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止凝血功能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止凝血检查对于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除了对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外,还用于对各种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和预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疾病的实验诊断以及对各种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评估等.因此,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现将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栓与止血实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临床上由于止血机制的亢进或减低可引起血栓病或出血病,止血与血栓病的实验不仅对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有帮助,而且对各种血栓性疾病、血栓前检查和预测,易栓症的评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诊断以及各种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预后估计都有重要作用,已广泛地被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一组以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者栓子脱落栓塞到某处血管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血栓性疾病与栓塞性疾病两大类。根据其形成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包括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上肢、下肢、门静脉、盆腔等和浅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微血管血栓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导致血栓栓塞的根本原因是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内形成血栓。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逐年增高,为在血管事件发生前及早发现,提出了血栓前状态的定义及概念和血栓前诊断的问题。1 血栓前状态的定义血栓前状态(pr…  相似文献   

4.
于水  伦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2):2743-2745
近年来,血栓与止血作为研究凝、止血机制及其疾病的学科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实验室检验可以用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血栓前状态的预测、易栓症的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等,对于临床意义重大。现就血栓与止血检验的研究进展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敬宇 《临床荟萃》2015,30(10):1092
出血性疾病是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度外伤后过度出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血管因素、血小板、凝血以及纤溶等异常.对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除了依赖病史和临床出血特征外,实验室检查至关重要.其实验室检查分为初筛试验和确诊试验.初筛试验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根据PLT、PT和APTT初筛结果,对出血性疾病进行分类诊断和初步诊断,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确诊试验,最后完成对出血性疾病的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标本采集量对凝血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是临床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查实验,对患者的术前准备、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用药疗效的评估与监测有直接指导作用。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些护士抽血时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量来采集标本,这是否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止血和血栓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临床各科几乎无一不涉及止血与血栓的问题。止血和血栓检验除了对出血性疾病的筛选和确诊外还用于对各种血栓性疾病、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和预测、易检症的评价、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近10年来随着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栓和止血的检验方法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止血、血栓的检测原理及方法作一简述。1根据检测原理分:1.1凝固法(Coagulationmethod)凝固法是在血浆中加入各种不同的凝血成份启动内或外凝血系统,观察纤维蛋…  相似文献   

8.
凝血四项对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除了对出血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用于血栓前状态检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各种抗凝治疗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等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中药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中医药在防治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中药对检验出凝血指标的影响表现在包括血小板系统、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等多方面,应引起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对于中医诊疗患者人群,关注其在使用中药后出凝血指标发生变化,不论对患者的临床医学诊断,还是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865年Trousseau观察到1例有胃肠症状疑诊为恶性疾病的患者伴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6个月后该患者被诊断为胃癌。这一观察结果在以后几个有广泛基础的回顾性研究和良好设计的前瞻性研究中得以证实,因此也被称为Trousseau综合征[1],从而确定恶性肿瘤与止血障碍存在联系。肿瘤伴发的止血异常有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血栓(一般影响下肢深静脉,且是孤立的)不同,肿瘤伴发的静脉血栓可为游走性,可累及浅静脉、深静脉及一些少见的部位,如上臂和胸部。如动脉血栓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2]。且有些病例对抗凝治疗无效。在…  相似文献   

11.
临床试验对于止血与血栓方面的检测广泛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剂量检测和预后分析,以及对手术风险的评估。在自动化及半自动化凝血分析仪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分析的今天,分析中及分析后的影响因素对检测结果影响已大大减小,而分析前因素的影响日益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青少年外周动脉血栓患者临床发病特点及超声影像学特征,为提高诊治水平、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连续收集本院血管超声发现并经临床确诊的17例青少年外周动脉血栓患者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发病特点及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男性青少年好发(76.5%),17例青少年外周动脉血栓均发生于四肢动脉,其中1例伴发颈动脉血栓。伴发疾病中以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源性疾病最多见(各占17.6%)。多数发生于单侧肢体(88.2%)、下肢动脉好发(88.2%)、部位主要位于肢体中远段(76.5%)、血栓形态以新鲜血栓(88.2%)和急性不完全充填型为主(64.7%)。结论青少年外周动脉血栓主要好发于单侧下肢动脉中远段血管,主要诱因为心源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所致;且以急性不完全充填型血栓为主。超声医师应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近十几年来,随着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的发展,PT、APTT是凝血功能检查不可缺少的检测项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简便、可行及规范的检测方法,它对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内的凝血及纤溶系统中某些成分出现了一些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4.
凝血试验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凝血试验检测主要用于凝血、出血及血栓疾病的诊断,也常作为手术前的常规检测。凝血试验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疾病的保证。它一般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酶类检  相似文献   

15.
影响凝血试验测定结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瑾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6):F0004-F0004
近年来随着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研究的迅速发展,血栓与止血试验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普及面越来越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手术及抗凝、溶栓治疗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的保障,由于凝血试验不同于一般酶类的检测,它是各种凝血因子逐级被催化、活化,  相似文献   

16.
止血与血栓涉及临床所有学科, 是临床患者常见死亡原因, 对于临床各科疾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由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 最重要的诊断就是实验室诊断, 因此。加强实验室诊断能力建设, 是协助临床有效诊疗的关键环节。未来止血与血栓发展主要方向是关注国际止血与血栓行业进步, 加强专家共识和止血与血栓标准化建设, 以疾病为中心, 而不是以项目为中心, 密切围绕临床需求和问题, 提供实验诊断的整体、闭环解决方案。主动融合多学科共同发展, 政、产、学、研、用协作共赢, 共同打造中国止血与血栓发展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血小板疾病是一类少见而复杂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血小板贮存颗粒缺乏、血小板信号转导异常和血小板凝血活性异常.近十余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多种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已逐渐阐明,如灰色血小板综合征是由NBEAL2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减少症2是由于ANKRD基因5'-非翻译区(UTR)突变所导致的,Scott综合征是由TMEM16F基因突变引起,而某些疾病的发生需同时存在2种基因变异.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提高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血栓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现就近几年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基因诊断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栓与止血是医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因其涉及面广,在许多非血液疾病,尤其是血管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肿瘤的发生、转移、血栓的形成(包括DIC)、出血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临床应用已超出了出血疾病的范畴,受到临床其他学科的高度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健康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三项正常参考范围及其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遗传性出血和血栓性疾病(BTD)是一组与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纤溶系统相关的异质性疾病。除常见BTD外,常规实验室诊断这类疾病有很大难度,常需要进行特殊的实验检查方能明确诊断。因此,可能会延误患者的诊治,甚至危及生命。随着高通量测序(HTS)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得愈发普遍,BT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ACI)、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是一组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命质量和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其中患病率和病死率居首位的是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的中国。目前。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病史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如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