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法和胶体金法检测SARS-CoV-2抗体在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1例COVID-19确诊患者和41例非COVID-19患者的血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非COVID-19组血清中SARS-CoV-2抗体IgM、IgG及联合检测(IgM或IgG)的阳性率;用化学发光法和胶体金法检测COVID-19组血清中SARS-CoV-2抗体IgM、IgG及联合检测(IgM或IgG)的阳性率,比较2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COVID-19组平均发病时间为(16.9±5.4)d。其中22例IgM阳性,阳性率为43.1%;47例IgG阳性,阳性率为92.2%;49例联合检测(IgM或IgG)阳性,阳性率为96.1%。非COVID-19组中,1例IgM阳性,阳性率为2.4%;0例IgG阳性,阳性率为0;1例联合检测(IgM或IgG)阳性,阳性率为2.4%。在COVID-19组中,化学发光法与胶体金法检测SARS-CoV-2抗体联合检测(IgM或IgG)的阳性率分别为96.1%和68.6%,化学发光法优于胶体金法(P<0.05)。结论 SARS-CoV-2抗体的检测对COVID-19诊断有重要的意义,且化学发光法检出率优于胶体金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在COVID-19病程发展中的动态变化,比较SARS-CoV-2 IgM等5种抗体的阳性率,分析主要抗体水平在病程不同阶段的消长规律。方法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COVID-19患者血清中SARS-CoV-2 IgM、SARS-CoV-2 IgG、SARS-CoV-2 IgA和SARS-CoV-2-RBD Ab以及SARS-CoV-2 NAb中和抗体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和分析。结果在急性期新冠病人筛查中,SARS-CoV-2 IgG、IgM和IgA抗体检测阴性符合率均达100%,阳性率SARS-CoV-2 IgA为32.56%,与SARS-CoV-2 IgG阳性率13.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重症患者的特异性IgG水平在整个病程中均高于普通型和轻型,SARS-CoV-2 NAb中和抗体水平在发病后1个月和3个月时重症患者均高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均P<0.05);NAb水平轻症与普通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D抗体水平在不同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RS-CoV-2 NAb在病程不同阶段均与SARS-CoV-2 IgG和SARS-CoV-2 RBD Ab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新冠患者血清5种抗体的消长规律不同,抗体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SARS-CoV-2抗体可作为人群筛查和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尿素解离试验在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IgM/IgG抗体假阳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 年2月1日—2021年2月28日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350例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免组)20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COVID-19组)100例和健康体检者(健康组)50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SARS-CoV-2 IgM和IgG 抗体,对抗体阳性标本进行尿素解离试验。结果 健康组SARS-CoV-2 IgM和IgG抗体特异度均为100%(50/50);自免组SARS-CoV-2 IgM和IgG抗体特异度分别为100%(200/200)和97%(194/200);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COVID-19组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敏感度,分别为56%(56/100)和77%(77/100),IgM/IgG抗体总敏感度为85%(85/100)。尿素解离试验将自免组SARS-CoV-2 IgG抗体的特异度从97% (194/200)提高到 99.5%(199/200),将COVID-19组1例发病7 d内的弱阳性SARS-CoV-2 IgG抗体转为阴性。结论 尿素解离试验有助于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SARS-CoV-2 IgG抗体假阳性问题,但可能会影响其敏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血清抗SARS-CoV-2中和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判断COVID-19患者的疾病进展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的COVID-19患者172例,分别收集患者感染早期(第1~7天)、中期(第8~14天)、后期(第15~21天)、恢复期(第22~41天)的血清样本,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抗SARS-CoV-2中和抗体。结果 随着COVID-19患者病程进展中和抗体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在感染后期达到峰值(90%以上感染者产生了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水平与感染天数之间有显著性相关(R=0.35,P <0.001);在感染早期,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血清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均高于轻型、中型、重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后期和恢复期的患者,其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及抗体水平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在感染早期,<60岁组患者的血清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60岁组(P <...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特异性IgM抗体假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COVID-19特异性IgM抗体假阳性的17例门、急诊及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预后,并与我院6例确诊的COVID-19感染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17例COVID-19 IgM抗体假阳性患者均住院或居家隔离观察,间隔至少24 h的2次COVID-19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间隔至少1周的3次IgM抗体检测结果均阳性。COVID-19 IgM抗体结果采用胶体金和化学发光两种方法核验均为阳性。其中16例患者为IgM阳性IgG阴性,1例为IgM阳性IgG阳性,5例有自身抗体阳性,7例合并慢性炎症。均否认COVID-19流行病学病史(P0.001),2例有发热表现,平均体温低于COVID-19的确诊患者(P0.001)。17例胸部CT均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P=0.002),17例均预后良好。结论:COVID-19特异性IgM抗体假阳性可能与慢性炎症、自身免疫因素相关,此类患者无COVID-19的流行病学病史、典型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6.
Yan HP  Tan YF  Zhuang H  Zhou YS  Zhao CH  Feng X  Jin RH  Wu H  Fu Y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896-899
目的了解SARS冠状病毒(SARS—CoV)感染者血清中特异性IgM、IgG抗体和两个结构蛋白抗体的持续时间及相互关系。方法对146例SARS临床确诊且血清抗-SARS—CoV阳性病例,随访采集发病当13至发病后660d期间的血液标本共362份。以ELISA法分别检测抗-SARS—CoVIgM和IgG抗体、SARS—CoVN蛋白和S蛋白IgG抗体。结果抗-SARS—CoV IgM阳性率在发病20d内为46.5%(20/43),21—40d阳性率最高(80.6%,25/31),尔后逐渐下降,至发病后500d左右仅为8.2%(6/73)。IgG总抗体在发病20d内阳性率(34.9%,15/43)低于IgM抗体,在发病21~40d迅速达到100%,至发病后600—660d,其阳性率仍高达98.6%(70/71)。N—IgG抗体在发病40d后阳性率(92.5%,37/40)高于S-IgG(67.5%,27/40),在61~90d、450—510d和600—660d3个时间点检测阳性率均高于S-IgG抗体;但两种结构蛋白抗体阳性率随时间延长均逐渐下降,两者于不同时间点的阳性率均低于抗-SARS—CoV总IgG。结论临床与病原学确诊的SARS患者,SARS—CoV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在21—40d达高峰,IgG抗体阳性率100%。IgM抗体91.8%在感染500d以内消失;感染后两年IgG总抗体阳性率仍高达98.6%,推测可持续阳性3—5年。N—IgG和S-IgG抗体持续时间可能较短。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1)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向患者本人、家属以及其他知情人员(医务人员)进行电话、面对面访谈,收集所有患者暴露史、家庭聚集性发病情况、医学/家庭隔离情况。(2)临床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病历、向患者本人及家属询问病史,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案、疾病转归及近期预后。结果 (1)1个家庭共11例COVID-19确诊患者,具有与武汉疫区确诊COVID-19指示病例直接或间接密切接触、共同生活流行病学特征。(2)11例COVID-19确诊患者均无重症患者,儿童临床表现轻且不典型。(3)经治疗达出院标准COVID-19患者出院后有4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复阳,1例成人症状轻微,3例儿童均无症状。结论 (1)聚集性发病是该次疫情的重要流行特征,家庭内密切接触是儿童COVID-19感染主要方式。(2)出院后SARS-CoV-2核酸复阳性并不能用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突出难题。免疫应答障碍在 COVID-19的发生及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重症 COVID-19患者循环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细胞出现显著功能障碍及凋亡增加,引发机体免疫应答失调。多种免疫调理措施,如糖皮质激素、细胞因子抗体、胸腺肽 α及恢复期患者血浆等,在减缓重症 COVID-19进展及改善预后方面可能发挥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9.
姜芬  丁坤  李绍先  徐军  徐艳丽 《传染病信息》2021,34(1):20-24,31
目的了解SARS-CoV-2核酸复阳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为实行针对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SARS-CoV-2核酸复阳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该类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呼吸道及粪便标本病毒核酸持续时间进行分析评估。结果43例患者中有15例在住院期间SARS-CoV-2核酸检测短暂转阴后又出现“复阳”(复阳组),复阳比例为34.9%,均为普通型患者。与病毒核酸未出现复阳患者(未复阳组)相比,复阳组在入院时多表现为轻度发热,咳痰持续时间更短,ESR、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更低(P均<0.05);2组患者鼻咽拭子标本病毒核酸初始转阴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未复阳组相比,复阳组鼻咽拭子病毒最长脱落时间显著延长,痰液中病毒脱落时间显著延长,粪便核酸阳性率更高(P均<0.05)。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复阳和粪便标本中病毒核酸持续阳性患者均未发现胸部CT较前改变。结论SARS-CoV-2核酸复阳COVID-19患者多表现为轻症感染和病毒持续阳性的特征,同时该类患者存在痰液标本病毒脱落时间延长和粪便标本病毒核酸持续阳性的特点,因而对病毒核酸复阳患者应给予特别关注和更长时间的医学观察,以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再次传播。  相似文献   

10.
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COVID-19为全球流行病,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感染无特异性免疫力人群影响人们改变社交行为和习惯,产生全球经济负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因此,自然感染诱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备受关注。自然感染SARS-CoV-2可诱导绝大多数成人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形成高滴度S蛋白特异性IgM、IgG和IgA类抗体、高水平中和抗体、强CD4+T细胞应答、特异性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可获得抗SARS-CoV-2感染的免疫保护,但免疫保护持续时间仍不确定。对SARS-CoV-2感染诊断、血清学监测、免疫策略、感染防控及疫苗开发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完成3剂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简称新冠灭活疫苗)接种者的免疫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完成3剂次新冠灭活疫苗接种者,于接种第1剂后3周,第2剂后4周、16周、32周,和第3剂后4周,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IgG和IgM抗体。结果 共纳入参与者874例,男316例,女558例。第1剂后3周,第2剂后4周、16周、32周,第3剂后4周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2%、86.6%、74.2%、78.2%、98.1%;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1%、93.2%、59.3%、45.7%、96.8%。中和抗体定量及IgG抗体定量在第2剂后4周、16周、32周及第3剂后4周均明显高于第1剂后3周(P<0.0001);第2剂后16周、32周均明显低于第2剂后4周(P <0.0001);第3剂后4周均明显高于第1剂后4周(P <0.0001)。结论 接种2剂新冠灭活疫苗可以产生较多数量的中和抗体和IgG抗体以发挥免疫效果,增加第3剂加强针后可以明显升高二者峰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 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转归等资料,为COVID-19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1日—2月24日在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经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39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首发症状、WBC、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IL-6、CRP、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影像学及临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9例患者中,2例为轻型,35例为普通型,2例为重型,除去无明确接触史及返乡前就已发病的患者,其余潜伏期为2.0~12.0 d,平均为(7.7±3.3)d,其中32例(82.05%)发病前有武汉旅居史或武汉返乡人员密切接触史,5例(12.82%)发病前有广东旅居史或广东返乡人员密切接触史,2 例(5.12%)无明确可疑接触史;有7起家族聚集性病例,共26例,占发病总例数的66.67%。24例(61.54%)患者早期症状为发热,25例(64.10%)患者早期症状为咳嗽,有少数患者存在咽痛、肌肉酸痛、纳差、咳嗽、腹泻,3例(7.69%)无任何临床表现。WBC下降12 例(30.77%);淋巴细胞计数下降8例(20.51%);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3例(7.69%);ALT升高12例(30.77%);TBIL升高10例(25.64%);LDH升高21例(53.85%);CRP升高18例(46.15%);IL-6升高3例(7.69%);患者 降钙素原均正常。肺部CT病灶呈双肺多发,以外侧带胸膜下为主,多表现为斑片状、云絮状磨玻璃样改变。6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出院后随访,肺部病灶完全吸收,吸收时间18.0~31.0 d,平均(26.8±4.5) d。结论 本研究前期纳入的COVID-19患者为输入性病例,后期则以家庭聚集性病例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咳嗽为常见症状,少数患者症状轻甚至无症状;大部分患者为普通型;胸部CT表现多为斑片状、云絮状磨玻璃样改变;肺部病灶的好转不与核酸转阴完全同步;目前随访的普通型COVID-19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石家庄地区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s-2019, 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 日—5月31日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45例COVID-19患者临床信息,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无症状/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危重型组,对比分析不同组间临床症状、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45例患者中,聚集性感染病例占57.78%;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重/危重型组患者发热比例更高;此外,患者年龄方面,重/危重型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部分患者出现WBC、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RP升高及肝功能异常。其中3组之间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重/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无症状/轻型组(P<0.05)。3组之间CRP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CT病变主要以双肺多发为主,多表现为磨玻璃样渗出。出院患者2周后复查核酸,7例患者核酸检测阳性。结论 石家庄地区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其他地区相似,但病例以聚集性为主,当地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须持续加强,同时应重点强化中老年患者的防护与救治,并注意出院患者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杭州市肝病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为弓形虫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肝癌、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4类肝脏疾病患者各300例,以1 20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检测并比较肝病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结果 1 200例肝病患者中,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288例,阳性率为24.00%;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14例,阳性率为1.17%。1 200例健康对照中,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137例,阳性率为11.42%;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13例,阳性率为1.08%。肝病患者和健康对照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5.19,P < 0.01),但两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4,P > 0.05)。肝癌、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患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00%、25.00%、23.33%和2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79,P > 0.05)。 结论 杭州市肝病患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较高,应加强肝病患者弓形虫病防治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康复后体内中和抗体的情况。方法纳入2020年1月22日至5月2日于山西省各级COVID-19定点医院住院救治的COVID-19康复者15例, 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并随访, 采用假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法检测15例康复者血清中和抗体水平, 计算血清50%中和抗体剂量(50% neutralization dose, ND50)的几何均数, 对COVID-19患者血清ND50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 男9例, 女6例, 年龄为43(27~60)岁, 普通型14例, 重型1例。患者发病至中和抗体检测时间为396(387~419) d, 血清ND50范围为15~2 430, 几何平均水平为205.35。结论 COVID-19患者康复1年余后仍可以维持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呼吸道被认为是SARS-CoV-2感染的主要靶器官。部分COVID-19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本文对COVID-19相关肝损伤发生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已知的6种日本血吸虫抗原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评价,为研制用于哨鼠早期诊断的免疫试剂提供候选抗原。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收集感染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小鼠血清。采用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kDa膜蛋白大亲水性肽段与谷胱甘肽的融合表达蛋白(GST-HD)、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血吸虫四跨膜蛋白第二亲水基团(TSP2HD)、血吸虫虫卵蛋白(IPSE)、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抗原(SjMP-10)及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Sj14-3-3)作为诊断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通过分析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及阳性率,筛选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的抗原分子。采用免疫印迹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对血吸虫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感染后第18、21、28天,抗GST-HD抗体IgM阳性率分别为60%、70%、100%,特异性IgG阳性率分别为40%、60%、90%;抗SEA抗体IgM阳性率为50%、60%、9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50%、70%;抗TSP2HD抗体IgM阳性率为30%、4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70%;抗IPSE抗体IgM阳性率为20%、3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60%;抗SjMP-10抗体IgM阳性率为10%、2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10%、20%、30%;抗Sj14-3-3抗体IgM阳性率为0、1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0、10%、30%。以GST-HD融合蛋白和SEA为抗原,检测小鼠早期感染血吸虫的敏感性高于Sj14-3-3、IPSE、TSP、MP-10,检测IgM的敏感性高于IgG。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SEA中分子量在73kDa左右的蛋白条带可被感染后1周小鼠血清所识别,并随着时间推移反应加强。GST-HD最早出现反应的血清是感染后第10天小鼠血清,反应强度在感染后第5周达到最强。结论重组GST-HD融合蛋白与SEA中分子量约73kDa的蛋白分子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免疫印迹试验的敏感性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水平,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19年收集海南省1 93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食管癌患者376例、胃癌患者475例、结直肠癌患者401例、肝癌患者427例、胰腺癌患者253例,以4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比较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结果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总体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为19.8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的3.75%(χ2 = 60.49,P < 0.01),两者总体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和0.50%;χ2 = 1.17,P > 0.05)。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胰腺癌患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16%、19.58%、21.70%、23.65%和17.79%,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χ2 = 29.97、50.29、58.03、67.85、36.59,P均< 0.01);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6%、1.47%、0.75%、1.17%和0.79%,与健康对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80、2.02、0.20、1.11、0.21,P均> 0.05)。不同类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65,P < 0.05),但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33,P > 0.05)。结论  海南地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较高,不同类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间存在显著差异。建议今后应加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筛查,从而有效防控弓形虫感染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属于β属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囊膜的线性单股正链RNA病毒,可引起人类罹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自2019年12月被发现以来,SARS-CoV-2迅速在全球流行蔓延,已导致近650万人死亡,给各国医疗卫生体系带来沉重负担,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CoV-2在广泛复制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产生新的变异株。截至目前,WHO共定义了5种关切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分别为Alpha、Beta、Gamma、Delta和Omicron。SARS-CoV-2 VOC在传染性、致病性、中和抗体敏感性和免疫逃逸等方面均有可能增强。本文从冠状病毒概况、SARS-CoV-2 VOC的分类以及VOC对COVID-19诊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更精准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水平,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19年收集海南省1 93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食管癌患者376例、胃癌患者475例、结直肠癌患者401例、肝癌患者427例、胰腺癌患者253例,以4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比较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结果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总体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为19.8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的3.75%(χ2 = 60.49,P < 0.01),两者总体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和0.50%;χ2 = 1.17,P > 0.05)。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胰腺癌患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16%、19.58%、21.70%、23.65%和17.79%,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χ2 = 29.97、50.29、58.03、67.85、36.59,P均< 0.01);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6%、1.47%、0.75%、1.17%和0.79%,与健康对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80、2.02、0.20、1.11、0.21,P均> 0.05)。不同类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65,P < 0.05),但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33,P > 0.05)。结论  海南地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较高,不同类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间存在显著差异。建议今后应加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筛查,从而有效防控弓形虫感染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