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血浊与脑病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讨论血浊与脑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脑病防治中的意义。认为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脑病的病理枢纽,与脑病的发生、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清化血浊有助于宁脑安神、清脑醒神、化瘀通络、益脑填髓、调脏安脑,对脑本脏之病以及脏病及脑诸证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讨论血浊与老年脑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老年脑病防治中的意义。“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贯穿老年脑病的发生发展,是老年脑病的病理枢纽。清化血浊能够从根本上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对防治老年脑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浊理论是王新陆教授提出的现代中医理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从血浊理论出发,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病机,以做到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实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化浊和血颗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浊和血颗粒,对照组予以西医综合治疗,疗程为3个月。[结果]化浊和血颗粒能够降脂、降低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超敏,反应蛋白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且能够显著改善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化浊和血颗粒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治疗效果,能够起到降脂抗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抗炎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达到全面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提高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从血浊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血浊及其相关理论的形成作了论述,并对血浊与中风病病因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龄增正衰、积因正损是主要因素,另外也对血浊与中风病病位、中风病痛机的关系作了分析,提出血浊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病理枢纽.同时提出清化血浊是防治缺血性中风之关键,以未病先防前移治疗重心、既病防变截断病势进展、加快康复预防中风复发为目的,并对具体体现清化血浊法的化浊行血汤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血浊理论的临床应用可贯穿于许多现代疾病治疗的始终,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从血浊的辨证论治入手,探讨针灸理血化浊治法,总结临床常用理血化浊、行气化浊、清热化浊、散寒化浊、祛痰化浊、补虚化浊腧穴及其对应刺血、拔罐、针刺、艾灸等操作的施用特点,拓展了血浊理论的应用范围,为针灸治疗现代临床常见病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7.
血浊理论指导针刺治疗脂肪肝的经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脂肪肝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第一大肝脏疾病,脾失健运、浊邪入血为本病主要病机,病位在肝,发病与多条经脉、五脏的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上以血浊理论为指导,采用针刺"理血化浊法",针药结合,配合刺络放血、拔罐等手法,以提高和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血浊"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此处"血浊"即指血液浑浊不清的状态。近年随着现代中医学发展,血证中"血虚""血瘀"分型已不能完全涵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且不能详尽其病因病机学特点,故"血浊"理论再次得以发展~[1]。目前较普遍认为,血浊是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血失清纯"或"血的运行异常",并已运用到脑病的防治,获得较好的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痴呆是临床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目前仍缺乏有效疗法,血浊作为重要致病因素密切参与到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发展中,在血浊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思路,对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梳理血浊-髓萎-痴呆的辨证关系及主要治则治法,以期为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阐述血浊理论创立的背景,该理论的产生是当今疾病谱改变的必然,并探讨血浊的概念和病因病机,血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提出了以血浊理论为指导早期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显提高本病的疗效,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气健脑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S-100B蛋白(S-100B),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按住院前后顺序分为针灸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和肢体康复训练;针灸组采用针刺治疗,3次/周;观察组在针灸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补气健脑通络汤,1剂/d,常规早晚水煎内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Brunstrom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对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肌力和运动功能(FMMS),日常生活活动(BI)指数,平衡能力(BBS)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B和Hcy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针灸组为68.75%,观察组优于针灸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力评分明显低于针灸组(P0.01),FMMS评分明显高于针灸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BI和BBS评分显著高于针灸组(P0.01),步行能力评分明显低于针灸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100B和Hcy水平低于针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内科和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补气健脑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同时降低了患者血清S-100B和Hcy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张秀国  张月 《天津中医药》2009,26(3):211-212
[目的]观察养血补脑针刺方对气血不足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治疗对照两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养血补脑针刺方;药物对照组予尼莫地平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针刺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5),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明显改善脑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与药物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养血补脑针刺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脂肪肝目前为中国第一大慢性肝脏疾病,气滞血瘀型为其临床常见证型。文章在血浊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气滞血瘀型脂肪肝的临床治疗经验。采用行气化浊汤以化浊行气,支沟-阳陵泉以疏通经络,太冲-合谷以调理脏腑,天枢-膈俞以通调气血,针药结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附病案1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圣方内服联合中药泥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肌痉挛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甘氨酸(Gly)和γ-胺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89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依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两组患者行常规对症干预。对照组44例给予综合性康复治疗;观察组45例内服通圣方,1剂/d,2次/d;中药药蜡膏饼外敷于相应穴位,用红外线理疗机加热模拟灸法,l h/次,1次/d。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Ashworth评分,巴塞尔(Barthel,BI)指数分,步行能力及中医(TCM)症状评分;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反应情况;检测两组血清Gly和GABA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SI,Ashworth,步行能力及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Gly和GAB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圣方内服联合中药泥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肌痉挛疗效确切,上调血清Gly和GABA水平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眼针组,改良的线栓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取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为施加因素;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及血液TNF-α含量。结果眼针组与模型组脑组织及血液TNF-α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针可降低缺血半暗区皮层脑组织及血液中TNF-α含量。这可能是眼针治疗缺血脑血管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早期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将90例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针刺组,每组各45例。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对两组进行组间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急性期针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和ADL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血脂与血流变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早期介入治疗中风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的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点穴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长短进行分层分为初发组、1~3 a组,3~5 a组,每层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降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点穴方法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血糖、症状积分、HOMA指数、胰岛第1时相功能、胰岛第2时相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血糖控制、症状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稳态评估模型(HOMA)指数、胰岛第1时相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辨证点穴方法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有效控制血糖,对胰岛功能亦有一定恢复作用,有推广应用价值,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血浊证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化浊行血,文章讨论了其基本处方化浊行血汤的药物组成、配伍原则和现代药理研究,并提出分别采用行气化浊、清热化浊、散寒化浊、祛痰化浊、补虚化浊的方法治疗不同类型的血浊证,列举了常用药物,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