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期提出超分子化学对中药四性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升降浮沉的历史沿革、研究概况,并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进行解析,提出对中药"升降浮沉"的评价方法。人体与中药均是印迹模板印迹作用的聚集体,在印迹模板作用规律下,不同类型的中药成分与人体的靶点通过"锁-钥"关系以非共价键结合,中药客体超分子通过键的作用可纠正人体主体超分子在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自复制过程时发生的寒热、气机失调。人体具备抵抗外界病邪侵袭的能力,有赖于其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中药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并能祛除病疾,有赖于其能调整人体气机紊乱,或顺应气机、祛邪外出以增强机体免疫的能力。基于此,在分析中药"升降浮沉"药理作用的基础上,探究其物质基础,并建立中药"升降浮沉"的评价方法,通过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对中药升降浮沉进行剖析,揭示其科学内涵,推动中药药性理论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
选用适宜的中药提取工艺是中药制剂制备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行业人员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中药提取原理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完善发展,新思路与新方法不断涌现,面对着各式各样的中药提取方法,如何针对中药多成分群的特点,选择或创新适宜的提取方法高效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是经常遇到的难题。因此亟需对目前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中药多成分间相互作用特征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套适应多成分目标优化提取方法。基于此,引进超分子化学,结合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从"分子社会"间作用层面上提出适宜中药有效成分特点的中药定性定量提取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旨在推动中药提取工艺研究的发展,促进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进步,加快实现中药制药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探讨中药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惠  刘文龙  唐闻汉  李文姣  王韧  周晋  贺福元 《中草药》2018,49(19):4473-4479
在前期提出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中药四性的历史沿革与研究现状,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对中药四性的产生进行了深入剖析:人体与中药为具有相同"印迹模板"的巨复超分子体系,不同类型(热、寒性)中药有效成分群(客体分子)与不同状态下人体(主体分子)以非共价键发生结合,通过释放(或吸收)能量,能够纠正人体由于受到外界寒邪/热邪侵袭而造成机体超分子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自复制过程发生偏移的情况,使机体回归正常状态,宏观上表现为中药四性。基于此,提出了中药四性研究的体内、体外两类方法,体外方法包括物理内能法和主客体分离及制备超分子聚合物的方法;体内方法包括生物体热研究、动物行为学观测法、体表温度观测法。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是研究中药四性的有效工具,而超分子化学理论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融合必将成为推动传统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4.
"十八反"是传统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涉及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基础问题。在前期提出的中医药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的基础上,以中药"十八反"反药对为对象,对其当前研究基础进行整合分析。首先分析总结了中药"十八反"的历史沿革,再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解析中药配伍:中药配伍是将2种或2种以上中药有效成分群(客体分子)之间以非共价键进行结合,形成新的超分子体系,再与人体(主体分子)发生印迹作用,按"印迹模板"产生药效与毒效,宏观上表现出中药的配伍规律。基于此,再从超分子化学角度分别对"十八反"各组药对进行整合分析,最后提出了"十八反"的化学动力学、网络动力学、谱毒效动力学逐层推进的超分子毒与效整合研究方法,以期为"十八反"配伍禁忌机制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医药学核心内容,表征中药成分群的特征性质,用于指导临床。但五味怎样表征众多成分群、药材划分五味的标准,以及五味归五脏等科学问题仍未解释清楚。分析总结了中药五味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以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解析中药五味:人与中药都是生物超分子体,中药作为天然超分子"印迹模板"聚集体,经口服或注射后必然寻找到与自身"印迹模板"相吻合的人体脏器的超分子主体,发生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与自复制作用,从而产生特异性的药效,宏观上表现出中药五味归五脏现象。因此,通过对中药五味体内外各成分群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作用规律及其网络药理学的定性定量研究,建立"中药成分群-味蕾超分子孔穴结构-经络脏腑孔穴"关联研究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中药五味。超分子化学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必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阐明中药注射剂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的(类)致敏性机制,为构筑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奠定基础。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分析中药注射剂产生(类)致敏性自然本源,结合鱼腥草注射剂的(类)致敏现象,阐述中药注射剂中超分子"印迹模板"结构特征对其(类)致敏性的影响。中药注射剂可自主产生超分子结构,呈现整体表观(类)致敏性,强度决定其结构特征,存在(类)致敏临界超分子结构。"注射"给药其结构难被破坏,易呈表观免疫原性;而"口服"给药,其结构将被胃肠道破坏,表观免疫原性弱或消失",因此中药呈现"注射"与"口服"给药(类)致敏性的差异。中药注射剂"分子社会"间按"印迹模板"特征自主作用产生超分子,呈表观免疫应答,贯通识别、拷贝、贮存的免疫过程,单成分产生(类)致敏反应为其特例。中药注射剂(类)致敏原的筛查包括单成分及其形成的超分子,这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所特有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中药炮制的超分子化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中药生物超分子体特征和对人体的"气析"作用,分析中药炮制学研究现状及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破解之策。在前期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提出"气析"作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生物超分子化学理论,阐明中药炮制所存问题的根源,形成中药饮片炮制的超分子化学研究对策。中药为巨复生物超分子体,中药炮制就是对生物巨复超分子体的炮制,其本质是在外界高温、高湿条件下,加辅料与不加辅料对生物超分子主客体进行化学变化的中药制药技术;超分子化学贯穿始终,宜用超分子技术进行研究。中药饮片是经过超分子化学反应后主客体分子产生变化的产物,其内部发生了主客分子的理化性质变化,如结合水的逸出、化学键的断裂、脱水、炭化、及其与辅料作用等;炮制后的饮片药性与药效变化程度决定于主客体"印迹模板"变化程度,可采用对人体超分子"印迹模板"的"气析"作用测出,集单用确定与合用可调配的整体相统一的给药体系。该文将从研究思路、方法、品种归属、炮制原理、质量标准、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症结所存,并形成以超分子化学为核心的对策。中药炮制是建立在体现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作用基础上的生物超分子体的化学技术,其反应产物饮片体现单用确定性与合用调配性,由此可构成中药临床配伍调配给药体系。  相似文献   

8.
安全、有效、可控是药品的3大属性,建立适宜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中药质量可控的基本条件,攸关中药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新药研发和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备受中医药领域关注。中药所产生的整体疗效是按中医药理论依法遣药组方对证治疗的结果,因此,要构建适宜中药作用特征的质量评价体系就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去解决"中药有效成分群构成比与药效变化不对等"的科学难题。从中药与人体在自然界生物演化的角度考虑,二者都是生物超分子体,中医药理论本质上是对人体与自然界"分子社会"交流管控规律的揭示,药材的生长、炮制、配伍组方和制剂制备而形成的中药成分群的构成比与药效动态变化规律受控于生物超分子"印迹模板"的印迹作用普遍规律,宜建立以反映"印迹模板"特征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印迹性为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系统梳理单成分化学药和多成分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提出建立以Q-Marker为核心的"个体测定,群体分析,印迹表征"的中药新型质量评价体系,解决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9.
该文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成分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与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通道结构(证素)的"气析"作用,从自然界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层面揭示中药"药素"属性,揭示别于西药药理学的中药药理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中药药理学研究受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是由经络脏腑与中药成分群的超分子主客体"气析"作用关系决定的,在这种基于"分子社会"与经络脏腑通道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宏观规律特殊表达过程中,超分子化学自主作用贯穿始终。中药药理学受中医药理论指导,是基于中医药理论,能用超分子化学诠释。基于经典的原子间的化学键形成的单分子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奠定西药药理学,基于"分子社会"弱键的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则构筑中药药理学大厦。中药药理学是在西药药理学基础上发展的针对"分子社会"间的超分子药理学,宜采用宏观数理定量表征和微观定性分析双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中药及其复方作用机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中药及复方通过多成分作用于多靶点而产生综合药效,阐明其作用机制的核心就要解决成分与靶点网络拓扑的“静态”关联和“动态”整合验证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阐明中药及其复方作用机制的有效方法是通过网络药理学静态关联体外成分与靶点的拓扑网络,尽管也有对成分-靶点的验证研究,但多借鉴“单成分-单靶点”研究思路,建立一种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定量整合和整体验证方法较为迫切。根据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中药与人体微观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中药有效成分群和人体靶点群这2个超分子主客体基于“印迹模板”的“气析”作用,宏观上表现出药性与药效。基于此,笔者提出以超分子“气析”理论为指导,结合超分子化学、网络动力学、定量药理学等方法定量整合并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的以“印迹模板”为核心的成分与靶点群,寻找最优质量标志物,极大降低中药及其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实验验证难度。  相似文献   

11.
周晋  刘惠  肖美凤  杨岩涛  刘文龙  邓凯文  贺福元 《中草药》2018,49(18):4205-4211
中药为多成分体系,除了重视单成分成药性研究外,其重点应放在如何整合单成分成药性规律,构建适宜中药多成分的成药性研究体系。中药基于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其成药性已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完成,疗效确定;目前最关键问题在于怎样对疗效明确的中药成分群进行归属并确定分子间相互作用规律,开发出组分中药。然而,怎样在单成分特性理化与生物性质基础上,整合形成多成分的表观理化与生物性质是中药成药性与制剂制备研究的关键。因此,中药的成药性研究既要完成单成分成药性的研究,还要利用中药配伍原理和现代超分子化学理论,研究中药多成分"分子社会"经配伍后其成药性变化规律,并与制剂、化学修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药新药创制的成功率。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的自主"气析"作用规律对中药成药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效成分是实现其功效的物质基础,受遗传、环境、人为加工等因素的影响,是随时随域随法变化的。中药超分子化学理论可为揭示多种中药成分中“变与不变”的规律提供依据。首先进行成分簇整合,根据中药成分在色谱柱上的印迹行为划分出“物质单元”,并建立中药成分簇网络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再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拟合得回归方程,得到各物质单元的作用(活度)系数、作用贡献度、活度、化学势,最后按排序确定各物质单元的贡献大小。该法弱化了对具体成分的分析,强化了对整合成分簇的研究,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多成分簇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药质量决定着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当前,中药质量研究方法是中药行业的关键技术问题。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化学科学、分析科学的飞速发展,中药质量研究水平有了极大地提升,但仍停留在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2种评价模式阶段。对于单成分,由于效应与成分的含量呈正比,可采用化学成分模式进行质量控制,但对于中药多成分体系,建立效应与成分间的量效关系,寻找到能反映其质量属性的标志物,已成为目前中药质量控制行业关注的焦点。对中药质量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在前期提出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的"气析"理论基础上,剖析中药质量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特性,阐明中药质量控制的实质,提出以反映中药效应的超分子"印迹模板"作用属性特征,以物芯指数表征的中药质量标志物控制策略,这将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一种更精确的表征和测算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该文主要从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性角度探讨归肝经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为中药归经作用寻找科学依据。该文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和《中药化学》为蓝本,通过查阅文献和检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中的TCMSP子库,归纳并总结单归肝经中药所含成分信息,对各成分的分子连接性指数进行计算,并求算出归肝经中药成分的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与单成分分子连接性指数对比,锁定肝经模板分子类别。通过计算单归肝经中药成分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为9.47,与黄酮苷类(9.17±2.11)和萜类(9.30±3.62)化合物比较接近。因此,初步推断肝经的模板分子与黄酮苷类和萜类理化性质相近,从而提出黄酮苷类和萜类成分最能与肝经的"印迹模板"较好匹配的假说。  相似文献   

15.
借超分子“印迹模板”的自主作用解开金(山)银花纷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金(山)银花分列后,纷争便不断上演,且愈演愈烈。尽管《中国药典》将"双花"分列,却没有给出两者在中药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的差异以及具体解决办法,难以使中药行业人员信服。众所周知,在漫长的中药入药史上,一药多种,一种多药的现象俯首可拾;到底能合能分应该由临床等效情况确定。透过2015年版《中国药典》,仍可看出金(山)银花之纷争仍未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这可能欠缺对中医临床治病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同证多方"、"一方多证"的用药规律全面分析;更没有深邃分析中药多成分与经络脏腑作用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也没有关注中药复方多成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技术的进步;仍然受到了"一药一构一效"唯成分论用药模式影响;再加上中药临床前与临床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贫匮,终使问题得不到解决。金(山)银花分合列之争表象是地域经济、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生物等效性之争,实际上却是中医药学科临床辨证施治治病的原理之争;更确切地说是中西医治病用药的药物观念之争。该文将梳理金(山)银花研究现状,结合中医临床治病的整体辨证施治与遣药组方治病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同证多方"、"一方多证"的规律;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阐明金(山)银花的"异质等效"的中药药理特有规律;并提出金(山)银花生物等效性的研究方法,为解决金(山)花的分合问题,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不同"印迹模板"中药成分群对甘草超分子增助溶能力的影响,为解释中药成分群间的增助溶现象奠定理论基础。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用分子连接性指数(MCI)、油水分配系数(log P)表征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亲水亲油能力,以浸膏得率表征甘草对单味中药或复方的增助溶作用,经MCI,log P,浸膏得率分析得出甘草对不同分子社会增助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味中药材加甘草前后的MCI与log 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0.916;加甘草后,大部分中药的浸膏得率增大,且单味中药材加甘草前后浸膏得率的变化值与log P的变化值、MCI的变化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0.405;8个复方的MCI与log P相关系数为0.937,且甘草对除防己黄芪汤外的其他7个复方中药均具有增助溶作用。这说明甘草的增助溶作用主要是通过"印迹模板"自主作用形成超分子而改变被增助溶成分的亲水亲油能力;中药成分的MCI与log P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可作为表征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特征的重要参数,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来探究中药增助溶作用切实可行,这将为单味药剂型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药毒性研究及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毒性的研究倍受世人瞩目,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现阶段中药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生化指标检测,而缺乏深入的机理研究。中药毒性研究应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结合现代血清药理学和毒代动力学方法进行。建议全国统一协作攻关项目,系统地对常用中药进行安全性评价,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权威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和指标,以适应国际化要求。  相似文献   

18.
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在前期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提出"气析"作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制剂固有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群聚集体的特点,结合中药制剂历史发展轨迹,从中药制剂特点、发展现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中药制剂可在超分子化的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建立以物质结构与人体超分子"印迹模板"及"气析"作用明确的"药素"成分群为原料,单用确定与合用可调配的整体相统一的中药复方制剂体系。  相似文献   

19.
廖琼  杨岩涛  刘志刚  胡超  唐宇  刘文龙  邓凯文  贺福元 《中草药》2015,46(22):3364-3369
目的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识别理论,以茜草素为印迹模板功能单体进行猪不同组织的体外亲和色谱实验,验证茜草素归肝经机制,为创立中药归经体外研究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将猪的肝、肺、舌、腹部肌肉、腿部肌肉等组织作固定相制成色谱柱,以PBS为流动相,进行归肝经的茜草素与归脾经的白砂糖(阴性对照)体外亲和色谱实验,采用HPLC测定各洗脱液中茜草素的量,UV法测定阴性对照组各洗脱液中葡萄糖的量,采用总量统计矩分析法获得各亲和色谱参数,获得色谱方程。结果茜草素在肝、肺、舌、腹部肌肉、腿部肌肉的色谱参数为C0:0.250 9~4.813 mg/m L;AUC:2.509~48.13 mg;VR:20.42~30.77 m L;σ2:282.6~532.7 m L2;H:14.13~26.63 m L;n:1.212~1.777;S:0.759 0~1.000。肝脏对茜草素的吸附性最强,腹部肌肉、腿部肌肉、肺、舌对茜草素的吸附作用依次减弱。阴性对照组中,肝脏对葡萄糖的吸附性并非最强。结论猪的肝器官对茜草素的吸附最大,两者存在超分子印迹模板亲合作用,这与茜草归肝经理论相吻合,由此可建立中药归经的体外初步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吴月峰  陈定芳  朱志飞  刘有志  周晋  贺福元 《中草药》2021,52(18):5729-5740
归纳总结了"同源异效"中药用药现象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对"同源异效"中药用药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中药与人体都是生物巨复超分子体,中药成分作为客体进入人体后产生药效,其作用本质遵循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印迹模板"产生相同(相似)的药效,反之亦然。中药"同源异效"现象是由其入体后的客体"印迹模板"差异程度决定。以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为基础,阐明"同源异效"中药的超分子作用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助力"同源异效"中药开发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