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亚低温治疗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1 ] 。笔者医院于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7月对 3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亚低温治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36例 ,其中男 2 9例 ,女 7例 ;年龄 1 5~ 6 8(平均 4 2 )岁。发生脑挫裂伤 2 2例颅内血肿 1 1例、脑干损伤 3例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法评分≤ 5~ 8分 30例 ,≤ 3~ 5分 6例。全部患者在手术或保守治疗基础上进行亚低温疗法治疗。亚低温疗法均在监护病房内进行 ,室温控制在 1 8℃~2 1℃ ,相对温度保…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及亚低温联合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及亚低温联合治疗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自2005~2008年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住院期间分别采取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组)20例,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组)20例,亚低温及机械通气联合治疗(亚低温合并机械通气组)20例,观察其预后情况.结果 亚低温及机械通气联合治疗组患者预后情况较单纯亚低温及机械通气效果佳.结论 机械通气改善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通气功能障碍.亚低温能降低机体氧耗降低脑代谢,将其联合应用于治疗重度颅脑损伤能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3.
现将我科 2 0 0 0年以来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 ARDS40例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40例中男 3 0例 ,女 1 0例 ,年龄 2 2~ 76岁 ,平均 43 .7岁。均系外伤引起重型颅脑损伤 :其中脑内血肿 1 5例 ,硬膜下血肿5例 ,广泛脑挫裂伤及弥漫性脑水肿 2 0例 ,合并有脑疝者 7例 ,合并原发性脑干损伤 6例。颅脑损伤患者 GCS评分 :6~ 8分者 3 2例 ,3~ 5分者 8例。全组病例均经头颅 CT证实。全组病例 ARDS之诊断均符合 1 98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拟订的统一诊断标准 ,全组均作动脉血气分析 ,p H小于 …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 1 999年 1月~ 2 0 0 1年 1 0月 ,运用亚低温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病人 2 5例 ,现将本组病人对亚低温的治疗实施方法与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2 5例病人 ,男性 1 5例 ,女性 1 0例 ,年龄 1 0~ 68岁。亚低温持续时间 3~ 7d ,体温控制在 32~ 35℃ ,亚低温治疗前均为昏迷状态GCS评分 4~ 8分 ,平均 6分。治疗后 2 5例中GCS评分 7~ 1 5分 ,平均 1 1 6分。2 亚低温治疗方法2 1 脑温的监测我们应用半导体制冷降温仪进行脑温监测 ,可直接读取脑温值或采取直肠测温。肛温探头放入肛门内 6~ 1 0cm。2 2 用药本组采用冬…  相似文献   

5.
刘平  谭学书  陈旭  马大鹏  赵兵 《四川医学》2001,22(5):465-466
我院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 ,对 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结合尼莫同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男 2 2例 ,女8例。入院时GCS≤ 8分。年龄 17~ 6 8(30± 5)岁。以车祸致伤为多 ,其次为坠落和打击。广泛脑挫伤 13例 ,合并有血肿 (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 ) 7例 ,原发脑干损伤 10例。 30例中合并有弥漫轴索损伤 15例 ,有复合伤 4例 (胸、腹、四肢 )。 30例均行头颅CT扫描。1 2 降温控温及尼莫同输注方法 :入院后经急诊CT扫描无手术指征者 ,即行亚低温冬眠和尼莫同静…  相似文献   

6.
本院ICU自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1 0月 ,对 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 ,其中 1 2例并发肺部感染。现将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9例重型脑损伤 (Glasgow昏迷评分 4~ 8分 )患者在实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或复温后 1周内 1 2例并发肺部感染 ,发生率为 31 %。1 2例中 ,男 1 0例 ,女 2例 ;年龄 1 3~ 69岁 ,平均 41岁 ;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实施亚低温治疗时间 <3天 7例中发生肺部感染 1例 ,3~ 8天 32例中发生肺部感染 1 1例。1 2 临床表现及检查 亚低温…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 2月~ 2 0 0 2年 12月我院应用亚低温治疗 3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本组病人 36例 ,其中男 2 9例 ,女7例 ;年龄 18~ 78岁。应用亚低温治疗时间为 2~ 14d ,平均 6 .3d。格拉斯哥评分 (GCS) 3~ 8分 ,其中行开颅手术者 2 8例 ,保守治疗 8例。1.2 本组病人均于伤后 6~ 2 4h进行冬眠治疗 ,治疗前体温 39℃以上。用冰毯仪加冬眠合剂降温 ,冰毯仪设定温度为 33~ 35℃。冬眠合剂组成 :生理盐水 5 0ml +氯丙嗪 10 0mg +异丙嗪10 0mg +度冷丁 10 0mg。冬眠合剂用量 :诱导降温期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文报道亚低温脑保护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GCS≤ 7分 )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与结果  5 8例为经亚低温治疗组 :病死率为 2 7 6% ;5 2例未经亚低温治疗 ,而采用常规治疗病死率为 5 3 8% (P <0 0 0 5 )。结论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及脑缺血后的脑损害 ,减轻伤后神经功能障碍 ,减轻脑水肿和脑耗氧量 ,无任何副作用。作者认为 ,亚低温脑保护是目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奋强  罗毅  李松年  韦刚 《华夏医学》2000,13(2):200-201
近几年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亚低温 ( 3 3~ 3 5℃ )能减轻外伤后脑损害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 ] 。我院 1 997年 7月至 1 999年 9月应用亚低温和常规治疗两种方法对 4 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 GCS≤ 8分 )进行分组治疗 ,结果表明亚低温组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 .1 分组 重型颅脑损伤 ( GCS≤ 8分 )患者 4 2例 ,男 3 2例 ,女 1 0例 ,年龄 1 8~ 60岁 ,平均年龄 3 5岁 ;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2 0例 ,其中脑挫裂伤 9例 ,颅内血肿 1 1例 ;GCS5~ 8分 1 7例 ,GCS3~ 5分 3例。亚低温治疗组 2 2例 ,其中脑挫裂伤 1 3例 ,颅内血肿 9例 ,GCS5~ …  相似文献   

10.
陈刚 《中外医疗》2014,(28):119-120
目的探究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其中23例采用亚低温治疗,另外23例采用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及亚低温治疗。结果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组较低温治疗患者组脑灌注压高、脑组织氧分压高、颈静脉血氧饱和度高、脑组织摄氧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并联合亚低温对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好,效果佳,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对5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其中14例并发肺部感染。其预防及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1例重型颅脑损伤(Glasgow昏迷评分4~8分)患者在实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或复温后1周内14例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7%,14例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12~74岁,平均47岁,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实施亚低温治疗时间3天以内10人发生肺部感染1例(发生率为10%),亚低温治疗3~8天41人发生肺部感染13例(发生率为32%)。  相似文献   

12.
李霞 《中国乡村医生》2010,(20):195-195
资料与方法机械通气患者54例,男32例,女22例,年龄11~67岁,重度农药中毒者5例,重度脑损伤及颅脑疾患者21例,电击及不明原因致呼吸心跳骤停者20例,各种原因致呼吸衰竭者8例,直接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20例,经151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34例,插管2天后改切开26例,成活30例(55%),死亡24例(45%),其中6例家属放弃继续治疗死亡。  相似文献   

13.
呼吸衰竭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 1 996年 1月~ 1 999年 1 1月 ,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 1 76例 ,发生呼吸衰竭 6 4例 ,其中应用机械通气治疗 1 9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住院呼吸衰竭患者共 6 4例 ,均经头颅CT或手术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8 0 0kPa和 /或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6 6 7kPa。分组 :应用人工呼吸机作通气治疗者 1 9例为治疗组 ,未使用机械通气者 45例为对照组。治疗组 1 9例中 ,男 1 7例 ,女 2例 ,年龄 5~ 6 7岁 ,平均 40 7岁…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较高[1] ,我们应用法莫替丁注射液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 0 0 0年1月~2 0 0 3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37例,女8例;年龄16~72岁,平均30 5岁。入院时GCS评分为3~8分,无合并伤。既往无溃疡病及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史,生存期>3d。均经CT和手术证实有不同程度的脑挫伤,其中伴有硬膜外血肿2 4例,硬膜下血肿16例,脑内血肿7例,多发性脑内血肿19例。随机分治疗组2 3例,男19例,女4例,平均年龄31岁,GCS评分3~5分9例,6~8分14…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8年10月~2000年4月收治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20例行亚低温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18~54岁.分两组:常温对照组22例,GCS 6~8分者14例,3~5分者8例,手术11例;亚低温组20例,GCS 6~8分者13例,3~5分者7例,手术12例.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本院对重型颅脑损伤住院病人采用亚低温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8年10月~2000年10月经CT确诊的重度颅脑损伤住院病人42例,其中脑挫裂伤15例,脑挫裂并发颅内血肿18例,原发脑干伤9例.年龄18~30岁26例,40~50岁8例,60岁以上8例.体温37~37.9℃ 24例,38℃以上18例. 1.2 分组方法本组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1例,除采用正常药物治疗外,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21例,只采用药物治疗.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和病情的程度上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68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  6 8例GCS≤ 8分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于创伤后 2 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 ,控制直肠温度在 32℃~ 34℃ ,颅内压降至正常后再持续维持低温 2 4~ 4 8h ,然后缓慢复温。监测和记录治疗前后的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血糖及重要脏器功能指标 ,于伤后 6个月根据GOS标准进行评估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后患者脑组织氧分压明显升高 (P <0 .0 5 ) ,颅内压明显降低 (P <0 .0 5 ) ,对创伤后早期发生的高血糖反应有抑制作用 (P <0 .0 5 )。GOS评估显示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 6 9.2 % ,病死率12 .3% ,与对照组比较 (分别为 33.3%和 2 8.5 % )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研究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及方法.方法 选自2007年3月~2009年2月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选为Glasgow昏迷评分(GCS)4~8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亚低温组患者入院后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Glasgow预后评分(GOS).结果 亚低温组30例患者,恢复良好20例,中残5例,重残及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对照组30例患者,恢复良好14例,中残9例,重残及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使其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评价亚低温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5 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亚低温治疗者 2 2例与随机抽取的 2 6例常温治疗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亚低温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提高存活率、降低颅内压等指标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亚低温可有效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降低颅内压 ,是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脑组织耗氧量 ,保护脑屏障 ,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我院于 2 0 0 0 - 0 1~2 0 0 1- 11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及高血压脑出血 19例 ,应用颅脑降温仪 (长春产TY - 98型微机控制降温仪 )治疗后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9例病人 ,男 11例 ,女 8例 ,年龄在 2 0~6 7岁 ,重型颅脑损伤 9例 ,高血压脑出血 10例。亚低温治疗持续 5~ 7d ,体温控制在 32℃~ 34℃。2 护理体会2 .1 将病人安置在监护室内 ,监测T、P、BP、R、血氧饱和度、心电、室温维持在 18℃~ 2 0℃ ,床上铺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