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碲及其化合物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碲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类金属元素 ,其化学性质与硫、硒相似。国外有不少关于碲及其化合物对机体作用的报道 ,亦提出了碲在生产应用中的阈限值 ,而我国对该化合物的研究甚少 ,还未制订出碲的卫生标准。因此 ,我们将对碲及其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毒理学研究和人群流行病研究等作简要综述 ,拟为制订我国的碲卫生标准和保护接触者健康提供参考。1 概述碲 (Tellurium)在地壳中含量约 0 0 1mg m3(0 5~0 0 0 5mg m3)占地壳元素含量第 75位。碲可存在于土壤、水和植物中 ,动物中脂肪和脂肪性食物中含量较高。碲常和硫共生 ,广泛分…  相似文献   

2.
铝盐对乳鼠神经细胞膜ATPase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珂 《毒理学杂志》2006,20(4):248-249
铝是公认的慢性蓄积性神经毒物,它在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毒作用已受广大学者的关注[1-4],但铝(主要形式为Al3 )是如何发挥其毒性作用的,目前尚少见报道。膜毒理是从亚细胞水平阐明毒作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采用体内实验从铝盐对乳鼠神经细胞膜酶的相互作用后活力变化,初步探讨铝神经毒作用的机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健康出生7 d的Wistar小鼠乳鼠,由兰州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甘动准字14-0006)。1·2试剂和仪器AlCl3·6H2O(上海金山化工厂),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高速冷冻离心机(吉林图们),721分光光度计(四川仪器厂),水浴锅…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新型倍半萜-氮芥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其构效关系,并初探新型衍生物与其前体化合物的不同抗肿瘤机制上。方法 以人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HepG2及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为细胞模型,应用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和台盼蓝排染法测定受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活性氧生成。结果 4种结构类似的倍半萜-氮芥衍生物(SN1~SN4)构效关系分析表明:衍生物中的桉烷倍半萜内酯结构中的3,11(13)-二烯结构是决定化合物细胞毒性的关键结构位点。针对苯甲酸氮芥(N)、倍半萜(S5)及其苯甲酸氮芥修饰产物SN5的研究显示:SN5的细胞毒性强于S5和N,但是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毒性消失,S5的活性氧相关作用机制在SN5中也消失。结论 SN1~SN4的细胞毒性依赖于桉烷倍半萜内酯中的3,11(13)-二烯结构;SN5的细胞毒性强于其前体化合物S5和N,但失去了其前体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毒性及活性氧相关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氯氰菊酯(pyrethroids,PD)兴奋性神经毒作用机制一直是该药在毒性研究领域的热点,普遍认为谷氨酸(glutamate,Glu)递质传递紊乱是其引起兴奋性神经毒性的主要原因,中毒时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强烈兴奋症状,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1]。Glu是脑内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由于不能穿  相似文献   

5.
镍化合物是一类多器官毒物 ,可累及肝、肾、肺、心血管和血液等多种组织器官 ,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1,2 ] 。据报道可溶性镍盐动物急性毒性可致震颤、舞蹈症、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水肿[3 ]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某些二价金属离子的毒效应与细胞内钙稳态失调有关[4] 。但镍化合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研究 ,国内外少见报道。因此 ,我们采用膜毒理学方法检测脑突触体膜ATPase活力及钙调素(CaM)含量 ,以探讨镍致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动物与分组 健康昆明种小鼠 4 0只 ,雌雄各半 ,体重 1…  相似文献   

6.
毒理基因组学在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外源性毒物在体内的主要代谢器官之一。很多化合物(药物)进入体内可引起肾脏损伤。国内外学者利用体内或体外模型对肾毒性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1]。近年来,毒理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的快速发展对毒性评价的模式、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  相似文献   

7.
采用四氯化碳和半乳糖胺对早期培养的大白鼠肝细胞引起的细胞毒性为模型,研究23种木脂素化合物的抗肝毒作用。其中化合物1~22~*系从五味子(Schi-zandra chinensis)果实中获得(化合物5,7,16和19为半合成衍生物);化合物23(AcetylbinadkadsurinA)系从南五味子(Kadsura japonica~(**))果实中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效毒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Uniprot、STITCH等数据库查询雷公藤的化合物分子及其主要靶点,并与狼疮性肾炎相关基因做对比,获得药物靶点与疾病相关的共有基因,构建药物与疾病之间的网络关系。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潜在作用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成分-疾病网络。运用Clusterprofiler程序分别进行GO基因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雷公藤中筛选得到44个候选活性成分,包括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多苷、雷公藤红素等;潜在作用靶标228个,其中治疗靶标152个,毒性靶标76个。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治疗靶标主要与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response to molecule of bacterial origin)、对脂多糖的反应(responsetolipopolysaccharide)、胞浆钙离子浓度的正调控(positiveregulationofcytosoliccalciumion concentration)等有关。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相关基因参与通路共125条,具有潜在不良反应的相关基因通路共130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α-benzoyl-4α-hydroxy-1β, 8α-dinicotinoyl-dihydro-agarofuran、triptofordin B1、triptofordinine A2与SYK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挖掘雷公藤对狼疮性肾炎治疗靶点和毒性靶点、治疗作用通路和毒性作用通路,为研究雷公藤对狼疮性肾炎效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抗艾滋病候选药物DCK系列化合物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短期毒性检测方法对3种具有抗HIV活性的DCK系列化合物的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进行检测。方法:采用MTT比色法、上下法和Ames波动试验对3种DCK系列化合物3-CH2NO2-4-CH3-DCK(N-DCK),3-CH2CN-4-CH3-DCK(C-DCK),3-F-4-CH3-DCK(F-DCK)的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进行检测。结果:3个化合物中,N-DCK和C-DCK对CHL细胞毒性相似,F-DCK细胞毒性最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43,0.49,0.18 mg.mL-1;3种化合物对小鼠半数致死剂量(LD50)均>2 000 mg.kg-1;对沙门菌TA100诱变作用均与溶剂对照组相似,无明显致突变作用。结论:3种DCK系列化合物均为低毒物质,无明显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0.
苯胺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及其定量构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胺类化合物的应用十分广泛 ,加之新合成化合物不断增加 ,结构趋于复杂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近年来虽对苯胺类化合物的毒性已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仍有许多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化合物未进行毒理学研究。现检测了 15种苯胺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 ,并用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此类化合物的结构及理化性质与反映DNA损伤作用大小的诱导比率间的定量关系 ,以推断其毒作用机制 ,预测新合成的同源物的遗传毒性。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菌株 采用TA15 35 / psk10 0 2菌株 ,其对接触外源性物质造成的DNA损伤 ,通过SOS反应网络具有 β 半乳糖苷…  相似文献   

11.
扶正解毒汤防治镍对心肌线粒体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硫酸镍对心脏的毒作用与接镍人群的接镍时间和接镍剂量成正相关 ,镍对小鼠心电图影响亦有报道。但对镍引起心脏毒性的中医药防治未见报道 ,本课题采用扶正解毒汤防治镍引起的心脏毒性 ,并对其防治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材料1 1 1 Wistar大鼠 选用健康大鼠 ,体重 (2 5 0± 2 0 )g ,雌雄各半 ,由兰州医学院动物房提供。1 1 2 扶正解毒汤 :由红芪、当归等中药组成 ,按原方比例制成水煎剂 ,过滤 ,浓缩成含生药 4g mL ,高温高压消毒灭菌 ,密封 ,4℃以下储存备用。1 1 3 硫酸镍 (NiSO4) :西安化学试剂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1株南沙群岛柳珊瑚来源真菌 Aspergillus terreus (NS02-09)中分离鉴定海洋天然产物,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核分枝杆菌酪氨酸磷酸激酶 (mPTPB) 抑制活性评价。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手段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NMR、CD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衍生物制备获得两个乙酰化衍生物(2a和2b);并对化合物2及其衍生物2a和2b进行mPTPB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鉴定了1个土曲霉酮(1)和1个丁烯酸内酯 (2) 的结构; 2具有较强的mPTPB酶抑制活性,而其乙酰化产物(2a和2b)的mPTPB 酶抑制活性显著降低。运用Sybyl X 1.3 软件,对2与mPTPB酶的模拟对接计算发现,丁烯酸内酯环及环上的羟基是化合物2发挥酶抑制活性的重要作用基团。结论 从柳珊瑚来源真菌 A. terreus (NS02-09) 中发现了具有mPTPB 酶抑制活性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计算研究,该类化合物的相关研究对抗结核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注射用伏立康唑前药(Voriconazole prodrug,VP)的遗传及生殖毒性.方法 分别采用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观察VP的遗传毒性,并通过伴随毒动学试验了解其血浆暴露量;生殖毒性研究了注射用VP对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的影响,于SD大鼠妊娠第6~ 15天连续iv给药(30、60、120 mg· kg-1·d-1),于妊娠第20天剖检,分析其生殖毒性.结果 遗传毒性的Ames试验、CHL试验和微核试验中,结果均显示为阴性;伴随毒动学试验表明:受试物在小鼠体内呈线性消除;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中,受试物高剂量组中胎鼠头颅骨和/或胸骨异常的数量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结论 注射用VP未见明显遗传毒性;受试物在120 mg·kg-1剂量下对胎鼠骨骼发育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未见其他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14.
张丽侠  章燕程 《毒理学杂志》1992,6(4):288-289,306
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是近年来工业上使用量剧增的一种优良有机溶剂,它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主要用作高分子化合物如晴纶和丙纶的丝纺、合成橡胶及石油制品分离提取的溶剂。DMF具有肝脏毒性,但对其毒作用机制,至今尚未见报道。本  相似文献   

15.
随着锰在工农业、交通以及医药上的广泛应用,人群与锰的职业性与非职业性接触也越来越多,其与健康的关系日趋受到重视。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地区高锰与冠心病死亡率之间成明显的正相关,触锰作业者猝死的死亡率也明显增高。已有研究表明高锰可使心功能降低和心肌损伤,但锰的心脏毒作用机制还未明了,而且目前对锰毒性的研究多集中于二价锰,而在职业性接触中,三价锰亦是主要成分,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测定不同价态锰对大鼠线粒体酶活力的影响,深入探讨锰对心脏的毒作用机制及不同价态锰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强度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斑马鱼模型初步探讨杠柳毒苷的毒性靶器官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将斑马鱼(4 days post fertilization,4 dpf)暴露于不同浓度(低浓度1μg·mL-1,高浓度1.5μg·mL-1)的杠柳毒苷溶液中24 h,统计杠柳毒苷对斑马鱼的致死率;10%致死剂量下(10)暴露24 h后,基于肝脏面积变化,吖啶橙染色,肝脏组织病理切片,谷丙转氨酶(ALT)与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变化等指标评价杠柳毒苷的肝毒性;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杠柳毒苷肝毒性潜在作用机制,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对预测靶点进行验证。结果 杠柳毒苷对斑马鱼的亚致死浓度(LC10)为1.612 6μg·mL-1,亚致死浓度暴露条件下,与空白组相比,杠柳毒苷能够引起斑马鱼肝脏面积减小和明显的肝脏细胞凋亡,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杠柳毒苷能够诱导肝细胞出现结构排列松散紊乱以及明显空泡化等病理特征。此外,杠柳毒苷能够显著升高斑马鱼ALT...  相似文献   

17.
鱼腥草及其制剂的药理与免疫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鱼腥草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鱼腥草注射液出现了严重的免疫毒性反应,被停止生产使用,对制药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对鱼腥草的用药沿革、产地、栽培、有效成分和制剂方法对成分的影响、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及免疫毒性研究进展等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探讨鱼腥草及其制剂的药理与毒理作用,为正确认识其免疫毒性机制、研究致敏成分和改进制剂工艺及鱼腥草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蟾毒灵(bufalin)是中药蟾酥中提取的一种毒性配基之一,属强心甙类物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蟾毒灵具有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如血液系统肿瘤、肝癌、胃癌等.其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生成等.本文就蟾毒灵在其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在混合体系毒性预测中的发展(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预测麻醉型化合物卤代苯混合体系的毒性。方法:采用发光细菌对卤代苯的单一体系和混合体系进行毒性试验;利用特定的公式计算了混合物的分配系数;建立了混合体系的定量构效关系。结果:(1)建立了单一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与毒性的关系。(2)建立了二元混合体系的分配系数与毒性之间的定量结构模型。(3)用二元混合体系的QSAR模型预测了其它不同组份和不同毒性比例的混合体系毒性。结论:QSAR能很好地预测麻醉型化合物卤代苯混合体系的毒性,并且有助于该类化合物的混合体系毒性作用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刘越男  周欣彤  李丹 《中国医药》2012,7(9):1198-1200
毒代动力学是对毒物(或某种化合物)进入血液的几率以及进入体内后产生何种情况的描述,即研究毒物在体内的量变规律及其对机体造成何种毒性影响的一门学科,常依据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的方法和原理如房室模型系数和数学运算模式计算多种毒物动力学参数,以探讨毒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