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50岁或以下的中国年轻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中应用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的临床效果和线性磨损率。方法对本中心应用Marathon高交联聚乙烯内衬和Duraloc非骨水泥臼杯的38髋,29例THA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Harris髋关节评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在随访期间,测量每一年的X线片,对比分析臼杯内衬的线性磨损和周围的骨溶解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41.0±6.86)岁(29~50岁)。所有股骨假体的球头直径为28 mm。26髋应用了非骨水泥假体柄,12髋应用了骨水泥假体柄。平均随访时间(7.2±1.3)年(6~9.6年)。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5.3±18.0)分(12~73分)显著提高到术后的(93.26±9.9)分(64~100分)。末次随访X线片上未见髋臼周围骨溶解改变。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的第一年蠕变量为:(0.26±0.21)mm(0.01~0.91 mm),聚乙烯内衬在术后2年的平均累积线性磨损量为:(0.31±0.19)mm(0.04~0.76 mm),术后3年的平均累积线性磨损量为:(0.31±0.21)mm(0.07~0.93 mm),术后4年的平均累积线性磨损量为:(0.34±0.31)mm(0.07~1.68 mm),术后5年和6年的平均累积线性磨损量分别为:(0.38±0.22)mm(0.07~0.97 mm)和(0.38±0.25)mm(0.08~1.26 mm)。手术2年后的聚乙烯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025 mm年/。结论应用于中国年青患者THA术中的高交联聚乙烯内衬具有低的线性磨损率,从而可以降低磨损和由此而引起的骨溶解的发生。Marathon高交联聚乙烯内衬材料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 28例 (30髋) zirconia-聚乙烯全髋关节的长期随访, 了解Zirconia陶瓷头的实际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用Harris评分分别评价术前和最后一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比较术后 1年及最后随访时的X线片, 记录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透亮线、及股骨矩吸收情况。根据Liv ermore的方法测量聚乙烯杯的磨损率。比较有骨溶解发生的髋关节与无骨溶解发生的髋关节的聚乙烯磨损率有无差别。结果: 共有 24例 (26髋) 获长期随访, 平均随访 9年 ( 6 ~13年 )。术前平均Harris评分 46分 ( 20 ~78分 ),最后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 86分 (48~98分)。13髋 (50% ) 有假体周围的骨溶解发生。有 10髋 (38% ) 因髋臼假体的松动或髋臼周围骨溶解而接受翻修手术。平均聚乙烯髋臼磨损率为 0. 118mm/年。结论: 在本组研究病例中, 其髋臼磨损率并不比文献报道的传统的金属头低。而临床平均 9年翻修率更达 38%。其临床实际效果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观察比较陶瓷-陶瓷(Delta陶瓷界面)与陶瓷-高交联聚乙烯界面在治疗髋关节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共65例(73髋)运用陶瓷对陶瓷(Delta陶瓷界面)和陶瓷对高交联聚乙烯生物型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关节摩擦界面配伍类型分为两组,即陶瓷对陶瓷组(CC组)和陶瓷对聚乙烯组(CP组)。对有效随访的患者通过X线片测量摩擦界面线性磨损率、髋臼外展角及其改变量,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情况,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共61例(69髋)患者获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24~3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因及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组假体的磨损因髋臼假体的遮挡而无法测出。CP组术后前两个月的位移值为(0.08±0.011)mm,从术后2~24个月的位移值为(0.017±0.012)mm。CC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18±7.3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9.70±6.44)分(P0.001);CP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92±8.9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2.61±6.23)分(P0.001)。两组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假体与骨之间界面X线片没有透亮带出现,均未出现假体松动。结论陶瓷-陶瓷(Delta陶瓷界面)与陶瓷-高交联聚乙烯界面在治疗髋关节疾病中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种假体的临床疗效在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氧化锆陶瓷头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的长期实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在同一医院,由同一医生完成的钴铬金属头(CoCr)非骨水泥全髋的病例中,寻找26例(26髋)与氧化锆组进行配对研究。使配对病例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诊断、术后随访时间相匹配。通过Harris评分进行关节功能评价。研究术后一年和最后一次随访的X线片,对比两组病例假体松动发生率、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透明带的形成、股骨矩吸收及聚乙烯髋臼的磨损率。结果氧化锆组26髋皆获随访,平均随访9年(6—13年)。术前和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46分和86分。钴铬金属头组26髋平均随访10年(5—14年),术前和最后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50分和88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氧化锆组在随访期间共有10髋(38%)由于髋臼假体松动或广泛髋臼骨溶解而翻修,钴铬金属头组有4例(11.5%)。氧化锆组共发现有13髋(50%)有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的骨溶解发生,钴铬金属头组有9髋(34.6%)。氧化锆组聚乙烯平均磨损率为0.118mm/年(0.064mm/年~0.175mm/年),金属头组为0.113mm/年(0.056mm/年~0.19mm/年)。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本组研究中,氧化锆陶瓷头组有较高的假体松动和翻修率,聚乙烯髋臼磨损率与钴铬金属头组相当。提示虽然氧化锆陶瓷头在体外研究中具有明显的抗磨损优势,但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可能与体外实验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采用不同直径股骨头对高交联聚乙烯(highly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HXLPE)髋臼内衬磨损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41例(43髋)因髋部疾病采用不同直径股骨头及HXLPE髋臼内衬行THA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男22例(23髋),女19例(20髋);年龄35~89岁,平均60.2岁。股骨颈骨折26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髋,骨关节炎5髋,风湿性关节炎2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2髋。按股骨头直径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25例(26髋)采用普通直径(26、28 mm)球头HXLPE髋臼内衬,B组16例(17髋)采用大直径(32、36、40 mm)球头HXLPE髋臼内衬。比较两组患者股骨头累积穿透位移值、内衬线性磨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5.7年。均未行二期翻修术。两组术后3、6个月及1、2、3、4、5年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A、B组髋臼外展角分别为(31.4±3.8)°和(32.3±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2,P=0.621)。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无患髋发生影像学松动及临床松动现象。A、B组各1例(1髋)于术后5年发现髋臼1、2、3区X线透亮带(均<1 mm),股骨假体周围未发现透亮带。A、B组术后1~5年每年股骨头累积穿透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线性磨损率分别为(0.026±0.007)mm/年和(0.025±0.007)mm/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8,P=0.483)。结论 HXLPE髋臼内衬磨损率极低,是人工关节界面理想选择;不同直径股骨头对HXLPE髋臼内衬磨损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距减小与聚乙烯内衬磨损的关系。方法 选择90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即刻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的病例。利用Coreldraw 12.0等比例重建术后即刻双髋正位X线片,依据股骨偏距减小值(F)分为五组:F<2 mm组、2≤F≤4 mm组、4<F≤6 mm组、6<F≤8 mm组、8<F≤10 mm组,每组18例;等比例重建终末随访(4~7年,平均5.6年)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量、速度和角度。结果 (1)五组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量分别为(0.72±0.13) mm、(0.78±0.11) mm、(0.87±0.09) mm、(0.99±0.09) mm、(1.17±0.15) mm,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速度分别为(0.132±0.025) mm/年、(0.139±0.019) mm/年、(0.159±0.029) mm/年、(0.183±0.032) mm/年、(0.213±0.023) mm/年,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角度分别为5.0°±3.5°、3.2°±3.8°、-4.3°±4.9°、-8.7°±4.1°、-13.0°±4.7°,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距的重建应尽量达到正常解剖水平,股骨头中心向外上方迁移可能会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和假体磨损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中的疗效,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THA术后5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年2月至2002年7月在我院采用THA治疗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55例(69髋)进行术后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随访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测量内衬磨损率.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任何原因的臼杯、股骨柄翻修或影像学假体明显松动为随访终点.结果 截至随访终点,共45例(57)髋获得5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9个月,随访率为81.8%.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6.19±18.0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1.78±3.52)分,尚无假体翻修病例.聚乙烯内衬平均磨损率为(0.27±0.14)mm/年.5髋髋臼侧发生骨溶解,8髋股骨侧近端发生骨溶解.Kaplan-Meier分析假体总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结论 THA治疗DDH继发骨关节炎5年以上随访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效果尚可,但存在较高的聚乙烯磨损率及骨溶解发生率,对于年轻、活动量大的DDH患者,THA手术时应选择新型耐摩擦界面假体.DDH患者的定期随访尤为重要,可甲期发现骨溶解,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10年以上X线随访,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的固定效果、松动及影响寿命的因素等。方法:获得10年以上随访的38例45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4.6年。X线包括术后及最后随访时髋关节正侧位片。结果:髋臼假体松动有24髋(53%),其中明显松动(definite loosening)14髋(13%),可能松动(possible loosening)10髋(22%)。臼杯磨损共35髋(78%),平均磨损率为0.123mm/年;股骨假体柄松动有12髋(27%),其中明显松动8髋(18%),可能松动4髋(9%)。假体柄周围骨溶解18髋(40%)。本组45髋中8髋(18%)行翻修术,其中4髋因髋臼假体松动单纯髋臼假体翻修,其余4例行髋臼和股骨假体全部翻修。结论: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10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股骨假体的固定效果较好,但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并不满意。聚乙烯臼杯磨损不可避免,作为人工关节材料,聚乙烯对金属的关节组合应重新考虑。采用改良的骨水泥固定方法对人工全髋假体的早期稳定性和长期寿命非常重要。从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来看,金属臼(metal shell)假体的非骨水泥固定效果优于聚乙烯臼的骨水泥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10年以上X线随访,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的固定效果、松动及影响寿命的因素等.方法:获得10年以上随访的38例45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4.6年.X线包括术后及最后随访时髋关节正侧位片.结果:髋臼假体松动有24髋(53%),其中明显松动(definite loosening)14髋(13%),可能松动(possible loosening)10髋(22%).臼杯磨损共35髋(78%),平均磨损率为0.123mm/年;股骨假体柄松动有12髋(27%),其中明显松动8髋(18%),可能松动4髋(9%).假体柄周围骨溶解18髋(40%).本组45髋中8髋(18%)行翻修术,其中4髋因髋臼假体松动单纯髋臼假体翻修,其余4例行髋臼和股骨假体全部翻修.结论: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10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股骨假体的固定效果较好,但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并不满意.聚乙烯臼杯磨损不可避免,作为人工关节材料,聚乙烯对金属的关节组合应重新考虑.采用改良的骨水泥固定方法对人工全髋假体的早期稳定性和长期寿命非常重要.从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来看,金属臼(metal shell)假体的非骨水泥固定效果优于聚乙烯臼的骨水泥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侧长度对比法(对比法)测量锁骨中段骨折短缩程度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建立在术后锁骨骨折解剖复位的前提上,以校准法作为标准,分析伤时对比法的准确性,将对比法对同批患者采用不同摄片方式:前后位(posterioranterior,PA)正位、后前位(anteriorposterior,AP)15°头倾位、PA15°尾倾位测得并计算出的锁骨短缩值(双侧)与校准法计算出的锁骨短缩值(校准)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 结果3种摄片方式,对比法比校准法误差的95%一致性界限范围为:PA正位-10.98 ~ 10.00 mm,AP15°头倾位-18.98 ~ 10.95 mm,PA15°尾倾位-18.93 ~ 13.88 mm,3种摄片方式中PA正位误差相对较小,d绝对值由小到大排列为:PA正位(4.22 mm)15 mm的共5例,这5例用校准法相同摄片方式测得>15 mm仅1例,符合率20%;应用校准法测得锁骨缩短值>15 mm的共10例,这10例用对比法相同摄片方式测得锁骨缩短值>15 mm仅1例,符合率10%。 结论应用对比法测量锁骨短缩程度(摄片方式PA正位、AP15°头倾位、PA15°尾倾位)误差很大,准确性不够,不适用于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指征的判断。在常用的锁骨摄片方式中,PA正位对比法测量出的锁骨短缩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立成  李军  马忠泰 《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4):1888-1891
目的 对H/G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聚乙烯内杯的磨损及髋臼周围骨溶解的情况进行总结.方法 我院1991至1995年共进行58例(65髋)H/G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其中35例(40髋)获得10年以上随访.对这35例(40髋)患者获得随访的病例,采用计算机数字化方法测量髋臼聚乙烯内杯的二维线性磨损.结果 35例40髋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磨损范围2~8 mm,平均磨损为(0.32±0.31)mm/年.10髋聚乙烯磨损超过6 mm,髋臼假体周围的骨溶解严重,并伴有金属假体的移位,其中5髋聚乙烯内杯完伞磨透,金属股骨头与金属髋臼相接触;5髋聚乙烯内杯磨损严重伴明显骨溶解,内杯松动.2髋聚乙烯内杯脱位.共实施翻修手术12例,包括更换聚乙烯内杯和金属股骨头2例、金属闩杯翻修2例、全髋翻修8例.28髋在髋臼侧发现骨溶解,其中14髋股骨侧亦有骨溶解发生.结论 本组病例所观测到的H/G髋臼聚乙烯内杯的磨损程度超过文献所报道,而且由于磨损产生的大量磨屑,导致假体周围出现明显骨溶解,直接影响到假体的稳定.关节置换术后应定期随访,避免出现严重骨溶解后增加翻修手术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非骨水泥型THA治疗的42例(50髋)AVN和40例(50髋)RA患者,分别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比较。临床随访包括Harris评分、术后翻修率和并发症分析;影像学评估包括骨溶解、聚乙烯臼杯磨损率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10年。临床随访结果:AVN组和RA组Harris评分由术前(49.59±9.03)分和(48.76±7.61)分,术后分别提高到(90.76±5.64)分和(87.18±6.83)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但两组间Harris分值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N组和RA组术后翻修率分别为6%(3髋)和8%(4髋),并发症分别为6%(3髋)和10%(5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影像学结果:聚乙烯磨损率AVN组明显高于RA组,分别为(0.15±0.11)mm/年和(0.10±0.09)mm/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侧骨溶解发生率AVN组明显高于RA组,分别为18%(9髋)和4%(2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股骨侧假体骨溶解发生率分别为20%和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骨水泥型THA在AVN和RA随访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AVN组髋臼侧聚乙烯内衬磨损和髋臼骨溶解高于RA组。  相似文献   

13.
ABGⅠ代髋臼杯假体翻修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半球形ABGⅠ代羟基磷灰石(HA)涂层髋臼杯假体翻修原因,评价其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99例(366髋)行半球形ABGⅠ代HA涂层髋臼假体置换患者的病历和X线片进行回顾性研究,截止2004年7月30日随访121例(141髋),其中68例(77髋)髋臼杯进行了翻修,男48例(53髋),女20例(24髋);年龄30~72岁,平均51.4岁;全髋翻修7髋,髋臼杯翻修70髋。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位置,将外展角>50°、前倾角>20°、髋臼杯露出髋臼外>10%定义为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并根据测量随访时正位X线片上的股骨头偏移距离计算内衬磨损率。根据X线片对髋臼假体翻修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翻修68例77髋中术后5年内翻修11髋,6 ̄12年翻修66髋,翻修病例集中在术后7~9年。X线片示假体松动42髋、严重骨溶解43髋、轻度骨溶解12髋,均有不同程度内衬磨损。翻修患者中髋臼杯位置不良18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髋臼植骨6髋,术后外伤2髋,术后脱位2髋,其余49髋的翻修原因推测与假体有关。内衬磨损率为每年(0.26±0.10)mm。翻修手术中取出的假体表面没有很好的骨生长。结论ABGⅠ代HA涂层髋臼假体的中期随访结果较好,长期随访结果不满意。导致翻修率高的原因包括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假体安放位置不正确、高内衬磨损率和过多的螺钉孔导致的骨溶解松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正常人骨盆体位变动下相应髋臼角度的三维监测观察,为临床上髋关节假体置入的角度判定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对60名受试者于不同体位下进行骨盆侧位X线摄片并进行前倾角监测。摄片体位包括自然站立位、自然仰卧位及屈髋抱膝仰卧位。结果在自然站立位、自然仰卧位及屈髋抱膝仰卧位的前倾角分别为——青年组:64.2°±3.33°,60.6°±3.53°,45.4°±5.69°;老年组:68.0°±3.33°,67.0°±3.92°,55.0°±3.34°。站立位较自然卧位骨盆前倾角差值均数为3.56°(青年组)和3.60°(老年组)。站立位较屈髋抱膝仰卧位骨盆前倾角均数差值为18.8°(青年组),12.1°(老年组)。结论屈髋抱膝仰卧位较站立位时骨盆前倾角变化显著,使得髋臼窝开口与躯干水平面及矢状面间角度改变较大.会影响关节置换术臼杯置入角度的准确性,因此在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保留髋臼杯更换聚乙烯衬垫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作用.方法 1995年4月至2007年12月,80例(93髋)接受保留髋臼杯更换聚乙烯衬垫手术.男41例,女39例;年龄27~82岁,平均53.3岁.初次置换与更换衬垫手术间隔0.3~18.4年,平均10.9年.翻修原因:聚乙烯磨损及骨溶解78髋,聚乙烯接近完全磨损但无骨溶解5髋,聚乙烯磨损及股骨柄假体松动4髋,复发性关节脱位3髋,感染1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衬垫脱位1髋.翻修衬垫采用高交联聚乙烯60髋、普通聚乙烯33髋,以骨水泥固定47髋、原锁定机制固定46髋.结果 随访5~15年,平均7年.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86.0±16.9)分,终末随访时(89.4±11.6)分.并发症包括脱位10髋,感染2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衬垫脱落1髋.10髋再次翻修:髋臼杯翻修5髋,普通聚乙烯磨损2髋,感染2髋,衬垫脱落1髋.普通聚乙烯组新发骨溶解12髋.以假体松动为终点,十年生存率骨水泥固定组100%、原锁定机制固定组84.8%;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十年生存率分别为90.4%和65.0%.结论 以骨水泥或原锁定机制固定翻修衬垫均安全有效.高交联聚乙烯耐磨性较好,能降低骨溶解风险,假体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10年以上随访的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10年以X线随访,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的固定效果、松动及影响寿命的因素等。方法:获得10年上随访的38例45髋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4.6年。X线包括术后及最后随访时髋关节正侧位片。结果:髋臼假体松动有24髋(53%),其中明显松动(definite loosening)14髋(13%),可能松动(possible loosening)10髋(22%)。臼杯磨损共35髋(78%),平均磨损率为0.133mm/年;股骨假体柄松动有12髋(27%),其中明显松动8髋(18%),可能松动4髋(9%)。假体柄周围骨溶解18髋(40%)。本组45髋中8髋(18%)行翻修术,其中4髋因髋臼假体松动单纯髋臼假体翻修,其余4例行髋臼和股骨假体全部翻修。结论: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10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股骨假体的固定效果较好,但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并不满意。聚乙烯臼杯磨损不可避免,作为人工关节材料,聚乙烯对金属的关节组合应重新考虑。采用改良的骨水泥固定方法对人工全髋假体的早期稳定性和长期寿命非常重要。从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来看,金属臼(metal shell)假体的非骨水泥固定效果优于聚乙烯臼的骨水泥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临床愈后关系的随访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肢体不等长(LLD)与聚乙烯内衬磨损的关系,及其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2例42髋进行平均76.6个月的随访,测量聚乙烯内衬的线性磨损大小及下肢不等长程度,并对患髋进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最近的随访中,4例患者因故排除,余38例38髋均未见临床松动和失败征象,绝对下肢不等长(9.8&#177;7.1)mm,最近一次随访Harris评分82.1&#177;14.6,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0.25mm/y。线性回归分析未发现LLD与磨损率有明显相关关系,LLD与Harris评分相关性分析有意义(r=-0.3482,P=0.032),但直线性相关关系并不明确。在分组差异性分析中,发现LLD≤10mm与LLD〉10mm两组的Harri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66),未发现两组磨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THA术后的肢体不等长对髋关节的长期功能有一定影响,同时可能会造成患者对侧髋关节的损伤,尤其是过度不等长更有可能引起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甚至假体不稳定。因此临床应通过术前、术后一系列测量评估尽量平衡肢体长度,以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CroweⅣ型先天性髋脱位采用小臼杯置换和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14例(16髋)患者,其中男2例,女12例;单髋12例,双髋2例;年龄38-75岁,平均4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Crowe分型标准的Ⅳ型诊断。手术指征:因髋关节严重疼痛和下肢不等长影响日常行走和活动者。臼杯均采用金属杯+聚乙烯内衬组装设计,外径42-44mm,内径22.225mm,聚乙烯内衬厚6~7mm,其中Duraloc(Depuy,Warsaw,USA)10髋,PressfitSⅡ(LINK,Germany)6髋。全部患者均采用髋臼内壁磨锉加深,以改善髋臼对臼杯的覆盖,无一例因臼杯覆盖不满意而采用大块骨植骨加盖。评定指标: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均采用Harris标准评分,臀中肌按5级肌力标准和Trendelenburg征检查。术后X线摄片检查包括臼杯的固定区域(真臼区的大小和位置按Ranawat三角测量法确定)、覆盖度(以臼杯最内和最外缘距离的百分率表示)以及外展角等。结果:术后X线摄片显示臼杯负重区获髋臼覆盖达98%以上,臼杯平均从Ranawat三角内移(5.8±1.2)mm,上移(6.2±1.7)mm。随访3-9年,髋关节功能从术前的25~32分改善至手术后1年的90~98分。X线片显示:加深后的髋臼内壁缺损和骨水泥覆盖区均在手术4-8个月后获骨性愈合,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率每年(0.10±0.03)mm,至今无一髋需行翻修术治疗,也无一髋假体显示有肯定松动或可能松动以及骨溶解。结论:采用小臼杯置换与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髋脱位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且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正>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明,大头金属-金属全髋置换术显著提高血液金属离子浓度,但金属-聚乙烯全髋置换术对血液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尚不清楚。作者将69例行生物型金属-聚乙烯全髋置换术的患者按照股骨头假体直径分成3组:28 mm组(对照组)12例,36 mm组18例,40 mm组13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6 mm组的钴离子浓度显著提高(P=0.013),40 mm组的钴离子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H/GI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中、远期疗效。[方法]对1992~2000年采用H/GI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置换21例(21髋)患者的临床病历和X线片进行回顾性研究。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DeLee等髋臼分区进行观察。[结果]截止2010年5月10日,随访到19例(19髋),平均随访时间15年(10~18年)。19例中3髋臼杯进行了翻修,集中在术后9~12年。X线片示髋臼假体明确松动3髋、可能松动5髋,内衬磨损率为每年(0.27±0.10)mm。翻修手术中取出的假体表面的骨生长不满意。[结论]H/GI髋臼假体的中、远期疗效不满意。导致较高假体失效率原因包括内衬与金属臼杯设计不合理和过多的螺钉、螺钉孔有关的骨溶解与假体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