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摘要】目的:应用磁共振心肌组织追踪技术定量评估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患者左室心肌形变率的变化。方法:对51例HHD患者[其中射血分数(EF)<50%组患者25名,EF>50%组患者26名]及37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通过CVI42软件采用心肌组织追踪技术对左心室进行定量分析,获得全局轴向峰值形变(GPSR),全局周向峰值形变(GPSC),全局纵向峰值形变(GPSL)及各项左心功能参数,包括EF、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出量(SV)、排出量(CO)、左心指数(CI)、左室收缩期质量(Myo Mass Syst)及舒张期质量(Myo Mass Diast)。采用SPSS 21.0分析各心功能参数与左室全局心肌应变的相关性。结果:全局形变中GPSR、GPSL在三组间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分别为48.5±26.6和-12.8±5.1,高血压心肌病早期(EF>50%)分别为32.1±11.9和-9.9±3.4,高血压心肌病临床期(EF<50%)分别为14.2±8.5和-3.9±5.5,且随EF进一步下降而降低;而GPSC仅在高血压心肌病临床期(-19.3±3.2)与对照组(-19.5±6.8)、高血压心肌病早期(-18.8±4.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高血压心肌病早期的GPSC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局形变(GPSR、GPSC、GPSL)与EDV、ESV、EF、Myo Mass Diast、Myo Mass Syst分别呈明显相关(P<0.01,r值分别为-0.405、-0.566、0.629、-0.629、-0.555),与SV、CI、HR分别呈轻度相关(P<0.05,r值分别为0.255、0.244、-0.261)。结论:心肌特征追踪成像不仅可以分析室壁力学改变,还可显示出心肌疾病的严重程度,其定量参数对评估正常心肌和HHD患者的心肌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特征追踪(CT-FT)技术评估左心室心肌应变的技术可行性及冠心病患者心肌应变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病变组)和同时间段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33名冠状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病变组首先按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分为单支狭窄组(42例)和多支狭窄组(39例), 进行组间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分析;再分别根据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LCX)血管的狭窄程度将病变分为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 进行相应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节段心肌应变峰值的组间分析。使用后处理软件CVI 42对图像进行分析, 获得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整体环向应变峰值(GPCS)、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以及各冠状动脉分支节段的纵向应变峰值(PLS)、环向应变峰值(PCS)、径向应变峰值(PRS)。多组间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增多, GPLS绝对值逐渐减低, 对照组、单支狭窄组及多支狭窄组的GPLS分别为-14.1%±2.7%、-11.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特征追踪(FT)技术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整体与局部心肌应变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于7 d内完成CCTA和心脏MR(CMR)检查。采用CVI 42后处理软件分析图像, 获得左心室心肌整体和局部应变参数, 包括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整体周向应变峰值(GPCS)和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以及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径向应变峰值(PRS)、周向应变峰值(PCS)和纵向应变峰值(PLS);同时测量左心室心功能参数, 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等。CCTA和CMR图像测量值的差异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CCTA组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ICC评估。结果 CCTA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为6.00(4.86, 7.63)mSv。CCTA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极好, ICC为0.85~0.9...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组织追踪技术定量评估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和健康者双心室心功能及心肌应变参数,并分析临床实验室指标与DCM患者应变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3例DCM患者及32例健康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应力分析后处理软件,半自动计算双心室心功能参数、心肌整体纵向、周向、径向应力及各个方向心肌应力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实验室指标与应变率的相关性。结果 DCM组的双心室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容积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及应变力值低于对照组(P <0.05)。DCM组的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值与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力值、乳酸脱氢酶值与左心室收缩期峰值周向应力率、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力、肌酸激酶值与右心室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力率有相关性(P <0.05)。结论 DCM患者双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及收缩应力值均受损,部分心肌酶谱指标与双心室心肌应力参数具有相关性,CMR可显示DCM心肌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小儿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的准确性。方法:2H5例DCM患者和25例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VVI技术测量心尖四腔切面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达峰时间等指标。应用连续波多普勒记录的二尖瓣反流频谱检测左心室压力峰值变化率(LVdp/dtmax)。应用M型超声于左心室短轴切面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EF)。应用线性相关方法对各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正常儿童左心室EF为65.8±4.2%,左心室各节段应变率波动于-1.26~-1.43/s;DCM患者左心室EF为41.2±14.5%,左心室各节段应变率波动于-0.31~-0.51/s;其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5)。DCM患者LVdp/&max为521.8±283.4mmHg/s,DCM左心室侧壁基底段收缩期应变率与LVdp/dmaax高度相关(P〈0.05,r=0.86)。结论:DCM患者存在心肌收缩力减弱及收缩活动不协调,VVI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价左心室长轴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CMR-TT)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方法 对HCM射血分数(EF)正常28例患者(病例组)及1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心脏磁共振电影检查,应用CMR-TT技术定量分析左心室心肌各向应变值、收缩期应变率及峰值位移,就两组左心室整体心肌的各向应变值、收缩期应变率、峰值位移及病例组肥厚节段、非肥厚节段应变参数做统计学分析,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左心室整体心肌各向应变在鉴别对照组与病例组诊断效能。结果 HCM组左心室整体心肌径向应变、周向应变、纵向应变值及其相应的应变率分别为(23.39±10.11)%和(1.32±0.48)s-1、(-17.59±5.04)%和(-1.14±0.38)s-1、(-8.70±2.84)%和(-0.59±0.20)s-1,均低于对照组。HCM组整体心肌径向、周向及纵向峰值位移分别为(4.32±0.97)mm、(2.63±1.74)deg、(4.43±1.81)mm也较对照组不同程度缩小。病例组肥厚节段径向应变、周向应变...  相似文献   

7.
贾鹏  李娜  程晓光  周丹 《放射学实践》2018,(11):1198-1201
【摘要】目的:通过定量CT(QCT)对南京和北京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MD)进行测定,对两地区健康人群腰椎BMD及各年龄段骨丢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721例,年龄21~79岁(平均46.0±13.0岁);南京明基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960例,年龄21~80岁(平均47.61±10.18岁)。结果:北京地区腰椎BMD低于南京地区(F=16.845,P<0.01);两地区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21~40岁年龄组,北京地区和南京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分别为(164.21±22.86)mg/cm3、〖JP3〗(171.76±23.15)mg/cm3和(181.63±21.40)mg/cm3、(190.57±30.12)mg/cm3。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13.8%;南京地区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5.4%。5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低于男性;6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45%,男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30%。成人BMD与年龄(r=-0.637,P<0.01)、身高(r=0.056,P<0.05)、体重(r=-0.068,P<0.01)和BMI值(r=-0.088,P<0.01),相关但腰椎BMD与地区、年龄、身高、体重及BMI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地区与年龄是BMD的影响因素(r=0.663,P<0.01)。结论:南京地区QCT测定腰椎BMD高于北京地区。虽然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达峰时间稍晚,但两地区骨丢失曲线及累计骨丢失率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8.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肌MIBI清除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心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清除率变化及清除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DCM的患者行~(99)Tc~m-MIBI静态平面及门控SPECT显像。比较~(99)Tc~m-MIBI早期及晚期清除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并对清除率与LVE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DCM患者早期及晚期心肌~(99)Tc~m-MIBI清除率分别为(23.46±5.23)%及(38.69±6.22)%,对照组为(17.58±5.27)%及(30.90±7.22)%,两者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5)。早期及晚期清除率与LVEF有较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50(P<0.05)及-0.69(P<0.005)。结论 DCM患者心肌早期及晚期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清除率与LVEF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CMR-FT)评估合并T2高信号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心肌损伤,同时探讨血清心肌酶学指标与心肌T2高信号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HCM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T2高信号分为HCM-T2(+)组(20例)和HCM-T2(-)组(30例),根据肌钙蛋白是否升高分为肌钙蛋白升高组[cTnI(+)组]和肌钙蛋白正常组[cTnI(-)组]。另外收集26例无明显心血管疾病受试者为对照组。比较上述各组间心脏磁共振左心室应变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环向应变(GCS)及整体轴向应变(GRS)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心肌损伤标记物诊断心肌内T2高信号的能力。结果:HCM组左心室GLS、GCS、GRS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均<0.05)。此外,HCM-T2(+)组左心室GLS、GCS、GRS均较HCM-T2(-)组降低更为明显(P均<0.05)。cTnI(+)组较cTnI(-)组GRS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肌钙蛋白的升高对预测心肌内T2高信号有一定的价值。结论:HCM患者左心室整体应变存在损伤,其中合并局灶性心肌水肿的HCM患者应变损伤更为明显。血清中肌钙蛋白的升高意味着HCM患者心肌损伤更严重,HCM患者血清中肌钙蛋白的升高可以提示HCM患者局灶性心肌水肿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应变,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依据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将其分为无左心室肥厚组(NH)33例和左心室向心性肥厚组(CH)40例,并与正常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别测量左心室整体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GLPSSa)、心内膜下心肌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GLPSSi)、左心室整体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GRPSSa)、心内膜下心肌的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GRPSS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H组和CH组的GLPSSa、GLPSSi均降低(均P0.05)。NH组的GRPSS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PSSi也升高且差异显著(P0.01),CH组的GRPSSa、GRPSSi均降低且差异显著(P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应变的变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功能改变早于心肌全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基于心脏磁共振电影成像的形变配准算法(DRA)分层应变分析技术研究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患者的左心室心肌分层应变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在该类患者亚临床心脏受累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3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研究组),并纳入3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DRA心肌分层应变分析技术,分别在左心室基底、中部、近心尖3个平面短轴电影图像及左心室长轴电影图像上测量所有受检者的整体和分层心肌应变参数: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周向应变(GCS)、整体纵向应变(GLS);心内膜下、中层、外膜下应变(RS/CS/LSsub-endo/mid/sub-epi),以及跨壁周向应变梯度(CSGendo-epi)、基底-心尖纵向应变梯度(LSGbaseapex)。比较两组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应变参数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GRS、GCS、GLS均较低(t=-2.144、2.432、2.435,P均<0.05);研究组左心室基底层面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压力-应变环评价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心室心肌做功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31例心衰患者,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于左心室心尖四腔切面、两腔切面、三腔切面采集动态图像,输入血压,导入Echo PAC工作站获取左心室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PSD)、左心室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心肌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WE)等参数,比较两组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PSD、心肌做功参数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PSD、GLS、GWW对左心室做功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均较大,LVEF较低(t=7.63、12.52、11.37、14.71、-18.23,P均<0.05);GLS、GWI、GCW、GWE较低,PSD、GWW较高(t=37.30、-13.97、-14.14、-8.98、8.96、6.35,P...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量肺动脉瓣返流(PR)、分析PR的峰值流速和计算肺动脉舒张压(PADP),评价MR相位速度图检测肺动脉血液动力学的价值。方法应用MR相位速度图测量了45例患者的主肺动脉直径、流速及其最大返流速度并与右心导管检查进行了比较,通过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判断MR相位速度图测量PADP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结果45例患者中40例存在返流,MR相位速度图测定的PADP为(4.82±1.24)mmHg(1mmHg=0.133kPa),右心导管的测值为(4.52±2.00)mmHg,二者间的相关性系数r=0.94(P<0.01),回归方程y=0.82x+4.5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90%。25例肺动脉高压(PAH)组主肺动脉的流速及肺血管的顺应性均低于非PAH组而返流的百分比显著性增高(P<0.05),返流量与肺动脉平均压呈正相关(r=0.89,P<0.01),与肺动脉峰值流速呈负相关(r=-0.82,P<0.01)。结论MR相位速度图是评价肺动脉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一种非创伤性新技术,能较准确地评价PR患者的PADP。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MR心肌灌注成像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采用MR首过灌注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血流灌注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犬9条,对照组犬4条;心肌梗死患者16例,正常对照组8例。采用磁化准备梯度回波(turboFLASH)序列行MR首过灌注及延迟成像扫描,绘制左心室各壁心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分析病变心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特点。结果心肌梗死模型犬及未溶栓治疗组心肌首过呈低强化,延迟扫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心肌,曲线上升时间、上升斜率、峰值时间和对比增强率明显低于正常心肌。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组首过及延迟均强化,延迟扫描时病变心肌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心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仅曲线上升时间延长。心肌梗死模型犬和未溶栓治疗组病变心肌峰值信号强度较正常心肌明显降低,分别为正常心肌的(44.8±13.0)%和(54.5±12.0)%,溶栓再灌注组病变心肌峰值信号强度可达正常心肌的(90.8±13.0)%。结论turboFLASH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有助于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及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心室壁心肌纤维化程度与心室容积及心室功能变化的相关性,以期通过纤维化程度评估患者预后.方法 搜集依据最新ARVD/C诊断指南确诊并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定量测量心室容积和功能,包括心室舒张末容积(EDV)、心室收缩末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及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并分别计算左心室壁、右心室壁及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评估其纤维化严重程度.分析心肌纤维化指数与心脏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35例患者确诊为ARVD/C且行CMR检查,CMR评估ARVD/C患者的LVEF为(48.39±11.10)%,LVEDVI为(111.14±28.66) mL/m2;RVEF为(33.51±13.19)%,RVEDVI为(174.74±64.36) mL/m2.CMR评估左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为(19.7±28.4)%,右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为(50.9±37.7)%,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为(26.8±28.9)%.左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与LVEF间呈负相关(r=-0.669,P<0.01),右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与RVEF间呈负相关且相关程度高(r=-0.874,P<0.01);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与LVEF、RVEF间亦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8(P <0.01)、-0.835(P <0.01).右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与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P <0.01)、0.847(P <0.01).结论 CMR可以全面评价ARVD/C患者心肌组织特征变化及心脏功能改变;CMR显示的心室壁心肌纤维化程度与心功能存在相关性,可以间接反映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以病理为金标准,联合应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MR-FT)及T1-mapping评估高血压早期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肌组织特征改变。方法:对18头健康中国雄性小型猪进行前瞻性研究,实验组(12头)通过结扎左肾动脉建立高血压模型,对照组(6头)同样开腹但不结扎动脉。两组在基线、造模后6月进行3.0T心脏磁共振检查,通过电影序列计算心肌应变指标和心功能参数,通过T1-mapping计算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CV),并且进行心脏磁共振晚期钆对比剂增强检查(LGE)。第2次MRI检查后处死动物,进行TTC大体染色和苏木精-伊红(HE)、Masson、天狼星红染色。结果:建模后6个月高血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由102/71mmHg逐渐升高至145/86mmHg。造模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没有显著差异(P=0.34), LGE在基线、造模后6个月均为阴性。高血压组心肌的径向应力(RS)、纵向应力(LS)、周向舒张早期应变率(CSRE)及纵向舒张早期应变率(LSRE)显著降低(P<0.05)。造模6个月后 HE、Masson、天狼星红染色切片显示左心室心肌出现明显的间质纤维化。胶原纤维体积分数(CVF)与R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61,P=0.03)。ECV从21.7%增加到29.2%(P=0.03),且与RS(r=-0.74,P=0.01)、LSRE(r=-0.92,P<0.001)及CSRE(r=-0.65,P=0.02)均呈负相关。结论:CMR-FT比射血分数更敏感地评估高血压早期心脏功能的受损程度,并且这一改变与心脏细胞外间质纤维化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运用特征追踪(FT-CMRI)技术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AMI)微循环障碍(MVO)对心肌局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对其在再灌注术后3~7天内行CMRI检查,包括常规心脏电影(cine)序列和钆对比增强(LGE)延迟期扫描。运用FT-CMRI后处理软件测量左心室整体及各节段心尖、中份、基底部)的径向应变力(RS)、环向应变力(CS)和纵向应变力(LS)。结果:26例患者均表现有心肌延迟强化,其中9例合并微循环障碍(MVO);共有78个心肌节段纳入观察,其中21个延迟强化节段合并MVO,37个延迟强化节段未合并MVO,20个心肌节段未见延迟强化。在患者水平,仅有CS能够区分梗死合并MVO与单纯梗死(P=0.003)。在节段水平:RS在单纯梗死与梗死合并MVO以及未受累心肌与梗死合并MVO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仅在梗死合并MVO与未梗死心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UC=0.879,P=0.000)在区分MVO与非MVO节段时优于RS(AUC=0.791,P=0.001)和LS(AUC=0.670,P=0.008)。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微循环障碍的存在与心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CS在评估不同程度心肌梗死方面优于RS和LS,CS可以准确识别梗死合并MVO的心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量化评价和疗效观察指标。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SF患者44例,另选取4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获取左心室壁厚度、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相关参数;应用2D-STI获得左心室18个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径向应变达峰时间、周向应变达峰时间(PTcs)和峰值应变离散指数(PSD),计算左心室18个节段PTrs、PTcs的标准差(PTrs-SD、PTcs-SD)。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不同步指数对CSF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CSF组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速度(E)及E/A低于对照组(t=-3.27,P<0.01;t=-2.45,P=0.02)。CSF组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的校正心肌梗死溶栓帧数(c TFC)及平均c TFC均高于对照组(t=7.05~10.35,P<0.01)。CSF组左心室心肌收缩不纵向应变达峰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方法在病毒性心肌炎影像中半定量分析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99Tcm-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分析2003-01~2005-03的108例心肌炎患者显像结果,并以36例无心肌炎患者为对照,按心肌放射性分布密集均匀程度分为3度,观察患者心肌/肝计数比值(myocardium/liverM/L)及心腔/心肌计数比值(chambers heart/myocardium C/M)在早期和/或症状较轻之心肌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虽然早期和/或症状较轻之心肌炎患者可能无花斑样改变,但心肌摄取显像剂的放射性计数通常降低,表现为M/L降低或/和C/M增高.对照组的M/L和C/M分别为1.21±0.38及0.26±0.17.108例Ⅰ、Ⅱ、Ⅲ度心肌炎患者M/L分别为1.14±0.32、1.12±0.33及1.08±0.2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和/或P<0.05);C/M分别为0.28±0.25、0.30±0.24及0.33±0.19,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和/或P<0.05).结论 M/L降低和C/M比增高,对于早期及症状较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之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导致静息状态下正常心肌CT首过灌注缺损伪影的差异性,为心肌CT首过灌注选择合适对比剂浓度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简单随机法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低浓度对比剂组(碘帕醇,320mg I/mL)和高浓度对比剂组(碘帕醇,370mg I/mL)两组,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心电图正常、冠脉基本正常的CAD-RADS 0-1级、心肌灌注图像质量优秀的174例患者:低浓度组77例,男35例、女42例,平均年龄(56.32±13.14)岁,BMI (22.87±3.11)kg/m2;高浓度组97例,男33例,女64例,平均年龄(55.77±12.08)岁,BMI (23.82±3.40)kg/m2。采用Siemens 2代双源CT前瞻性冠脉CTA+静息态心肌首过灌注一站式检查模式,依据体重制定个性化对比剂用量和注射流率,对比剂流率5~6mL/s,总剂量55~75mL。把最佳舒张期图像导入Syngovia VB1140后处理软件,进行Cardiac function心肌灌注成像处理,根据软件自动勾画出左心室室壁,勾画错误部分进行人工勾画校正,根据左心室分段牛眼图,把左心室室壁分成17个节段。统计两组正常心肌首过灌注出现的低灌注区域位置、数目、主动脉根部CT值、左主干CT值、左心室CT值和两组的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用量;并分析两组出现低灌注区域、主动脉根部CT值、左心室CT值、左主干CT值和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用量的差异性。结果: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四分位间距或中位数表示。低浓度对比剂组出现低灌注伪影数85个,中位数为1.5个;管电压的中位数为80kV;管电流为(248.0±52.3)mA,对比剂用量为(63.0±8.6)mL;主动脉根部CT值为(658.81±133.96)HU,左主干CT值为(645.45±140.88)HU,左心室CT值为(551.52±128.59)HU,左心室前间壁CT值(161.96±29.71)HU。高浓度对比剂组出现低灌注伪影区域数为114个,四分位间距为2个,管电压的中位数为80kV;管电流为(256.7±46.9)mA;对比剂用量为(63.1±7.8)mL;主动脉根部CT值为(729.02±138.22)HU,左主干CT值为(707.97±157.34)HU,左心室CT值为(610.14±144.94)HU,左心室前间壁CT值为(165.54±39.49)HU。对两组出现低灌注伪影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动脉根部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主干CT值、左心室CT值、前间壁CT值以及管电流、对比剂用量、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管电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0,P=0.577)。结论:低浓度对比剂与高浓度对比剂组在静息状态下正常心肌CT首过灌注成像中,出现低灌注伪影区域数量和左心室前间壁CT值、左主干CT值、左心室CT值无显著差异,两组的对比剂用量、管电压和管电流方面亦无显著差异;而两组的主动脉根部CT值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