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对经口行气管插管伴意识障碍病人分别采用新方法和常规方法留置胃管,对比两者首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并发症,为临床插胃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对经口行气管插管伴意识障碍病人插胃管4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用新研制的润滑剂:湿润烧伤膏+利多卡因和新研制了与一次性硅胶胃管各种型号相配的骨水泥头胃管辅助器进行插胃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教科书的方法。结果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91·67%,置管平均时间(10·30±3·4)min;对照组首次置管成功率70·33%,置管平均时间(19·52±10·57)min,而且观察组并发症也大大减少,尤其是鼻出血在观察组未发现1例。结论采用新方法对气管插管伴意识障碍病人进行插胃管能提高插胃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节省护士操作时间,提高工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里干预在清醒患者洗胃配合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药物中毒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心理干预,并观察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洗出血性液体等发生率.结果:心理干预组一次性插入胃管的成功率及术中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里干预增加中毒患者对洗胃的依从性,缩短洗胃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在急诊抢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评价传统置胃管法与改良置胃管法对小儿急性中毒的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将该院2009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中毒患儿1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85例应用传统置胃管法,观察组100例应用改良置胃管法,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一次置管成功率、胃管堵塞率、两次及以上置胃管率以及0.5?h内洗胃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鼻或咽喉出血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胃内容物返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呛咳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59±0.41)d,对照组为(4.11±0.6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置胃管法能够明显提高急性中毒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洗胃效果令人满意,提倡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探讨骨髓腔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郑州市某医院收治的8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输液。研究组患者采用骨髓腔输液。比较2组患者输液通道建立所用时间、输液后血压回升所用时间;比较2组患者输液前后乳酸、血红蛋白以及碱剩余水平;比较2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输液通道建立所用时间为(1.62±0.53) min,短于对照组的(6.42±1.2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后,研究组患者乳酸水平为(2.17±0.52) mmol/L,低于对照组的(4.51±1.63)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后,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及碱剩余水平为(134.69±12.24) g/L及(-4.32±1.75) mmol/L,高于对照组的(106.48±16.27) g/L及(-8.35±1.52)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2.86%及83.33%,高于对照组的71.43%及61.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骨髓腔输液,可以缩短输液通道建立所用时间,纠正患者的组织灌注不足,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及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5.
口咽通气道保护下行急诊置胃管洗胃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口咽通气道保护下行急诊置管洗胃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140例急性中毒需洗胃病人随机分为2组,使用传统金属开口器组70例,其中昏迷病人20例;使用口咽通气道组70例,其中昏迷病人22例.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置管所需时间分别为(2.34±1.22)s和(3.46±1.53)s,2组比较P<0.01;成功率分别为95.71%和71.43%,2组比较P<0.01;置胃管洗胃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0.01或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口咽通气道保护下行急诊置胃管洗胃,提高了置胃管首次成功率,缩短了置胃管所需时间,减少了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洗胃过程中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减轻了病人痛苦,节省人力,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在脑梗死患者深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行深静脉穿刺置管的100例脑梗死患者资料,根据穿刺方法分组,传统盲穿患者为对照组(50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患者为观察组(50例)。对比两组穿刺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脸谱疼痛评分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成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穿刺置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和营养支持效果。方法:选择106例需放置空肠营养管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此外,选择同期行鼻胃管肠内营养病人43例作为鼻胃管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内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观察组采用改良后内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鼻胃管组采取常规鼻胃管肠内营养。比较三组病人手术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人置管后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和鼻胃管组病人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病人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病人置管后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以及前清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置管前后营养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鼻胃管组病人置管后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内镜下鼻空肠管置管术能有效缩短置管手术时间,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病人置管手术的痛苦。置管后病人营养支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早期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乳腺癌术后进行化疗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接受内置管化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对比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及总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早期感染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74.0%、总成功率91.0%,对照组分别为43.0%和69.0%,观察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3周创口感染率为1.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应用超声引导下置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静脉炎发生率及早期感染率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梁燕冰 《现代保健》2011,(25):129-130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药物中毒清醒洗胃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药物中毒清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插胃管洗胃操作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洗胃前、中、后给予心理干预。结果干预组一次性插入胃管的成功率及术中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在洗胃术中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一次性插入胃管的成功率及术中配合程度,保证洗胃过程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使用改良胃管置入法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前留置胃管一次性成功率。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需留置胃管的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110例,按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取平卧位,采用传统方法留置胃管;观察组取端坐位,留置胃管前含服舒泰3ml,并用舒泰代替石蜡油润滑胃管,5min后采用少量液体吞服置管法留置胃管。记录插管成功所需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例数,观察插管中的不适反应,询问患者对插管过程的耐受程度,对比两组插管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94.5%,对照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仅为1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后胃管留置法能明显缓解食管癌患者术前插胃管时的不适感,取得配合插管的主动性,提高对插管过程耐受度,缩短插管时间,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等,较传统插管方法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探讨Orem自理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将2018年9月—2019年9月抚顺市某医院收治的16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Orem自理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及出院时2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MBI)、临床情绪积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患者MBI评分为(51.17±6.46)分,高于对照组的(43.02±9.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为(11.85±2.74)分,低于对照组的(12.17±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情绪积分中情绪低落、焦虑易怒、兴趣减退及睡眠障碍积分分别为(1.12±0.55)分、(1.20±0.37)分、(0.79±0.50)分及(0.83±0.7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60±0.64)分、(1.70±0.72)分、(1.01±0.42)分及(1.22±0.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Orem自理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抑郁情绪,并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程爱玲 《现代保健》2010,(24):104-105
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更换胃管方法的改进,以减少患者在插管过程中的不适和痛苦,达到人性化护理的目的 .方法 将30例昏迷气管切开后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插管方法--边插边拔法,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将气管套管上提的插管方法.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结论 改进后的更换胃管方法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的置胃管法,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丘丽玉 《药物与人》2014,(7):262-262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和石蜡油滴鼻及口服对胃管置入患者鼻腔、食管黏膜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80例胃管置入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和石蜡油滴鼻及口服,对照组不采取防护措施,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胃管置入不良反应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通过鼻胃镜观察鼻腔、食管的黏膜损伤程度。结果:实验组仅有3例出现重度胃管置入不良反应,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达93.3%,鼻胃镜检查仅有3例出现粘膜充血(P〈0.01)。结论:利多卡因和石蜡油滴鼻及口服对胃管置入患者的鼻腔及食管黏膜损伤有防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将107例急性重症口服中毒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TC)插管,从食管管腔中插入胃管洗胃;对照组在普通气管插管成功后,从口腔或鼻腔插入胃管洗胃。观察两组插胃管成功所需时间和一次插胃管成功率。结果两组病人插管时间和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对急性重症口服中毒病人采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插管洗胃是较好的抢救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救洗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5月收治的洗胃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的方法进行洗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总洗胃时间分别为(36.78±7.32)min和(27.54±4.45)min,首次吸出液体时间分别为(0.60±0.28)min和(0.29±0.22)min;对照组洗胃过程中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0.56%,明显高于实验组的8.33%,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方法洗胃可以达到快速、彻底清洗的目的,并且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丁氏推拿治疗寒湿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3例寒湿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 机分为治疗组 (n=81) 和对照组 (n=72)。治疗组采用热敏灸配合丁氏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加远红外线治疗,疗程均 为1个月。采用HSS评分系统和中医症状积分评价临床疗效和VAS评分系统评价即刻镇痛效果, 并随访记录冬季复发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HSS 6项总分和3项指标(疼痛、功能和活动度)为(80.38 ±6.92)分、(24.38±5.53)分、(12.74±1.76)分和 (14.30±4.78) 分,明显高于于对照组的 (71.66 ±7.02) 分、(16.90±5.57) 分、(10.85±1.39) 分、(13.55±3.61) 分,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VAS评分为 (4.09±1.42) 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5.01±1.47)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为 (1.71 ±1.14) 分,明显低于于对照组的 (3.54 ±2.16)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 疗组患者总优良率为96.25%, 高于对照组的59.72%,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治疗组冬季复发率为19.75%,明显 低于对照组的5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丁氏推拿治疗寒湿型膝骨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 方法,能快速镇痛,且疗效时间更长,复发率低,在改善膝骨关节炎疼痛及日常活动功能方面优于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入住天津市人民医院的PICC置管肿瘤患者共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循证护理,观察比较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80.95±28.36)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1.37±29.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穿刺部位出血、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96.15%,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PICC置管肿瘤患者中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马晓艳 《现代养生》2023,(4):262-265
目的 探讨脐静脉置管术(UVC)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危重新生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性别、出生时间、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均衡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新生儿采用UVC治疗,对照组新生儿采用经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全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总时长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施UVC后,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全肠外营养时间和住院总时长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VC置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势,可以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为危重新生儿抢救打开生命通道;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有利于保护外周静脉,还降低了液体外渗风险,此外,该置管技术一针穿刺操作成功率高,导管留置时间长,能后更好的为早产儿解决静脉营养及用药问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次性口咽通气管在急诊洗胃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2例服毒需急诊洗胃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使用开口器或舌钳协助经口插管,确定置管成功后用注射器和长胶布固定胃管,观察组使用口咽通气管协助插管后用长胶布固定胃管.结果 观察组胃管被咬瘪和脱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和洗胃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应用口咽通气管协助经口插管后固定胃管,可缩短置管时间和洗胃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麻下与常规术前对患者行胃管置入术的差异。方法:将60例肝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于术前30min在病房内行胃管置入术.实验组为在手术室全麻下行胃管置入术。观察两组患者胃管置入的成功率及在置胃管过程中有无恶心、呕吐、流泪、呛咳、疼痛反应;置管前、置管后1min、置管后5min血压、心率变化及心肌耗氧率。结果:实验组1次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过程中实验组不适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压、心率波动范围实验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O.01),两组比较,全麻下置胃管术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宜选择全麻后在导丝引导下置入胃管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