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肺LELC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主要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中央型1例,周围型7例;其中右肺5例,左肺3例;直径2.0~7.3cm,平均直径(4.1±1.6)cm;边界清楚,密度多均匀,4例边缘呈浅分叶状,1例伴血管包埋征,6例伴有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本组8例均表现为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伴小斑片状液化坏死。结论 原发性肺LELC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单凭CT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最终确诊还需依靠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转移瘤CT征象。结果23例肾E腺转移瘤中10例为双侧,右侧5例,左侧8例。瘤体大小在1.5cm×1.2cm~12.5cm×9.7cm。23例的33个肿块均为实质性肿块,26个肿块小于4cm,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其中5例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强化;7个肿块大于4cm,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坏死、囊变,边缘模糊,其中2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结合临床病史,CT平扫与增强扫描能对大多数肾上腺转移瘤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癌肉瘤(PCS)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CS 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10例PCS中:位于左肺4例,右肺6例;中央型2例,周围型8例。CT表现具有癌及肉瘤双重特征,中央型表现为肺门区肿块,肿块形态不规则、分叶状,可见阻塞性肺炎;周围型表现为大小不等类圆形肿块,可见毛刺征及分叶征,1例肿块内见空洞,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且呈渐进性强化。病理表现为肿瘤浸润支气管壁及周围肺组织,可见脉管内癌栓、神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论 PCS的CT表现具有癌及肉瘤双重影像特征,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且有渐进性强化的特点,该特点有助于提高PCS术前诊断准确率,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粘液表皮样癌的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影像资料,5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例CT均表现为支气管内边缘光滑、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沿支气管生长,1例位于中间干支气管,1例位于叶支气管,3例位于段支气管,直径1~4cm.2例伴阻塞性肺不张,3例伴阻塞性肺炎.1例病变内见小斑片状钙化灶,其余4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只有1例有纵隔及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肺粘液表皮样癌是位于支气管内的少见肿瘤,CT上表现为支气管内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伴有阻塞性炎症或肺不张,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阴茎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阴茎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阴茎头不规则分叶状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肿瘤直径1-9 cm不等,平均3.5 cm.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呈中度强化,此期显示肿瘤侵犯深度更加清楚,7例显示阴茎海绵体受累,1例阴茎根部皮肤受累.8例淋巴结转移,其中双侧转移5例,单侧转移3例(右侧2例,左侧1例).12例患者中均未发现盆腔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结论 CT可显示阴茎癌原发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对阴茎侵犯深度,同时可显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肺肉瘤样癌的X线胸片和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LSC)的x线胸片、CT表现特点,提高对LSC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7例LSC的x线胸片、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表现为肺内直径3-11cm(平均7cm)的实质性肿块;均位于中下肺部,其中右下叶3例,右中叶2例,左下叶2例;7例中6例为周围型,1例为中央型。5例周围型者边缘清楚,3例呈分叶状;CT平扫见3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内有空洞或钙化;增强cT上3例呈均匀、4例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6cm的肿瘤呈边缘及肿瘤内斑片状强化。5例侵犯胸膜及胸壁组织,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有远处转移。结论LSC在x线胸片和CT上有相对的特征性表现,对定性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7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肿块直径3.8~28.0cm,平均12.3cm。肿瘤呈类圆形1例,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2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增强扫描1例呈均匀中度强化,1例分隔样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钙化1例,出血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其中3例呈纵横交错的轨道样强化,3例边缘及肿瘤中心可见肿瘤小血管。病理诊断:低度恶性潜能1例,恶性6例;远处转移2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能较好地反映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肉瘤样癌(PSC)的CT表现与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SC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发生的部位、形态、强化形式与周围侵犯及转移等。结果 7例PSC均为单发,左肺4例,右肺3例;6例为周围型,1例为中央型。病灶平扫为软组织密度,其中6例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5例呈厚环状强化,1例呈片絮状强化,1例病灶较小呈轻度均匀强化。所有病例免疫组织化学见CK(+)与Vim(+)。结论 PSC 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周围型常表现为较大的肿块,易侵犯胸壁,增强扫描多呈厚环状强化,病灶常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龄63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肉瘤样癌患者的CT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19例中右肺12例,左肺6例,1例为两肺多发肿块.中央型3例,周围型16例.19例均为肺内实质肿块,肿块最大直径2.5~8.3cm,密度不均匀,增强后10例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内部强化不明显.14例周围型肿块位于胸膜下,其中11例侵犯胸膜.术后病理多形性癌14例、梭形细胞癌2例、巨细胞癌2例、肺母细胞瘤1例.免疫组化CK阳性18例,EMA阳性7例,Vimentin阳性19例.结论:肺肉瘤样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肉瘤样癌(PSC)的CT表现与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PSC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发生的部位、形态、强化形式与周围侵犯及转移等.结果 7例PSC均为单发,左肺4例,右肺3例;6例为周围型,1例为中央型.病灶平扫为软组织密度,其中6例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5例呈厚环状强化,1例呈片絮状强化,1例病灶较小呈轻度均匀强化.所有病例免疫组织化学见CK(+)与Vim(+).结论 PSC 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周围型常表现为较大的肿块,易侵犯胸壁,增强扫描多呈厚环状强化,病灶常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肺肉瘤样癌的影像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肺肉瘤样癌的影像和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肺部肉瘤样癌,行影像与病理对照分析。5例均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其中3例行胸部增强前后CT扫描。结果:5例肺肉瘤样癌X线平片表现为边界模糊、密度不均之分叶状肿块。3例CT平扫表现为分叶及毛刺征3例、空洞1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3例、胸膜侵犯2例、阻塞性肺不张1例,阻塞性肺炎1例,肺内转移1例。3例CT增强扫描显示肺肉瘤样癌具肉瘤的强化特征,即肿块周缘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而肿块中央强化不明显或不均匀低强化。病理显示5例患者肉瘤样组织均超过50%。结论:肺肉瘤样癌的常规X线及CT平扫具有典型肺癌表现,而增强CT扫描所示肿块强化方式类似肉瘤表现。故胸部CT增强扫描对肺肉瘤样癌的初步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小儿纵隔及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纵隔及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做CT平扫,其中11例加做增强扫描.结果 肿块位于后纵隔6例,腹膜后10例(其中肾上腺3例,肾上腺外腹膜后7例).肿块呈卵圆形14例,呈三角形2例.4例肿块边缘呈浅分叶状,12例肿块边缘圆滑.肿块界限清晰,密度均匀,均低于肌肉密度.11例增强扫描中,4例无明显强化;5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中度均匀强化,强化后达肌肉密度.结论 卵圆形均匀低密度肿块伴轻度均匀强化是小儿纵隔及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主要CT表现.CT对小儿纵隔及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肉瘤样癌患者的CT表现,9例均行CT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例患者共发现9个病灶,均为周围型,右上肺4例,右下肺2例,左上肺2例,右中肺1例,均无钙化及支气管充气征,边界均不清;病灶最大径1.6~10.5cm,平均6.2cm;2例有分叶,1例有空泡,2例侵犯胸膜,5例淋巴结纵隔肿大,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CT值平均约33Hu,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周围呈不规则或厚环状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CT值平均约38Hu,强化比约为1.15,平均无强化面积比约为63%。病理结果提示6例为梭形细胞癌,3例为多形性癌。结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缺乏特异性,CT扫描时肿块较大,周围呈不规则或厚环状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时常可提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PSC)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我院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肺肉瘤样癌患者,对肺肉瘤样癌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结6例均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右肺4例,左肺2例,中心型1例,周围型5例,肿瘤形态欠规则,边界不光整;密度不均匀,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后肿块均呈周边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或不均匀斑片状强化。1例并单侧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诊断梭形细胞癌4例,多形细胞癌2例。结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确诊需要靠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RCC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男4例,女3例,年龄38~70岁,平均52岁.结果:肿瘤在CT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实质性肿块,大小2.8~10.0cm,平均5.19cm.肿块中心均位于肾髓质内,不同程度地向肾皮质膨胀样生长.7 例病例中,6 例肿块平扫呈均匀密度,1 例肿块内有散在的钙化;增强扫描后6例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密度低于肾实质,1例肿块内有稍低密度影.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可以与肾脏其它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淋巴上皮样癌(LELC)的MSCT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为肺原发性LELC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部CT平扫,其中1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中央型10例,周围型5例,最大径约2.2~10.2 cm,平均(4.8±2.3)cm。CT表现:边界清晰12例(80%),呈浅分叶状11例(73.3%),血管纠集征2例(13.3%),肿块内片状坏死者4例(26.7%),阻塞性肺炎6例(40%)。增强扫描大部分肿块不均匀强化(8/10,80%),并且"包绕血管征"(6/10,60%)在不均匀强化肿块中更多见。9例(60%)见肺门或纵隔、隆突下淋巴结肿大,其中6例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PET-CT证实2例发生肝、骨等远处转移。EBER阳性率为100%(4/4)。结论肺原发性LELC多表现为体积较大、中央型、浅分叶的肿块,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并可见"包绕血管征"。本病CT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的X线表现与CT特征。方法:报道病理确诊的8例肺透明细胞癌,并结合文献病例对肺透明细胞癌的X线表现与CT特征进行分析。结果:X线上6例位于右肺,2例位于左肺。CT上多为单发,病灶形态多不规则,肿块最大径大于5cm:以周围型透明细胞癌为主,边缘有毛刺,密度不均匀,3例瘤内可见空洞,5例发生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结论: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影像学表现类似腺癌,确诊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特征及PET-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例肺淋巴上皮瘤样癌CT及PET-CT资料。结果 2例均为肺内单发病灶,最大径2. 0~3. 4cm,中央型及周围型各1例,2例均位于右肺上叶,肿块呈分叶征1例,出现支气管充气征1例,伴阻塞性肺炎1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增强扫描,2例均出现均匀强化,PET-CT提示均为恶性,氟脱氧葡萄糖(FDG)最大摄取值(SUVmax)为10. 3~12. 2。结论PET-CT能够明确肺LELC是原发还是转移,最终诊断仍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PSC)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PSC患者12例,对其CT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2例均为单发,右肺8例,左肺4例;周围型10例,中央型2例,肿瘤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周边厚薄不均环状强化,中心见大面积囊变坏死;2例胸膜转移,2例邻近肋骨破坏及右侧肾上腺转移,7例伴淋巴结肿大。病理结果证实梭形细胞癌10例,多形性癌2例。结论:PSC的CT增强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0例CD,结合病理分析其CT表现特征。结果:10例中局限型CD 8例,病理均为透明血管型,均为单发,其中颈部2例,腹膜后肾脏前上方1例,前上纵隔2例,后纵隔1例,右肺门旁1例,右侧盆腔入口腰大肌旁1例,最大径3.3~8.5 cm(平均6.1 cm);均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7例密度均匀,1例密度不均,2例伴斑点状、条状钙化,6例边界清晰,2例部分边界与邻近结构欠清;增强扫描6例中,5例明显强化,1例中度强化,4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周围见强化血管影。多中心型CD 2例,1例双侧腋窝、腹膜后及双侧腹股沟多发增大淋巴结,增强扫描淋巴结呈均匀轻中度强化,病理为透明血管型;1例双侧肺门及纵隔多发增大淋巴结,病理为浆细胞型。结论:典型的CD常为局限型,病理上多为透明血管型,其CT表现具有显著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不典型的CD仍需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