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总结肠系膜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以剖腹探查或CT扫描进行诊断 ,形成腹膜炎者行部分肠切除 ,无腹膜炎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腹膜炎形成并排除其它疾患剖腹探查是主要诊断及处理依据。部分肠切除患者 9例痊愈 ,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 4例痊愈 ,4例死亡。结论 手术行坏死肠段及累及血管区域的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溶栓及抗凝治疗对肠系膜动脉栓塞有确切疗效 ,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介绍一种杂交技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患者(3男,1女,年龄59-73岁)。行开腹探查,暴露肠系膜上动脉。逆行穿刺通过闭塞段病变。应用双腔球囊取栓并球囊成形后,肠系膜上动脉内行导管溶栓。切除完全坏死的肠管,保留缺血肠管。48小时候进行二次开腹探查,评估缺血肠管状态。结果:4例患者在二次探查中发现缺血肠管完全恢复。4例患者在随访期无急性或慢性肠系膜血管病的症状出现。结论:在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应用杂交技术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球囊成形后持续导管溶栓可有效地挽救缺血肠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肠生活费膜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以剖腹探查或CT扫描进行诊断,形成腹膜炎者行部分肠切除。无腹膜炎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腹膜炎形成并排除其它疾患剖腹探查是主要诊断及处理依据。部分肠切除患者9例痊愈,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4例痊愈。4例死亡。结论 手术行坏死肠段及累及血管区域的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溶栓及抗凝治疗对肠系膜动脉栓塞有确切疗效,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经验和教训。方法 对1993年9月2002年7月收治的9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中,有2例合并左股动脉栓塞。取栓并肠切除6例,单纯肠切除1例,单纯取栓1例、探查1例。治愈8例,死亡1例。随访1~8年,平均4.35年。1例2年后死于心肌梗塞。1例3年后死于心功能衰竭,其它未见异常。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该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王迪  郎德海  胡明  胡松杰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42-143,146
目的探讨及评价DSA下杂交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12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患者(房颤10例,高血压病1例,无伴随疾病1例),急诊CTA证实后DSA下杂交手术,包括①sMA导管溶栓、取栓;②SMA经皮球囊扩张成形及内支架置入;③SMA导管溶栓、取栓联合开腹手术。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取出栓子,栓塞动脉再通,肠管血运可。其中①SMA导管溶栓、取栓6例;②PTA及内支架置入1例;③SMA导管溶栓、取栓联合开腹手术5例。10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术后24h死亡。结论DSA下杂交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新型、综合的治疗方法,能融合各种手术方式的优点,克服其缺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1996-2010 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0 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0 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5 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 例.入院后7 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33 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其中2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6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 坏死肠管切除术,2 例行人工血管旁路术,30 例行坏死肠管切除术.术后均行肝素等抗凝治疗.8 例死亡,总病死率20%.结论 对腹部剧痛且症状与体征分离,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可能.早期诊断、早期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 ~ 2011年收治的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患者1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均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加肠系膜上动脉探查,1例死亡.6例仅行坏死肠管切除,3例死亡.结论 对于老年伴长期吸烟史或慢性胃肠道症状及消瘦病史患者,突发腹部剧痛应高度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可能.早期行全腹CT或肠系膜上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示诊断.术中应积极探查肠系膜上动脉使血管再通,快速恢复缺血肠管血供,尽可能保留正常肠管避免短肠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鞘同轴技术在早期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MAE)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例ASMAE患者,入院前行肠系膜上动脉(SMA)血管CT造影(CTA)检查明确诊断,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表现排除无明显肠缺血坏死后,急诊采用双鞘同轴技术行腔内介入治疗,术后通过随访并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单纯双鞘吸栓8例,辅助Forgarty导管取栓2例,辅助CDT溶栓导管溶栓1例,辅助支架置入1例。主干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2例。术后10例患者腹痛不同程度的缓解;另2例症状无改善,二期改开腹探查(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部分坏死肠管切除)手术后好转。术后平均随访7.2个月。CTA复查显示单纯行腔内治疗10例主干显影通畅(仅1例出现远端小夹层,但未影响远端血供),改开腹探查2例患者主干远端局部未显影,但侧支代偿良好。结论对于早期ASMAE患者行腔内治疗时,双鞘同轴技术值得尝试。当取栓效果不佳时可辅助其他腔内技术,而对于腔内术后症状无改善则需尽早转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术前确诊17例,确诊率为56.7%,13例术前被误诊,误诊率为43.3%。30例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3.3%,其余29例患者对治疗效果均满意。结论患有心房纤颤等心脏疾病、动脉硬化及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等肠系膜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患者出现持续剧烈腹痛,应尽早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果断行剖腹探查,尽早切除坏死肠管行Ⅰ期吻合,术中取栓、术后抗凝溶栓及支持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男13例,女1例;年龄32~65岁。患者均表现为起病急,病史短;首发症状;腹痛11例,腹胀2例,血便1例,入院时均无腹膜炎表现。所有患者行腹部平扫+增强CT,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除1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外,其余13例行腔内治疗,其中1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后4~9d开始恢复正常饮食进食后均无腹痛、腹胀不适肛门排气、排便通畅住院时间7~15d所有患者均胃肠功能恢复出院无死亡病例。出院后失访2例,其余12例接受规律、长期的随访,均存活,无不适症状,饮食正常,大便规律。结论 尽早确诊、及时治疗能显著提高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愈率,在没有肠坏死的情况下介入治疗可作为第一选择方案,必要时可行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64层螺旋CT证实SMA夹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合横断位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分析总结SMA夹层的影像学特征?结果:64层螺旋CTA的典型表现为:动脉期SMA弧形充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类似,真腔变细,呈线样改变,假腔扩大,挤压真腔;9例可清晰显示内膜片,12例患者假腔在动脉期呈低密度影,3例患者假腔呈瘤样扩张,动脉期呈高密度影,1例假腔不规则强化,考虑假腔内伴血栓形成;后处理图像亦可清楚显示夹层累及范围及侧枝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A及后处理技术能够无创?快速?准确的显示SMA夹层,为SMA夹层的病情评估提供可靠信息,对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肠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并接受介入治疗病例。其中,粥样硬化所致SMA狭窄14例,夹层所致狭窄4例,栓塞和(或)血栓形成8例。所有患者先行SMA造影,判定病变性质、范围、程度,再进一步置管溶栓和(或)支架植入治疗。术后观察症状改善程度,必要时行外科处理。结果26例患者均完成介入治疗,18例患者术中植入1枚支架,8例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其中2例溶栓后各植入1枚支架。术后24h内所有病例腹痛症状均逐渐缓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7~18个月(平均13.5个月),1例患者术后8个月腹痛复发,行置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作为一项微创技术,是SMA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Sakamoto描述分型。结果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均能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并可清楚显示内膜瓣,后处理图像MPR、MIP、VR亦可清楚显示;动脉管径不同程度扩张,10~15mm,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间隙模糊;依据Sakamoto分型,有4例Ⅰ型,1例Ⅲ型,1例Ⅳ型;5例内科保守治疗,1例腔内支架治疗。结论多层螺旋CT有助于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超对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dissect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例SIDSMA的彩超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Yun的标准进行分型。结果彩超能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和内膜瓣,并能适时测量SMA内血流速度,评估狭窄程度,其中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0例;6例行内科保守治疗,1例行腔内支架治疗。结论:彩超有助于SIDSMA的诊断,对临床及时、准确的诊断,快速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腔内治疗和保守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分析,为2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Ⅰ型、Ⅱ型SISMAD患者30例,腔内治疗组12例,保守治疗组18例,以2组病例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像数据为基础,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组病例均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血流动力学结果显示,入院时夹层段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表现为低血流流速流量、高壁面压力、低壁面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最低WSS区域出现在假腔内。腔内治疗术后SMA内血流恢复稳定,壁面压力降低、WSS升高至稳定;而保守治疗中,随着假腔血栓化及血栓吸收,真腔重塑,SMA内血流逐渐恢复稳定,壁面压力逐渐降低、WSS逐渐升高至稳定。结论:Ⅰ型、Ⅱ型SISMAD保守治疗中血流动力学可逐渐恢复至稳定,因此认为保守治疗作为Ⅰ型、Ⅱ型SISMAD的首选治疗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庞永平 《海南医学》2014,(5):736-737
目的探讨取栓术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收治的通过血管造影确诊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51例,采取经皮动脉长鞘抽(溶)栓术进行治疗。结果通过取栓术进行治疗,51例患者均顺利将栓子取出,动脉打通。治疗痊愈47例,有效4例(其中有1例患者动脉打通以后开口位置出现严重狭窄,因患者家属拒绝治疗,2d后发生死亡),患者在治疗出院后1个月内均没有出现疾病复发,也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采用介入取栓术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率,这对降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发病率低,但是起病急剧,进展迅速,病情险恶,误诊率及死亡率较高.通过对其病因和临床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探讨该病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10月~2001年10月间1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中关于该病的报道进行综合讨论分析.结果该组病人发病前9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4例合并冠心病,3例既往有肢体动脉栓塞史.均以突发急剧腹痛为最初表现.术前确诊6例(40%),9例分别误诊为出血坏死性肠炎,重症胰腺炎,机械性肠梗阻.2例在发病7~9h内急诊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术中肠管血运恢复,避免了肠切除.其余13例分别行小肠部分切除术2例,小肠大部切除术7例,小肠广泛切除及右半结肠切除术4例.10例死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对于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或肢体动脉栓塞病史的患者突发急剧腹痛,应该警惕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可避免肠坏死或缩小肠管切除的范围.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以对部分病例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1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例患者,其中14例手术治疗,8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6例单纯肠坏死切除端端吻合术.存活7例,8例死亡,总病死率53%.结论: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影像学平扫及CTA检查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急性上腹痛8例患者行平扫和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建血管分析血管病变情况。结果:SISMAD 8例CT平扫见SMA增粗,密度增高,周围模糊。较同一层面肠系膜上静脉密度增高10hu以上提示假腔内血栓形成。Sakamoto分型:I型3例,II型2例,III型1例,IV型2例。横断面图像显示线状撕裂内膜片提示夹层6例,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2例。夹层第1破口位于近段1.5~3.0cm,最大不超过5.5cm。结论:MSCTA可明确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分型及保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患者的分型及保守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9年6月间10例SISMAD患者资料,进行分型并对影像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随访。结果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腹部症状均缓解,其中3例未采取抗凝治疗。患者无突发腹痛症状,1例进食后腹部隐痛。SMA夹层未发展,假腔血栓均有不同程度消失,未见新发血栓,远端狭窄血管均扩张。结论无肠道缺血及腹膜炎者,均可采取保守治疗,近、中期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