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D(apolipoprotein D,ApoD)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方法分析ApoD在ADPKD患者肾脏囊肿组织中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Han:SPRD大鼠肾组织ApoD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变化。应用MTT法检测人重组ApoD蛋白对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WT9-12)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人重组ApoD蛋白作用后WT9-12细胞的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改变。结果ADPKD患者及Han:SPRD杂合型大鼠(cy/+)肾组织中ApoD表达量分别低于正常人及Han:SPRD正常大鼠(+/+)肾组织(P<0.05,P<0.01)。8、12、16、24周龄Han:SPRD杂合型大鼠(cy/+)肾脏中ApoD基因表达量均低于同周龄Han:SPRD正常大鼠(+/+)(P<0.05)。人重组ApoD蛋白以100、200、400 ng/ml作用于WT9-12细胞,作用48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21%、7.59%、8.07%(P<0.05),作用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62%、6.43%、9.42%(P<0.05)。人重组表达ApoD蛋白以400 ng/ml浓度刺激细胞72 h,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但可使G1期细胞增加8.26%,S期细胞减少8.09%(P<0.05)。结论ApoD蛋白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减弱WT9-12细胞增殖,其表达减少可能在ADPKD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及动物模型中泛素连接酶β-TrCP的表达,初步探讨人囊肿衬里上皮OX161细胞中β-TrCP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在OX161细胞内转染β-TrCP的siRNA,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MTT比色法检测吸光度;在OX161细胞中抑制JAK2/STAT3通路或转染STAT3质粒,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JAK2、p-JAK2、STAT3、p-STAT3和β-TrCP的表达。收集ADPKD行肾脏切除术患者的肾脏组织和肾旁距癌组织5 cm以上的正常肾脏组织(正常对照组)、雄性Han:SPRD(cy/+)大鼠(ADPKD模型)和野生型Han:SPRD(+/+)大鼠肾组织(对照),均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β-TrCP的表达。收集Pkdlflox/flox;tamoxifen-Cre+小鼠(ADPKD模型)和Pkdlflox/flox;tamoxifen-Cre-小鼠(对照)肾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β-TrCP的表达和亚定位。结果与UCL93细胞相比,OX161细胞中JAK2/STAT3通路明显活化,β-TrCP表达量增加;β-TrCP敲减后细胞增殖减慢(P<0.05);WP1006抑制JAK2/STAT 3通路后,β-TrCP表达量减低,转染STAT 3质粒后,β-TrCP的表达量增加。与正常对照组、野生型Han:SPRD(+/+)大鼠及Pkdlflox/flox;tamoxifen-Cre-小鼠比较,ADPKD患者肾组织、Han:SPRD(Cy/+)大鼠肾组织及Pkdlflox/flox;tamoxifen-Cre+小鼠肾组织中β-TrCP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在人囊肿衬里上皮OX161细胞株中β-TrCP表达量增多,且受JAK2/STAT3通路调控;在ADPKD患者及其模型鼠肾脏组织中β-TrCP表达量也增加。β-TrCP可能参与促进囊肿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大鼠体液及肾脏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多囊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多囊肾病Han:SPRD大鼠血液、尿液中EGF含量,蛋白质印迹法、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GF/EGFR在大鼠肾组织的表达。结果:大鼠尿液中EGF含量远高于血液,3周龄大鼠体液EGF含量高于3个月龄,杂合患病大鼠尿液中EGF浓度(pg/ml)显著低于正常大鼠(263.45±48.53 vs 321.09±74.57,P<0.05)。患病大鼠肾组织EGF表达位置不变,但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EGFR异位表达在囊肿细胞基底膜面和腔膜面,且表达强于正常大鼠;EGFR与磷酸化EGFR表达量从高至低依次为cy/cy大鼠、cy/+大鼠和+/+大鼠。结论:多囊肾病大鼠发病过程中存在EGF/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对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洛伐他汀和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GGPP)处理培养的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24或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Ⅰ型胶原、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结果: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分别经1,5,10,20,50 μmol/L洛伐他汀处理24或48 h后,细胞增殖、Ⅰ型胶原和Ⅳ型胶原分泌受到明显抑制,呈剂量依赖性关系.GGPP能明显逆转洛伐他汀对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和ECM分泌的抑制作用.但洛伐他汀对Ⅲ型前胶原分泌无明显影响.结论:洛伐他汀可能通过阻断甲羟戊酸途径,抑制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Ⅰ型和Ⅳ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表达,从而延缓多囊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 factor-1,IGF-1)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1例ADPKD患者血液、囊肿液及尿液中IGF-1浓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GF-1及其受体(IGF-1R)在ADPKD囊肿组织中的表达.结果:41例ADPKD患者囊肿液中的IGF-1浓度(1 62.0±5.06)ng/ml显著高于血液(76.0±28.13)ng/ml和尿液(62.0±11.18)ng/ml中浓度(P<0.01);IGF-1和IGF-1R在ADPKD囊肿组织中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间质细胞均呈阳性表达.结论:囊肿液中IGF-1的增多可能来自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合成和分泌,并与囊肿的形成和长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在体外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促增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外源性给予不同浓度的KGF(0-100ng/ml),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在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KGF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地促进了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生,表现为细胞数量增多,S期细胞比率增高,细胞分裂活跃,增生的细胞形态尤其是细胞核较正常体积增大。结论:KGF可显刺激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提示KGF可能参与ADPKD有囊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西罗莫司对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大鼠疾病进程的影响.方法:20只6月龄ADPKD模型Han:SPRD杂合子(Cy/ )雄性大鼠,均已出现肾功能不全,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按0.2 mg·kg-1·d-1的剂量每天灌胃西罗莫司口服液1次,对照组常规饲养,观察生存情况,定期测量大鼠体质量和血尿素氮(BUN)等指标,实验45 d后处死大鼠取双肾,测定双肾质量、双肾质量/体质量比(2K/TBW),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结果:两组大鼠实验过程中均无死亡,体质量均增加,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BUN均进行性升高,但45 d实验组升高较对照组低12.5%(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双肾质量、2K/TBW分别减少11.8%(P<0.05)和7.1%(P<0.01);实验组大鼠囊化程度较对照组轻,每个囊肿中PCNA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少(0.23±0.11 vs 0.47±0.24,P<0.05).结论:西罗莫司口服液可以延缓已经发生肾功能不全的Han:SPRD大鼠肾功能减退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rhHGF)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方法:用^3H-TdR掺入法测定不同浓度(0.5、1、2.5、5ng/ml)rhHGF作用48h以及最适浓度的rhHGF分别作用24、48、72h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系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分别用^3H-脯氨酸掺入法和放免法测定最适浓度rhHGF作用最佳时间后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系细胞胶原及层粘连蛋白的合成情况。结果:rhHGF促进了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胶原和层粘连蛋白的合成,以1ng/ml持续作用48h最为显。结论:rhHGF对体外培养的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4-羟苯基维甲酸(4-HPR)诱导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1,2.5,5,10μmol/L 4-HPR分别作用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24,48,72,96h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锥虫蓝染色,DNA电泳,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4-HPR作用后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刺激的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存活率和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及半定量分析检测4-HPR和HGF刺激的囊肿衬上皮细胞表达HGF和c-Myc蛋白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HPR抑制了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5μmol/L或10μmol/L 4-HPR作用96h后抑制效果最强(P<0.01)。4-HPR降低HGF刺激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存活率,且诱导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HGF组比较,4-HPR显著降低HPF刺激的囊肿衬上皮细胞表达HGF蛋白(P<0.01),但不影响表达c-Myc蛋白。结论:4-HPR诱导了HGF刺激的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HGF刺激的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表达HGF蛋白,不是影响c-Myc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低场磁共振技术测量多囊肾病大鼠的肾脏体积,探讨其在多囊肾病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5只不同月龄的多囊肾病模型Han:SPRD大鼠麻醉后,利用低场磁共振技术测量其肾脏体积。肾脏轮廓由临床医师和设备工程师共同圈定,成像方法为T1加权成像,成像位置为肾脏横断面,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肾脏体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磁共振测量肾脏体积与解剖后实测体积、肾脏质量、肾脏质量/体质量比值、肾功能指标和囊肿指数的相关性。结果低场磁共振能够清晰地观察到Han:SPRD大鼠的肾脏,15只大鼠的磁共振测量体积分别为1.51、1.77、3.54、6.45、9.34、9.38、3.72、9.51、4.95、5.31、6.47、7.01、5.39、5.08、7.31 cm3,解剖后实测体积分别为1.50、1.70、2.90、5.00、7.00、7.02、2.50、7.10、4.70、4.90、6.50、6.70、4.20、4.90、7.00 cm3。磁共振测量肾脏体积与解剖后实测体积具有高度相关性(拟合优度R2为0.903 1),与肾脏质量、肾脏质量/体质量比值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2分别为0.912 8、0.777 9),与血清肌酐、尿素氮及囊肿指数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85、0.61)。结论低场磁共振技术能够满足多囊肾病大鼠模型肾脏体积活体检测的需求,为多囊肾病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工虫草对庆大霉素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庆大霉素ip造成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观察到人工虫草可使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尿蛋白(Upr)和肾指数(KI)较病模组显著性下降,光镜检查显示人工虫草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肿胀、坏死等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下可见细胞中溶酶体的改变和线粒体的损伤等超微结构变化亦显著减轻,上述结果提示人工虫草可改善肾功能,减轻肾水肿,保护庆大霉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1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肾小管问质的病理变化。方法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65mg/kg)建立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注药后7d造模成功后分别于4周、12周和24周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TILS),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肾脏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lagenⅢ)在肾脏的分布及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肾脏光镜与电镜观察,并与同龄正常大鼠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肾脏纤维化指标PVCA、TILS、collagenⅠ、collagenⅢ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电镜发现糖尿病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模型已出现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改变,损伤的肾小管问质有助于早期判断糖尿病肾病肾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5/6肾切除大鼠模型中p38MAPK磷酸化的动态表达情况。方法:82只雄性SD大鼠分为两组:5/6肾切除模型组72只,假手术对照组10只。模型组造模完成后,分别于肾切除早期(术后1/2h、1h、3h、6h、12h、1d、2d、4d)相应时间点处死,每组9只,假手术组于术后12h处死,称量各组体重及残余肾重,计算肥大指数;下腔静脉取血留取血清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以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皮质磷酸化p38MAPK活性的表达情况;以病理光镜和电镜观察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肾脏呈代偿性肥大,肥大指数增高(P〈0.05),Scr和BUN升高(P均〈0.01)。免疫印迹法显示5/6肾切除术后1/2h、1h、3h、6h、12h磷酸化p38信号呈递增趋势,尤以12h信号最强,之后信号减弱,2d时几乎不可见,4d有较弱的信号,假手术组未见明显信号。光镜下,发现肾小球有轻度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宽不明显,肾小管偶有轻度变性,间质偶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偶见足突局灶融合。结论:5/6肾切除大鼠在造模完成后12h时磷酸化p38MAPK表达最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死亡小鼠在不同时间内肾脏自溶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小鼠死后0h、5h、10h、20h、40h肾皮质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一系列自溶改变。主要表现为微绒毛和溶酶体的逐渐消失,线粒体变性,核染色质边集,髓鞘样结构出现并增多,核周隙增宽及裸核的出现。结论:肾脏自溶的超微结构变化情况可用于小鼠死亡时间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饮食诱导的广西巴马小型猪糖尿病模型,研究其肾脏的病理学改变。方法:将雄性广西巴马小型猪1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两组,5只饲以基础饲料作为正常对照组,5只饲以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饲料作为高糖高脂组,建模5个月后处死动物,取出左肾,计算左肾重/体重比值,常规制片,HE、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高糖高脂组部分肾小球肿胀,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增宽,基质增加,少数肾小球纤维化,囊腔闭塞;小叶间动脉管壁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狭窄。而对照组肾脏病理改变不明显。结论: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广西巴马小型猪5个月,可引起肾脏发生典型的早期病理改变,说明饮食诱导法可建立较理想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模型。  相似文献   

16.
3个实验组家兔按等比级数为2的不同剂量喂饲三氟化硼三乙醇胺(TFA),隔日1次,共3个月,可引起血清尿素氮和Mg~++含量增高,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水变性,细胞内酸性磷酸酶活性增高,碱性磷酸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明显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增厚,其皱褶间隙扩张,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次级溶酶体增加。结果提示TFA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代谢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 Lindl, DNL)水提物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肾组织非酶糖基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DNL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DM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金钗石斛低(DNLL)、中(DNLM)、高(DNLH)剂量组和氨基胍(aminoguanidine, AG)对照组(AG组),给药12周。分别检测血糖、血尿素、肌酐、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尿肌酐、24h尿白蛋白、血清及肾组织AGEs、肾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DM组大鼠血糖、血尿素、24h尿白蛋白、血清及肾组织AGEs、肾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N组(P<0.05);肌酐清除率、肾组织总SOD活性显著低于N组(P<0.05);DM组大鼠系膜扩张明显异常,基底膜明显增厚。DNL明显降低DM大鼠血糖、血尿素、24h尿白蛋白、血清及肾组织AGEs、肾组织MDA含量(P<0.05),明显增加肌酐清除率(P<0.05)、增强肾组织总SOD活性(P<0.05)、减轻肾系膜的扩张和基底膜的增厚。结论 DNL能降低血糖、抑制AGEs的形成、抑制氧化应激的发生,从而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