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泌IgM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SLL)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LL/SL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组化和遗传学结果,并结合文献加以总结。结果贫血是本病的首发表现,可伴有淋巴结、脾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不高,伴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免疫固定电泳发现单克隆IgM均升高,分别为23.9g/L和58.5g/L。骨髓中小淋巴细胞异常增多,其中部分具有浆细胞样分化。这些细胞的免疫表型为CD5(+)、CD19(+)、CD20(+)、CD22(+)、CD79a(+),CD10(-)、CD23(-)。细胞遗传学正常。结论分泌IgM的CLL/SLL可能有其相对独立的表现,免疫表型在既往CLL中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化疗方案治疗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LL/CL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1例SLL/CLL患者,其中初发者11例,复发、难治者10例,均接受FC化疗方案:氟达拉滨25~30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环磷酰胺400~6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周期,重复6个周期。结果21例平均完成约4.4个周期,完全缓解(CR)率61.9%(13/21),部分缓解(PR)率28.6%(6/21),总有效(OR)率90.5%(19/21);其中初发组CR率63.6%(7/11),PR率36.4%(4/11),OR率100%(11/11);复发难治组CR率60.0%(6/10),PR率20.0%(2/10),OR率80.0%(8/10),2组CR率、OR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抑制,出现Ⅲ~Ⅳ级白细胞减少7例(33.3%),出现Ⅲ~Ⅳ级血小板减少4例(19.1%),出现感染、发热7例(33.3%),无相关毒性死亡。其他毒性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轻度肝肾功能损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 a生存率为90.5%(19/21),2 a无病生存率为80.9%(17/21),其中初发组2 a生存率100%(11/11),2 a无病生存率100%(11/11);复发难治组2 a生存率90.0%(9/10),2 a无病生存率70.0%(7/10),2组间2 a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SLL/CLL的近期疗效较好,患者能够耐受其毒副作用,但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及含地塞米松小剂量化疗方案治疗5例复发/难治(R/R)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 +B-ALL)的临床资料,并评估疗效及安全性。5例患者中2例伴T315I突变采用帕纳替尼,3例采用氟马替尼。结果显示,4例微小残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国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分子遗传学特性及其在CLL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运用组合探针(LSI D13S319、LSI p53、LSI ATM、CEP 12、LSI MYB、LSI IGHC/IGHV)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前瞻性研究106例CLL患者的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结果 106例患者中79例(74.5%)存在一种及以上细胞遗传学异常,35例(33.0%)同时检测出2种及以上的异常.其中del(13q14)异常最常见(45.3%),其他依次为+12(25.5%)、IgH基因重排(23.6%)、del(17p13,16.0%)、del(11q23,10.5%)和del(6q23,4.7%)异常.del(13q14)异常的发生率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分子遗传学异常与患者性别、Binet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显示,伴有del(17p13)或del(11q22)异常组患者的生存期最短,单纯具有del(13q14)异常组的生存期最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中国人CLL的分子遗传学特性与西方国家的相似,组合探针FISH技术提高了CLL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del(13q14)异常是CLL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口服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患者口服氟达拉滨片40 mg/(m2.d),连续5 d,每4周一个疗程。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中CLL/SLL治疗指南标准判断疗效。结果:22例患者接受了治疗,每例患者中位疗程为4疗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40.9%(9/22),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率45.5%(10/22),总有效(overall response,OR)率86.4%(19/22)。17例初治患者中CR 7例(41.2%),PR 8例(47.0%)。5例复治患者中2例CR,2例PR。中位随访24个月,患者生存率为81.8%。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7例(31.8%)患者发生I~III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13.6%)患者发生感染。非血液学毒性轻微。不良反应均可恢复。结论:口服氟达拉滨对于CLL/SLL患者安全、有效,并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venetoclax为首个选择性口服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抑制剂,研究证实其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具有可控的安全性,总体及完全有效率高。2016年4月11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venetoclax用于治疗携带17p缺失突变且曾接受过至少一种治疗的CLL。本综述主要介绍venetoclax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疗效、安全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及含地塞米松小剂量化疗方案治疗5例复发/难治(R/R)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B-ALL)的临床资料, 并评估疗效及安全性。5例患者中2例伴T315I突变采用帕纳替尼, 3例采用氟马替尼。结果显示, 4例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患者, 3例短期内达完全分子学缓解(CMR), 1例无效;1例形态学复发患者1个月达完全缓解(CR), 总有效率为80%。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反应、乏力和Ⅰ~Ⅱ度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8.
尚淼 《黑龙江医学》2019,43(4):354-355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LL/CL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间接受诊治的SLL/CLL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3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其用药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93%)显著低于对照组(25.39%)(χ2=6.914,P=0.009)。结论小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效果更佳,同时也减少了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依鲁替尼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CCRF-CEM细胞株增殖抑制的作用。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依鲁替尼作用于CCRF-CEM(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细胞株,分别作用24、48、72 h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抑制率,采用Annexin V- FITC/PI荧光双染色测定细胞的凋亡率,观察依鲁替尼对CCRF-CEM的凋亡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依鲁替尼作用CCRF-CEM细胞后,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P<0.01)并且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增高。在同一浓度依鲁替尼作用细胞后,不同的作用时间,抑制率也有明显的变化(P<0.01),呈时间依懒性,但在低浓度下,72h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比48h低。依鲁替尼作用细胞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并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结论 依鲁替尼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CCRF-CEM凋亡,并且依赖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阿帕替尼对比紫杉醇/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8月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PubMed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合计63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帕替尼组客观缓解率高于紫杉醇/多西他赛组[O=1.77(95% CI:1.15,2.72)],疾病控制率高于紫杉醇/多西他赛组[O=2.15(95% CI:1.42,3.24)],KPS评分高于紫杉醇组[均数差=6.84(95% CI:4.84,8.84)],骨髓抑制发生情况低于紫杉醇/多西他赛组[R=0.39(95% CI:0.26,0.57)],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紫杉醇/多西他赛组[R=0.50(95% CI:0.33,0.76)]。结论 阿帕替尼对比紫杉醇/多西他赛治疗晚期NSCLC能提高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更佳,骨髓抑制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12.
Lymphocytic hybridoma technolog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 R Huang 《中华医学杂志》1982,62(10):629-632
  相似文献   

13.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was examined in a series of 88 cases observed during a 15-year period. In untreated cases the trend of the 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s followed two main patterns. In the type I trend, the counts rose throughout the observation period; in the type II trend, the tendency to rise ceased and the counts stabilized above and below a mean value, the stationary trend being maintained for months or years. The type II trend was associated with relatively benign disease. The development of lymphocytosi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lymphadenopathy. It is suggested that lymphocytosis may result from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recirculation and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lymphocytes may result from the proliferation of a single slightly abnormal cell-line. The abnormal cells might survive an unusually long time because they are unable to respond to stimuli which cause normal lymphocytes to transform.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与垂体肿瘤相似,但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与垂体肿瘤不同。研究和确认垂体的致病抗原,可以提高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诊断率。糖皮质激素是目前首选的治疗药物。治疗上应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发病机制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迎春 《中外医疗》2008,27(36):7-8
目的 探讨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出院时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 对3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及家属采用一对一的教育形式.主要内容为相关知识的宣教,按时巩固治疗的重要性,饮食起居的指导,感染性发热及鼻出血时的应急措施,心理卫生指导,定期电话随访.结论 增进了医患交流,增强了患者与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对减少本病复发和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报告汉族中年男性的卡波西肉瘤1例。患者男,汉族,否认西欧或少数民族血缘,48岁,因发现双足结节、斑块半年,加重3月来我科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层见病变由卵圆形或短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有异型,核分裂像可见(〉6个/1OHPF),多量裂隙样结构,其内充满红细胞,结合免疫组化结果CD31(+),CD34(+),Ⅷ因子(小灶+),Ki-67(1O%+),CK(-),Vim(+),病变符合低度恶性血管肿瘤,Kaposi肉瘤可能性大。抗HIV(-)。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患者女,38岁,因发现左眉弓内上方肿物1年来我科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角化不全,皮突变平,真皮全层及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伴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细胞异形性。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资料患儿 女 ,11岁 ,1986年 7月出生 ,病案号 :2 9974 6。因面色苍白、乏力半月为主诉于 1998年 2月 10日入院。患儿自 1998年初因反复感冒、发热 ,自服“复方新诺明、感冒清”等药物后 ,症状好转 ;但出现精神差、面色苍白、全身乏力 ,双上肢皮肤多处出现散在的出血点 ,未予处理。于 1998年 2月 1日再次出现发热 ,右下肢国窝处出现一大小约 3cm×5cm瘀斑 ,关节疼痛 ,遂来我院就医 ,门诊查血常规 :Hb 35 g/L ,WBC 0 .8× 10 9/L ,N 0 .11,L 0 .89,PLT6 0× 10 9/L ,BT 2′30″ ,CT 2′。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 :红细胞大小略不等…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