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心肌梗死(MI)患者QTd变化。方法 MI患者217例及健康对照100例,用广东中山博爱医电厂SR-100A心电自动分析仪采集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分类编号并存入机,专人在显示器上程序回放并任意放大心电波形到清晰观察,使达到增益ImV=20mm~40mm,纸速50mm/s。人工干预下测量QTmax、QTmin,按Bazett公式校下QTcmax及QTcmin,yf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QT离散度测量的重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测量QT离散度的重复性和误差大小。方法:用50mm/s纸速12导同步心电图机和25mm/s纸速三导同步心电图机同时启示2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采用QTd,QTcd,QTad,JTd,JTcd,JTad六个指标进行QT离散度分析。结果:由50mm/s纸速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得的QT离散度,JT离散度的相对误差在两位测量者之间分别为12-13%与14-15%,在同一测量者两次之间的分别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的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QT离散度(QTd)系指心电图各导联间 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定义为12导联心电图最长QT间期(QTmax)与最短QT间期(QTmin)的差值;有实测和心率校正两种QTd值,即 QTd和校正的 QTd( QTcd);由于QT间期受室内传导时间的影响,故有人主张采用JT离散度(JTd)和校正的JTd(JTcd);方法从采用非同步心电图采样和目测法,转为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采样和计算机软件分析。 应用体表心电图测定 QTd最早由 Campbell等于 1985年提出,1990年Day等首次证实其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QT间期及其离散度测定的方法学研究和正常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告100例健康成人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QTd):(1)各参数测量结果(±s):QTd、QTcd(矫正QTd)、JTd(JT离散度)、QTpd(QT顶点离散度)、JTpd(JTp离散度)、Tp-TEd(T波顶点至T波终点间期离散度)、QRSd(QRS间期离散度)和O-Qd(QRS起始时间离散度)分别为25.6±11.2,26.8±12.6,26.1±12.5,24.6±14.7,32.0±15.6,31.0±14.6,20.6±8.8和12.5±7.3ms,其范围均在5~50ms以内,与国际上研究结果一致。笔者认为QTd的正常值可暂定为<50ms;(2)体表12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方法,比常规非同步记录更能反映QTd的实际情况,并且可测量同步12导联QRS起始部时间(Q-QT)及其离散度(Q-QTd);(3)本文资料由国内和国外三组不同人员测量结果相同,表明QT、QTd测定的可重复性好;(4)性别差异,QT间期女性比男性长,而QRS间期男性比女性长,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的方法学及其正常参考值研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的正常参考值及在不同心电图记录纸速、不同时间重复测量、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可重复性。方法分别以纸速25mm/s、50mm/s记录504例健康成人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用手工分规和电脑半自动测量QTd,比较不同心电图纸速、不同时间重复测量、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可重复性。结果(1)同一或不同测量者不同时间内重复测量的QTd、QTcd、RR间期显著相关,r分别为0.93、0.95、0.99,P均小于0.01。(2)计算机半自动测量与手工分规测量的QT、QTd显著相关,r分别为0.84、0.88,P均小于0.01。(3)在25mm/s纸速与50mm/s纸速的心电图分别测量QTd、QTcd、RR间期,两次结果相关性好,r分别为0.86、0.84、0.96,P均<0.05。(4)用不同方法测量QTd、QTcd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其平均误差小于7ms。(5)QTd、QTcd的正常参考值为45±13ms、49±14ms。结论①QTd在不同心电图记录纸速、不同时间重复测量、不同测量方法之间显著相关,可重复性好。②QTd的正常参考值为45±13ms,范围为20~70ms。  相似文献   

6.
记录纸速及不同参数对测量QT离散度结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55例行射频消融术(RFCA)患者手术前后分别以25和50mm/s纸速所描记ECG的QT离散度,并采用多个表达离散度的参数进行分析,旨在探讨ECG走纸速度和采用不同参数对QT离散度结果的影响。55例患者,男25例,女30例,平均年龄45±15岁。采用SiemensRECOR12导电生理仪同步描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出院后复查的12导联心电图,手工测量QT离散度,采用七个参数进行评价:(1)QT离散度(QTd)=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2)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QTc=QT/RR);(3)相对QT离散度(CV)=QT标准差/QT均数×100;(4)导联校正QT离散度(aQTd)=QTd/测量导联数);(5)QT间期的标准差(SD);(6)JT离散度(JTd)=JTmax-JTmin;(7)校正JT离散度(JTcd)=JTcmax-JTcmin。结果表明以25mm/s纸速记录ECG测得的QT离散度参数与从50mm/sECG测得的相对应参数间显著相关,其中JT间期离散度相关性优于QT离散度,JTd25与JTd50间的相关系数为0.749,QT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QT间期离散度(QTd)的报警指标,对预测冠心病与有心肌肥厚的各类心脏病发生危险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差异。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A组)、冠心病组(B组)和各类有心肌肥厚的心脏病组(C组)各30例,随访1年,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校正后的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率的关系。结果 A组QTcd(42±15)ms与B组、C组的QTcd(66±12 ̄81±14)ms均有显  相似文献   

8.
以聋哑学校242例聋童为对象作了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测,并对其中QTc间期≥0.42s的11例做了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发现,常规心电图中QTc>0.45s者2例(2/242),动态心电图QTc≥0.50s者6例,室性早搏4例,房性早搏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未见Lown分类Ⅲ级以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的方法学其正常参考值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探讨QT离散度的正常参考值及在不同心电图记录纸速一例不同时间重复测量,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可重复性。方法 分别以纸整党5mm/s,50mm/s记录504例健康成人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用手工分规和电脑半自动测量QTd,比较不同心电图纸速,不同时间重复测量,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0.
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病变对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QTc离散度(QTcd)与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28例冠脉正常和57例冠心病患者12导联心电图的QTcd。结果示:冠心病组QTcd较冠脉正常组显著增大(46.7±12.6msvs26.3±10.9ms,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QTcd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者(54.6±13.7msvs42.3±14.1ms,P<0.05);双支病变与单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与双支病变相比,QTcd均有显著增大(48.7±13.2msvs35.7±11.9ms及59.6±15.1msvs48.7±13.2ms,P均<0.05)。提示心肌缺血是引起冠心病患者QTcd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QTcd的变化对于判断心肌缺血和冠脉病变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平板运动试验中的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平板运动试验中的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冠脉造影证实的30例冠心病患者与23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平板运动试验前、试验中ST段下移最大时或最大负荷心率时(无ST段下移时)及运动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d、QTcd变化。结果冠心病组和冠脉正常组QTd与QTcd比较P均〈0.01;冠心病组QTcd运动中与运动前、后比P均〈0.01,Q  相似文献   

12.
索他洛尔治疗心律失常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下可达龙与索他洛尔进行比较,用QT离散度(QTd)来评价索他洛尔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索他洛尔20例,可达龙10例,剂量分别为40~160mg/d对200~600mg/d共12周,服药前后,用标准12导联用同步心电图和Holter测量QTd等指标来评价分析。结果:两组HR,QT,室早,房早均有显著性的临床意义(P〈0.01),QTc可达龙组较索他洛尔组有一定延长(P〈0.05),QTd两  相似文献   

13.
QT间期包括整个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该值在体表心电图各个导联间存在着差异。1985年Campbel等发现心电图导联间QT间期差异具有特殊意义,并提出QT间期离散度这一概念[1]。QT间期离散度(QTdispersion,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  相似文献   

14.
QT,JT离散度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3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下称患者组)与20例健康者(下称对照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并随访12 ̄20个月。结果显示,猝死心肌病患者(11例)的QTd、JTd明显高于心衰死亡者、存活者及对照组(P均〈0.01)。因心衰死亡者的QTd、JTd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与存活患者无明显差异(P均〉0.05)。JTd〈60ms、60ms〈JTd〈1  相似文献   

15.
正常成人QTmax,QTmin在十二导心电图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找出正常成人最大QT间期(QTmax)和最小QT间期(QTmin)在十二导心电图的分布规律,提高QT离散度的敏感性。方法 在582例正常成人进行十二导心电图同步记录检查,找出QTmax和QTmin在各导联的数量和在十二导心电图中的分布规律,统计各导联缺失和不同导联组合缺失时的QT离散度均值,观察其对QTd的影响。结果 582例心电图平均QTd35.3±9.5ms,各导联QT间期均值avL最小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QT离散度及其临床意义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杜传礼,王伟综述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1],此现象最早由Campbell提出[2],它是由于心室肌肉复极不一致引起。通常测量的方法是采用体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的Q...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再狭窄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PTCA术后再狭窄时QTd的变化。探讨QTd在预测再狭窄中的意义。方法将30例临床拟诊PTCA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根据第二次冠状动脉造影(冠造)的结果分为再狭窄组(19例)及非再狭窄组(11例)。对两组患者第一次PTCA术前后、第二次PTCA(或冠造)术前后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同时进行QTd(QTd=最大QT间期-最小QT间期)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第一次PTCA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5)。再狭窄组第二次PTCA术前QTcd(70.9±17.1)ms又恢复至第一次PTCA术前(73.5±17.2)ms的水平,且显著大于(P<0.001)第一次PTCA术后(35.2±8.9)ms及第二次PTCA术后(34.5±9.3)ms的水平。非再狭窄组第二次冠造前QTcd(30.7±8.5)ms与第一次PTCA术后(29.3±8.1)ms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仍显著小于(P<0.005)第一次PTCA术前(69.6±12.7)ms。结论PTCA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再狭窄时QT离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测定的重复性和正常值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评价QT离散度(QTd)测定的重复性和制定正常值范围,采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测量100例正常人和5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QTd,分析QTd在不同纸速时测量的重复性情况,以及测量QTd正常值范围。结果:正常人心电图以同步50mm/s纸速记录时QTd的重复性较好,此时一人两次(Intraobserver)和两人一次(Interobserv-er)测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75(P均<0.05)。心肌梗死患者的QTd重复性以同步25mm/s纸速记录时为佳,在Intraobserver和Interobserve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68(P均<0.05)。100例正常人在同步50mm/s纸速下记录心电图测定的QTd为27±12ms,95%分布范围为3~51ms。QTd在男、女性别及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果提示用不同走纸速度测量正常和异常心电图的QTd有助于提高其重复性。QTd<50ms为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后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对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观察2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早期再灌注对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27例AMI予以静脉溶栓,于溶栓后90分钟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溶栓前后作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并与4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差异有极显著性(866±122msvs35.8±167ms,P<0001),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90分钟冠脉造影显示IRA血流达到TIMII~II者,溶栓后2小时QTcd显著降低(872±128msvs59.5±136ms),而IRA未开通者其QTcd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6例溶栓前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明显高于无伴心律失常者(948±92msvs84.2±120ms,P<005),溶栓后其IRA血流均达TIMIII级,QTcd降至683±88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IRA早期再灌注,可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特发性长QT综合征(Idiopathic long QT syndrome,LQT1)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78例基因(11p15.5)携带者根据晕厥发作的频度和程度分3组;轻度(0 ̄4次,n=59)中度(5 ̄100次,n=14)和重度(有心脏骤停史,n=5)。比较(1)3组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的差异;(2)18例小于20岁的中、重度患者长期用β阻滞剂后Q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