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等古代资料,结合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录的现代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方剂涉及的茯苓药材的基原、产地与品质、采收期、加工炮制方法、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茯苓药材的经典名方品种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古代茯苓入药的基原应为多孔菌科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其产地在我国分布广泛,主产于安徽、湖北、河南、云南,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茯苓古今品质评价结论基本一致,均以块大、质重、皮薄多皱、断面白色细腻者为佳。采收期多为阴历八月,初加工经历古代阴干到现代“发汗”后阴干的演变;茯苓从古至今炮制方法主要为切制,可将其加工成“茯苓块”和“茯苓片”。栽培技术经历了“野生茯苓-活体松根接种-段木接种”的演化过程,目前茯苓主要以人工段木栽培为主,技术方法成熟、产量丰富,可以满足经典名方的研发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茯苓中茯苓酸和茯苓多糖含量的影响,优化茯苓饮片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茯苓酸和茯苓多糖含量的综合作用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综合评分法,对发汗次数、饮片规格和烘干温度进行考察。结果:优选出茯苓饮片最佳炮制工艺为:趁鲜,去皮,切制成厚片或丁,70℃烘干。结论:优选出的最佳炮制工艺对茯苓饮片的生产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之功效,为中医临床常用药物。历代杜仲应用均强调炮制后入药,古人对其炮制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净制、切制、酥制、炙制、炒制、蜜炙、姜汁炙、盐水炒、酒拌炒焦、炒炭等十余种炮制方法。其中姜汁炙在多本中医药古籍中均有记载。然而,由于战乱等原因,姜杜仲在清末民初时期意外失传,虽坊间还有使用,但在历代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各地中药炮制规范中均未收载。为扩大杜仲主治范围,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姜杜仲,有必要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文章通过对历代本草古籍、方书、医籍进行收集整理并结合现代书籍、文献资料,对古今姜杜仲的炮制方法进行梳理,对姜杜仲的药性功效、功能主治、临床应用及经典名方进行系统考证,以期为姜杜仲的炮制工艺、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竹茹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变迁进行梳理。经考证,古代医家使用竹类药材仅认可?竹、苦竹、淡竹三类,采取竹叶、竹茹及烧制竹沥入药。不同基原的竹类药材具有不同的性味功效,历代医家经过临床优选,逐渐认为淡竹类为制取竹茹、竹沥的最佳来源。根据历代本草对该类原植物形态描述及附图,认为古代本草中的“淡竹”基原为禾本科毛金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已被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为竹茹正品来源之一。故经典名方中竹茹药材的基原可选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P. nigra var. henonis(《中国植物志》称之为毛金竹),药用部位为其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姜制可增加竹茹温中止呕的功效,而《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涉及竹茹的橘皮竹茹汤、温胆汤和竹茹汤处方中均包含生姜,且在原方中并未标注竹茹的炮制方式,故建议这3首经典名方中竹茹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于治疗妊娠恶阻的复方—半夏茯苓汤中,半夏不同炮制方法(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对妊娠母鼠的肝肾毒性、致畸胎、死胎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生殖毒性。方法选取临床治疗妊娠恶阻应用频率最高的复方—半夏茯苓汤进行不同炮制半夏生殖毒性的实验研究。实验中建立阳性对照组(即丝裂霉素C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实验组(半夏茯苓汤中所用半夏分别为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3组)等,对生殖毒性进行探讨。结果通过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半夏茯苓汤中,生半夏组的致畸胎率(5.38%)、致死胎率(4.30%)均高于姜半夏(4.13%,4.13%)、法半夏组(3.03%,2.2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茯苓汤用法半夏治疗孕妇妊娠呕吐最为安全,孕妇需慎用未经炮制的生半夏的复方。  相似文献   

6.
中药饮片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简称“一体化”)改变了传统的加工模式,能够从源头保障中药饮片的质量。该文从一体化的内涵与外延、相关政策法规、品种发展状况对一体化的背景进行介绍;从存在问题和当前研究进展对一体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发展建议。认为一体化虽然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具有提高饮片质量、规范饮片管理等优势,但仍然存在缺少品种遴选原则、缺乏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标准与监管融合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一体化技术指导原则及品种范围、建立相关技术规范、完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并加强政策引导与监管,从而推动一体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录《金匮要略》所载方剂14首,其中6首含有甘草,包括桂枝芍药知母汤、苓桂术甘汤、橘皮竹茹汤、麦门冬汤、甘姜苓术汤、厚朴七物汤。这6首方剂中的甘草均无炮制要求。为明确这6首方剂的甘草炮制,通过《金匮要略》通行本与吴迁本甘草炮制的对照,《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甘草炮制的对照,《伤寒杂病论》主要传本甘草炮制的分析,梳理两晋至宋元医书转载的上述6首方剂中甘草的炮制情况,以及汉至宋元时期的甘草炮制沿革,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推断出这6首经典名方所用甘草炮制法为“炙”。继而回顾炙法历史,阐明“炙”为直火烘烤,接近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单炒(清炒)法,建议上述6首方剂均使用炒甘草。该文可为《金匮要略》经典名方的其他关键信息考证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历史上石斛的加工炮制方法和用法进行总结以供今天使用石斛参考。经梳理历代有关石斛加工炮制与用法的本草医籍,结果表明:①石斛药用部位为茎,须去根、去芦;②因表皮致密,石斛较难干燥,为缩短干燥时间,古代用"桑灰汤沃"、酒洗、酒浸、"米饮浆晒" 等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③因体坚质韧,古人认为石斛入药须用切、锉、拍打、捣等方法充分破碎,否则难达药效;④古代石斛的加热炮制方法有炒、炙、焙、蒸、煮等(通常用酒共制),其中酒处理后蒸制是主要炮制方法(明代《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绘有此法彩图);⑤近现代砂炒、发汗炕黄、硫磺熏等追求药材卖相的炮制方法有违古人炮制石斛的初衷;⑥石斛鲜用、干用均可,泡茶、泡酒是其常见用法;清代强调其入汤剂需先煎久熬,并推崇单味熬膏使用。古人经验对今天使用石斛的最大启示是:应以保证药效作为加工炮制和使用石斛的前提,不应一味追求药材卖相。  相似文献   

9.
我国茯苓生产技术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依据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分析我国茯苓生产技术现状,探讨茯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方法:走访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对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5个主产区的茯苓生产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茯苓主产区与传统产地有较大变化,各地茯苓菌种生产、栽培技术、产地加工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茯苓生产全为人工栽培,综合利用松木是茯苓可持续发展基础,有必要在选育菌种、扩大培养料资源、规范栽培技术、优化加工工艺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0.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其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及毒副作用。如川乌、草乌、南星、半夏等,生用易于中毒,需炮制后用。 2.改变药物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如地黄生用凉血,制成熟地则性转微温,可补血滋肾;生姜煨熟可减少发散力而增强温中作用,所谓守而不走;蒲黄生用破血通经;炒黑(蒲黄炭)可收敛止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茯苓的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寻找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及药用前景的天然产物。方法:将茯苓干燥粉末进行水蒸气回流提取,浓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将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物经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解析及确定。结果:从茯苓的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茯苓酸(3)、猪苓酸C(4)和去氢茯苓酸(5)。结论:经查阅文献可知,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茯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胡斌  杨益平  叶阳 《中草药》2006,37(5):655-658
目的研究茯苓P oria cocos的化学成分,从中寻找有重要生物活性及药用前景的天然产物。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及M C I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茯苓的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Ⅰ)、胡萝卜苷(Ⅱ)、茯苓酸(Ⅲ)、3β-乙酰基-16α-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Ⅳ)、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16α-羟基-3-羰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3β-对羟基苯甲酸去氢土莫里酸()、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L-尿苷()、柠檬酸三甲酯()、(R)-苹果酸二甲酯()。结论化合物和~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茯苓原生质体制备及其再生条件。方法采用不同菌龄、酶液浓度、酶解时间、稳渗剂对茯苓原生质体产率及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不同菌龄、酶液浓度、酶解时间、稳渗剂对茯苓原生质体产率及再生产生不同影响。结论Z10-2原生质体制备时菌丝最适菌龄为72 h,酶液浓度为3%,稳渗剂以0.5 m o l/L的甘露醇为佳。Z10-3原生质体制备时菌丝最适菌龄为56 h,酶液浓度为3%,稳渗剂以0.6 m o l/L的甘露醇为佳。Z10-2和Z10-3原生质体均以甘露醇作稳渗剂再生率较高,其最佳浓度为0.6 m o l/L。在该条件下Z10-2原生质体再生率为7.5×1-0 3,Z10-3为1.3×10-2。  相似文献   

14.
茯苓是我国大宗常用药材之一,供销国内外药材市场。2011—2016年,我国茯苓的国际贸易主要以出口为主,伴有少量进口。在此期间,我国茯苓的年出口总量总体下降,年出口总额略有增长,年出口单价上涨;年均出口金额为3 545.40万美元,年均出口量为9 279.73 t,年均出口单价为4.14美元/kg。出口茯苓来源于内地29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21个口岸流向全球44个国家(地区);亚洲各国(地区)的出口市场数额占茯苓国际出口市场份额的98%以上,中国香港是最大的茯苓出口市场,广东省是最大的茯苓输出省份,深圳海关是最大的茯苓输出口岸。进口茯苓则主要来自朝鲜,大部分通过长春海关、吉林省进入内地市场。未来我国需要加大茯苓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拓宽高端客户群体需求空间,拉动高端市场增幅,加快标准化的进程,以提高茯苓出口的动能、品质和利润,进一步提升茯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茯苓菌液态发酵合成茯苓三萜的工艺条件.方法:从碳源、氮源、金属离子、辅助因子及初始pH角度对茯苓菌液态发酵合成茯苓三萜的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高效发酵工艺.结果: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玉米浆粉、添加金属离子ZnSO4、MnSO4、CuSO4或FeSO4以及辅助因子2-硫代巴比妥、初始pH范围为5~6.结论:通过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设计可显著提高茯苓三萜的合成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茯苓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提取茯苓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茯苓超微粉中分离出131个成分,鉴定出67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51.145%;茯苓普通粉中分离出103个成分,鉴出61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59.223%.茯苓2种粉末挥发油成分中,含有57种相同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分别为α-柏木醇(茯苓超微粉7.936%)、反橙花叔醇(茯苓普通粉8.657%).结论 首次报道利用简便的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茯苓超微粉挥发性成分,并将其与茯苓普通粉一起进行定性定量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搜集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茯苓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在3~150g范围之内。2)临床运用茯苓应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茯苓最佳剂量,如茯苓小剂量健脾渗湿、化痰止泻,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厌食症、泄泻等),临床用量多为3~30 g;中剂量利水行气、宁心安神,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失眠、抑郁症、癫痫等),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等),皮肤病(如顽固性湿疹、胆碱性荨麻疹等),临床用量多为10~90 g;大剂量利水消肿、和胃止呕,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如恶性心包积液、高血压病等),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脂症、类风湿关节炎等)临床用量多为10~150 g。3)为发挥茯苓最佳功效,临床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水渗湿常配伍泽泻、白术等;宁心安神常配伍酸枣仁、知母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完善茯苓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和指纹图谱法鉴别茯苓药材中的三萜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酰茯苓酸和去氢乙酰茯苓酸的含量。结果:乙酰茯苓酸在1.52~7.6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6.90%,RSD为1.09%;去氢乙酰茯苓酸的线性范围0.35~1.75μg/ml,r=0.9991,平均回收率97.86%,RSD为1.52%。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能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可用于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茯苓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 的干燥菌核,作为传统药食同源物品在中医药中应用广泛。本文对茯苓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茯苓生物活性研究,以及茯苓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综述,为茯苓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