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引导经皮胃造瘘(Percutaneous fluoroscopical gastrostomy, PFG)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并评价与术后出血相关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221名住院行X线引导经皮胃造瘘术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营养状态、术前胃位置、穿刺外口与内口部位、胃壁固定松紧度、术后是否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及术者手术经验,应用IBM SPSS 23对上述出血风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221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术后瘘口渗血,发生率为15.2%。单因素分析不同的病因、术前营养不良状态、术前胃位置、穿刺外口位置及胃壁固定松紧度术后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运动神经元病、术前严重营养不良状态、术前胃腔位置偏高或偏后、穿刺入路穿越腹直肌及胃壁固定偏松者是术后出血主要风险因素。 结论:运动神经元病、严重营养不良以及选择穿越腹直肌穿刺是PFG术后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早期及时行PFG,术前谨慎评估出血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手术预案可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龄衰弱患者在X线透视下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转为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 PEJ)的技术, 并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行X线透视下PEG转为PEJ的12例高龄衰弱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例患者共行16例次操作, 技术成功率100%, 操作时间8~32 min, 平均18 min, 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X线透视下采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将PEG转为PEJ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适用于多种病因造成的吞咽困难但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且需长期肠内营养的患者。随着PEG操作日渐普及,各种并发症报道逐渐增多。该文报道一例上段食管癌晚期的患者行PEG后并发急性大出血的诊治过程及原因分析,以提醒往后的PEG操作者,应重视患者间的个体差异、灵活选择穿刺点、术后避免腹腔压力升高等因素,警惕术后并发急性出血。若术后并发急性出血应分析各种可能,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避免造成更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在新加坡进修期间,有机会护理了14例神经性吞咽困难和6例肿瘤源性食管梗阻,食管瘘而行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的病人。本文主要介绍该术的概况,操作方法及术后护理,家庭宣教,并对护理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胃造瘘(PEG)与手术胃造瘘的优缺点。方法应用经皮内镜胃造瘘18例与手术胃造瘘29例作对照,比较两者在手术时间、并发症(胃壁造口处出血、造瘘口渗漏、造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18例PEG时间(18±5.1)min,较手术胃造瘘时间(112±14.5)min明显缩短(P〈0.05)。PEG术组发生造口处感染1例,手术胃造瘘发生瘘口渗漏2例、胃壁造口处出血1例、造口感染3例,PEG术组手术并发症较手术胃造瘘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PEG比手术胃造瘘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但不能完全替代手术胃造瘘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PE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进行PEG 33例(其中PEG加PEJ 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PEG(其中5例PEG加PEJ)均成功完成(成功率100%)。术后3例出现腹部造瘘口皮肤感染,1例出现瘘口少量渗血,1例出现造瘘管蘑菇头滑脱胃壁与腹壁间窦道。所有患者开始注食后营养状况逐渐好转,水电解质平衡得到纠正。术前14例反复发作吸入性肺炎均在抗感染后治愈。结论:PEG及PEJ是一种安全、高效、方便、经济,既符合生理、且人性化的肠内营养方法。由于其操作简便、安全易行、并发症少,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10月-2004年12月PEG/PEJ共治疗16例患者,其中15例行PEG胃肠营养;1例行PEG胃肠减压加PEJ小肠内营养。结果:手术成功率100%。3/16例次出现造瘘管周围皮下感染。1/16例次出现造瘘口出血。1/16例次出现造瘘管滑脱导致堵塞。所有患者造瘘管置人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16例患者随访1~38个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EG/PEJ是作为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新加坡进修期间,有机会护理了14例神经性吞咽困难和6例肿瘤源性食管梗阻、食管瘘而行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的病人。本文主要介绍该术的概况、操作方法及术后护理、家庭宣教,并对护理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2例高龄脑梗塞球麻痹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直接给予胃肠营养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光曙 Russ.  D 《内镜》1995,12(6):340-341
1994年9月-1995年2月共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37例,全部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5分钟,仅6例出现局部皮肤炎症反应,无任何严重发症。结果表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安全、便捷、有效,为患者提供了一个不需剖腹手术安放胃造瘘管的新方法,颇具推广价值,本文也对操作经验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腔镜中心接受EMR治疗的患者378例(472处病灶),以术中出血和延迟出血为观察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EMR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EMR术中出血的患者共31人(8.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位置、直径及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是影响EMR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②EMR延迟出血的患者共12人(3.2%);K-M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延迟出血的患者中有11人(91.7%)出血发生在EMR术后2周内;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PPI使用是影响EMR术后延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出血是EMR的并发症之一,对于位于食管、病灶直径较大的患者在EMR围手术期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330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行PCNL术。根据是否并发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合并症、结石类型、结石直径、分期手术、手术时间、穿刺路径、通道数目、肾积水程度和既往手术史等临床与手术资料。结果 330例肾结石患者接受PCNL术治疗,28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出血率为8.5%(28/330)。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合并高血压、肝功能异常、分期手术、穿刺路径和既往手术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鹿角形结石、结石直径≥2 cm、手术时间60 min、多通道、无或轻度肾积水比例出血组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结石类型、结石直径、手术时间、通道数目和肾积度等6个因素对PCNL术并发出血有显著影响。其中结石类型、结石直径、手术时间、通道数目为PCNL术并发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tube feeding is widely used for patients with swallowing dysfunction and a history of repeated aspiration pneumonitis. However, liquid nutrient feeding via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is not effective enough to prevent aspiration pneumonitis and relate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We performed this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study to clarify the efficacy of half-solidification of nutrients to prevent fever possibly caused by aspiration pneumoniti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42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feeding (mean age 85.8 years). All subjects were fed half-solid as well as liquid nutrients for 8 weeks respectively in a cross over design. We counte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fever caused by pneumonitis and unidentified origin. Thirty-two of 42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observed in both nutrient periods. Fever wa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both nutrient periods, however, the percentage of observational days with fever during half-solid nutrient feedin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during liquid nutrient feeding (15.3 ± 0.3 vs 19.8 ± 0.4%, p = 0.030). The percentage of observational days when patients had diarrhea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10.1 ± 3.8 vs 7.2 ± 3.2%, p = 0.357). In conclusion, half-solid nutrient feeding was determined to be effective for reducing fever in patients with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feeding.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运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研究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后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采取鼻胃管喂养下进行吞咽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体质指数(BMI)、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并进行洼田饮水、吞咽功能评分(SSA),观察治疗1个月时患者拔管情况,并发症情况,观察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BMI、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研究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BMI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拔管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实验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SS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2项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中效果明显,改善营养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提高吞咽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0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48.8%),死亡26例,其中伴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21例(53.8%),不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5例(19.2%)。在影响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败血症、去大脑强直、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糖水平呈显著相关(x2 =13.96,x2=27.43,x2=46.28,x2=27.33,x2=11.88,x2=5.71,P<0.05或P<0.01)。结论 在颅脑损伤的监护治疗中,应尽早干预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可改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的3157例患者,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息肉相关因素及治疗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测定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息肉直径等指标,根据分析结果筛选出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3157例患者中有27例产生了术后迟发性出血症状,发生率为0.86%,迟发性出血多发生在息肉切除后的5~7 d后,平均为5.9±1.8 d,平均年龄为57.8±3.4岁,息肉平均的直径为32.1±3.7 mm。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未出血患者相比,出血患者的高血压、年龄、息肉直径及形态、息肉生长位置有显著差异(P<0.05),即为此类症状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年龄、息肉生长位置为此类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高血压、年龄、息肉生长位置为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该院收治的342例行内镜摘除术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该组患者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并将该组患者分为并发出血组和未并发出血组,以术后并发出血为因变量,以可能诱发患者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史、饮酒史、息肉发生位置、息肉病理分型、息肉大小、息肉形态和息肉数量)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工具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该组342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7.60%(26/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合并高血脂史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息肉直径2.0 cm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息肉形态有蒂息肉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息肉直径2.0 cm、息肉形态有蒂息肉均为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息肉直径2.0 cm、息肉形态为有蒂息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月1日-2020年8月31日期间急诊就诊的226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166例,女60例;分为急性心肌损伤组70例和无急性心肌损伤组156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差异,获得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