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应用能谱CT的能谱曲线及碘浓度值鉴别肾透明细胞癌(ccRCC)病理Fuhrman级别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经病理证实的ccRCC 64个病灶的常规CT表现及增强皮髓质期(CMP)能谱CT表现,能谱CT主要参数包括能谱曲线斜率、标准化能谱曲线、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其中Fuhrman分级低级别(Ⅰ~Ⅱ级)35例,病灶37个,高级别(Ⅲ~Ⅳ级)27例,病灶27个,依据不同病理Fuhrman级别对肿物常规CT表现及能谱CT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单独使用能谱CT或联合常规CT特征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ccRCC的能力. 结果 CMP高级别ccRCC的碘浓度值和NIC值显著低于低级别ccRCC(碘浓度36.57±9.62 mg/ml和49.65±11.42 mg/ml,P<0.001;NIC 0.61 ±0.13和0.92±0.16,P<0.001).碘浓度和NIC诊断高级别ccRCC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0.935.最佳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碘浓度0.811 mg/ml、81.1%、77.8%;NIC 0.745、86.5%、92.6%.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大小(P=0.011)和肾周脂肪浸润(P =0.002)等常规CT影像学特征能作为鉴别高级别ccRCC的独立危险因素,将NIC列入Logistic回归模型可显著提高诊断高级别ccRCC的准确率(P =0.001).结论 高级别ccRCC的碘浓度值和NIC值显著低于低级别ccRCC,结合常规CT表现,可以提高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ccRCC的准确率,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制定.  相似文献   

2.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0,(2):211-213,218
双能CT成像(DECT)利用单能量成像、物质分离成像和能谱曲线等对直肠癌肿瘤病灶、肠周脂肪组织及肠周淋巴结的碘基质及能谱曲线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更加精确地鉴别肠周脂肪受侵与否以及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可以与常规影像检查方法互补进一步提高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就DECT成像的原理及其在评估直肠癌术前分期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成像技术对结直肠癌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在本院行腹部DL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的4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41例患者共纳入113枚局部淋巴结,其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转移性淋巴结40枚,非转移性淋巴结73枚。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每枚淋巴结的DLCT图像,分别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上测量淋巴结的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及能谱曲线(40~100keV)的斜率,比较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光谱参数值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参数,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转移性淋巴结的动、静脉双期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及能谱曲线斜率均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动脉期的碘浓度和能谱曲线斜率为转移性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95和0.809,敏感度分别为0.704和0.778,特异度均为0.722。结论:DLCT定量参数对结直肠癌患者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以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的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肢血管病变中血栓与非钙化斑块的能谱CT参数差异,探究鉴别两者的参数及其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下肢能谱CT检查且1周内完成DSA手术的81例病人,共纳入109处血栓或非钙化斑块病变进行分析。根据DSA结果将病变分为血栓组(34处)与非钙化斑块组(75处)。在能谱CT上测量并记录能谱参数,包括能谱曲线斜率(λ)、有效原子序数(Eff-Z)、钙水物质密度[Ca(W)]、碘水物质密度[I(W)]、水碘物质密度[W(I)]、水钙物质密度[W(Ca)]、70 keV下的CT值(CT70 ke V)。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2组间参数,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能谱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栓组病人的急性病程和房颤占比均高于非钙化斑块组,高血压和冠心病占比低于非钙化斑块组(均P<0.05)。血栓组中能谱曲线斜率(λ)、W(I)和W(Ca)均高于非钙化斑块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程、冠心病、房颤、λ、W(I)和W(Ca)是鉴别血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322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对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全部参数建立模型1(综合模型),基于内部成分与强化特征建立模型2(密度模型),基于形态学特征建立模型3(形态学模型),分析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 综合模型对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预测性能最佳,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3%、86.4%、83.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预测准确度及AUC高于密度模型(74.5%和0.799)和形态学模型(75.8%和0.849)。结论 综合临床与CT增强征象有利于提高良恶性肿瘤鉴别能力。鉴别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最佳参数组合为性别、不明显-轻度强化、脂肪密度、周围肿大淋巴结、周围器官推压以及血管侵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成像(GSI)碘浓度参数预测自发性脑出血(ICH)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78例急性ICH患者,入院均行CT平扫和能谱CT增强扫描。由两名影像医师观察评估CTA斑点征,并测量能谱CT碘图中血肿内碘浓度最大值及血肿内总碘浓度。根据24 h头颅CT复查结果,分为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三种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 78例患者中38例(48.72%)出现血肿扩大。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的基线临床数据无显著差异,碘浓度最大值[cut-off:8.035 100μg/ml,曲线下面积(AUC):0.909]相比总碘浓度(cut-off:3.038 100μg/ml, AUC:0.786)、CTA斑点征(AUC:0.753)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且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最高。碘浓度最大值、总碘浓度预测血肿扩大的准确率均高于CTA斑点征。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提示CTA斑点征、碘浓度最大值可作为血肿扩大的独立预测因子(OR:20.536,95%CI:4.223~90.654,P<...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定量参数对Lauren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胃镜提示胃癌、术前行双源CT能谱增强扫描、术后病理确诊为Lauren弥漫型或肠型胃癌的患者61例,另搜集胃镜及能谱CT增强扫描均正常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测量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VNIC)及动、静脉期能谱曲线40~70keV区间的斜率(λa、λ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NIC、VNIC、λa、λv在弥漫型胃癌组、肠型胃癌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并绘制以上参数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弥漫型胃癌组、肠型胃癌组、对照组的ANIC值分别为(21.4±2.22)%、(20.22±1.64)%、(18.96±1.76)%,VNIC值分别为(58.31±3.49)%、(55.40±3.70)%、(52.71±3.73)%,λa分别为-3.15±0.23、-3.01±0.22、-2.65±0.20,λv分别为-3.62±0.23、-3.37±0.22、-2.85±0.20,以上参数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参数ANIC、VNIC、λa、λv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7、0.722、0.674、0.765;联合VNIC和λv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AUC为0.821,敏感度为0.750,特异度为0.758。 结论:双源CT能谱参数在鉴别诊断Lauren弥漫型与肠型胃癌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直方图参数分析对肺部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肺癌和肺部浸润前病变共199例,其中浸润性肺癌111例,肺部浸润前病变88例。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前CT检查。CT图像经MATLAB软件处理后得到肿瘤区域的直方图参数,包括CT最大强度值、CT最小强度值、CT直方图偏度等共12个参数。对CT直方图参数的分析分为2个部分:①Mann-Whitney检验和ROC曲线分析被用来评价直方图参数在两类病变中的统计学差异;②将回归分析用于所有的CT直方图参数,尝试对两类肺部病变进行分类鉴别。结果:在单参数分析中,除直方图峰度外,余11个CT直方图参数对两类肺部病变的分类鉴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直方图熵值表现出最好的诊断能力(P<0.01,ROC曲线下面积0.912,敏感度0.901,特异度0.784)。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类样本的鉴别准确率为93.0%,敏感度0.909,特异度0.946;Fisher系数回归分析对两类样本的鉴别准确率为90.5%,敏感度0.852,特异度0.946。结论:CT直方图参数分析及回归分析可鉴别肺部浸润前病变与浸润性肺癌。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分析CT能谱成像相关参数在肝细胞肝癌(HCC)与肝血管瘤(HH)中的差异,探讨CT能谱成像在HCC与HH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1例HCC患者和13例HH患者(17个病灶)均行能谱CT扫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分别测量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从40~140keV每隔10keV的单能量平均CT值、标准差(SD,即病灶的不均质性)、碘浓度(ICpp)及水浓度值(WCap,WCpp),并计算病灶能谱曲线的斜率(Sap,Spp)、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碘摄取比值 (IURpp)及碘浓度比(ICR)。结果:动脉期40~140keV能量段、门脉期40~90keV能量段HH组的各单能量平均CT值均显著低于HC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门脉期40~100keV能量段HH与HCC间的SD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且两者间IURap、IURpp、Sap、Spp、NICap、ICap、ICpp及IC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鉴别HCC与HH的最佳能谱定量参数为动脉期50keV的平均CT值,阈值为106.87HU,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鉴别诊断两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和82.4%;其次为ICR,阈值为0.61,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鉴别诊断两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和82.4%。结论:CT能谱成像多参数分析有助于HCC与HH的鉴别诊断,尤其是动脉期50keV的平均CT值和ICR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术前胆囊癌CT影像特征对预测胆囊癌淋巴管浸润(LVI)的价值,构建预测胆囊癌LVI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接受术前增强CT检查的胆囊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病人按6︰4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2例,验证集44例。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LVI阳性组及LVI阴性组。由2位放射科医生评估训练集及验证集的CT影像特征,包括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影像T分期和N分期、有无胆囊结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2组病人中各项CT征象的差异性,并对训练集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决策曲线评价其临床净获益。结果 训练集及验证集中,LVI阳性组的CT影像N分期、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T分期均显著高于LVI阴性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像N分期、T分期、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为LVI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基底浸润范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N分期,再次是T分期。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净获益良好,训练集和验证集中CT影像特征预测LVI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828(95%CI:0.721~0.907)、0.752(95%CI:0.599~0.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AUC的截断值为0.521时,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29和0.892;验证集AUC的截断值为0.432时,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8和0.654。结论 联合T分期、N分期及肿瘤基底浸润范围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胆囊癌LV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胸部CT平扫征象结合临床参数的主动脉夹层(AD)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胸部CT平扫并短期内行胸主动脉CTA的胸痛病人322例,其中男222例、女100例,平均年龄(60.6±13.2)岁。按7∶3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病人分为训练集(225例,其中AD 105例)与验证集(97例,其中AD 4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T平扫征象及临床参数中AD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影像模型及联合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特异度、敏感度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以筛选最佳预测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通过一致性指数(C指数)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D-二聚体升高、管腔内线样高密度和钙化斑块内移为A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联合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AUC高于临床模型、影像模型(均P<0.05),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最佳;在训练集中模型的AUC为0...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建立并验证恶性胆道梗阻(MBO)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PTBS)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TBS治疗的302例MBO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果构建Nomogram模型。采用ROC曲线法和加强Bootstrap法对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验证,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对模型的临床获益进行评估。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125I粒子条植入、术中胰管显影以及支架跨十二指肠乳头释放是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Nomogram模型区分度良好(AUC=0.781±0.031;95%CI:0.720~0.841)。加强Bootstrap校准图形中标准曲线与校准预测曲线贴合,表明模型的校准度良好。DCA曲线显示模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针对MBO患者,PTBS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发生风险的Nomogram预测模型成功建立。模型验证表现良好,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其发生风险并及时辨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不同评估参数在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 三期对比剂增强扫描的肝肿瘤患者31例(肝细胞癌15例,肝转移瘤16例),分别在三期能谱图像上对病灶边缘与腹主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能谱参数进行测量,并计算50~70keV下的标准化CT 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及动静脉碘浓度差等。分析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之间、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之间各测量和统计参数的差异。结果肝细胞癌组在门脉期50、60、70keV 下 CT 值分别为142.500±29.106、112.010±20.864、93.727±15.331,碘浓度值为17.235±5.089(100ug/ml),有效原子序数为8.594±0.266,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门脉期较动脉期差异更为明显。肝细胞癌转移灶组与肝转移瘤组相比较,50~70keV下的CT值、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及标化后CT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肝细胞癌转移灶组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随着扫描时间延长,两组差异逐渐变小。结论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的C T 能谱成像具有不同的特征,低能量keV可以对两组病变进行定量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宝石能谱CT GSI双期增强扫描,对所获图像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对比,探讨其在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经宝石能谱CT GSI双期增强扫描且有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病例,病灶平均直径在1~2cm,将其分为炎性结节组(11例)及腺癌结节组(30例)。对薄层单能量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从结节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结节与邻近肺组织碘浓度差及能谱曲线斜率这四个方面回顾性对比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动脉期结节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静脉期结节与邻近肺组织碘浓度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期结节与邻近肺组织碘浓度差及静脉期结节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宝石能谱CT GSI双期增强扫描对于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率提高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DECT)成像联合肿瘤指标癌胚抗原(CEA)对晚期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搜集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87例晚期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DECT定量参数、CEA水平及EGFR基因突变数据,DECT定量参数为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k)。比较突变组和野生组临床资料、CEA及DECT参数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构建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58例EGFR基因突变阳性。EGFR突变在女性且非吸烟者多见。突变组动脉期IC、NIC及k值及静脉期IC均高于野生组(P均<0.05)。单因素动脉期IC、NIC、k、静脉期IC及CE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6、0.658、0.682、0.667、0.736。临床特征联合CEA建立回归模型1,临床特征联合DECT参数建立模型2,临床特征联合DECT参数及CEA建立模型3,模型3预测EGFR基因突变效能优于模型1和2,其AUC为0.967。而两组患者年龄、动脉期NI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能谱CT物质定量参数及能谱曲线对儿童腹盆腔的成熟与未成熟畸胎瘤定量及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腹盆腔畸胎瘤的患儿20例,男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6±6.4)岁。均于术前1~2周内进行能谱CT检查,根据畸胎瘤术后病理结果将患儿分为成熟型组(12例)和未成熟型组(8例)。所有患儿经能谱CT检查所得影像数据应用GSI综合分析平台生成动、静脉期碘(水)浓度图,通过选定ROI分别测量2组病变120 kV混合能量影像CT值、40 keV和100 keV单能量影像CT值、有效原子序数以及碘浓度(IC)值,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2组的临床资料、常规CT特征及能谱CT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能谱CT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 成熟型畸胎瘤的直径大于未成熟型,且成熟型畸胎瘤的形态更规则(10/12例),脂肪(12/12例)和钙化(12/12例)更多见(均P<0.05),2组患儿年龄、性别以及病变边界和强化形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成熟型组的40 keV和100 keV单能量影像CT值、NIC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均高于成熟型组(均P<0.05)。120 kV混合能量影像CT值以及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静脉期能谱CT各参数中NIC值的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14和0.891。2组病变能谱曲线斜率图走行均呈下降趋势,成熟型组曲线位置低于未成熟组,在低能量区间(40~70 keV)未成熟组斜率K值大于成熟组。 结论 能谱CT物质定量测量技术和能谱曲线分析图在定量和定性诊断儿童腹盆腔畸胎瘤成熟度方面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能谱CT动静脉期的碘含量差值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胃腺癌病人104例,其中男66例、女38例,平均年龄(58.79±9.10)岁。均于术前1周内进行能谱CT检查。根据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结果将病人分为转移组(64例)和非转移组(40例)。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基本资料、肿瘤病理特征及能谱CT参数[肿瘤最大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碘浓度(IC)值和标准化碘浓度(nIC)值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IC差值、nIC差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计算能谱CT参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相应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转移组中肿瘤低分化,T3和T4分期,Bommann Ⅲ、Ⅳ型占比以及肿瘤最大径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2组病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Lauren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移组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IC、nIC以及动静脉期IC差值、nIC差值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2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OR=4.226)、Bommann分型(OR=3.006)、肿瘤最大径(OR=3.722)、静脉期nIC(OR=4.108)、动静脉期IC差值(OR=3.992)、动静脉期nIC差值(OR=4.607)是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动静脉期nIC差值的临界值为-0.35时,敏感度(0.933)、特异度(0.837)和AUC(0.918)最高。 结论 胃癌病人术前采用能谱CT检查有利于评估淋巴结转移,其中动静脉期nIC差值对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高于静脉期nI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能谱CT参数在术前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病理分级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低级别(LGUC)32例,高级别(HGUC)28例。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能谱CT扫描,分别获得动脉期和静脉期70 keV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水浓度(WC)、有效原子序数和能谱曲线斜率(λ值),对比分析两组肿瘤患者CT定性征象及能谱CT定量参数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参数的分级诊断效能。结果:CT定性征象中,LGUC和HGUC的钙化发生率分别为25.00%和57.14%,囊变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2.50%和50.00%,壁外浸润的发生率分别为6.25%和28.57%,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定量参数中,HGUC组的动脉期70 keV单能量CT值、有效原子序数、IC、λ值均高于LG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静脉期70 keV单能量CT值、IC、有效原子序数以及λ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及静脉期WC在两组间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和验证基于定量CT建立的诺模图以预测支气管扩张咯血发生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搜集233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定量CT指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按照6∶4比例分为训练集(n=133)和验证集(n=100),根据2年内随访有无发生咯血分为两组。在训练集中通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以确定支气管扩张咯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诺模图;并使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吸烟史、累及支气管总支数、最大扩张支气管横截面积、最大扩张支气管扩张程度是支气管扩张咯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诺模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校准和区分能力,ROC曲线下面积在训练集中为0.951(95%CI:0.914~0.989),在验证集中为0.956(95%CI:0.918~0.994)。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其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结论 基于定量CT构建的诺模图具有良好的临床预测效能,并得到了可靠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CT平扫征象在诊断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2年2月至2021年5月SISMAD和与其症状类似的非SISMAD的患者CT平扫征象。对两组CT平扫征象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以及Pearsonχ2检验和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出诊断SISMAD特征性CT征象,并应用诊断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54例(男45例、女9例)SISMAD患者,90例(男55例、女35例)非SISMAD患者,包括38例(男24例、女14例)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患者和52例(男31例、女21例)SMA正常的其他腹痛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平扫征象:SMA主干扩张(P<0.001)、SMA周边脂肪浑浊(P<0.001),SMA管壁高密度征(P<0.001)、SMA主干管腔CT值(P<0.001)。Logistics回顾分析结果表明:扩张的SMA主干是诊断SISMAD最具有意义的CT平扫征象(P<0.001),曲线下面积(AU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