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和评价前路椎间融合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Ⅱ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不稳定Ⅱ型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C2~C3前路椎间融合加钢板固定术治疗,4例植入自体髂骨块,2例植入钛笼异体骨,作4孔自锁钢板固定.结果 6例术后X线检查复位均满意,随访8~17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神经损伤、气管食管瘘等术后并发症,未诉颈部明显活动受限及不适感.结论 前路椎间融合加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Ⅱ型Hangman骨折手术风险低,损伤相对小,并能够达到及时的复位和稳定,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2.
探讨目的:Hangman骨折椎间盘并发损伤发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机制。方法:38例Hangman骨折伴颈2、3椎间盘损伤,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植骨融合,Zephir颈前路钛板固定术,8例植入Syn Cage。结果:35例颈痛症状消失,3例残留轻度颈痛症状,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6个月C2、3获得骨性融合。随访2~6年,平均3年7个月,均不影响工作。结论:椎间盘损伤并发Hangman骨折是一种特殊骨折类型,C2、3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符合其病理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机理。方法:38例Hangman骨折伴C2、3椎间盘损伤,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植骨融合,Zephir颈前路钛板固定术,8例植入Syn Cage。结果:35例颈痛症状消失,3例残留轻度颈痛症状,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6个月C2、3获得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25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行颈前路植骨融合、Zephir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月~2.5年,平均15个月。结果本组患者C2~C3椎间植骨愈合,枢椎椎弓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植骨块移位现象。结论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颈椎前、中柱重建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14例Ⅱ型、Ⅱa型及Ⅲ型Hangman骨折病例均行前路前、中柱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其中5例行椎间植骨融合前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2例行C3椎体次全切钛网重建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其中1例为后路钉棒固定失败的补救手术);7例行椎间钛网重建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9~24月(平均18个月)随访。结果:术后症状明显恢复。全部病例颈椎生理前凸及解剖序列得到完全恢复,C2骨折线模糊,其中1例C2/3稍过伸位固定,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及钛网下沉高度丢失等现象。结论:应用颈椎前路手术重建颈椎前、中柱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具有可获得术后上颈椎即刻稳定,并在恢复颈椎生理前凸及解剖序列上具有显著的优势,能有效维持理想的复位,获得牢靠的生物学稳定,更适合难复位型Hangman骨折的治疗,是一种理想的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海 《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166-166
目的:探讨枢椎椎弓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枢椎骨折的治疗,按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3例,Ⅱ型1例行保守治疗,Ⅱa型4例,Ⅲ型8例行颈前路C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骨折脱位均得到纠正,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颈部疼痛症状全部消失,颈部活动好。结论: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枢椎椎弓骨折手术风险性低,损伤小,并能够达到复位和稳定,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枢椎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椎间盘损伤的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1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伴C2~3椎间盘损伤,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融合、颈前路钛板固定术,其中12例植入cage,7例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随访2~5 a,平均2 a 8个月,所有病例颈痛症状消失;术后3~6个月C2~3获得骨性融合,3例出现喉上神经损伤,2月后恢复;颈部血肿3例,经清创引流后愈合;1例出现颌下腺瘘,经换药,高压氧治疗后痊愈;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但手术并发症需引起重视,应积极预防并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 15例Hangman不稳定骨折行颈前路C2-3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术后颈托外固定3个月,门诊随访术后功能。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5个月(6~24个月)。患者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患椎有骨性融合表现,1例C2椎体1枚固定螺钉轻度移动,未出现椎体移位、成角并发症,15例均无切口感染和神经损伤加重,其中6例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颈前路C2-3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颈椎Hangman骨折拥有固定可靠、有效维持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9.
Hangman骨折是指枢椎上下关节突间部骨质在暴力作用下造成的骨折,伴或不伴枢椎前移。Le-vine等[1]根据X线片特点及损伤机制将该类骨折分为3型,其中Ⅲ型骨折伴有小关节突骨折或脱位、椎板骨折等后柱结构的破坏,极其不稳定,需手术治疗。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Ⅰ科采用后路松解复位、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HangmanⅢ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Ⅱ型、Ⅲ型)Hangman‘s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其疗效。方法:1996年9月至200l年9月对12例不稳定(Ⅱ型、Ⅲ型)Hangman‘‘s骨折采用经颈前路C2/3椎间盘摘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Ⅱ型6例,ⅡA型1例,Ⅲ型5例。手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有无内植物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1.5—2.5h,平均2.0h;术中出血量100—200ml,平均150ml;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3个月,平均12个月;均于6—9个月获得C2/3融合,平均7.5个月;本组未发生上颈椎不稳、神经损伤及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断裂等内植物并发症。结论:经颈前路C2/3椎间盘摘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是治疗Ⅱ型、Ⅲ型Hangman‘‘s骨折的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联合分期用药对高龄肱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的 影响。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80 例高龄肱骨下段粉碎性骨 折患者。患者分为采取经皮前侧入路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及采取手法整复夹板固定联合分期用药 治疗的观察组,各40 例。对两组患者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 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高龄肱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治 疗中手法整复夹板固定联合分期用药与经皮前侧入路微创钢板内固定均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但前者并发症 总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且因患者的特殊性,宜将手法整复夹板固定联合分期用药作为首选治疗 方案。  相似文献   

12.
[背景]探讨采用锁定钢板加钢缆系统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病例报告]自2006年3月至2007年8月间,采用锁定钢板加钢缆系统内固定治疗了18例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第2日开始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后8~12周开始逐渐行负重功能锻炼.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未见感染、脂肪栓塞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长为10~15个月,术后骨折均顺利愈合,无髋内翻、肢体缩短及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患侧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讨论]锁定钢板加钢缆系统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具有损伤小,骨愈合快,在微创条件下稳固固定骨折等优点,是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术后钉板内固定系统失效行再次翻修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8例股骨转子区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70 min(110~280min),平均出血量为1 100 m L(700~2 600 m 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1例行再次内固定,骨折愈合20例,愈合率为95.2%(20/21)。术后髋部疼痛明显改善,仅3例有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术后行走能力:23例正常行走,4例需扶单拐行走,1例不能行走。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3分(33~100分),其中优16例,良5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为75.0%。X线片测量颈干角平均125°(100°~140°)。结论:股骨转子周围骨折钉板系统内固定失效后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假体置换和再次内固定。对于年轻患者和部分活动能力较强、骨质好和髋关节状态良好的老年患者,采用再次内同定加植骨治疗,选用内固定种类主要根据原固定方式及骨质缺损情况,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动力髁螺钉(DCS)、微创动力髋钢板(DLK)均是较好的选择;而对活动要求较低以及骨质不佳、头颈部骨质有缺损吸收或髋关节有损害的老年患者采取关节置换,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循环加压冷疗法治疗踝部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效果。 方法将62例踝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采用循环加压冷疗装置进行消肿治疗;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用冰袋进行消肿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估;测量固定点位置(内外踝周径)的肿胀值评估患肢肿胀程度。比较2组患处张力性水泡发生情况和术前等待时间。 结果随时间延长,2组患肢肿胀值、VA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试验组患肢肿胀值、VA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张力性水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等待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踝部骨折患者早期应用循环加压冷疗法,有利于减轻患处疼痛及软组织肿胀,降低张力性水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形态特点与半月板损伤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单纯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患者共计79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4.3±7.2)岁(22~61岁)。按照Schatzker分型: Ⅰ型21例,Ⅱ型41例,Ⅲ型17例。所有患者均在就诊时拍摄膝关节正、侧位片,并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通过阅片确定患者半月板损伤及程度,并在MRI片上三维测量外侧平台骨折宽度(lateral fragment width, LFW)、外侧平台塌陷程度(lateral plateau depression, LPD)、外侧骨折片冠状面倾斜角(coronal angulation of lateral fragment, CALF)和胫骨平台增宽距离(tibial plateau widening, TPW),分析有、无半月板损伤病例的上述测量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本组病例MRI检出半月板损伤者26例(32.9%),其中Schatzker Ⅰ型3例, Schatzker Ⅱ型16例,Schatzker Ⅲ型7例。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LFW(22.0±2.8) mm,半月板损伤组为(21.3±3.3) 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8,P=0.317);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LPD(5.4±2.8) mm,半月板损伤组为(8.7±2.8)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01);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外侧CALF 9.1°±6.1°,半月板损伤组为 10.6°±7.1°,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831);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TPW为(3.0±1.1) mm,半月板损伤组为(4.8±1.7) mm,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6,P=0.001)。结论:在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中,其伴发半月板损伤概率随LPD和TPW而增加,而LFW和CALF与半月板损伤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究全髋双动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7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2例患者行全髋双动置换术,纳入全髋双动置换术组,45例患者行PFNA手术治疗,纳入PFNA组。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疼痛评分、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髋双动置换术组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2周时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双动置换术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疼痛评分显著低于PFNA组(P<0.05);末次随访时全髋双动置换术组患者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P<0.05);全髋双动置换术组、PFN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髋双动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较好,与PFNA术比较,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rthroscopic-assisted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internal fixation in ankle fracture and its effect on the postoperative 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 score, bone metabolic markers and trauma respons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使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或加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脊柱生理弯曲、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理想,未见明显脊柱失稳。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操作方便,固定可靠,恢复椎体高度理想,选择性后路植骨有效保证脊柱稳定,为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临床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Liang YT  Tang PF  Guo YZ  Tao S  Zhang Q  Liang XD  Han G  Cui G  Yang M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6):3260-3262
目的对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本组86例,男35例,女51例,年龄80~98岁,平均87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ⅢA型31例,ⅢB型35例,Ⅳ型20例。多数患者伤后3天内手术。采用“oo”钢丝固定重建大粗隆,紧贴股骨近端骨皮质钢丝环扎固定小粗隆,股骨距部位的骨缺损用骨水泥重塑,部分病例在股骨颈截骨变粗隆间骨折为股骨颈骨折,保留股骨距。结果86例手术时间45~70rain,平均55min。73例输血,输血量400-800ml平均450ml。术后3d内下床33例;4—7d下床43例;超过8d下床8例;2例未能下床。住院13—27d,平均16.8d。2例轻度深静脉栓塞;5例精神障碍;3例菌群失调,对症处理后均逐渐好转,未影响治疗效果。住院期间死亡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59例有随访结果,随访6~48个月,优良率达88.1%。1例出院后5个月因其他疾病死亡,无人工关节脱位、松动及晚期感染病例。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死亡率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以带锁髓内针治疗92例闭合性肱骨干骨折,其中男67例,女25例,患者平均年龄37岁(18—72岁)。行顺行髓内针69例,逆行髓内针23例。术后平均随访2年4个月(1—5年10个月)。结果顺行髓内针组和逆行髓内针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逆行带锁髓内针固定医源性骨折发生率较高。顺行带锁髓内针可能会影响部分肩关节功能,但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