊性分隔状肿物,T1WI呈低信号(图2),T2WI呈高信号,边缘光滑,囊壁伴一较大的软组织结节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病变占位效应明显,灶周无明显水肿.增强扫描示壁结节病灶明显强化,囊液无强化(图3).影像诊断:考虑左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8.
病例资料患者,男,33岁,CT检查发现前上纵隔占位,到我院心胸外科治疗。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见胸腺区左前上纵隔见大小约3.3 cm×3.8 cm×3.5 cm类圆形肿块影,病灶中心呈稍高密度,CT值约48~55 HU,病灶边缘呈稍低密度,CT值-4~-10 HU,病灶轮廓光整,境界清晰(图1),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图2、3)。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咯血1月,加重1周.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右肺中野见巨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8.8 cm×4.5 cm×6.8 cm,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其内CT值约34 HU,边缘见不定形钙化影(图1,2);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显著强化,CT值约81 HU(图3);延迟扫描:强化程度稍减低,CT值约70 HU(图4).上述病变考虑:多为恶性肿瘤(间质性).手术所见:病灶位于右肺上、中、下叶,周围肺组织充血、水肿,胸膜增厚,病灶大小8.0 cm×7.0 cm×6.0 cm,质地硬,形态呈哑铃状,包膜完整.边界清.镜下见瘤细胞以纤维母细胞和圆形组织细胞样细胞为主,细胞无一定排列方式,多形性明显,见核分裂像及瘤巨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室管膜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5例均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同时接受CT平扫.结果 5例室管膜母细胞瘤中4例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发生于右侧额叶,3例发生于脑室内(右侧侧脑室、左侧侧脑室及四脑室各1例).1例为多发病灶,主体位于双侧额叶侵犯胼胝体膝部并脑室及鞍上池多发播散转移.肿瘤体积2.6 cm ×2.4 cm×3.4 cm~5.7 cm×5.6 cm×5.4 cm.CT平扫1例发生于左侧侧脑室内病灶表现为大片状钙化,边界清晰,瘤周无水肿,另1例发生于双侧额叶病灶表现为不均匀稍高密度,边界不清,可见大片水肿.MRI平扫T1WI多表现为等稍低信号,T2 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例见肿瘤内囊变.结论 CT和MR检查能准确显示室管膜母细胞瘤部位、范围及周围受累情况,但是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定性诊断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