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6例过度惊吓反应症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断的6例过度惊吓反应症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脑电图(EEG)及神经影像学、遗传学结果等进行分析。 结果 6例中男5例、女1例。6例均为新生儿早期起病,均可因不经意的听觉或触觉刺激诱发过度惊跳反应和全身僵硬症状,3例曾出现短暂窒息发作,1例曾惊吓后摔倒致外伤。6例点鼻反射均阳性,4例合并疝。EEG示1例正常,5例为不典型放电或一过性异常。4例曾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遗传学分析,6例中3例携带GLRA1基因杂合突变,2例携带GLR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经全外显子测序未发现基因突变。6例给予氯硝西泮治疗, 1例全身僵硬及过度惊吓反应均基本消失, 5例全身僵硬症状消失、偶有惊跳反应。6例智力发育均正常,2例存在宽基底步态状行走姿势。1例有相同症状而窒息死亡的明确家族史。 结论 过度惊吓反应症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点鼻反射阳性,可行基因诊断确诊。该病对氯硝西泮有良好的治疗反应。早期经临床诊断及基因确诊,及时、恰当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GLRA1基因突变致过度惊吓反应症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就诊的1例过度惊吓反应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男性,2个月29天,新生儿期起在突然的外界刺激后出现过度惊吓反应,全身僵硬、四肢肌张力增高;点鼻反射阳性。同期脑电图未见发作期图形。实验室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均无特殊。全外显子测序证实患儿GLRA1基因(NM_000171.3),c.920AG杂合错义突变,其父母均未见突变,为新生突变。该错义突变目前国际上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该变异为疑似致病。患儿经氯硝西泮口服治疗后症状较前明显改善,但四肢肌张力仍偏高。结论该患儿为GLRA1基因变异而致过度惊吓反应症,基因分析有助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Dubin-Johnson综合征临床及遗传学特征(附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分析Dubin-Johnson综合征(DJS)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类遗传性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感染科3例临床疑诊DJS患儿,采用安捷伦外显子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其及父母进行全基因医学外显子测序,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儿均为男性,婴儿期起病,一般情况良好,其中1例合并Bartter综合征,表现为反复低钾、无力;3例肝功能均提示总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其余酶学指标均正常。基因学检测提示ABCC2上发现基因突变(共5处),均为未见报道的新发突变。结论 DJS临床表现轻微无特异性,仅表现为结合胆红素增高,由于缺乏血清学标记物,诊断较为困难。基因学检测可精确诊断,并可进行家系分析及验证,新发突变丰富了ABCC2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Dubin-Johnson综合征(DJS)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类遗传性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感染科3例临床疑诊DJS患儿,采用安捷伦外显子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其及父母进行全基因医学外显子测序,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儿均为男性,婴儿期起病,一般情况良好,其中1例合并Bartter综合征,表现为反复低钾、无力;3例肝功能均提示总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其余酶学指标均正常。基因学检测提示ABCC2上发现基因突变(共5处),均为未见报道的新发突变。结论DJS临床表现轻微无特异性,仅表现为结合胆红素增高,由于缺乏血清学标记物,诊断较为困难。基因学检测可精确诊断,并可进行家系分析及验证,新发突变丰富了ABCC2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5.
4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男、女各2例),年龄3岁7个月至5岁,均有轻中度贫血、轻度肝脾肿大,以及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外周血涂片球形红细胞 > 10%和渗透性脆性增加。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病例1、2的SLC4A1基因分别存在新突变:c.37G > A和c.340T > C,其父母该基因均未见异常。c.37G > A和c.340T > C突变经Mutation Taster预测有致病意义;Polyphen2预测值分别为0.87、0.83,提示可能有害;SIFT的预测值分别为0.008、0.09,提示可能有害。病例3、4的ANK1基因分别存在已报道的c.830A > G和c.985G > C杂合突变;病例3的父母未做基因检测;病例4的母亲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也检出ANK1基因c.985G > C杂合突变。病例3的Hb常低于80 g/L,于5岁6个月行脾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Hb均大于105 g/L。HS是一种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异常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基因检测可协助确诊。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PFIC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结果例1,女性,15岁,临床表现以黄疸、皮肤瘙痒、白色黏稠便为主,伴脾大;例2,男性,3岁6月龄,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例1的ATP8B1基因存在c.2652GC和c.1573CT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2652GC变异遗传自父亲,c.1573CT变异遗传自母亲,c.2652GC是既往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位点。例2的ABCB11基因存在c.2606AC纯合错义变异,来源于父母。结论基因检测有助于PFIC的明确诊断及治疗。此研究丰富了ATP8B1致病变异谱。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低磷酸酯酶症(HPP)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 例HPP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患儿及其亲属的外周血高通量测序及Sanger验证结果。结果 5例患儿均有骨骼矿化不良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降低,3例伴有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5例HPP患儿高通量测序共发现ALPL6个突变位点,c.346GA(p.A116T)、c.1097至c.1099del CCT复合杂合突变(p.T366_S367deli)、c.1014至c.1015ins G(p.H338fs)、c.1446CA(p.482HQ)复合杂合突变、c.920CT(p.P307L)、c.883AG(p.M295V),其中c.1014_c.1015ins G、c.1097_c.1099del CCT、c.1446CA为首次报道,蛋白质结构预测均为可能有害,ACMG评级为可能致病。结论确诊5例HPP患儿,发现 3种新型突变,丰富了人类ALPL基因突变数据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惊吓性癫(癎)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 对2003年12月-2008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7例惊吓性癫(癎)患儿的病因、发作诱发因素、发作类型、脑电图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惊吓性癫(癎)患儿中男4例,女3例;起病年龄为5个月~7.5岁.有病因学异常6例,涉及4种不同的获得性病因;有影像学异常6例,以局部脑萎缩多见.7例均有惊吓性发作,同期有自发性发作,其中4例以自发性发作起病.发作的诱因5例为声音刺激,2例为碰触刺激.惊吓性发作的类型包括强直-不典型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肌阵挛-强直发作、强直发作及局限性发作,与自发性发作类型可相同或不同.发作期脑电图常见弥散性电压衰减图形,并可见与发作类型相关的其他图形.病例对多种抗癫NFDF4药的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结论 惊吓性癫(癎)常见为症状性的反射性癫(癎),声音及碰触刺激为主要诱发因素,惊吓性发作包括全面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中的多种类型,发作期脑电图常见为弥散性电压衰减图形.本病对抗癫(癎)药治疗反应欠佳,总体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天性无痛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感觉神经病综合征,表现为痛觉丧失或迟钝,可伴有无发及智力障碍.其最先由Dearborn(1931年)报告,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国内自1994年至今文献报告26例,国外美国30多个案例,日本超过30个家族(约60个病人),瑞典则有将近40个案例.笔者报告1例并结合国内文献报告的26例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例婴儿型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患儿临床及遗传学特点进行总结。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6月天津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2例婴儿型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遗传学特点。结果2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婴儿期发病;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并有倒退;粗笨面容;对声音敏感;牙龈增厚;牙齿萌出异常;肌张力低下或肌张力障碍;骨发育不良;皮肤异常。例1肝脾大,角膜混浊,多发关节挛缩;例2眼底樱桃红斑,癫痫发作。生化检查均提示碱性磷酸酶显著增高,谷草转氨酶升高,谷丙转氨酶正常。头颅磁共振成像均示白质髓鞘化不良,例1还有丘脑对称性信号改变。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发现,例1GLB1基因存在3p22.3(33137821-33138587)×1缺失突变,该片段缺失既往文献未见报道。结论婴儿型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临床谱广泛。2例患儿均有皮肤异常,相对罕见。例1多发关节挛缩,尚未见文献报道,可能为新发表型。例1GLB1基因3p22.3(33137821-33138587)×1片段缺失为新突变,扩大了本病基因谱。  相似文献   

12.
重症Rh血型不合溶血症的孕期治疗(附9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我院对9例重症Rh血型不合溶血症孕妇行母体血浆置换术,其中4例同期静点冻干人血丙种球蛋白制剂-蓉生静丙治疗,全部活产。从胎儿水肿,胎盘水肿,新生儿出生情况和心、肝、肾及消化道合并症看,在孕期行血浆置换的同期给予静点蓉生静丙联合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胎儿和新生儿的溶血程度。  相似文献   

13.
利用染色体高分辨显带、SNRPN基因甲基化PCR及Southern杂交确诊了 1例Prader-Willi综合征 (PWS)患者。该患儿具有PWS典型症状并伴有糖尿病。通过报道这一病例及复习文献资料 ,分析PWS的临床特征 ,简要讨论其发病机制及遗传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抗癫痫药高敏反应综合征是一种由抗癫痫药所致的与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综合征,属于迟发性全身性过敏反应,其临床表现变化较大,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误治。我科曾收治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腹腔有游离气体存在 ,但无空腔脏器穿孔或腹腔无其他严重病变称为新生儿良性气腹症 ( Neonatal Benignpneumoperitoneum以下简称 NBPPT)。一般情况下 ,腹腔若有游离气体 ,则绝大部分存在空腔脏器穿孔或腹腔其他严重病变 ,往往需手术治疗。NBPPT虽较少见 ,但易造成误诊 ,而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作者近年遇见3例 ,并结合文献 ,对 NBPPT进行讨论 ,以提高诊断率及合理的治疗。临床资料例 1 ,男 ,6天 ,因腹胀 2天入院。伴呕吐2次 ,无发热 ,进食及大便正常。患儿系 G1 P1 ,足月顺产。体检 :反应好 ,哭声响 ,心肺 ( - ) ,腹部较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Dent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及用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Dent病的患儿6例,总结6例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基因检测结果及用药后尿蛋白、尿钙及肾功能水平。结果:6例均为男童,发病年龄1~9岁,随访6个月~4年。6例患儿均有低分子量蛋白尿...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的临床和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例NCL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3例女性患儿,多表现为认知和运动倒退、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视力受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例1的PPT1基因存在c.124+1GA及c.413CT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124+1GA遗传自父亲,c.413CT遗传自母亲;例2及其哥哥PPT1基因存在c.181CT及c.536+1GA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181CT遗传自父亲,c.536+1GA遗传自母亲;例3的CLN8基因存在c.768GT及c.209GT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768GT遗传自父亲,c.209GT遗传自母亲。c.768GT和c.209GT是既往未见报道的新的变异位点。结论基因检测有助NCL的诊断及遗传咨询;PPT1基因变异可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即使是同一家系具有相同变异位点的个体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Wiskott-Aldrich综合征临床和遗传学诊断: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的临床和基因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WAS患儿作临床表型评分和血常规、免疫学、骨髓常规、扫描电镜检查,并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4例患儿及其母亲基因组DNA中WAS蛋白(WASP)基因序列。结果9例患儿均为典型WAS,评4分,家庭史阳性者诊断年龄早于家族史阴性者;免疫学结果差异大;骨髓常规易误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WAS患儿淋巴细胞、血小板扫描电镜有典型异常,其中4例存在WASP基因突变:缺失突变2例(984delC,P317fsX444),无义突变1例(1388G>T,E452X),拼接错误1例(IVIS 1G>T)。结论对怀疑WAS患儿应仔细询问家族史,临床评分,作扫描电镜检查可提高WAS的临床诊断准确率;WASP基因分析可确诊患者,发现携带者,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IPA)一家系中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方法收集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等资料,并采集患儿及父母的外周血,采用Sanger法对酪氨酸激酶受体1型(neurotrophi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ype 1,NTRK 1)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突变的致病性。结果2例患儿均为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的非感染性发热、无汗、痛觉不敏感、精神发育迟滞,其中先证者多次轻微外伤后骨折。在先证者及其妹妹的 NTRK 1基因第9外显子内发现1个已报道的杂合突变c.851-33 T?>?A;同时也发现 NTRK 1基因第13号外显存在另1个新的突变c.1711 G?>?A(p.G 571 S),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预测其为有害性突变,突变位点具有保守性。患儿父、母亲分别携带c.851-33 T?>?A和c.1711 G?>?A突变。结论2例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新发现的p.G 571 S突变丰富了NTRK 1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