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胡桃夹现象并肾脏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儿内科住院的24例存在胡桃夹现象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合并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 24例诊断为胡桃夹现象的患儿中,单纯血尿者、仅存在肾小管损伤者各3例(各12.5%),单纯蛋白尿者8例(33.3%),血尿、蛋白尿者10例(41.7%).24例中10例并紫癜性肾炎(41.7%),6例并IgA肾病(25.0%),4例并肾病综合征(16.7%),3例并过敏性紫癜(12.5%),1例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4.2%).10例彩超诊断为胡桃夹现象的患儿尿检存在肾小球源性血尿和(或)蛋白尿,肾脏病理提示并肾小球疾病.4例临床或肾脏病理诊断为肾小球疾病的患儿,尿检存在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或经治疗后仍存在较长时间的轻度血尿和(或)蛋白尿,彩超检查存在胡桃夹现象.患儿均存在血β<,2>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升高.结论 胡桃夹现象可与肾脏疾病共同存在.胡桃夹现象易损伤肾小管.必要时应行肾活检以助诊. 相似文献
2.
3.
B型超声诊断的胡桃夹现象2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全面分析和评估经B超诊断的胡桃夹现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地研究 10年间经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胡桃夹现象的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以左肾静脉受压迫前后管径比值为≥ 3作为诊断标准 ,共有 2 5 8例患儿被诊为胡桃夹现象 ,被分为 4组 :( 1)非肾小球性血尿 ,10 9例。其中肉眼血尿的患儿平均年龄为 ( 10 0± 2 7)岁 ,肾静脉压迫前后的管径比值为 ( 4 2±1 4) ;镜下血尿的患儿平均年龄为 ( 8 0± 2 8)岁 ,肾静脉压迫前后的管径比值为 ( 3 1± 1 0 )。 ( 2 )直立性蛋白尿 ,10 8例。其中 5例伴有精索静脉曲张 ,占男孩 8 5 %。肾静脉受压前后的管径比值为 ( 4 9±3 0 )。 ( 3 )同时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和直立性蛋白尿者 ,8例。其中一患儿在 10年后的检查中发现仍有蛋白尿和镜下血尿 ,而且肾早期损害指标增高。 ( 4)同时有肾小球性血尿和持续的蛋白尿 ,3 3例。其中 11例患儿接受肾穿刺检查 ,6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5例为IgA肾病。结论 胡桃夹现象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其也可见于有肾脏基础病的患儿和正常人。故胡桃夹现象的诊断需全面检查及分析 ,并长期随访 ,以确认其确实为一良性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胡桃夹现象的临床特点及伴随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4年9月至200r7年9月收治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肾病房的70例胡桃夹现象患儿,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70例胡桃夹现象仅有11例为单纯胡桃夹现象,占15.7%.38例为感染后肾炎伴胡桃夹现象,占54.2%,其中,20例有肺炎支原体感染,5例为急性链球菌感染,13例感染源不明,25例病理为轻-中度系膜增生性肾炎.9例为lgA肾病伴胡桃夹现象,占12.9%.9例为过敏性紫癜肾炎伴胡桃夹现象,占12.9%,有5例同时存在肺炎支原体感染.3例为泌尿系感染伴胡桃夹现象,占4.3%,1例为出血性膀胱炎,2例为下尿路感染,其中1例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结论 诊断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时,应注意儿童器质性肾脏疾病,必要时应及早做肾活检确诊,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5.
6.
7.
体位改变对胡桃夹现象患儿血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胡桃夹现象(NCP)患儿不同体位时血尿的变化。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的伴NCP的无症状血尿患儿25例,采取胸膝卧位和直立挺腰位后留尿,分别用位相显微镜检测尿红细胞形态和数量。以28例无NCP的无症状血尿患儿作对照。结果NCP组患儿胸膝卧位时尿正形红细胞数量(中位数500个/ml)显著低于直立挺腰位(中位数4500个/ml,P=0.00);而尿畸形红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分别为8000个/ml和2500个/ml,P=0.233)。对照组患儿胸膝卧位时尿正形红细胞(中位数2000个/ml)与直立挺腰位(中位数1000个/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畸形红细胞数量(中位数分别为10500个/ml和12500个/ml)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134)。结论NCP患儿在胸膝卧位时尿中排出正形红细胞数量显著低于直立挺腰位,提示不同体位可影响NCP患儿血尿定量;体位试验有可能作为胡桃夹现象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胡桃夹现象的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胡桃夹现象(NCP)也称胡桃夹综合征或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临床特点为左肾静脉受压,伴发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临床以反复发作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青少年偏瘦体形。本文通过观察32例青少年 相似文献
9.
10.
胡桃夹现象的彩色血流显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渝荣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87-88
目的 探讨彩色血流显像 (CDFI)对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CDFI对 1 3例患儿行不同体位检查 ,观察左肾静脉 (LRV)受压后内径变化 ,血流速度及最狭窄处的峰值压差变化。结果 1 3例患儿均见左肾静脉受压现象。受压部位前可见扩张 ,扩张部位 ,内径 (b) /受压部位内径 (a)比值 ,Va/Vb比值及最狭窄处峰值压差△P值随仰卧位、直立位、脊柱后伸位及俯卧位的体位改变而呈增高、再增高及下降的动态变化过程。 5例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5例表现为直立性蛋白尿 ,2例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伴直立性蛋白尿 ,1例表现为肾小球性血尿伴持续性蛋白尿。结论 CDFI可直接观察LRV受压征象 ,方法简单、无创伤 ,为临床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9)
目的探讨儿童肾脏疾病与胡桃夹现象的伴随情况及诊断治疗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肾脏疾病伴胡桃夹现象患儿22例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22例合并胡桃夹现象的肾脏疾病中,薄基底膜病1例、Ig M肾病1例、肾病综合征3例、紫癜性肾炎8例、感染后肾炎9例。其中5例临床症状由左肾静脉受压和肾脏疾病共同引起,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造成一定干扰,其余17例尿检异常单纯由肾脏疾病引起。结论薄基底膜病及Ig M肾病合并胡桃夹现象如诊断有困难时,应尽早行肾脏活检助诊。治疗肾脏疾病时如尿检出现均匀型红细胞也须排除胡桃夹现象的存在。肾病综合征及紫癜性肾炎合并胡桃夹现象如未进行多次尿检排查易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谱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胡桃夹现象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彩色多谱勒超声对小儿胡桃夹现象的诊断价值 ,将随机选择的20例小儿按左肾静脉 (LRV)内径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间LRV前后径比值 (a/b)≥3和<3分为对照组A组与B组 ;与8例临床诊断胡桃夹现象的小儿进行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对比研究 ,并按简化柏努力方程计算LRV与下腔静脉的压力差 ( p) ;部分病例组患儿直立试验后重复以上检查。结果显示 ,病例组b段多谱勒测值流速(144.13±38.6)cm/s,a段流速(8.68±4.22)c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 ,对照组A组和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病例组 p :(8.79±4.94)mmHg ,对照组 p<3mmHg。提示彩色多谱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胡桃夹现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p>3mmHg可作为小儿胡桃夹现象的一个诊断条件 相似文献
13.
14.
学校尿液筛查与肾脏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早发现早干预无症状肾病患儿,改善疾病预后,部分国家和地区先后实施学校尿液筛查计划,主要筛查血尿和蛋白尿。多年的筛查和随访工作发现,健康儿童中存在一定比例无症状尿检异常者,其中确诊IgA肾病者最多;通过学校尿液筛查发现的肾脏疾病预后较好;长期定期学校尿液筛查可减少无症状尿检异常儿童,减少每年新发生透析患者,延迟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年龄。学校尿液筛查可提示肾脏疾病早期病程和发病机制,发现少见的肾脏病种及节省有限的卫生资源。学校尿液筛查既简便又经济,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17.
左肾静脉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是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形成的夹角内受到机械性挤压而引起的反复发作性血尿和(或)蛋白尿。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肾小球肾炎或不能明确诊断,故对胡桃夹现象认识非常重要。现对误诊的病例做如下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肾小球疾病患儿临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对133例患儿行肾活检,肾组织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结果原发性肾脏病105例,继发性肾脏病28例;轻微病变(271%)和系膜增生(241%)为最常见病理类型,肾活检起诊断决定作用占1/3(46/133)以上。结论肾活检大大提高了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髓中出现噬血现象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间骨髓发现噬血现象的53例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原发病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共53例纳入统计,其中男35例,女18例;中位年龄3岁(2个月~16岁).出院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HLH)20例,肿瘤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郎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尼曼匹克病1例,黄色肉芽肿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原发败血症1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时未明确诊断13例.根据国际组织细胞协会HLH诊断指南-2004标准重新评估,符合HLH诊断标准22例.是否存在脾肿大、外周血≥二系细胞减少、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低纤维蛋白血症及骨髓噬血现象对HLH诊断意义较大.激素治疗组患儿预后较好,是否符合HLH诊断标准与预后相关性不大.结论 骨髓噬血现象并非某个疾病的特异性表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也缺乏特异性指标,在治疗的选择上不应仅仅依靠诊断标准,而应综合考虑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早期开始激素治疗对预后有一定帮助.完善分子学诊断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的临床表现与肾脏病理类型及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200例HSPN患儿行经皮肾穿刺活检,同时测定免疫相关指标.根据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给予不同治疗方案,并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分型以血尿、蛋白尿型103例(51.5%)最多,肾病综合征型40例(20%)次之,急性肾炎型24例(12%)、单纯性血尿型或蛋白尿型20例(10%),急进性肾炎型8例(4%),慢性肾炎型5例(2.5%);肾脏病理分级以Ⅱ、Ⅲ级最多.有7例临床分型轻而病理分级为Ⅲ、Ⅳ级,有6例临床分型重,而病理分级为Ⅰ、Ⅱ级;免疫病理分型以 IgA + IgM沉积型最多(36%),其次为IgA + IgG + IgM沉积型(33%).随访0.5 ~ 5年,平均2.8年.结论 儿童HSPN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病理损伤的程度不完全一致,病理分级与临床分型存在不平行性;病理级别Ⅲ级以下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Ⅲ级以上,随着HSPN病理分级增高,临床治疗困难增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疗效肯定;经0.5 ~ 5年随访总体预后良好,有少部分患儿进入终末期肾病,尽快尽早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