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雪 《中国药师》2017,(2):374-376
摘 要 目的:考察4 种常用中药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不同浓度配伍的不溶性微粒数变化,为临床选择药物浓度提供参考。方法: 将复方苦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用0.9%氯化钠注射液制成低浓度和高浓度溶液,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通则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测定其配伍前与配伍后0,2,4,5 h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4种中药注射剂原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符合要求;4种中药注射剂不同浓度下≥25 μm不溶性微粒数量都很少,几乎不随时间变化;4种中药注射剂≥10 μm不溶性微粒数总体呈现高浓度输液中的微粒数略多于低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结论:高浓度中药注射剂输液中≥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较低浓度中药注射剂输液略多,建议临床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进行药物稀释,并尽快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与17种临床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模拟临床应用,以0.9%的氯化钠溶液为溶媒,按比例分别将YQFM与17种注射剂混合,考察配伍溶液在0、3、6、9、12 h内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紫外光谱的变化;采用HPLC测定YQFM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Rd和五味子醇甲)的含量变化。结果 YQFM与注射用辅酶A、注射用盐酸纳洛酮配伍后,配伍液中粒径≥10 μm、≥25μm的微粒数超出《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范围;与注射用环磷酰胺配伍后,配伍液中粒径≥10 μm的微粒数超出规定范围,且各时间点色谱图与0 h相比,相似度均小于0.9;与维生素C注射液配伍后pH值变化明显(RSD=2.12%),相似度均小于0.9;与维生素B6注射液配伍后pH变化明显(RSD=3.00%),紫外全波段扫描图谱在340 nm附近发生显著变化,相似度均小于0.9;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配伍后,相似度均小于0.9;与氨茶碱注射液配伍后紫外全波段扫描图谱在340 nm附近发生显著变化,相似度均小于0.9;与呋塞米注射液配伍后pH变化明显(RSD=3.64%),紫外全波段扫描图谱在340 nm附近发生显著变化,相似度均小于0.9;与注射用泮托拉唑钠配伍后,溶液颜色变暗,出现絮状漂浮物,溶液中粒径≥10 μm、≥25μm的微粒数均超出规定范围;与其他注射剂配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均符合相关规定。结论 YQFM与注射用辅酶A、注射用环磷酰胺、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氨茶碱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注射用盐酸纳洛酮、注射用泮托拉唑钠配伍后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不可配伍使用;与维生素K1注射液、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胞磷胆碱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配伍后理化性质无显著变化,需进一步考察其在体内相互作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考察注射用肌氨肽苷与不同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考察注射用肌氨肽苷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溶液在0,0.5,1,2,4,8 h时的外观、pH、不溶性微粒数及次黄嘌呤和多肽含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不同配物溶液均为澄明液体,pH无明显变化,次黄嘌呤和多肽的含量均符合要求。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10 μm的不溶性微粒数最少,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规定,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时,个别时间点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不符合规定;各配伍溶液≥25 μm的不溶性微粒数均符合规定。结论:注射用肌氨肽苷最适配伍溶媒为10%葡萄糖注射液。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考察疏血通注射液与临床常用5种溶媒配伍的稳定性,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疏血通注射液分别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溶液、10%葡萄糖溶液、甘油果糖注射液、木糖醇注射液等5种临床常用溶媒稀释后,考察pH、摩尔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可见异物、有关物质、指纹图谱等指标以及进行热原检查。结果: 这些溶媒与疏血通注射液配伍后,pH、摩尔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均在合理的范围内,未检出可见异物和蛋白类物质,且在24 h内基本保持稳定,其指纹图谱与标准对照图谱基本一致。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溶液、甘油果糖注射液、木糖醇注射液等配伍后各项检测指标正常;但10%葡萄糖溶液、甘油果糖注射液、木糖醇注射液等的摩尔渗透压本身偏高,不适宜作为疏血通注射液的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与人体具有等渗环境,适宜临床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考察消癌平注射液与胰岛素在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观察室温下24h内消癌平注射液与胰岛素在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溶液外观、不溶性微粒、pH的变化,以及配伍液中绿原酸和胰岛素的含量变化。结果: 配伍液在室温24h内性质稳定、外观、pH无明显变化,无气体沉淀产生、不溶性微粒12h内无明显变化,但24h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升高。主要成分绿原酸及胰岛素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该试验条件下,12h内消癌平注射液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不同温度及光照条件下,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模拟临床应用,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按说明书要求与YQFM进行混合,考察配伍溶液在室温、高温、光照、暗处条件下,6 h内溶液颜色及性状、pH、不溶性微粒及人参皂苷Rg1、Re、Rb1和五味子醇甲含量以及指纹图谱的变化。结果 YQFM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6 h内,室温、高温、光照、暗处条件下,配伍液颜色及外观、pH变化不明显,溶液中粒径≥ 10 μm、≥ 25 μm的微粒数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范围;人参皂苷Rg1、Re、Rb1和五味子醇甲含量变化RSD<2.50%;且各时间点指纹图谱与0 h相比,相似度均大于0.997。结论 YQFM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6 h内,在室温、高温、光照、暗处条件下,溶液均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王颖  王华  于倩 《中国药师》2017,(2):383-386
摘 要 目的:考察在肠外营养液中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Ⅱ)对硝酸硫胺(VB1)和盐酸吡多辛(VB6)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0,2,4,6,8,24 h采用HPLC法测定配伍液中VB1和VB6的含量,并测定配伍液的pH,观察外观变化。结果: VB1和VB6在加入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Ⅱ)的5%葡萄糖溶液中其含量变化在10%范围内;但在含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Ⅱ)的肠外营养液中VB1的含量在8 h时下降12%,VB6含量变化仍在10%范围内。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Ⅱ)的溶液为微黄色,不含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Ⅱ)的溶液则为无色澄明溶液。各组溶液pH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复方三维B (Ⅱ)与含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Ⅱ)的肠外营养液配伍,建议在8 h内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盐酸曲马多注射液与硫酸镁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临床用药方案,观察盐酸曲马多与硫酸镁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168 h内的外观、pH值及不溶性微粒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曲马多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 配伍液在室温条件下外观、pH值及不溶性微粒均无明显变化,两药配伍后盐酸曲马多相对质量浓度>99%。结论 盐酸曲马多注射液与硫酸镁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条件下168 h可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香丹注射液与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按临床用药配伍使用量,制备香丹注射液与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配伍溶液,考察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紫外光谱及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的多指标含量。结果 香丹注射液与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配伍6 h内,溶液性状、pH值、紫外光谱均无显著变化,不溶性微粒呈下降趋势,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3%),紫草酸含量下降了17.41%,丹酚酸A的含量下降了78.64%。结论 香丹注射液与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在配伍6 h内部分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建议减少配伍或配伍后尽快输注,以提高输液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丹红注射液与5种溶媒配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秋菊  朱雪松  郑芳 《中国药师》2009,12(8):1157-1158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与不同溶媒配伍时不溶性微粒及pH的变化,选择最适宜与丹红注射液配伍的溶媒。方法:分别将丹红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0.9%NS)、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复方氯化钠注射液(Rs)和转化糖配成临床常用浓度,测定微粒数及pH,以验证丹红注射液说明书提供的用法。结果:丹红注射液与5种溶媒配伍后,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所增加;与0.9%NS、转化糖、R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增加明显;与5%GS、10%G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增加较少。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的监测,注射丹红注射液时,应缓慢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