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喆  刘晓蓉  王健 《国际眼科杂志》2024,24(7):1013-1019

目的:评估特发性视神经炎(ON)患者的患眼和未受累对侧眼的视盘及黄斑的血流密度改变情况,为特发性ON的治疗和随访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

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12/2021-12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初次发病且病程≤3 mo的单眼特发性ON患者16例,分为患眼组16眼与未受累对侧眼组16眼,另收集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20例2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眼均行视盘区4.5 mm×4.5 mm及黄斑区6 mm×6 mm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收集视盘区及黄斑区各血流指标,并对三组间各指标进行对比及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及未受累对侧眼组相比,ON患眼组视盘全区域及视盘周围各分区毛细血管、全部血管血流密度均降低(P<0.05)。与未受累对侧眼组相比,ON患眼黄斑区整体及中心凹周围全部分区SCP血流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仅在上半侧及上侧分区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ON患眼组黄斑中心凹周围下半侧、鼻侧、下侧SCP密度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未受累对侧眼组黄斑区整体及各分区SCP血流密度均增加(P<0.05),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增加(P<0.05),但下半侧、鼻侧分区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心凹周围SCP血流密度增加仅在上半侧及上侧分区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病程3 mo以内的ON患者会出现视盘周围各分区血管密度的降低和黄斑中心凹周围部分分区SCP血流密度的降低,同时伴随着对侧眼黄斑区部分分区的SCP血流密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在屈光度数、眼轴及OCTA黄斑区和视乳头区血流密度、黄斑区神经纤维厚度方面的差异,并研究眼轴与眼底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析其在屈光参差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5/11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屈光参差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双眼的屈光度数、眼压、眼轴及OCTA黄斑区和视乳头区血流密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检查。应用SPSS 23.0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对比患者双眼在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眼轴和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脉络膜3.14mm2血流密度、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视乳头血流密度的关系。

结果: 患者27例中,高度眼的屈光度数及眼轴均大于低度眼(t=-3.559、3.083,P<0.05)。高度眼和低度眼间在OCTA黄斑1mm及3mm浅层血流密度、深层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上均无差异(P>0.05)。选取患者中高度眼较低度眼相比,视盘内血流密度大(t=2.36,P=0.022)和上鼻方(SN)血流密度小(t=-2.154,P=0.036)。屈光状态、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旁中心凹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眼轴相关(r=-0.897、0.458、0.446、-0.328、0.301、-0.397,均P<0.05)。

结论:屈光参差患者高度眼较低度眼黄斑区3mm×3mm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差异,视盘内及上鼻方血流密度存在差异,余视乳头分区无差异。眼轴与屈光状态、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旁中心凹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邢潇英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2):2084-2087

目的:应用OCT研究近视人群视盘旁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盘形态学变化以及两者的关系。

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近视患者61例95眼,平均年龄27.76±7.05岁; 对照组15例30眼,平均年龄28.33±3.08岁。根据屈光度将近视患者分为中低度近视组14眼(-3D≤屈光度<-6D)、高度近视组56眼(-6D≤屈光度≤-9D)和超高度近视组25眼(屈光度>-9D)。所有受试者均行标准综合验光(SE)、眼轴长度(AL)、眼压(IOP)、散瞳眼底和OCT检查。分析视盘旁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上、下、鼻、颞四个象限的神经纤维层厚度,以及视盘旁萎缩灶面积(PPA)、视盘椭圆度(OI)和视盘水平倾斜角(HOT)。

结果:各象限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四组受试者均有差异(均P<0.01)。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上方和鼻侧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对照组显著高于三个近视组(均P<0.05)。颞侧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对照组低于高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P<0.001、0.002),中低度近视组亦低于超高度近视组(P=0.043); 四组受试者PPA比较有差异(P<0.001),其中超高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大于中低度近视组和对照组(均P<0.01); 四组受试者HOT有差异(P=0.020),其中高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高于对照组(P<0.001)。上、下象限神经纤维层厚度与OI、HOT和PPA均呈负相关(均P<0.05),而颞侧神经纤维层厚度与OI、HOT和PPA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近视患者平均和上、下方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颞侧变厚,鼻侧无变化。高度近视患者HOT和PPA增大,且与神经纤维层厚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黄斑区微血管参数的变化及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OCTA对29例BRVO患者双眼后极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进行扫描,获取基线、1、6mo复查时不同区域的血管线性密度(VD)、血流灌注密度(P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和形态指数。

结果:BRVO组FAZ面积为0.32±0.08mm2,大于健侧眼组FAZ面积0.21±0.06mm2(t=-6.958,P<0.001); BRVO组与健侧眼组在3mm×3mm及6mm×6mm分析模式中比较全部区域的VD均有差异(P<0.05); BRVO组与健侧眼组在3mm×3mm分析模式中比较PD,中心环区和内环区均有差异(P<0.001),6mm×6mm分析模式中中心环区、外环区和完整区均有差异(P<0.05)。基线BCVA与6mo复查时BCVA比较有差异(t=2.43,P<0.05); BCVA(LogMAR)与3mm×3mm VD中心环区、PD中心环区及6mm×6mm PD中心环区、PD完整区呈正相关,与6mm×6mm PD外环区呈负相关。

结论: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手段,OCTA能够某种程度上反映BRVO患者黄斑区血流改变情况,黄斑区微血管的改变可能与预后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5.
张继祥  温良  于珍  王禹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1):2088-2091

目的:研究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患眼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方法:选取2015-06/2017-06来我院就诊并诊断为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患者68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基本信息及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相、频域OCT及OCTA等眼科检查结果。OCTA检查采用RTVue XRAVANTI仪进行。选择视网膜血流成像扫描模式,扫描区域分别为黄斑区3mm×3mm。随访时间为6mo,随访时检查最佳矫正视力。

结果:患者就诊时基线视力:轻度视力损害(≥0.5)为69%,中度视力损害(0.1~0.4)为24%,重度视力损害(<0.1)为7%; 随访预后视力的轻、中、重度损害分别为75%、19%、6%。影响预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就诊时基线视力(r=0.776,P<0.001)、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黄斑区拱环存留度(r=-0.003,P<0.001)、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黄斑区拱环存留度(r=-0.003,P<0.001)、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r=-0.034,P=0.029)及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r=-0.014,P=0.012)与预后视力密切相关。性别、年龄、就诊时间、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网膜动脉受阻位置(颞上或颞下)以及是否发现明确视网膜血管动脉栓子与预后视力无相关性(r=-0.273、0.01、0、0.82、0.41、0.109,均P>0.05)。

结论:BRAO患眼黄斑拱环存留度、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和发病早期视力与预后视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并探讨上述视网膜参数与眼轴长度(AL)之间的关系。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11/2021-04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近视患儿32例64眼,平均年龄10.88±2.34岁。根据患儿的等效球镜度(SER)分组,SER≤-0.75D纳入近视组,平均SER -2.15±1.10D; 对侧健眼纳入非近视组,平均SER 0.01±0.48D。所有患儿均行眼科一般检查并采用OCTA检查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

结果:近视组UCVA低于非近视组,SER、AL高于非近视组(均P<0.01),眼压、角膜平坦K值无差异(均P>0.05)。近视组黄斑区上方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DCP血流密度明显大于非近视组(P=0.029、0.010),余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无差异(均P>0.05)。除中心凹以外,近视组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非近视组(均P<0.01)。近视组黄斑区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略低于非近视组(P=0.043)。近视组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小于非近视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黄斑中心凹SCP、DCP血流密度与AL呈正相关(r=0.432、0.541,均P<0.01)。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内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正相关(r=0.452、0.389、0.313、0.401、0.445,均P<0.05)。黄斑区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r=-0.308、-0.309、-0.330,均P<0.05)。

结论:单眼近视患儿近视眼黄斑区上方SCP及中心凹DCP呈代偿性血流密度升高状态; 除中心凹以外,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AL延长与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厚度增加,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变薄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疗效,并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治疗前后视盘旁血流密度的变化。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22-06/11期间我院收治的符合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NPDR患者58例99眼,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48眼,采用2019年美国眼科学会发布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推荐方案进行基础治疗(对于轻度NPDR患者进行控制血糖、糖尿病健康教育、定期随访; 中度NPDR患者必要时增加局部或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29例51眼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口服治疗1mo。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医证候疗效、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ppVD)及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变化。

结果:治疗1mo后观察组BCVA(LogMAR)为0.20(0.10,0.30),较对照组0.30(0.20,0.40)明显改善(P<0.05)。治疗1mo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mo后各象限ppVD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各象限ppVD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mo后上方、颞侧象限及全周平均pRNFL厚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上方、颞侧、下方象限和全周平均pRNFL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NPDR患者服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后可改善视力、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可能与其能提高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和减少视盘旁神经纤维层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赵娜  赵文君  唐云燕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1):1927-1931
目的:研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视盘区血管密度变化与青光眼视野指数(VFI)和视野损伤形态分期的关系。

方法:选取我院2018-12/2020-12 NTG患者106例106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79例79眼进行横断面研究,其中双眼病变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选取1眼为样本,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92名为对照组,三组均完成视盘血管密度、VFI检测和视野缺损形态分期,然后分析视盘血管密度与VFI和视野缺损形态分期的关系。

结果:POAG组眼压明显高于NTG组和对照组(P<0.05); NTG组和POAG组视盘区全区域血管密度、大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血管区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NTG组和POAG组各项指标比较有差异(P<0.05); NTG组和POAG组VF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视野平均缺损(M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NTG组和POAG组VFI和MD比较无差异(P>0.05); 随着视野缺损形态分期增加,NTG患者视盘全区域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密度呈明显降低趋势(P<0.05); NTG患者视盘全区域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密度与VFI呈正相关性,与视野缺损形态分期呈负相关性,无血管区密度与VFI呈负相关性,与视野缺损形态分期呈正相关性(均P<0.05)。

结论:NTG患者视盘血管密度较POAG患者和正常人群明显降低,且与VFI和视野缺损形态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其中以毛细血管密度相关程度最高,可见OCTA对NTG诊断、治疗和随访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欢  陈晨  龙琴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8):1309-1314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血流密度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年龄为29.90±7.92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 -8.95±2.01 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测量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获取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分布图像并计算各层血流密度。直径6 mm的黄斑区分为9个亚区域: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外区各自分为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4个象限。比较黄斑不同亚区域的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差别,分析其与屈光度、眼轴、各层血流密度的关系。

结果:旁中心凹区的4个象限中,上方神经纤维厚度最低,下方神经纤维厚度最高(均P<0.05)。中心凹外区4个象限中颞侧神经纤维厚度最低(均P<0.05)。中心凹外区上方神经纤维层厚度与屈光度存在负相关(r= -0.356,P=0.024)。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与旁中心凹区鼻侧和下方象限,以及中心凹外区上方、鼻侧和下方象限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r=0.314、0.408、0.467、0.655、0.737,均P<0.05);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中心凹外区的上方象限呈负相关(r=-0.356,P=0.024)。

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具有各象限不均匀分布特点。随着屈光度的增加,局部神经纤维层变薄,并且存在区域特异性,部分区域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术(OCTA)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位患者26眼接受康柏西普治疗pm-CNV 1y的治疗效果。首诊中,所有患者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A确诊为pm-CNV。所有患者均接受“1+PRN”的治疗方案。随访中,记录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测量中心凹厚度(CFT)和CNV面积。

结果:1a后,平均BCVA(LogMAR)从基线视力0.66±0.51提升到0.39±0.38(t=3.528,P=0.004)。CFT在治疗前为(275.08±48.74)μm,治疗后1a,CFT为(205.15±43.74)μm(t=4.630,P=0.001)。CNV面积在治疗前的基线为(0.48±0.24)mm2,治疗后1a的面积为(0.15±0.11)mm2,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5.329,P=0.000)。有21眼行1次注射,4眼行2次注射,仅有1眼行3次注射。在治疗过程中,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应用“1+PRN”方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以提高pm-CNV患者视力,OCTA可以观察到CFT减轻和CNV面积的减小,但是长期的随访仍然要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无明显临床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临床特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盘旁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01/12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连续就诊的NDR患者(NDR组)38例38眼和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30例30眼纳入研究。两组受检者均行OCTA检查,选择视盘HD 4.5mm×4.5mm血流成像扫描模式,设备自带软件将视盘旁划分为鼻上(NS),鼻下(NI),下鼻(IN),下颞(IT),颞下(TI),颞上(TS),上颞(ST)和上鼻(SN)8个象限,测量平均及各象限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ppVD)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观察两组受检眼ppVD和pRNFL变化情况,Pearson相关分析NDR组各象限ppVD与pRNFL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NDR组患眼平均及NS、NI、IN、IT、TI、TS、ST和SN各象限ppVD均降低(P<0.05);平均及各象限pRNFL厚度均降低,但无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DR组TI、TS、SN、NS和NI象限pRNFL厚度与ppVD呈正相关(r=0.578、0.427、0.577、0.397、0.317,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尚无明显临床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前已经出现视盘旁血流密度下降,OCTA有助于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检查,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及各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特征并作定量分析。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12/2020-05我院确诊DR患者33例54眼,并根据眼底情况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6例8眼、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18例28眼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9例18眼。选取同期与患者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例26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定量分析不同分期DR患者黄斑区GCIPL厚度及各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线性密度(VD)和血管灌注密度(PD)。

结果:DR组患者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VD、PD及GCIPL厚度最小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不同分期DR患者黄斑区GCIPL厚度最小值及各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VD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下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VD对DR的诊断价值最高(AUC=0.807、最佳诊断界限值为18.60mm-1、灵敏度为0.923、特异度为0.648)。DR患者黄斑区GCIPL厚度最小值与各象限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VD均呈正相关(r=0.342、0.480、0.384、0.342,均P<0.05)。

结论:OCT结合OCTA检查为早期评估及定期随访DR的进展提供了可重复、可定量的检测方法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联合微视野计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区微血管及视功能进行定量评价。方法:收集单眼RVO并发黄斑水肿患者36例36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组15例15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21例21眼(均为颞上分支静脉阻塞),收集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人15例24眼作为对照组。三组均应用OCTA扫描黄斑3mm×3mm范围视网膜,定量浅层、深层毛细血管丛(SCP、DCP)的血流密度(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RT);应用MP-3微视野计测量患者黄斑10°范围视网膜平均敏感度(RMS)。BRVO组将VD及RMS进一步区分为病变区(上方)、非病变区(下方)VD及RMS,对照组病变区及非病变区的划分依据BRVO组相对应的区域。分别比较CRVO组和BRVO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并对CRVO组和BRVO组RMS与VD、CRT、FAZ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RVO组整体VD(SCP和DCP)较对照组均减少(t=-2.536,P=0.016;t=-8.834,P<0.001);FAZ面积较对照组增大(t=3.354,P=0.002);CRT较对照组增加(t=13.888,P<0.001);整体RM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6.250,P<0.001)。BRVO组整体VD(SCP和DCP)较对照组均减少(t=-5.186,P<0.001;t=-5.238,P<0.001);病变区VD(SCP和DCP)较对照组相应区域均明显减少(t=-5.611,P<0.001;t=-6.940,P<0.001);未病变区VD(DCP)较对照组相应区域减少(t=-3.047,P=0.004),未病变区VD(SCP)较对照组相应区域无差异(t=-1.459,P=0.156);FAZ面积较对照组增大(t=2.722,P=0.011);CRT较对照组增加(t=7.764,P<0.001);整体RM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10.931,P<0.001);病变区及未病变区RMS较对照组相应区域均下降(t=-13.183,P<0.001;t=-8.074,P<0.001)。CRVO组整体RMS与整体VD(SCP和DCP)均呈正相关(r=0.571,P=0.026;r=0.813,P<0.001),与FAZ面积及CRT均呈负相关(r=-0.621,P=0.014;r=-0.533,P=0.041)。BRVO组整体RMS与整体VD(SCP和DCP)均呈正相关(r=0.465,P=0.034;r=0.611,P=0.003),与CRT呈负相关(r=-0.547,P=0.01),与FAZ面积无相关性(r=-0.421,P=0.057)。结论:OCTA与微视野计的联合应用,能够对RVO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结构与功能进行对应式的定量评估,为临床决策者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以做好疾病的解释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在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微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7-06/2019-12期间收治的84例98眼DR患者为研究组,进一步根据DR程度分为非增生型DR组和增生型DR组,另选取60例68眼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单纯性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OCTA定量分析受试者的视网膜黄斑区微血管,采用自带分析软件获得浅层、深层旁中心凹视网膜的血流密度(SCP、DCP)、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以及周长、非圆指数(AI)、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FD-300)。比较各组间定量指标差异以及OCTA参数与DR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和对DR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的FD-300、SCP、DCP均低于对照组(t=6.476、8.907、5.078,均P<0.05),而FAZ周长和AI高于对照组(t=4.380、10.542,均P<0.05)。增生型DR组的FD-300、SCP、DCP均低于非增生型DR组(t=2.668、3.408、3.103,均P<0.05),而FAZ周长和AI高于非增生型DR组(t=2.550、5.563,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D-300、SCP、DCP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r=-0.485、-0.546、-0.522,均P<0.05),FAZ周长、AI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0.426、0.443,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D-300、SCP、DCP、FAZ周长、FAZ形态指数诊断D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5(95%CI:0.722~0.947)、0.806(95%CI:0.701~0.911)、0.849(95%CI:0.770~0.928)、0.768(95%CI:0.641~0.896)、0.742(95%CI:0.633~0.850)。结论:OCTA可清晰监测DR患者视网膜黄斑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形态,血流密度定量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对于DR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赵芹  代艳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2):2170-2174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和形态学结构的改变。

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02于我院眼科被初次明确诊断为单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且另一眼为早期ARMD患者的35例35眼,并纳入与试验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眼35例。所有患者早期ARMD眼于初诊时及2a后均行OCTA检查,观察黄斑区3mm×3mm范围内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及黄斑区全层、内层、外层视网膜和光感受器与Bruch膜之间(ISOS-BRM)厚度变化。

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早期ARMD患者黄斑区3mm×3mm范围内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P<0.05),黄斑区全层及内层视网膜厚度降低(P<0.05),而ISOS-BRM厚度有增加的趋势(P=0.3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 初次诊断2a后早期ARMD患者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前进一步降低(P<0.05),外层视网膜厚度较前增加(P=0.02),ISOS-BRM厚度较前进一步有增加的表现(P=0.18),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此外初次诊断及2a后早期ARMD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均呈正相关(初次诊断组:r浅层=0.407,r深层=0.56,均P<0.05; 2a后组:r浅层=0.57,r深层=0.628,均P<0.05)。

结论:早期ARMD患者黄斑区浅层、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和内层视网膜厚度较正常人均降低,这对ARMD的早期发现和及早干预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定量分析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视盘旁放射状毛细管血流密度(ppVD)与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21-01/12于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眼RVO患者43例,其中RVO患眼43眼作为患侧组,未受累眼43眼作为对侧组,同时期选取年龄、性别与RVO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例42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A测量视盘内血流密度(VD)、视盘周围VD及其上侧(pS)、下侧(pI)、颞侧上方(TS)、上方颞侧(ST)、上方鼻侧(SN)、鼻侧上方(NS)、鼻侧下方(NI)、下方鼻侧(IN)、下方颞侧(IT)、颞侧下方(TI)的ppVD与pRNFL厚度,分析纳入受检者ppVD和pRNFL厚度的特征性改变及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侧组视盘内VD、视盘周围整体VD及pS、pI、TI、ST、SN侧ppVD均下降,对侧组仅视盘内VD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患侧组TS侧pRNFL厚度升高,对侧组ST和IT侧pRNFL厚度降低(均P<0.01)。典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RMD)患者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及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前后的变化。

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系列分析研究。纳入2017-05/12就诊于我院眼科的nARMD患者29例37眼。所有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前和治疗后1d,1wk,1mo及每月随访时均行OCTA检查,共随访3~6mo,观察抗VEGF治疗前后CNV病灶形态和大小、中心凹旁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血流灌注的变化。

结果:nARMD患者CNV病灶的组织结构中不成熟的结构、小分支血管和毛细血管对抗VEGF的治疗应答反应较好; 术前基线病灶面积为1.27±1.88mm2,术后第1d病灶面积为1.13±1.79mm2,CNV病灶在抗VEGF治疗后1d即可缩小,最终病灶大小稳定在1mo时的病灶面积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抗VEGF治疗后3mo,中心凹旁浅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血流灌注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5)。

结论:OCTA能够无创、清晰地显示nARMD患者CNV病灶的细微结构变化和定量分析CNV病灶面积的变化。OCTA还能够对视网膜血管进行分层显示,定量分析视网膜微循环的变化,在nARMD患者的病情监测和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血流密度的变化情况,并探究OCTA在AD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01/2021-09 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关于AD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的相关研究,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共计研究对象740例(眼),其中AD组321例,对照组419例(与AD组年龄相匹配且认知能力正常人群)。Meta分析结果显示,AD患者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低于对照组(MD=-1.58,95%CI-2.60~-0.55,P=0.003);AD患者黄斑区深层血流密度低于对照组(MD=-2.72,95%CI-4.36~-1.07,P=0.001);AD患者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低于对照组(MD=-1.44,95%CI-1.94~-0.94,P<0.00001);AD患者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略大于对照组(MD=0.05,9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视盘区血管密度变化,并探讨其与NTG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 1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眼科确诊的NTG患者30例为NTG组,同期选择正常志愿者30人为对照组。采用OCTA对所有受检者视盘区进行扫描,测量视盘周围血管密度,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NTG视盘区域血管密度与青光眼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TG组视盘区域大血管、毛细血管和全区域血管密度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其毛细血管间隙和无血管区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NTG组视盘区域大血管、毛细血管和全区域血管密度与临床分期均呈负相关(r大血管=-0.357、r毛细血管=-0.965、r全区域血管=-0.643,均为P<0.001),而毛细血管间隙和无血管区密度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毛细血管间隙=0.538、r无血管区=0.706,均为P<0.001)。结论 利用OCTA可以方便无创监测NTG眼底结构和功能变化,且这种改变与青光眼临床分期相关,OCTA检测在NTG的诊断和随访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