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伊布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总库关于伊布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伊布替尼致ADRs的个案共41例,多发生在用药30d内(13例,31.7%);伊布替尼致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呼吸系统损害(13例,28.9%)、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10例,22.2%)为主。结论:临床医师或药师应了解伊布替尼ADRs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尽量将ADRs的影响及危害降至最低,最大程度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伊布替尼在治疗期间导致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9年2月在Web of Science、Pubmed、Springer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关于单药伊布替尼导致TLS文献,并对患者性别、年龄、伴随疾病、联合用药、TLS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例单药伊布替尼治疗原发肿瘤导致TLS患者,年龄57~75岁,均为男性,多数存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伴随疾病。发生TLS的时间均在用药7 d内。经过积极救治,4例患者均缓解,其中3例再次或继续使用伊布替尼,未再出现TLS。结论伊布替尼所致TLS虽发生率较低,可一旦出现后果严重,使用前应评估TLS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密切监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一旦发生,应及时治疗,将损伤程度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全面系统地挖掘伊布替尼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医生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信息成分(IC)方法,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对从建库至2021年6月1日中伊布替尼的ADR进行挖掘。结果 FAERS数据库种共有伊布替尼ADR报告20 120份,检测出阳性信号445个,包括Richter综合征[IC的95%置信区间下限(IC025)=5.67]和脑曲霉病(IC025=5.05)2种IC025>5的强信号ADR。房颤(n=982,IC025=3.33,IC=3.44),疲乏(n=958,IC025=0.36,IC=0.47),腹泻(n=931,IC025=0.64, IC=0.75)是3种发生频数最高的ADR,其报告数均超过900份。结论 伊布替尼在多个系统存在较为广泛的ADR,临床医生应充分关注其ADR,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7,(11):1493-1495
目的:分析达沙替尼致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学计量方法,对国内外公开报道的达沙替尼致ADR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纳入达沙替尼致ADR共63例,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用药1月内出现ADR的例数最多(25.4%);患者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53.9%);达沙替尼致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呼吸系统(40.1%)、消化系统(17.5%)和血液系统(11.7%)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腔积液(23例)、肺动脉高压(15例)、呼吸困难(8例)和腹泻(8例)等。结论:在临床使用达沙替尼过程中应重点监测和防治其ADR,避免严重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2015~201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对收集到的阿帕替尼致ADR的文献报道从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合并基础疾病、联合用药、以及ADR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11篇,涉及151例ADR病例。ADR多发生在46~60岁的患者(41.72%)。151例ADR中,给药剂量250 mg·d-126例,500 mg·d-1 64例,750 mg·d-1 7例,850 mg·d-1 54例;联合用药18例。发生ADR时间最短的为用药后3 d,最长的为用药后10个月;大部分ADR发生在用药后1~3个月。ADR累及器官 系统最多的是全身性损害(46.35%),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其次为皮肤黏膜系统(19.20%),主要表现为手足综合征,第三是消化系统(17.23%),主要为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急性左心衰竭、快速性房颤、甲状腺功能减退为阿帕替尼新的ADR。 结论: 重视阿帕替尼所致新的,严重的ADR,加强用药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仑伐替尼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ofScience、CNKI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年6月关于仑伐替尼致ADR个案报道,对病例中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仑伐替尼致ADR个案报道54篇,涉及ADR共61例;ADR主要集中50岁以上患者(93.44%);ADR以心血管系统(16例)、泌尿系统(11例)和消化系统损害(11例)较为多见;严重的不良反应57例(93.44%),新的不良反应14例(22.95%),死亡4例(6.35%)。结论:仑伐替尼相关ADR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且其中不乏新的、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ADR,应加强对仑伐替尼ADR的认识,以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克唑替尼致心动过缓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克唑替尼致心动过缓的文献报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提取文献中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过程和转归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60.9±17.5)岁。7例ADR在用药后4个月内发生,10例患者用药后心率均降至60次/min以下,其中6例患者心率降至45次/min以下,最低降至24次/min。10例患者的心动过缓均与克唑替尼相关,其中7例患者为严重的ADR,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克唑替尼致心动过缓虽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但目前文献报道较少,且多为严重ADR,需引起临床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舒尼替尼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6—2021年6个中英文数据库关于舒尼替尼致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47篇,涉及156例患者,283例次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31~180 d的比率最高,ADR累及器官/系统以血液及淋巴系统(17.67%)、胃肠系统(15.55%)、皮肤及皮下组织类(10.60%)为主。结论:舒尼替尼所致的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不乏严重致死病例。在临床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情况,在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减少或停止给药,以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7,(35):4932-4935
目的:为舒尼替尼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舒尼替尼""不良反应"等为检索词,检索2006年1月-2017年3月Pub Med、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关于舒尼替尼致不良反应(ADR)文献的个案报道和病例系列报道,筛选后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患者基本情况、疾病信息、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关联性评价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57篇,涉及66个病例,其中新的不良反应15例;患者中男性34例(51.52%)、女性32例(48.48%),男女比例为1.06∶1,平均年龄(63.4±10.5)岁。舒尼替尼主要用于治疗肾透明细胞癌,占65.15%;其次是胃肠间质瘤,占21.21%。用药8~14 d和22~28 d时ADR发生率最高(27.27%、22.73%)。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内分泌系统为主(25.76%),主要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21.21%)和血液淋巴系统(16.67%),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症(以4度骨髓抑制为主)。因果关系评价为肯定9例,很可能57例。舒尼替尼致ADR停药后自然好转的有14例(21.21%);停药并经药物治疗后好转的有27例(40.91%);需经手术治疗,严重延长病程或治疗后仍有后遗症的有17例(25.76%);死亡的有8例(12.12%)。结论:舒尼替尼所致的不良反应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不乏严重致死病例;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加强观察监测,及时处理ADR,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奥希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奥希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奥希替尼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13例次;其年龄分布以61~80岁年龄段较多(8例,61.5%);多发生在用药后的90d内(10例,76.9%);奥希替尼致ADRs累计系统-器官主要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9例,69.2%);ADRs好转后,9例(69.2%)再次给予奥希替尼治疗,均未观测到ADRs再次发生。结论:临床使用奥希替尼时应加强用药监测,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慎重评估再次给药后的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伊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合理性评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PASS系统搜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门诊、住院使用伊布替尼患者,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及使用期间发生的ADR,进行统计分析,并从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给药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患者16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2.7个月,85.0%患者继续使用伊布替尼。ADR发生率为80.2%,3级及以上ADR发生率为29.9%。出血是停药的主要因素。不同剂量组首次ADR发生时间及人均ADR发生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药组与联合化疗组人均ADR发生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00×109·L-1患者的人均ADR发生例次更多(P <0.05)。结论 伊布替尼在开始治疗前应行基线评估,使用时按照推荐剂量给药,使用过程中定期监测疗效及ADR,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阿帕替尼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情况与临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阿帕替尼在国内上市以来,PUBMED,CNKI等数据库收载的ADR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阿帕替尼药品ADR的文献报道26篇共30例;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53.5%);多发生在用药后8~30 d内(45.7%);以心血管系统(32.6%)与皮肤及附件(21.7%)损害较为多见。ADR主要表现为高血压(13例)、手足皮肤反应(6例)、蛋白尿(5例)等。结论:在临床使用阿帕替尼过程中应注意重点监测和防治其ADR,避免严重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克唑替尼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克唑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克唑替尼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30例次;其年龄分布以51~70岁年龄段较多(16例,53.3%);多发生在用药后90 d内(29例,96.7%);克唑替尼致ADRs累积器官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系统损害(32.3%)、胃肠系统损害(25.8%)和心律及心率紊乱(12.9%)。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克唑替尼致ADRs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根据国内临床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资料,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3~2009年国内关于甲磺酸伊马替尼致不良反应(ADR)报告29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计1 893例患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其中663例产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0%.发生率较高为:水肿203例(30.6%),白细胞减少146例(22.0%),恶心呕吐115例(17.3%),血小板减少107例(16.1%),关节肌肉疼痛72例(10.9%). 结论 临床应重视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的不良反应,用药时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以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巴瑞替尼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截至2023年3月),收集巴瑞替尼相关ADRs的病例报告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到24篇文献共25例病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8~86岁,平均年龄(54.48±17.61)岁。ADRs大多发生在用药后3个月内(68.00%),以导致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比最高,其次为出血及凝血系统损害和肌肉骨骼损害。多数患者经停药、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因原发疾病进展预后不良。结论:巴瑞替尼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使用时应加强监测,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