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膜钙化常被认为是一无害的残迹,表明一已愈合的病变。然而,它可伴发下方渗液,因而具有相当的临床意义。作者在140例累及壁层及脏层胸膜钙化患者中,观察到22例(15.7%)有慢性持久性胸膜渗液。最重要的X 线所见为:(1)增厚的胸膜阴影。(b)增厚的脏层及壁层胸膜呈线样致密。有渗液者胸膜阴影的最大厚度从2.5厘米至11厘米;单纯胸膜钙化不伴渗液者则为0.6厘米至2.1  相似文献   

2.
作者比较了34例近胸壁的原发性肺癌对胸壁和胸膜侵犯的超声波和CT诊断的准确性。超声波诊断壁层和脏层胸膜受累的平均准确性是62%,CT是74%。超声波和CT都有过高估价病变的倾向。13例患者,超声未作出准确的诊断,其中69.2%有胸膜凹陷。外科术中错误估价的病例也是有胸膜凹陷者。CT过高估价的有3例,其中2例有肺不张,另1例为胸膜粘连。超声波误诊的主要原因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壁结核(TB)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胸壁结核的CT、X线及US表现和相应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层(16、64层)螺旋CT机行胸部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资料经薄层重建后多窗值观察。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局部肿痛。主要CT表现:骨质破坏15例,包括肋骨8例、胸骨3例、胸肋关节软骨3例及肩胛骨1例,呈虫蚀状(2例)或膨胀性(13例);胸壁寒性脓肿10例,为胸骨或肋骨前后缘或乳腺深面丘状或梭形囊性病变;胸壁全层软组织增厚4例,伴有钙化2例;壁层胸膜外局部肿块2例。其它伴随表现:肺内病变16例,纵隔钙化3例,肝内钙化1例,腹壁受累2例。胸壁病变大部分(15例)位于前胸壁,病变大小1.0cm×2.0cm~8.5cm×4.3cm,边界清楚或不清,增强后有环状强化,内界清晰;增厚胸壁呈轻度-中度不均匀强化。X线片上仅见骨质破坏;US可见囊性病变(7例)呈不均匀可移动低回声暗区,内部无血流信号。薄层CT重建及适时调窗可显示微小钙化或轻微骨质破坏。依据病变CT特征可分为4型:骨质破坏为主(n=13)、囊性病变(n=10)、胸壁软组织增厚(n=4)和壁层胸膜TB瘤(n=2)。结论:CT可明确胸壁TB的部位,显示骨质破坏、寒性脓肿、软组织肿块或增厚等病变特征以及胸壁外病变,增强CT可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深度或性质,对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者回顾了35例脓胸,30例恶性胸腔积液及20例漏出性胸腔积液的胸部CT,讨论了脓胸邻近壁层胸膜改变的CT表现。作者发现,脓胸最敏感的CT表现为胸壁边缘的弧形曲线状胸膜增强。作增强CT扫描的25例脓胸,24例(96%)阳性,大多为弥漫性,2例为局限性。其次常见的表现为壁层胸膜增厚,为胸壁界面上连续的线状高密度影,35例脓胸有30例(86%)阳性,其中10例非增强扫描中异常胸膜增厚的显示率为60%,因而提示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5.
胸膜外脂肪常被忽略或很少为胸部CT显现。胸膜外脂肪内移不仅为疾病侵袭的表现,而且还有助于确定病变位于胸腔内外。作者报告3例胸膜外脂肪内移。例1,66岁,链球菌脓毒病患者,CT显示胸壁水肿,胸腔积液,胸膜外脂肪内移。死后组织学表查为胸壁蜂窝织炎。例2,80岁腺癌转移  相似文献   

6.
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评估CT诊断胸膜间皮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0例胸膜间皮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开胸术14例,全麻下胸膜活检3例,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1例,胸腔镜下活检2例,均作了CT检查.结果:20例胸膜间皮瘤中,良性6例,恶性14例.局限性结节样或团块状胸膜增厚9例,良性6例,恶性3例;结节或肿块<5cm6例,其中良性5例;肿块与胸壁夹角为锐角者4例均为良性;平扫及增强密度较均匀者5例,均为良性.11例弥漫性胸膜增厚均为恶性,其中胸膜增厚>1cm以上9例,环状增厚呈盔甲状5例,纵隔胸膜受侵10例,9例伴有胸水,7例手术证实有胸壁或横膈侵犯.14例恶性胸膜间皮瘤中,Butchard Ⅰ期5例,Ⅱ期5例,Ⅲ期3例Ⅳ期1例.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范围,与周边组织的关系,有否远处转移,可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并对恶性病例进行分期,对临床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CT 同X 线检查相比有许多优点:CT 显示胸膜与肺的界面较清楚,可准确判断病变位置;能清楚显示胸膜各部特别是前、后肋膈窦病变;可鉴别液体和实质性病变;能同时观察胸膜附近肺、纵隔及胸壁病变,并可推断与胸膜病变的关系。检查时,扫描时间应在5秒以下,层厚1cm,连续进行扫描。一般用仰卧位,为了识别胸膜病变的形态和活动性,可对特定层  相似文献   

8.
胸壁肿块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壁肿块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30例临床证实的胸壁肿块患者均经CT平扫,10例又经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CT像上,胸壁结核(5例)表现为胸壁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细菌性脓肿(4例),表现为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匀;脂肪瘤(4例)表现为胸壁内局限性脂肪密度肿块影;神经源性肿瘤(5例)表现为胸壁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影;血管瘤(1例)表现为左侧胸壁散在条状迂曲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强化;胸膜间皮瘤(3例),其中良性者(2例)表现为局限性胸膜增厚,恶性者(1例)表现为弥漫性胸膜增厚伴胸腔积液;胸膜转移瘤(3例)表现为胸膜结节状增厚;肋骨转移瘤(4例)表现为胸膜结节状增厚;Askin瘤(1例)表现为右侧胸壁内及胸膜处软组织肿块影伴邻近肋骨骨质破坏。结论 CT对胸壁肿块的定位及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尤其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更有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胸膜间皮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孤立性纤维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资料与CT学资料。结果13例孤立性纤维性胸膜间皮瘤CT显示单侧胸腔的巨大肿块,边界清晰光滑,增强扫描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的强化(15~46HU),强化时肿块中间可见穿行的血管。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胸膜间皮瘤的影像学特征为胸腔的单侧巨大肿瘤,相邻肺组织受压、气管移位和肺不张与肿块边缘的逐渐变窄是判断肿瘤起源胸膜的可靠征象。CT在确定病变的范围、形态,胸壁和纵隔结构是否受侵犯以及在定性诊断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最后确诊仍有赖于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胸片和CT表现,提高对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对11例SFTP患者进行X线胸片、CT平扫和增强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在胸片上仅显示为胸腔孤立性类圆形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C T像显示为孤立性胸膜腔实性肿块,病变长径2.5~28cm ,所有病灶与胸壁广基相贴,其中1例向叶间裂内延伸。CT平扫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3例;增强示轻中度强化,均匀7例或不均匀地图样4例,其中3例瘤灶内见异常增粗、迂曲血管影。结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CT检查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11.
高分辨MRI对胸膜病变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highresolu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HR MRI)对胸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例正常志愿者和 4 4例胸膜病变患者行常规MRI和HR MRI检查 ,对其中 2 0例进行了图像对比噪声比 (CNR)与信号强度比 (SIR)的测量 ,比较分析常规MRI和HR MRI对胸膜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HR MRIT1WI对 5例正常人胸壁主要结构的显示情况明显优于常规MRT1WI (P <0 .0 0 5 )。在HR MRI与常规MRI比较中 ,2 0例胸膜病变的CNR及SIR的绝对值前者均高于后者 (P <0 .0 5 )。HR MRI对胸壁或膈肌浸润的发现率较常规MRI要高 ,而对弥漫性胸膜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和不规则环绕形胸膜增厚的发现率与常规MRI相当甚至更差 ,但上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常规MRI与HR MRI 常规MRI对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 72 %、88% ,特异性为 5 3%、75 % ,正确率为 6 8%、84 % ,阳性预测值为 82 %、90 % ,阴性预测值为 4 4 %、6 9%。但常规MRI与HR MRI相结合对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与单纯的常规MRI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 5 )。结论 HR MRI提高了图像空间分辨率 ,增加了胸膜病变与肋间肌信号的对比 ,并且可以清楚地显示最内肋间肌及其内侧的胸膜外脂肪线等邻近胸膜的胸壁深层结构 ,有利  相似文献   

12.
作者分析了74例证实为弥漫性胸膜病变的CT表现,39例恶性,35例良性,患者年龄为23~78岁,男53例,女21例,其中包括间皮瘤11例,转移瘤24例,淋巴瘤3例,石棉肺16例,脓胸9例,纤维胸8例,放线菌病2例。发现在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中下列征象提示恶性:(1)环状胸膜增厚;(2)结节状胸膜增厚;(3)壁层胸膜增厚超过1cm;(4)纵隔胸膜受累。这些征象的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比84例胸膜病变患者的CT与常规X线检查。其中恶性间皮瘤34例,胸膜转移瘤16例,良性胸膜病变34例。CT显示胸膜增厚81例,X线显示57例。纵隔胸膜病变CT显示48例,胸片显示21例。CT均比普通X线检查敏感(P<0.001)。恶性间皮瘤、转移瘤和良性感染性病变在注入造影剂后CT值增强25~40HU,平均为33HU,三者增强无明显差别。良性非感染疾病对比增强仅为0~15HU,与上述病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恶性胸膜病变一般为较大的不规则肿块,良性病变较小,边缘光滑。但仅根据胸膜厚度不能鉴别良恶  相似文献   

14.
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9年来我院经手术或/和病理证实的4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CT资料,并与12例手术所见作比较。结果结节状或肿块状胸膜增厚(97.6%)是胸膜间皮瘤最常见的CT表现,有诊断性的表现为胸膜增厚>1cm(59.5%),环状胸膜增厚(41.5%),病变累及纵隔胸膜(92.9%)或叶间裂(69.0%),病变侵犯周围胸壁或/和肋骨、纵隔、心包、膈肌等邻近组织或器官(65.9%),1例呈胸内巨大肿块,42.9%病例可见纵隔或/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在CT和手术所见的比较中,CT准确检出了13处(65%)对周围组织或器官的侵犯,漏诊7处(35%)。结论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分期上有重要价值,是治疗前的标准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们初诊为胸膜病变,经胸部CT检查,见右上前外侧胸壁贴近胸膜处一软组织呈局限性梭形隆起,形成肿块突向肺野,境界光滑,与脏层胸膜有分界,肿块向胸壁下沿肋间隙伸展至胸肌下层,但与胸大、小肌有分界,其间有脂肪间隙存在。其大小约3.1cm×2.1cm,CT值43.9HU,密度尚均匀,诊断为右前上胸壁软组织肿块,考虑1. 神经源性肿瘤?2.纤维瘤?(图4)。  相似文献   

16.
患者 女 ,42岁。发现双下肺肿块2个月 ,无呼吸道症状。既往体健 ,无结核史、外伤史。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后前位胸片 ,见双下肺密度均匀 ,边缘清楚的肿块影 (图 1)。切线位片 ,示右下肺偏后肋膈角区分叶状肿块影 ,约7cm× 5cm大小 ,侧后肋角填塞 ;左下肺稍偏前见椭圆形肿块影 ,约 7cm× 6cm大小 ,肿块上缘与胸壁夹角成锐角 ,2个肿块密度均匀 ,边缘清楚。X线诊断 :双下肺肿块多系囊性病变。CT平扫 :右下后胸壁 3 5cm×4 0cm× 7 0cm肿块 ;左下侧胸壁5cm× 7cm× 9cm肿块 ,密度均匀 ,边缘光滑 ,…  相似文献   

17.
弥漫型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弥漫型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弥漫型胸膜间皮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CT显示弥漫型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征象是:广泛性、不均匀胸膜增厚(6/6),纵隔侧胸膜受累(5/6),胸膜增厚>1cm(6/6),胸膜结节(3/6)和肿块(2/6),患侧胸腔积液(5/6).此外,CT还显示了弥漫型胸膜间皮瘤累及纵隔、心包、叶间胸膜、胸壁、膈肌部位等的表现.结论 弥漫型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因此对临床可疑病例应常规进行胸部CT检查;CT表现不仅能提示诊断,而且能够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胸膜外定位法CT导引下经肺穿刺活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胸膜外定位(EPL)法行CT导引下经肺穿刺活检,在减少气胸发生率和气胸量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CT导引下肺穿刺活检中肺内病变与相邻胸膜不接触的患者共115例,根据定位方法的不同,分为EPL组46例、病灶边缘定位(EEL)组69例,两组患者又根据病变外缘沿穿刺方向与胸壁内缘的距离分为近距组(距离≤2era)和远距组(距离>2cm),对比两组患者气胸发生率与气胸量,并进行行×列表X2检验.分别记录并计算两组活检针在肺内的滞留时间及其平均值.结果 EPL组气胸发生率为45.7%(21/46),脏壁层胸膜最大距离0.2~2.5cm,中位数0.4cm;IZL组气胸发生率为66.7%(46/69),脏壁层胸膜最大距离0.2~9.0cm,中位数0.3cm.病灶与胸膜距离≤2cm时,EPL组气胸发生率为39.4%(13/33);LEL组气胸发生率为73.2%(30/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81,P=0.019).病灶与胸膜距离>2cm时,EPL组气胸发生率略低于LEL,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L组活检针在肺内的滞留时间为(7.2±1.8)s,LEL组为(58.3±11.6)s.结论 EPL法CT导引下肺穿刺活检能明显缩短活检针在肺内的滞留时间,减少气胸发生率及产生的气胸量,具有一定价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胸膜病变是儿童期白血病的一种罕见表现。作者报告3例,阐述白血病和胸膜肥厚之间的明确联系。2例有双侧弥漫性胸膜肥厚,1例有一侧胸膜面多数肿块。胸膜病变可以是白血病最初的或唯一的胸部表现,或与白血病的其他胸内表现一并出现。文献虽有白血病致胸腔渗液和胸腺增大的描述,但罕见提到胸膜肥厚与白血病的关系。例Ⅰ为1岁男孩,发热与呕吐,数次血培养均有肺炎双球菌属生长,X线胸片示两侧胸膜肥厚,下肢X线片显示散在性骨质疏松和干骺端透亮带。  相似文献   

20.
四种弥漫性胸膜疾病CT影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恶性胸膜间皮瘤、胸膜转移瘤、脓胸、纤维胸等四种胸膜弥漫性疾病(共63例,其中恶性病变39例,良性病变24例)的CT特征。结节性增厚、壁层胸膜厚度大于1cm及纵隔胸膜受累、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受累多见于恶性病变,其特异性分别为96%、87%、79%和100%。敏感性分别为62%、33%、38%和33%。胸膜线状粘连增厚和钙化多提示良性病变,其特异性分别为92%和100%,敏感性均为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