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综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从而寻找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的新方向。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结果:群体感应系统是细菌依赖细胞密度,通过自诱导分子进行细胞间交流的信号传递系统。当自诱导分子达到阈值时启动群体感应系统从而调节基因表达。结论:群体感应系统参与细菌毒素的释放和生物膜的形成,因此通过抑制群体感应系统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成为抗感染治疗药物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形成的感染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群体感应是细菌密度依赖的群体调控行为.细菌利用可扩散的信号分子监控周围同种或异种细菌的密度,调控特定基因的适时、协同表达.群体感应系统参与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备受关注.深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可阐明该菌的群体行为调控机制及致病机制,由此研发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剂,对缓解该菌的耐药并根除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RNA干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对生物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分子干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首先针对lasR、rhlR和rhlI基因设计4条siRNA分子,分别是si-asr1、si-hlr1、si-hlr2和si-hli1,体外转录法制备上述siRNA分子.将50nmol/L siRNA分子与4μl脂质体混合,然后转染铜绿假单胞菌成熟期生物膜,应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siRNA转染后96h内生物膜活细菌数目;siRNA转染生物膜48h后,应用1%复红染色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改变,同时应用RT-PCR法检测生物膜弹性蛋白酶B基因lasB表达量.结果 si-hlr1、si-hlr2和si-hli1分别转染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48h,生物膜出现解体,生物膜内活细菌数目无明显改变.si-asr1转染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48h后,生物膜形态及生物膜内活细菌数目无明显改变.si-asr1、si-hlr2和si-hli1分别转染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48h,生物膜lasB基因表达量分别下调了49%、21%和18%.si-hlr1转染生物膜48h后,lasB基因表达量无明显改变.结论 应用siRNA分子干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lasR、rhlR和rhlI三个关键性基因,可以促进生物膜解体,同时能部分抑制生物膜lasB基因表达,但是不能减少生物膜内活细菌数.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与生物膜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华  余加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7):385-387,411
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是细菌依赖于群体密度的信号交流机制,细菌依靠该机制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协调统一的应答。目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QS系统已有较深入的研究,该菌的QS系统由两种相互作用的酰化高丝氨酸内酯(AHL)及非-AHL分子调节系统组成,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上对细菌的群体行为作出调节。针对QS系统的抗生素将为治疗细菌生物膜感染带来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铜绿假单胞菌PAO1为模式菌,研究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测定5个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抑制活性,采用qRT-PCR测试其对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下调作用,并评估化合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的保护活性。结果 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PAO1生物膜、绿脓菌素、运动能力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作用机制均是并显著下调PAO1中10个已知的受群体感应系统正调控的基因。化合物SIIA-MA2与SIIA-MA4对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具有良好的体内保护活性,其中化合物SIIA-MA2对急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化合物SIIA-MA4对慢性感染模型具有显著保护活性。结论 恶唑烷酮类新化合物SIIA-MA2和SIIA-MA4通过抑制PAO1群体感应系统发挥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6.
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system, QS)是一种微生物细胞与细胞间的交流系统。铜绿假单胞菌是该系统的典型代表,可调控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形成生物膜、产生毒力因子,并且减弱宿主的免疫应答。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 QSIs)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前提下可降低细菌的毒性,且增强细菌生物膜对抗生素治疗的敏感性,这些特点使QSIs成为目前抗感染领域的研发热点。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及QSI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是一种细菌细胞与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系统。细菌通过可扩散的小分子信号分子感知细胞群体的密度,从而引起一些特定基因在细菌群体中的协调表达。铜绿假单胞菌中的QS系统包括LasI/LasR和RhlI/RhlR两条主要的信号系统和喹诺酮信号系统。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铜绿假单胞菌中QS系统的研究现状和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原白头翁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A)的生长及群体感应系统(QS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测定原白头翁素对PA的最低抑菌浓度和生长曲线,以40 μmol/L的呋喃酮C-30作为阳性对照,测定原白头翁素(40、80μmol/L)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PA01生长曲线的影响以及QS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中胞外3种毒力因子(绿脓菌素、蛋白水解酶和弹性蛋白酶)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在实验所采用的浓度下,原白头翁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PA01的3种毒力因子均有抑制作用,并呈现出剂量相关性.结论 原白头翁素抗感染的机制可能是作用于 铜绿假单胞菌的QS系统,抑制毒力因子表达,从而降低该菌的毒力.  相似文献   

9.
群体感应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群体感应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生物膜的培养,3天后用扫描电镜观察PAO1、PAO1 lasI rhlI、PAO1 lasR rhlR形成生物膜的情况.结果:PAO1野型可形成较厚、有孔状通道的生物膜,而PAO1 lasI rhlI基因缺陷型和PA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形成的生物膜明显稀薄,未能形成成熟的生物膜结构.结论:表明PAO1野型与lsaI rhlI和lasR rhlR基因缺陷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阳性株群体感应系统基因lasR与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群体感应系统对Ⅰ类整合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群体QS信号分子受体基因lasR和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在液相菌与生物被膜菌中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两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生物被膜中群体感应系统lasR基因及Ⅰ类整合子intI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液相菌,两者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性(r=0.695,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群lasR和intI1基因表达呈正相关,提示intI1基因表达可能与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群体感应(QS)系统的影响。方法平板法培养成熟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菌株和QS系统缺陷株△lasR△rhlR基因缺陷型、△lasI△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生物膜,分别予生理盐水和氨溴索1.875 g·L~(-1)、3.75 g·L~(-1)作用8 h。通过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不同浓度氧溴索作用前后不同菌株生物膜的结构变化,利用生物膜图象结构分析软件(ISA)对氨溴索作用前后的生物膜结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PAO1野生型菌株可见大片状生物膜,细菌密集。2个基因缺陷型菌株的生物膜菌落较稀疏,氨溴索作用后不同菌株生物膜厚度、平均扩散距离和结构熵均显著减少,区域孔率增加,有剂量相关性(P<0.05),PAO1野生型菌株生物膜的变化幅度比QS系统缺陷株更大(P<0.05)。结论氨溴索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结构,具有拮抗QS系统的特性,高浓度氨溴索(3.75 g·L~(-1))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合成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类似物作为细菌生物膜抑制剂。以呋喃甲醛为原料合成5-羟基-3,4-二氯-2(5H)-呋喃酮,与不同长度碳链的烷酸5-位成酯,合成了8个5-烷酸酯基-3,4-二氯-2(5H)-呋喃酮,其结构经NMR和MS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c,2d,2e,2f和2h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化合物2e,对ATCC27853的生物膜抑制率高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3.
饶敏  魏维  盛下放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6):337-341,351
群体感应(QS)系统作为依赖细胞密度的胞间信号传递系统,在细胞生长、发育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本文概述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及生物被膜介导的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同时介绍基于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的药物开发进展.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考察钙离子拮抗药(CCB)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调控铜绿假单胞菌(PA)群体感应系统对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倍比稀释法测定CCB对P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生长抑制;测定CCB对PA绿脓毒素、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表达的影响。结果: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对PA均有抑制作用,硝苯地平的MIC50为64μg·ml-1,MIC90为256μg·ml-1,MICrange为64~256μg·ml-1;维拉帕米的MIC50为128μg·ml-1,MIC90为512μg·ml-1,MICrange为128~512μg·ml-1;地尔硫■的MIC50为256μg·ml-1,MIC90?> 512μg·ml-1,MICrange?≥256μg·ml-1。生长抑制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浓度≥16μg·ml-1可显著抑制PA的生长(P<0.05或P<0.01),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其中硝苯地平的抑制作用最强。毒力因子表达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浓度≥16μg·ml-1可显著影响绿脓毒素、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的表达(P<0.05或P<0.01),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影响作用增强,其中硝苯地平的影响作用最强。结论:CCB可抑制PA生长,调控PA的群体感应系统从而影响毒力因子的表达,可作为抗菌增效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15.
变异铜绿假单胞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一平 《江西医药》1997,32(4):228-229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铜绿假单胞菌在亚抑制浓度( SIC)的左氧氟沙星作用下毒力因子表型及基因表达的变化并探索其可能的调控途径。方法用临床标准菌株PAO1及其密度感应系统( QS)的基因突变株,测定不同浓度下菌株生长曲线,以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最高抗菌素浓度为亚抑制浓度。分别测定各菌株在SIC的抗菌素作用下生物膜形成、绿脓菌素和鼠李糖脂的变化。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测定菌株毒力蛋白编码基因以及QS基因在SIC的左氧氟沙星作用下表达的变化。用生物发光法测定QS信号分子在SIC的抗菌素作用下的变化。结果在SIC的左氧氟沙星作用下,PAO1的毒力因子编码基因和QS调控基因(lasR、rhlR)表达均显著增加,PAO1野生株的毒力因子也增加,但lasR、rhlR突变株无此变化,同时QS信号分子水平也无显著变化。结论亚抑制浓度的左氧氟沙星促进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的产生,这一效应是通过lasR和rhlR调节实现的,但这一调控作用可能并不是直接通过AHL信号分子完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多尼培南(doripenem,DOR)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其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LasR、RhlR、PqsA、PqsE、PqsR表达量的影响。方法: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30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和多尼培南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minimal biofi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BIC);活菌计数法绘制多尼培南对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杀菌曲线;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 (real-time PCR)法测定多尼培南对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3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的29株(97%)形成生物被膜;多尼培南具有较强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和生物被膜抑制活性,MICR为0.5~1μg·mL-1,MBICR为1~4μg·mL-1;显著下调LasR、RhlR、PqsA、PqsE、PqsR的表达量。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生物被膜形成率,多尼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QS系统相关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群体感应(QS)系统的lasR/rhlR基因缺陷对小鼠腹腔PA生物被膜(BF)感染的影响.方法 体外利用无菌引流管切片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和PAO1 lasR/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生物被膜感染的载体,将两种感染载体和无菌载体分别移植至正常小鼠腹腔构建生物被膜感染模型,术后3d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方法:药敏试验用K-B法。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上升。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实验室的试验结果合理、有效用药,减少、减缓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临床感染患者两年送检标本分离的135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ICU病房和呼吸科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比例最高,占84.5%.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环丙沙星、头胞他啶、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的敏感率在70%左右;对复方磺胺的敏感率最低,在10%左右.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注意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