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27例,按照镇痛方法不同分为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静脉镇痛对照组(C组)。其中F组62例,男19例,女43例;年龄66~95(82.4±7.2)岁;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C组65例,男18例,女47例;年龄65~94(81.4±8.7)岁;股骨颈骨折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6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改良Bromage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患者住院期间情况。结果:F组实施阻滞后30 min、麻醉摆放体位时,术后6、24、48 h的静息及运动VAS低于C组(P<0.05)。F组术前12 h,术后1、3 d的MMSE评分及术后3 d的OAA/S评分高于C组(P<0.05)。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额外镇痛人数低于C组(P<0.05)。F组围术期镇痛满意度及住院时间均优于C组(P<0.05)。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患肢Bromage评分及术后3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住院期间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髂腰肌平面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8~95岁,BMI 17~35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髂腰肌平面阻滞组(Ⅰ组)和髂筋膜间隙阻滞组(S组),每组25例。Ⅰ组在髂股韧带和髂腰肌之间注射0.3%罗哌卡因10 ml, S组在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注射0.3%罗哌卡因40 ml。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VAS疼痛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次数、术后2、6、8、12和24 h静息和活动(抬髋15°)时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恶心呕吐、谵妄、感染、局麻药中毒和股四头肌无力发生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Ⅰ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和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术中舒芬太尼追加率、术后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股四头肌无力发生率明显降低(P<0....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患者70例,年龄65~89岁,ASAⅡ~Ⅲ级,根据已接受的麻醉分为S组(髂筋膜间隙阻滞组)与Y组(腰硬联合阻滞组),每组各35例。记录各组患者在麻醉前、髂筋膜/腰硬联合麻醉操作时、注药后10 min、20 min及置入喉罩时血压、心率,两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术中液体入量,术后48小时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S组在髂筋膜穿刺操作时血压、心率明显低于腰硬联合操作时(P<0.05)|注药后10 min、20 min及喉罩置入后血压S组高于Y组,心率低于Y组(P<0.05),S组术中液体入量少于Y组(P<0.05)|Y组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高于S组(P<0.05),Y组不良反应发生高于S组(P<0.05)|术后48小时镇痛VAS评分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手术麻醉中效果确切,患者生命征更平稳,镇痛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IFSB)复合喉罩全麻(LMGA)与LMGA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OF)患者手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手术治疗的IFOF患者82例,性别不限,年龄>60岁,BMI 18.5~23 kg/m2,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FSB复合LMGA组(I+L组)和LMGA组(L组),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股骨近端骨折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65~99岁,BMI 18.6~29.7kg/m2,ASAⅠ-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联合神经阻滞组(GB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及顺式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后行喉罩全麻,GB组在全麻后,经超声引导给予0.5%罗哌卡因30ml进行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入室时(T0)、置入人工气道即刻(T1)、手术开始5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HR、SBP、DBP;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的用量、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人工气道拔除时间、拔除30min和出恢复室时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补救镇痛使用次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总次数;记录术后2、6、12、24和48h静息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48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HR明显减慢,SBP、DBP均明显降低,T2时GA组SBP明显升高(P0.05)。与GA组比较,GB组麻醉过程中舒芬太尼、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人工气道拔除时间明显缩短(P0.05),拔管30min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降低(P0.05),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补救镇痛使用次数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总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2、6和12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手术中采用全麻联合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具有术中减少全麻药物的用量、术后恢复佳、术后镇痛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序贯法测定0.3%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的半数有效容量(median effective volume,EV50)。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本院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65~98岁,ASAⅡ或Ⅲ级,在超声引导下行FICB。从预试验中出现阳性反应的其中一个较大剂量开始进行试验,第一例患者阻滞后30min内疼痛完全缓解视为阻滞成功,下一例患者则给予低一级剂量;相反,如果阻滞后30min内疼痛部分缓解或无缓解则为阻滞失败,下一例患者则给予高一级剂量,以此类推,直至出现7个拐点时试验完成,相邻容量比为1.13。采用概率回归法计算罗哌卡因EV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39例患者中20例(51.3%)阻滞成功。0.3%罗哌卡因EV50为25.37ml(95%CI 22.06~29.19 ml)。结论超声引导下FICB用于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0.3%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容量为25.37ml。  相似文献   

7.
正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老年常见病症,其发病主要原因是患者下肢出现突然扭转,强力外展或内收,导致骨折,需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多为老年人,基础病较多,手术耐受力有限,采取及时、有效、安全的麻醉措施尤为重要~([1-2])。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神经及隔肌刺激产生隔肌收缩使得胃内容物从口腔迅速喷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我们  相似文献   

8.
赖艳芳  林晓婷  曹慧娟  刘珊珊  程森 《骨科》2023,14(3):270-27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S-FICB)联合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创伤病人术后加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下肢创伤病人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观察组5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S-FICB联合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50例,采用L3/4硬膜外麻醉。记录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麻醉后30 min(T2)、60 min(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麻黄碱使用情况;记录两组麻醉效果、病人舒适满意度、术中恶心呕吐情况,以及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术前舒适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术中麻黄碱使用量低于对照组,术后48 h尿潴留、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对照组T1、T2时的SBP和DBP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T1、T2时的SBP显著低于观察组,T2时的DBP显著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肢创伤病人中,S-FICB联合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其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并发症少、病人舒适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1-12完成的5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29例腰硬联合麻醉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对照组29例腰硬联合麻醉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进入手术室静息疼痛NRS评分、区域神经阻滞完成20 min后静息疼痛NRS评分、体位摆放时疼痛NRS评分、超声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6、12、24 h静息和运动状态疼痛NR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36、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疼痛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需要曲马多补救镇痛患者比例、补救镇痛曲马多总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 h大腿肌力下降发生率、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首次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和髋关节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早期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单纯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无复合伤,年龄65~81岁,体重54~68kg,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口服曲马多组T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实施镇痛前即刻(T0)、镇痛后30分钟(T1)、镇痛后60分钟(T2)、镇痛后120分钟(T3)、镇痛后240分钟(T4)的静息痛VAS评分、被动活动痛VAS评分、静态MAP、HR和动态MAP、HR。同时观察记录头晕、恶心、呕吐、穿刺部位血肿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例数。结果 F组T1、T2、T3、T4时间点的静息痛VAS、被动活动痛VAS、动态MAP、动态HR低于T组相应各个时间点(P<0.05),尤其是F组T2、T3、T4时间点的被动活动痛VAS显著低于T组的相同时间点(P<0.01)。F组未发生穿刺血肿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早期镇痛中安全有效,执行简便。NeerⅡ型锁骨骨折的理想方法,内固定坚强可靠,可以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会产生严重的隐匿性失血,如何预防以及治疗是临床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目的:探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围手术期失血量的特点。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65-89岁,平均77.97岁。通过术前,术后1 d、3 d、5 d、7 d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的变化,使用Gross方程计算失血量,应用重复测量研究对不同组别间(年龄、性别、体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6例患者平均总失血量为(956.82±207.61)ml,平均显性失血为(88.08±16.28)ml,占总失血量的9.88%;平均隐性失血为(820.96±164.34)ml,占总失血量的90.23%。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失血量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与非肥胖患者相比,肥胖患者的围手术期出血量及隐性出血量显著增加。结论: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中,隐性失血是主要的失血方式,应给予重视并且及时补充血容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腰-硬联合麻醉下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59例,男14例,女45例,年龄≥65岁,BMI 14.1~30.3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组(D组,n=29)和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n=30)。术前1 d晚间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滴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F组仅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右美托咪定滴鼻前(T1)、髂筋膜间隙阻滞后1 h(T2)、过转运床即刻(T3)、过手术床即刻(T4)、摆体位时(T5)的HR、MAP、SpO2和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术前1 d、手术当日及术后1、2 d的汉密尔顿焦虑(HAM-A)评分和里兹睡眠问卷(LSEQ)评分。记录术后7 d内谵妄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头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统计2007~2009年,采用PFNA治疗4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Evans-Jensen标准分型,准确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股骨近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下床部分负重时间及术后半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的39例获得6~25个月的随访。4种骨折类型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部分负重时间上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随骨折复杂程度的增加,手术难度亦逐渐加大,并且术后负重时间均相应延长。但在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Harris功能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按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13例,良18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为79.4%。[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可靠,初期临床疗效满意,但对于骨折类型复杂的转子间骨折,其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医源性创伤亦较大,行有限切开复位骨折并加以辅助性固定有利于预防术后髋内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pre-operative pai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s using fascia l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B) technique performed by junior registrars (JR) as a supplement to conventional pain treatment. The FIB technique has routinely been used pre-operatively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since 1 January 2004 for all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s. Over an 8-month period, 187 patients were treated. FIB was performed with 40 ml lidocaine and bubivacaine. A simple 5-step verbal pain score and maximal passive hip flexion was used a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pain measurements. Effect of FIB was prospectively assessed on 70 patients: 2/3 females, mean age 80.7 (SD = 7.8), 36% in ASA-group III and IV (95% CI, 0.25–0.48). The median pain-free hip flexion pre-block was 15° (SD = 17) this improved to a median of 28° (SD = 21) 15 min post-block (P = 0.014) and 37° (SD = 26) 60 min post-block (P = 0.030). The median simple verbal pain score (0–4) pre-block was 2.2 (SD = 0.92). This decreased to a median of 1.5 (SD = 0.78) 15 min post-block (P < 0.001) and 1.3 (SD = 0.71) 60 min post-block (P = 0.021). No side-effects were observed.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FIB previously performed by the attending registrar and the improved maximal hip flexion (ρ = 0.090, P = 0.50) or reduction in subjective pain score (ρ = 0.005, P = 0.971). FIB performed by JR is a feasible, efficient pre-operative supplement to conventional pain-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s. FIB is easy to perform, requires minimal introduction, no expensive equipment and is connected with a minimal risk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科采用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结合骨科手术牵引床治疗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56~90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10例,A2 型6例,A3型4例.其中合并其它损伤者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 h~7 d.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科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66~80岁。按Evans-Jen-son标准: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LPB)和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SIFICB)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髋部骨折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65~85岁,BMI 19~27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LPB...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研究重建钉和加长型PFNA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到我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干骨折的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 为重建钉组和加长组,分别采用重建钉和加长型PFNA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伤口长度、并发症、Harris评分、Lyshonlm评分。结果〓加长组的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均高于重建钉组(P<0.05),加长组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愈合时间和股骨干骨折的愈合时间也短于重建钉组(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只有一例发生切口感染,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加长组的Harris评分在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重建钉组,而Lyshonlm评分从术后第二个月开始之后的各时间点均低于重建钉组(P<0.05),但术后两周两组的Lyshon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长型PFNA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