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Ⅱ类与Ⅲ类患者数字化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为临床矫治计划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30例安氏Ⅱ类与30例安氏Ⅲ类患者,扫描其石膏模型生成数字化模型,使用三维测量软件对数字化模型的牙弓宽度及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5.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各测量牙位数据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解决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骨性前突,患者不愿意拔牙的难题。方法采用上颌固定式快速扩弓装置对上颌骨施行矫形力,应用直丝弓矫正技术,基本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结果 10例经临床检查为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骨性前突,上下牙弓全牙弓反颌,上牙弓狭窄、下颌不能后退至对刃颌、矢状向为Ⅲ类面型的患者,进行正畸矫形力和直丝弓矫治技术的治疗,上颌骨快速扩弓效果、效果稳定而良好,上牙弓狭窄及全牙弓反颌基本解决,患者及家长满意。结论上颌骨矫形力和直丝弓矫正技术治疗上颌骨发育不足、全牙弓反颌、上牙弓狭窄,有利于上颌骨的正常发育,抑制下颌骨的不良生长,利于骨性反颌的治疗和保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靠性.方法 在正畸门诊随机选取13例就诊患者的石膏记存模型,使用3Shape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转化为数字化模型并应用扫描仪辅助制作软件(Magics 20.03)进行测量,手工测量石膏模型作为金标椎,每种方法都重复测量3次.测量参数包括牙冠宽度、牙弓现有长度、牙弓宽度、牙弓长度、腭穹高度.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定位标志点,在牙弓形态分析平面上获取各个牙位的坐标数据,利用三次方程式拟合牙弓曲线,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变化,量化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经过拔牙矫治后,①上颌侧切牙区以及尖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1,P〈0.05),下颌侧切牙区和尖牙区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②上、下颌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0t);③矫治后上、下颌尖牙区长度明显增加(P〈0.05),磨牙区长度明显减小(P〈0.001)。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变宽,后部牙弓变窄,下颌前部牙弓形态未见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92名重庆地区恒牙(牙合)初期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颌模型测量研究,建立重庆地区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值及标准差,并分析牙弓形态特征,为正畸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重庆地区正常(牙合)精少年牙颌模型92副(男45副,女47副),用数显游标卡尺在模型上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重庆地区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弓宽度及长度为男性大于女性.男女牙弓形态成卵圆形.结论:重庆地区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弓形态有其独特特征,临床矫治时应考虑本地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严重的骨性错合畸形的患者 ,其畸形超过了单独正畸治疗所能矫正的范围 ,因此需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 ,有些畸形会妨碍正颌外科手术的骨段移动及术中建合 ,或者使术后建合不稳定。为排除合干扰 ,协调上下牙弓 ,顺利进行骨段移动和术中术后建立良好的合关系 ,有必要进行术前正畸。我院自 1999年以来 ,接治正颌外科患者 10人 ,均施行术前正畸治疗 ,为正颌外科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整个矫治过程中 ,由于患者心理负担重 ,又需要配戴一段时间的矫治器 ,门诊时间长 ,护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现就术前正畸过程中护理工作应注意的几个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并在体外评价此方法的精度以及垂直距离升高量对精度的影响。方法: 招募受试者1例,获取上下颌光学牙列模型、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牙颌图像、下颌运动数据,融合光学牙列模型与重建的CBCT模型,并将融合后的模型配准到下颌运动数据的参考系。根据受试者前牙开口3 mm和矢状位上髁突位于关节窝中部确定再定位牙合垫的颌位,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受试者试戴牙合垫后拍摄CBCT,观察比较戴入后的髁突位置与设计时的髁突位置。体外模型实验中,灌制一副标准全牙列石膏模型,在底座上粘固标志球体,模型于牙尖交错位上全可调牙合架。扫描模型建立数字化牙列模型,使用超声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牙合架上模拟的下颌运动并重复3次。融合牙列模型与下颌运动数据,基于下颌运动数据辅助确定3个颌位,分别为切点沿运动轨迹升高4 mm、5 mm、6 mm且下颌均前伸2 mm,保存设计颌位为STL格式数据,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将再定位牙合垫戴入石膏牙列模型进行 3次颌位扫描,获得扫描颌位的STL格式数据。以下颌模型为共同区域配准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比较上颌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拟合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上颌标志球的球心坐标,计算球心在XYZ轴方向上的差值绝对值。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α取0.05。结果: 利用多源数据融合和个体下颌运动,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右侧髁突实现了预期的调整,左侧髁突较预期位置偏前下。体外模型实验中,扫描颌位与设计颌位上颌模型的整体偏差(均方根误差)为(0.25±0.04) 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志球球心在XYZ轴方向的偏差(差值绝对值)分别为(0.08±0.01) mm、(0.30±0.02) mm、(0.21±0.04) 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了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新方法,实现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化设计与制作并完成个体试戴,证明此方法可行。体外模型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颌位调整,其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评价。  相似文献   

8.
对21例实施正颌手术的唇腭裂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护理,探讨唇腭裂患者正颌手术术前与术后的最佳护理措施。做好唇腭裂正颌手术患者的术前与术后护理,在正颌治疗中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未经手术修复腭裂患者的牙颌形态学特征.方法 以40例未接受手术修复的恒牙列期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15例,中位年龄20.2岁;单纯腭裂(ICP)患者 25例,中位年龄21.8岁.分别对两组患者上颌牙颌模型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和分析,以4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AngleⅠ类错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UCLP组患者前段牙弓宽度缩窄,前段牙弓长度及总牙弓长度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患者后段牙弓宽度增宽,前段牙弓长度和总牙弓长度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接受手术修复的腭裂患者均存在上颌矢状向发育障碍;其中UCLP患者前牙区存在一定的横向发育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开大垂直曲在恒牙期唇腭裂患者牙齿排齐中的应用及优点.方法:选恒牙期单侧唇腭裂患者6例(已行牙槽植骨术),男4例,女2例,年龄12~17岁,其中轻度反颌5例,中度反颌1例,上牙拥挤扭转,牙弓呈V形,轻中度狭窄.根据拥挤部位采用0.014不锈钢圆丝在尖牙之间或磨牙之间弯制连续开大垂直曲排齐牙齿.结果:拥挤扭转牙齿得到迅速排齐,牙弓形态调整为卵圆形.轻度反颌得到矫治,中度反颌为正颌手术做好术前准备.结论:在恒牙期唇腭裂患者牙齿排齐中应用开大垂直曲具有力量柔和持久、排齐迅速、调整灵活、弓丝不易折断、费用较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下颌骨髁状突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案,以恢复患者术后的美观及(he)功能的重建。方法1997年5月以来对3例下颌骨髁状突肿瘤患者应用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包括术前计算机三维模拟手术,模型外科,外科手术切除肿瘤,重建颞下颌关节,正颌外科手术及正畸治疗等,术后依情况对颌骨运动制动2周。结果术后3例患者面容恢复,咬合关系正常,开口度正常,(he)功能得到恢复。结论由于下颌骨髁状突为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解剖外形及功能,故对下颌骨髁状突肿瘤的治疗应以恢复面形及(he)功能为重点,而多手段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是提高髁状突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EAW技术在骨性错畸形正颌术后精细调整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颌中心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期间使用标准方丝弓技术行术前正畸-正颌外科后遗留局部小开[牙合],尖窝关系咬[牙合]不良、中线不齐、深覆[牙合]、[牙合]平面倾斜等错[牙合]的病例30例,年龄17~40岁,平均年龄24.5岁,采用MEAW技术加颌间弹力牵引,进行牙位及咬[牙合]关系的精细调整。【结果】经过MEAW技术2-4个月的调整,全部病例均达到预期的矫治效果:磨牙Ⅰ类关系,中线齐,建立了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尖窝咬[牙合]关系。【结论】MEAW技术可高效应用于正颌术后[牙合]精细调整。  相似文献   

13.
用正颌外科技术治疗12例成年牙颌面畸形的患者,疗效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及术后复发。初步体会:①为了排除干扰,谐调上下牙弓的长宽高度,术中顺利地进行截骨块的移动和术中、术后建立良好的咬关系,必须根据需要进行术前或术后的正畸治疗;②坚硬内固定技术有许多钢丝内固定无可比拟的优点,应在正颌外科治疗中大力推广使用;③正颌外科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遗留的牙颌面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对于提高矫治效果及稳定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的矫治过程,并与同期29例单纯正颌手术病例比较,观察矫治后的颌面外形,咬合关系及疗效稳定性。【结果】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组治疗后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改善率为81.0%(17/21),畸形复发率为4.8%(1/21);单纯正颌手术组咀嚼功能改善率为58.6%(17/29),畸形复发率为10.3%(3/29)。【结论】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是提高矫治效果,达到颌、平衡及减少畸形复发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快速成型的立体复杂性眼眶骨折模型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头颅CT三维重建的数据,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出等大的眼眶骨折模型,进行创伤的临床及理论教学。结果:学生对创伤中眼眶骨折的复杂性有初步认识,进一步了解眶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论: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快速成型的立体眶周骨折模型可以直观地把眶周的骨折情况显露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熟悉骨折情况,提高对眼眶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相似文献   

16.
郝洁  张倩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7):795-797
目的:观察和比较两种不同全麻方法对青年患者正颌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择期行正颌手术青年患者(18~39岁)6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II组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每组各3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情况。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术前1天以及术后1、3、7天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试评估。结果:I组患者听从指令时间与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早于II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组患者术后第1天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各有1例。结论:采用MMSE评估,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青年患者正颌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引起一过性POCD。  相似文献   

17.
正颌外科治疗前后患者容貌变化及满意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妮  宋锦璘  邓锋  王涛  冯格  陈梦苇  秦朴 《重庆医学》2008,37(5):451-452,455
目的正颌外科是改造牙颌面结构达到功能和美貌统一的理想手段。研究正颌外科患者容貌改变前后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对疗效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方法对42例正颌外科患者进行综合问卷调查,记录各种心理因素包括治疗动机、审美要求、治疗效果期望值等。比较正颌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阶段心理健康水平,评估主观心理变化、疗效及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SCL-90评定中,治疗后9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尤其以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4个因子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DS、SAS评定中,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颌外科术后患者外貌得到改善,其疗效与患者心理状态关系较密切。治疗中医师对其心理问题可进行正确引导,为正颌外科治疗提供心理干预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颌骨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手术矫治颌骨畸形的方法。方法:对8例不同类型的颌骨畸形患者分别采用双颌手术(4例)、上颌单颌手术(1例)、下颌单颌手术(3例)矫治畸形。术式包括上颌骨改良式LeFortⅠ型截骨术、上颌扩展术(腭中缝骨切开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术、下颌骨根尖下截骨术、颏成形术。结果:术后8例患者的面容和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正颌外科技术矫治颌骨畸形是一种疗效显著、患者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性牙颌畸形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5例骨性牙颌畸形患者经正畸科、正颌外科等相关医师共同制定出治疗方案,先行去除牙代偿,调整牙颌曲线等术前正畸,再通过正颌手术纠正上、下颌骨不调,最后再由正畸科医师对患者牙列进行调整和保持.结果:25例患者的面形均有明显改善,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患者术前、术后SNB角、ANB角头影测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方法是治疗成人骨性牙颌畸形一种较好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严军  周小悦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8):1098-1099,1102
目的:研究正颌手术对牙周微生物变化的影响。方法:14例接受正颌手术患者,于术前1d(t0)、术后1周(t1)及术后6周(t2)分别记录菌斑指数(PI)和10种牙周相关性细菌的浓度,应用普通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普通线性模型显示啮蚀艾肯菌的浓度有显著改变(P<0.05),其他牙周相关性细菌均未见显著差异。配对分析显示PI值在所有位点、舌侧、颊侧t0~t1期显著上升(P<0.05),随后t1~t2期显著下降(P<0.05),总体t0~t2期未见显著差异。厚型和薄型牙龈t0、t2期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颌手术导致牙周微生物组成轻微改变,但不会出现长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