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皮层功能损伤情况.方法 分别利用组块任务模式及事件相关任务模式,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及正常对照组在不同颜色棋盘格刺激下的脑皮层活动进行了BOLD-fMRI研究.结果 组块任务模式的棋盘格刺激主要激活视觉皮层区;事件相关任务模式的棋盘格刺激还可激活额叶、扣带回、海马旁回、中央前回、颞叶等与视觉注意和视觉意识有关的脑功能区,弱视组与对照组在视皮层及这些视觉注意及意识调控区的激活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对不同颜色的敏感性减弱,但程度不同.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视觉皮层及视觉注意和意识调控区的激活减弱可能与这些区域神经细胞的同步放电活动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2.
杨少梅  林健民 《眼科学报》1992,8(4):173-178
本文名分析了3099例2.5~14岁儿童的屈光状态.资料表明:非斜视者的屈光不正随着年龄增长,远视的发生和程度逐渐减少而近视的发生和程度逐渐增加。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者,中、量度弱视的高、中度远视和近视比轻度弱视者多.单跟屈光不正性弱视者,高、中度远视和高度近视比非弱视眼的多.双眼内斜视性弱视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程度弱视的屈光分布无显著差异.单眼斜视性弱视的屈光分布与非弱视眼比,无显著差异.本文结果揭示屈光不正性弱视与高度屈光不正有关;眼位偏斜可能为斜视性弱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dependent level functional MRI,BOLD-fMRI)技术研究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对不同级别大脑视觉皮层功能的影响,比较即时矫正屈光不正后视皮层的激活特点,分析皮层激活改变与弱视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SIEMENS AVANTO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1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及18例正常视力儿童的枕叶视皮层感兴趣区BOLD-fMRI数据,图像处理及分析为本核磁扫描仪自带软件。比较弱视组与对照组及弱视组即时屈光矫正前后皮层激活强度及范围的不同,分析其改变特点及机制。对患儿弱视程度分级,分析其与皮层激活改变的关系。结果弱视组皮层神经元的反应水平及激活范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弱视组即时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活动水平有所增高,激活范围增大,同时在楔叶、舌回等次级视皮层等有额外反应。同时皮层激活范围与弱视程度不成线性相关。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各级视觉皮层均发生了激活范围的改变,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激活范围明显增大,提示尽早矫正视力对改善弱视皮层损害有帮助,但这种皮层激活范围的改变与弱视程度并不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188例343眼5-13岁弱视儿童的散光状态进行分析,复合远视散光占58.39%,混合性散光占12.84%,单纯远视散光占11.66%,复合近视散光占11.07%,单纯近视散光占5.53%。导致弱视的散光度:单纯远视散光为1.83±0.61D,单纯近视散光为1.42±0.41D,散光参差度为1.33±0.41D,复合远、近视和混合散光所致弱视的最低球、柱镜度数均为0.5-1.0D。  相似文献   

5.
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各类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29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散瞳检影后配戴矫正眼镜,同时行遮盖、红闪治疗以及精细目力训练,3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根据视力提高情况调整遮盖比例和戴镜度数。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最差,近视性弱视次之,散光性弱视和远视性弱视疗效较好。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弱视的性质和弱视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远期屈光动态变化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远期屈光动态变化及疗效观察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眼科王勇,射荣,王军蕊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儿童弱视患者中占有相当一部分,它的治疗方法较简单,疗效也最好,只要能及时、合理的治疗,绝大多数都能治愈。本文通过对部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动态...  相似文献   

7.
弱视(Amblyopia)是严重损害儿童视力的一种常见疾患,它直接影响双眼单视的发育.以弱视的患病率为2-5%.我国估计约有一千多万弱视患儿.屈光不正弱视目前占各类弱视的大多数.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中、高度屈光不正患者.本文采用1987年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制定的标准,视力≤0.9,远视≥3.00D,近视≥6.00D,散光≥2.00.对我院门诊8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进行了验光配镜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  相似文献   

8.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光不正是引起弱视的主要原因,均发生在没有戴矫正眼镜的屈光不正儿童。本文对57例屈光不正性弱视进行配镜后闪烁治疗仪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对屈光不正性弱视诊断的正确性。方法:(1)对36例45眼屈光不正性弱视重新散瞳检影验光,分别记录球镜度、柱镜度、轴向和矫正视力,并与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按屈光性质分远视性散光、近视性散光及混合性散光三组,分别对三组被误诊患者的年龄、误诊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柱镜度及轴向与原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混合性散光占41.66%,三组中误诊年龄、时间以近视性散光为最高,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误诊的方面主要是柱镜度及轴向,以混合性散光为多。误诊年龄、时间以近视性散光为高,对屈光不正性弱视进行正确诊断,过硬的检影技术是关键,基层视光人才素质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远视、眼正位儿童中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与远视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56例两眼对称远视儿童,平均年龄5.5岁,分为两组,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和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评估两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患病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在32例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中,4例(13%)患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24例双眼远视〉+4.0D等效球镜组中,15例(63%)患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双眼屈光不正的儿童中弱视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双眼远视的儿童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当远视度数大于+4.0D等效球镜时。基于本次调查,双眼远视〉+4.0D的儿童有13%~63%发展成两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由此说明远视〉+4.0D的儿童患两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远/近立体视觉的状态及治愈后立体视锐度的变化。方法对158名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在治愈前后进行远/近立体锐度(stereoacuity,SA)检查。结果(1)治愈前远SA优于近SA(P<0.025)。(2)治愈后远/近SA都有明显提高(P<0.005)。(3)<5岁被诊治患儿SA提高优于>5岁才接受诊治的患儿(P<0.005)。结论(1)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远SA优于近SA;治愈后近SA比远SA提高快。(2)弱视儿童治愈时间越早越好,它有利于立体视觉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两种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远视性弱视与近视性弱视的疗效。方法通过散瞳验光筛选出286例(572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分为远视性弱视组、近视性弱视组进行综合治疗,并将各类弱视分为轻、中、重三组进行疗效比较。治疗包括配戴合适眼镜、遮盖健眼或交替遮盖、精细目力作业训练及弱视治疗仪的应用。结果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率为77.69%,近视性弱视基本治愈率为36.54%。不论轻度弱视组中度弱视组还是高度弱视组,均以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率高于近视性弱视,且远视性弱视平均治愈时间明显短于近视性弱视。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弱视治疗的疗效与屈光不正的性质密切相关,远视性弱视的治愈率明显高于近视性弱视,且治愈快。必须探讨一种新的治疗近视性弱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全矫配镜加遮盖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用全矫配镜加遮盖法来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对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采用全矫配镜联合传统遮盖进行治疗。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221眼,3~5岁74眼占33.5%,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最高;6~8岁组99眼占44.8%,有效率及治愈率居中:9~11岁组48眼占21.7%,治疗效果最差。说明年龄与疗效成正相关,6~8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结论: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很多,但全矫配镜加遮盖法仍是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贺志华  李炎  张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6):1163-1165

目的:探讨应用左旋多巴和视觉刺激训练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研究效果。

方法:选取2013-05/2016-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64例68眼进行本次研究,将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33眼)与对照组(32例35眼)。对照组采取视觉刺激训练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左旋多巴治疗。24wk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P-VEP、视觉敏感度的变化。

结果:治疗24wk结束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明显高于对照组(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虽然对照组的P-VEP P100波幅升高,潜伏期缩短,但观察组的效果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左旋多巴和视觉刺激训练联合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效果显著,能够较好地纠正其视觉敏感度,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后期行视功能训练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01/12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22例244眼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球镜≤±3.00D,散光度绝对值(以下简称散光度)≥2.00D,双眼球镜差值≤1.50D,双眼柱镜差值≤1.00D。所有患儿均已经过初步治疗,常规验光戴镜和弱视治疗后,弱视眼视力已经提高到0.6以上且双眼视力相差不超过2行。将患儿随机分为训练组(62例124眼)和对照组(60例120眼)。所有患儿均采用家庭+诊室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训练内容为:弱视训练仪(光刷、红闪、光栅等)、电脑软件精细和刺激训练。训练组除完成对照组训练项目以外,还需要进行单眼调节功能、双眼调节功能训练及双眼集合、融像功能训练。随访6mo后,对两组患儿的视力疗效、近立体视、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随访末期,两组间整体的视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近立体视功能、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在综合疗法治疗的基础上,后期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对于提高弱视患儿的基本痊愈率、缩短疗程和建立健全立体视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变化的特点。方法:选取13.7'、27.5'及55'三种方格对正常儿童(88眼)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44眼)进行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研究,分析枕区五个导联位的P1潜时及N1P1振幅,并观察每一例地形图。结果:13.7'及27.5'方格,弱视眼的P1潜时同正常组相比显著延迟,弱视眼的N1P1振幅在枕区导联降低;在55'方格两组间P1潜时及N1P1振幅差异显著性意义,N1P1振幅的分布同正常组改变。地形图:枕区高电位活动不对称分布增多。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P1潜时入N1P1振幅的异常,主要发生在高空间频率,P通道可能受到了视觉发育敏感期异常视觉经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3.0 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评价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在规范弱视训练后,脑皮层视觉运动觉功能区的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研究.初诊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9例,组块式设计,弱视治疗1周、2周及4周时复查fMRI.视觉刺激选择对比度接近100%的8 Hz圆环形旋转棋盘格.采用基于Matlab 7.12的SPM8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离线处理,利用假设驱动法获得每个治疗阶段的矩阵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各组视皮层功能区激活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弱视训练2周后,双侧枕叶(右侧BA18区Mean t=1.236 1;左侧BA18区Mean t=1.521 1;右侧BA19区Mean t=1.684 5;左侧BA19区Mean t=1.591 7,P<0.005)较1周时激活强度增加;视觉联合区,即V5区(右侧BA37区Meant=1.201 4;右侧BA21区Mean t=1.1450,P<0.005)开始激活,至第4周时,激活范围及程度较2周时下降(右侧BA18区Mean t=1.002 4;左侧BA18区Mean t=1.743 1;右侧BA19区Mean t=1.225 3;左侧BA19区Mean t=1.181 3,P<0.005).结论 大龄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功能训练早期,重建视中枢视觉运动觉的功能较困难,且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求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脑白质容积的改变.方法 对14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及20例正常对照儿童行磁共振(MRI)扫描,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和SPM8软件对采集的MRI图像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比较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和对照组每两组之间的白质容积差异.结果 屈光参差性弱视组较对照组左侧距状沟下白质和左侧顶上小叶白质容积减小,右侧楔叶白质容积增大;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较对照组右侧枕中回下白质和右侧额中回下白质容积减小.结论 在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中,与视觉相关的脑区白质均存在形态学改变,表明与视觉相关脑区的灰、白质形态学变化同为弱视儿童视皮层功能损伤的形态学基础,且与弱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比较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与正常儿童视皮层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皮层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方法 选取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9年至2020年就诊的19例(38眼)临床确诊为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患儿作为弱视组,年龄为6~12周岁;另选19例(38眼)年龄相似视力正常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组。在给予最佳矫正视力的情况下,对受试者进行单眼棋盘格翻转刺激的fNIRS检测。采用上海心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针对 Polhemus 公司的三维定位仪研发的可视化头部三维定位信息实时记录系统(VPen 1.0)对受试者各通道测量点位置进行定位记录,依据3D定位仪的解剖标记和重叠比例可得第11、12、15、16、17、20、21号通道为fNIRS感兴趣区域通道。将单眼注视黑白棋盘格翻转刺激时段作为刺激期,将此时段fNIRS感兴趣区域通道的β均值用于表示双侧视皮层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记录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最佳矫正视力、血红蛋白β均值等指标,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弱视组患儿与正常组儿童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20±0.14和-0.02±0.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0,P<0.001)。弱视组患儿氧合血红蛋白β均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氧血红蛋白β均值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患儿受试眼同侧视皮层氧合血红蛋白β均值较正常组儿童受试眼同侧视皮层、对侧视皮层β均值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3);弱视组患儿受试眼对侧视皮层氧合血红蛋白β均值较正常组儿童受试眼同侧视皮层、对侧视皮层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05)。弱视组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与其视皮层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相关系数r=-0.039(P=0.815),二者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fNIRS可以作为测量弱视患者初级视皮层血红蛋白含量的新方法,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皮层存在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