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经典名方中秦艽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进行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包含秦艽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考证后发现历代皆以秦艽为正名,此外尚有秦胶、秦瓜、秦爪、左拧根等别称。历代本草所述秦艽基原植物主要有4种,即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和管花秦艽,其中以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为主流。南北朝时期推崇以四川北部所产麻花秦艽、秦艽为最佳;唐代初期以陕西、甘肃交界六盘山一带所产秦艽为主流;北宋时期,形成了以管花秦艽为主的甘肃临夏、祁连山一带和以秦艽为主的陕西东部2个新产区;明清时期,秦艽逐步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基原及产区。历代采收以春秋两季采挖,经曝干或阴干处理储藏为主;炮制方式以净选切制干燥后的生品为主,此外还有炒制、酒制及牛乳制等方法。对经典名方中秦艽药材建议首选秦艽G. macrophylla,其中以甘肃、陕西所产野生品为佳,建议生品入药。同时建议后续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增加管花秦艽基原。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海风藤药材名称、基原、产地及采收加工进行考证,以期为含海风藤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表明,海风藤入药最早以“南藤”为正名收载于唐代《本草拾遗》,并有“丁公藤”“石南藤”等异名;而“海风藤”一名应出现于明代;宋代之前海风藤药材来源可能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石南藤Piper wallichii的藤茎,宋代后使用品种则多为胡椒属风藤P. kadsura、山蒟P. hancei等植物,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海风藤药材基原仅风藤P. kadsura一种,结合基原考证、市场调查及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海风藤基原除风藤P. kadsura外,可增加山蒟P. hancei;由于气候变化及胡椒属植物喜热的习性特点,历代海风藤药材所著录的产地呈现由秦岭一带逐渐向南迁移至南方盛产胡椒属植物的地区,明代以来则推崇福建省泉州地区;采收期为农历七月至八月,采取地上部分,除去须根、细茎及叶,晒干;历代关于海风藤药材的炮制记载较少,多为生品入药,故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海风藤药材未注明特殊炮制要求的采用生品即可。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找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资料,并结合现代文献对天冬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炮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本草考证,为经典名方中天冬的应用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天冬历代的主流基原清晰,即为《中国植物志》收载的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 Merr.。历代产地记载较多,从最早记载的山东泰山一带逐步扩展到长江流域。近代则推崇西南地区所产,呈现由东向西南迁移的趋势。古代天冬药材产地加工时多强调去心,原因可能为食用方便,近代以来已不再去心。因此,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时天冬药材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5.
牛膝为临床常用中药,品种演变复杂,除了当今通用的怀牛膝、川牛膝外,尚有土牛膝、红牛膝、白牛膝以及麻牛膝等混用、误用作牛膝的情况。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本草考证研究,对经典名方中牛膝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进行了考证。考证后认为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为传统药用牛膝的正品,建议在开发牛膝类药材经典名方中采用,川牛膝则为清代以来所发展的药材新品种,与怀牛膝功效有别,临床应用应注意加以区分,其他牛膝的混淆品及误用品在使用时应注意加以鉴别,以确保经典名方开发和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经典名方中药物关键信息考证是经典名方制剂开发的源头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开发中的药材取样、炮制、质量标准制定等环节,继而影响整个制剂的物质基准建立。然而在研发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古今异同的难题,特别是经典名方中的药材基原、道地、炮制方法等。应采取"尊古而不泥古"的态度,客观看待历史演变,亦可根据历代名方沿用及后世应用情况确定经典名方中药物的相关信息,在尊重古代医籍原文记载本意的基础上,充分梳理历代变迁,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情况,最终确定经典名方关键信息。根据以往诸多考证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与问题解决方法加以总结,提出药物考证的基本原则与具体的实施细节。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资料,结合现代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贝母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贝母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唐代之前药用贝母主流基原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Maxim.)Franquet.;至唐宋时期贝母基原扩大至百合科贝母属植物,结合产地分布,认为这一时期贝母药材的主流基原为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和湖北贝母F.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明代贝母开始分化为"川贝母""土贝母",但是根据所记载的"土贝母"产地,认为其亦多指百合科浙贝母F.thunbergii;清代形成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三类,并延续至今。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贝母类药材根据考证结论进行选择,加工炮制方法参考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石决明药材进行系统本草考证,涉及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含石决明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石决明为正名,亦有以其功效、性状及近音字而命名的“千里光”“九孔螺”“珍珠母”等异名。唐代以前石决明药材动物基原因形态描述过于简练,仅能考订为鲍科鲍属动物;宋元明清时期主流基原为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与皱纹盘鲍H. discus hannai;民国时期开始将鲍属多种动物作为石决明基原使用,品种繁杂并延续至今。古今我国国内主要产区为海南、广东及山东地区,国外产地主要为日本及越南。古籍中对石决明品质评价大致以呼水孔的开孔数量为准,以七孔和九孔的鲍壳为佳;近现代则以性状个大整齐、无破碎、内外洁净并有光彩、壳厚者为佳。基于考证结果,结合石决明散的记载年代,建议开发该经典名方时石决明药材使用杂色鲍H. diversicolor或皱纹盘鲍H. discus hannai的贝壳,且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医籍、方书、方志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所用黄芩药材的名称、基原、商品规格、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黄芩最早有“黔”“菳”等名,历代本草皆以黄芩为正名,还有“腐肠”“黄文”“妒妇”等别名;历代所用黄芩的主流基原为Scutellaria baicalensis,同属其他种植物在不同时期亦有作为黄芩使用的情况;历代药用部位均为根,自南北朝以来,根据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结合性状特征分成子芩和枯芩2个功效不同的规格,并延续至今,但受栽培成本、指标性成分含量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市场上多为子芩;历代本草记载的黄芩产区较广且逐渐从长江流域向北扩展,近代以来一度推崇河北承德所产,奉为道地,现黄芩栽培产地较广,遍及华北、东北。黄芩早期多用生品,明代出现多种炮制品,发展延续至今主要为生品、酒制品2种。根据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中黄芩以S. baicalensis入药,其商品规格及炮制品的选择可依据原方要求、临床作用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10.
经典名方的研发是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开拓中医走向现代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梳理经典名方组成药味的历史沿革以明确其基原产地、性味功效、证候禁忌等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全方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源头。地骨皮作为常用的传统中药材,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研发前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地骨皮的方剂共5首,通过查阅现代文献,鲜见地骨皮本草沿革的文献考证。该文将基于古籍文献,从地骨皮别名、产地、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证候禁忌等方面梳理其历代衍变情况,为研究地骨皮以及经典名方提供文献依据。考证分析发现,地骨皮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汉以前的古籍并未以"地骨皮"之名收载该味中药材。历代古籍记载的地骨皮性味归经、基原与现代权威中药材内容差异较小。随着时代变迁发展,现代对地骨皮功效主治舍弃较多,呈现断层式继承,提示该药材尚有许多潜在的功效主治可供临床开发应用。地骨皮的药用规格除了现代常用的生地骨皮外,古籍还记载了甘草汤制、焙制、炒黄、童便制、酒浸和酒蒸等炮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