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将“颈、腰、脊、臂、脚掣痛”归于阳病十八的范围,把湿邪偏盛兼有表证者称为“风湿”或“湿痹”,在《痉湿暍篇》中论述,代表方剂为风湿三方;疼痛剧烈,遍历关节者称为历节,列于《中风历节篇》,治疗用乌头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这是对痹证论治的一个很大发展,临床应用更有针对性。后世医  相似文献   

2.
1 朱砂名称的考证《神农本草经》中称朱砂为“丹砂” ,将其列为上品。丹为朱红色 ,故称为朱砂。昔以湖南辰州 (今沅陵 )产的较好 ,故又有“辰砂”之称 (朱砂主产贵州铜仁及湖南晃、凤凰等县 )。辰州只不过是朱砂的集散地。但目前商品上称为辰砂的系指人工合成品。《山海经》中称“丹粟” ,《淮南子》中称“赤丹”。《石药尔雅》中称“汞砂”。《证类本草》称为“辰砂” ,炼制者称“灵砂”。《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本草问答》中也称“辰砂”。《中药大辞典》根据朱砂形状称片状者为“镜面砂” ,块状者为“豆砂” ,碎末者为“朱宝砂…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百会的名称及定位 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称为天满,《普济方》称为泥丸宫,《针灸聚英》称为巅上,此外尚有称五会、三阳、岭上、维会、六满等名称。百会穴居巅顶之中,位于人体至高正中之处,为百脉聚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日百会。”  相似文献   

4.
<正> 打开《内经·索问》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的道家语言。《云笈七籤》:“天真地神,三界齐临”可以证实,而且《内经》也已被搜集于《道藏》,黄帝本身就是道教的祖师。他与老子合称为“黄老之学”,就是道学  相似文献   

5.
膝肿痛是指膝关节肿大伴疼痛中医称为“痹证”,发病原因多因脉络亏虚,风湿之邪所致《汉书疑问志》曰:“风、寒、湿三气挟杂三合而为痹也”。  相似文献   

6.
脱发,俗称鬼剃头,在《内经》称为“发堕”。《诸病源候论》依据临床表现,称为“言白秃者……”,明清医家对此种脱发称为“油风”。 此病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在治疗上,常用  相似文献   

7.
略论胞宫     
本文拟结合文献,对女子胞宫的名称、形态、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其生理、病理、治则作一探讨。一、胞宫的名称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胞宫的最早记载出于《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称为“女子胞”;《灵枢·水胀》篇简称为“胞”;《灵枢·五色》篇称为“子处”。《神农本草经》槐实条下称为“子藏”;紫石英条下又称之为“子宫”。张仲景的  相似文献   

8.
泄泻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名称,《内经》把泄泻分属于五脏。隋唐以前的《颅囟经》始有小儿的“水泻利脾冷”应“以温脾敬主之”的简要记载。隋·《巢氏病源》、唐·《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均称本病为“下利”。宋以后统称为“泄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据时令以定吐泻的寒热属性,热泻用玉露散,寒泻用补脾散,后世医家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性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常伴有明显神经痛.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其后医书多有记载,但病名各异,如明代《证治准绳》称为“火带疮”、“缠腰火丹”,明代《外科启玄》称为“蜘蛛疮”,清代《外科大成》称为“蛇串疮”.  相似文献   

10.
现行一些书籍如《内科学》、《黄帝内经词典》、《经外奇穴纂要》认为《内经》记载的“奇输”为奇穴,笔者认为此种解释不妥,在此阐明自己的见解,与同道商榷。我们知道,腧穴包括经穴、奇穴、阿是穴三部分。经穴是归属十四经的腧穴,有固定部位和名称;阿是穴是“以痛为腧”,没有固定部位,没有名称;奇穴则是指没有归属十四经的腧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有明确位置且有名称称为“有名奇穴”,一部分有明确位置但尚无定名称为“无名奇穴”,可见奇穴为不归属十四经、具有明确位置的有名或无名腧穴。而《灵枢·刺节真邪篇》载:“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  相似文献   

11.
论痹     
“痹”有闭塞不通的意思。凡身体某部或某些部分,由于营卫不利、气血凝涩而致肢体、关节、经络、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以及屈伸不利等病证均称为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者闭也”。《素问·痹论》这篇简要的论述,揭示了痹症的病因分型和病理。痹症现代医学称为风湿病、风湿热。“风湿”之名、祖国医学早就有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有“此名风  相似文献   

12.
“六气”是寒、暑、风、湿、燥、火的简称 ,三阴三阳六经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二者相互贯串 ,关系密切。现就其内在联系作一探析。吴锡潢说 :“伤寒一书 ,乃治六气之书。四时推移 ,寒暑变更 ,六气由此产生。”六气是寒暑燥湿风火的简称 ,在正常情况下 ,称为六气 ,不会使人致病。在异常情况下 ,称为六淫 ,多易使人感伤。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 :“非其时则邪 ,当其位则正。”这就说明了了六气的正常和异常情况不同 ,致病和不致病的因素有异。欲知研求《伤寒论》如何治理六气 ,首先应该了解《素问》的三阴三阳与六气相关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林蛙,俗称“哈士蟆”。《本草纲目》中称为“山哈”别名“哈蟆”“雪哈”。现在已被正式命名“中国林蛙”。几百年来广泛用于临床治病,用于保健防病,其作用亦早为人们所熟知。如《本草纲目》、《中草药手册》、《中国药物学》、《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14.
浅探《金匮要略》中之肺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胀”这个病名,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对肺胀一词的解释,后世各家的说法颇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认为肺胀与咳嗽上气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凡出现“咳而上气”症状的都可称为肺胀。如《金匾释义》说:“咳嗽上气,本篇又称之为肺胀。”《金匾要略辑义》云:“凡本篇诸条,肺症肺辅之外,悉属肺胀。”二、认为肺胀不是病名,而是指咳嗽上气的病机。如《金匾要略选读》说:“肺胀”两字,是病机的概括。”三、认为是病名。如《金匾集释》指出:“肺胀,病名。以肺气胀满为主症”。我们赞同第三种说法。通观篇…  相似文献   

15.
颞颌关节脱位(下颌关节脱位)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称为“失欠颊车”,《外科正宗》中称为“落下颏”,俗称“吊下巴”。颞颌关节为头面部唯一的能动关节。本病是常见的脱位之一。本病好发于老年人及身体虚弱者。按脱位时间、复发次数,可分为新鲜性、陈旧性和习惯性三种;按脱位后的方向(髁状突在颞颌关节窝的前方或后方),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二种。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症5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失眠,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黄帝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始称为“不寐”;现代中医学有的称为“不寐”,有的称为“失眠”,应统一称为失眠,与现代医学相同^[1]。现代医学治疗主要采用苯二氮卓类(BZD)如三唑仑、舒乐安定等镇静安眠药和心理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BZD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抑制呼吸、白日残留作用等毒副作用,心理疗法疗效不稳定,影响因素多。针刺治疗失眠具有“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17.
关节痛属于祖国医学中“痺”,“历节风”之范畴。《内经·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痺也”。就是说风寒湿三气混合在一起,可以形成痺症。风气胜者,其疼痛游走不定称为行痺;寒气胜者,疼痛剧烈且较固定称为痛痺;湿气胜者,疼痛固定,且肢体重着不灵称为着痺。历节风见于《金匮要略》:“汗出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日历节”。是说人体汗出的时候到水里去,汗为水所阻,郁积而生湿热,流入筋骨则关节部位发生疼痛,叫做历节病。巢氏《诸病源候论》描写本病说:“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方隅氏在《医林绳墨》里说:“夫历节者,遍体肢节作疼,难以转动者也;”又曰: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的阳痿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痿是男子在阳事兴旺的年龄期间,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有勃起但勃起不坚,或勃起不能维持,导致难以完成性交过程的一种病证。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五常政大论》、《痿论》、《邪气脏腑病形》等篇,以及《诸病源侯论》等书称为“阴痿”、“筋痿”。内经《经论》篇称为“阴器不用”、“不起”。《和剂局方》称“阳事不举”。近代称之为“阳萎”。对于阳痿病的治疗,许多近代医家多重视从肾论治,而忽视了从肝论治的同等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素问》将探讨病理变化的机制问题称为病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反复提出:“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说明祖国传统医学对病理变化的研究是十分重视的。对于病理学的研究有两个问题,一为病因,二为病变机理。研究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提出:“千般疒火难,不越三条”,这可以说是中医病原三因论的刍型。南北朝的陶弘景将病因概括为“内疾、外发、他犯”三种。宋代陈无择的所著《三因方》明确指出经六淫所感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房室、金刃、虫兽、饮食、劳倦所伤为不内外因。这就是中医学…  相似文献   

20.
“伏邪”在《伤寒论》中称为“伏气”,在《温疫论》中称为“伏邪”。《内经》中早已提到了“故邪”一名,如《灵枢·贼风篇》日:“……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从病邪潜伏与隐藏的意义来讲,可以说“故邪”就是“伏邪”。故邪者旧邪也,“伏邪”以病机而言,“故邪”指时间许久而言,其意思基本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