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足阳明胃经与胃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络理论研究、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三方面对足阳明胃经与胃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胃在病理状态下,可出现阳明经穴物理特性的改变,而针刺可通过调节胃运动功能、平衡胃肠激素的分泌等途径改善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针刺足阳明胃经穴位对胃调节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可以有效治疗胃病。研究足阳明胃经与胃的相关性,对丰富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及提高疗效有着重要意义,能为阐明经络实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刺足阳明胃经原穴合穴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配伍针刺足阳明胃经(ST)原穴与合穴后脑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对30名健康志愿者使用电针同时刺激原穴(冲阳,ST42)、合穴(足三里,ST36)后,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法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随机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中的10名针刺非穴位点作为对照组.以P<0.001,k≥30作为阈值,处理结果叠加到标准脑上显示.结果 试验组脑功能激活区有双侧颞上回(22区)、双侧缘上回(40区)、双侧小脑、双侧扣带回及扣带回峡(32区和30区)、双侧顶上小叶(7区);功能减低脑区有双侧眶回(11区)、双侧颞极(38区) 、右侧额下回(47区)、右侧枕颞内侧回(36区).对照组激活区包括颞上回、中央前回、扣带回、丘脑、岛叶、小脑等.对照组激活脑区的范围、信号强度及数量(12个)显著小于试验组(23个).结论 配伍刺激ST的原穴、合穴后,可以激活、降低属于"内脏脑"的不同脑区及躯体感觉区的7区,使之达到新的功能平衡而实现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阳明经与喉的生理、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从阳明经论治喉喑的思路。认为喉喑的发病部位在喉,喉的生理、病理依赖阳明经功能的正常,阳明经功能的正常亦有赖于喉的生理功能正常。喉喑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与阳明经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治喑取阳明"在临床上主要从阳明热盛证、阳明气虚证及阳明阴虚证进行辨证论治,采用治阳明之法调理脾胃功能对治疗喉喑疾病有良效。  相似文献   

4.
认为阳明经络与脑在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提出阳明蓄血、阳明内结和阳明虚衰均可导致痴呆,故可从阳明论治痴呆,根据患者证型分别选用凉血通瘀、通腑降浊及补益阳明等法治疗痴呆,使阳明经脉气血调和,阳明之腑通降如常,以缓解痴呆症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血浆、胃窦平滑肌中脑利钠肽(BNP)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胃肠排空的关系。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单纯肥胖组和对照组,通过高糖高脂饮食结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用葡萄糖酚红溶液灌胃30 min后处死大鼠,取胃和小肠近、中、远各段留取内容物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胃肠各段酚红残留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 BNP)的浓度;免疫组化检测胃窦平滑肌内BNP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胃和近段小肠内酚红残留率均多于对照组和单纯肥胖组(P<0.05),而中段和远段小肠酚红残留率均少于对照组和单纯肥胖组(P<0.05);12周后糖尿病组大鼠血浆NT-pro BNP的浓度较对照组和单纯肥胖组显著升高(P<0.05);胃窦平滑肌层中BN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糖尿病大鼠血浆NT-pro BNP浓度与胃内、近段小肠内酚红残留率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大鼠液体胃肠排空减慢可能与血浆NT-pro BNP浓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肥大细胞在皮下组织内含量丰富,多循小血管周围聚集。以往的研究发现针刺使肥大细胞聚集于所针刺的穴位内,并伴有较多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循经针刺能否影响经络线上不同穴区皮下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尚未见报导。循经感传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机理尚不清楚,探讨循经针刺对经络线上肥大细胞的影响对循经感传机理的研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19,(12):2492-2495
《伤寒论》三阳阳明指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是阳明病三种津液异常状态的阳明腑实证。太阳阳明即邪热约束脾家,不能为胃家布散津液;正阳阳明即里实蹙迫津液外泄,未见脏腑津液生化机制受损;少阳阳明即燥实灼耗阴津,并见脏腑津液生化受损。三阳阳明共同点在于均是胃中津液亡失,导致胃中邪实,疾病转归阳明。临床中,可以根据津液状态的不同,以胃家燥实为本,辨析三阳阳明之归属。太阳阳明治以麻子仁丸;正阳阳明治以承气辈;少阳阳明治以蜜煎导方。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三阳阳明指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是阳明病三种津液异常状态的阳明腑实证。太阳阳明即邪热约束脾家,不能为胃家布散津液;正阳阳明即里实蹙迫津液外泄,未见脏腑津液生化机制受损;少阳阳明即燥实灼耗阴津,并见脏腑津液生化受损。三阳阳明共同点在于均是胃中津液亡失,导致胃中邪实,疾病转归阳明。临床中,可以根据津液状态的不同,以胃家燥实为本,辨析三阳阳明之归属。太阳阳明治以麻子仁丸;正阳阳明治以承气辈;少阳阳明治以蜜煎导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醒脑开窍法对大鼠阳明腑实证发热的免疫调控及肠道改变机制。方法 :参照文献造模法,建立大鼠阳明腑实证发热模型,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和4组给药治疗组,各治疗组应用醒脑静注射液、大承气汤、醒脑静注射液合用大承气汤、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观察其解热效果及脑、肠等组织、血浆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比值变化;观察醒脑开窍法对发热动物肠道动力功能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阳明腑实证随着体温的升高,模型组较空白组IFN-γ/IL-4的比值降低、小肠推进功能减退(P0.05),结肠组织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阳性染色强度及范围减弱。治疗后,各治疗组IFN-γ/IL-4比值较模型组升高、小肠推进功能增强(P0.05),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增强。结论:醒脑开窍法治疗肠病发热可能通过影响脑-肠轴的免疫调控以维持机体的稳态。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对脑的解剖、物质基础,脑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为中医脑病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对《内经》论脑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旨在发掘中医有关脑的理论,以更好地发扬中医特色。1 脑的解剖与物质基础《内经》已观察到脑位于人体之首,寄居于头颅骨内,由髓汇聚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指出了脑上抵颅盖,下至风府穴。这一部位实际上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风府穴以下脊骨内之髓,称脊髓。脊髓经顶后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脊髓。明代李梃明确指出:“脑者髓之海,…  相似文献   

12.
肺脑相关论     
五脏和脑有着密切的联系,论述肝、心、肾和脑的关系的文章很多,但是论述肺和脑之间联系的文章很少.实际上肺脑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3.
应用相关研究混沌动力学的方法及脑电多相分析系统(EEGMPAS),观察经络感传者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及动态脑电分锥地形图。实验15导联脑电极集中安放在头皮体觉投射区得出6张图像。结果表明:经络感传者在与针刺穴位相应的体感区的诱发电位具有相关的动态脑电分维地形图。  相似文献   

14.
评述张山雷论文《〈伤寒论.阳明脉证篇〉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解》,浅析历代沿袭的来路说、证型说失当之处,引用《内》、《难》三阳体现阳气之多少理论阐发新义,其提出三阳明实为区分阳热之甚微论突破固有观点,更符合原文主旨,对当今深入研究《伤寒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量古代和现代文献的研究,对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包括古代对经脉-脏腑相关关系规律的认识、古代对足阳明经(穴)与胃相关关系规律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效应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冲脉并足阳明经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骨空论》曰 :“冲脉者 ,起于气街 ,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也。”《难经·二十七难》曰 :“冲脉者 ,起于气街 ,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也。”《难经》秉承《内经》义旨 ,但关于冲脉循行的论述是并足少阴经还是并足阳明经则截然不同。从句式上看 ,绝非传抄之误 ,二者必有其一是错误的 ,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非此即彼的问题。后世医家多以《内经》为是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有“(冲脉 )并足阳明、少阴之间 ,循腹上行至横骨 ,夹脐左右各五分上行……至胸中而散”之论 ,采取了折衷的方法 ,本质上还是遵从《素问》的观…  相似文献   

17.
《内经》在论述痿证的治法时 ,提到一个著名的观点 :治痿独取阳明 ,这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价值。笔者通过反复温习经文 ,并结合实际体会 ,有些许心得 ,简述于次 ,以就正于同道。1 “阳明”不局限指足阳明胃 ,还包括中焦脾乃至大小肠  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 ,阳明健则化源充足 ,气血津液旺盛 ,全身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皮毛筋骨都能得到充养 ,如此则肢体强健 ,关节滑利 ,运动自如。脾与胃同居中焦 ,互为表里 ,生理病理都密不可分 ;小肠、大肠有受盛、腐熟、传化水谷之职 ,共同完成化生气血、营养周身…  相似文献   

18.
脑肠轴与胃肠动力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功能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是联络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双向作用通路,对胃肠动力的调节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在某些胃肠功能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脑肠轴的异常变化都与其密切相关,因此探索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这对于临床上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中医药对相关胃肠功能性疾病的防治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脑肠肽的调节机制也逐渐被证实,现就将有关脑肠轴理论与其对胃肠动力的指导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脑损害与脑内氨基酸递质关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宪文  初晓燕  赵继宗 《河北医学》2007,13(11):1370-1373
本文就脑损害与脑内氨基酸递质的相关性进行文献综述如下:1兴奋性氨基酸EAAs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谷氨酸(G lu)和天冬氨酸(Asp)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最重要的两种内源性EAAs,其突触释放约占中枢突触总数的40%,尤其是G lu,它以脑内含量最高,也是脑组织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是Asp含量的3~4倍[1]。正常情况下,脑细胞内血清谷氨酸的浓度约为10mmol/L,细胞外为0.6μmol/L,由于有血脑屏障存在,血液中的血清谷氨酸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而引起脑组织的损伤[2]。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在正常生理条件下,G lu等兴奋性氨基酸在学习记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偏瘫是脑外伤的常见并发症,针灸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针灸的方法也不胜枚举,我院脑外科自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利用针刺阳明经为主治疗脑外伤偏瘫8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