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机体状态下穴位配伍效应的变化,探究腧穴配伍对效应方向及效应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SD大鼠,运用胃球囊内压测量方法,观察在胃运动正常、兴奋、抑制状态下,电针(刺激参数为3 mA,2/15 Hz)天枢组、天枢配上巨虚组、天枢配曲池组、天枢配大肠俞组(每组每种状态为10只大鼠)对调节胃运动效应的差异.结果 电针天枢单穴在3种胃运动状态下均为抑制效应(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5.83±1.80、-13.95±4.35、-21.30±2.75),兴奋状态下的效应量最高;天枢穴与曲池、上巨虚、大肠俞配伍后,其效应量均降低,3种状态3种组合的9种情况下,7种情况的效应量较单穴效应量的差异(78%)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天枢穴与不同部位腧穴的两两配伍对胃运动的调节呈现拮抗作用.结论 电针刺激不同状态下的天枢穴均呈现抑制效应,机体状态可影响效应量,并不影响效应方向;天枢穴与上肢、下肢、背部穴位配伍,对调节胃运动均呈现拮抗作用,这一作用也不受机体状态影响.  相似文献   

2.
弓状核内微量注射5-羟色胺加强电针抑制胃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弓状核(ARC)内注射微量5-HT对电针足三里穴调节胃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霍耳效应原理慢性记录胃运动的变化.结果:通过ARC内埋植不锈钢插管注入2μ1生理盐水,不影响电针的抑制效应;而向ARC内注入5-HT1μg/2μ1时,则电针的抑制效应增强.结论:ARC内微量注射5-HT增强电针对胃的抑制,ARC内的5-HT可能参与电针对胃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和艾灸左右天枢穴对大鼠胃内压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温和灸组,每组10只。对电针组大鼠电针左右天枢穴2 min,对艾灸组大鼠艾灸左右天枢穴2 min,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系统记录干预前1 min、干预2 min期间和干预后1 min大鼠胃窦部的胃内压。结果:与干预前比较,电针或艾灸左右天枢穴均可以抑制胃内压(P<0. 05)。干预0~30 s、30~60 s期间,电针天枢穴抑制胃内压的效应明显强于艾灸天枢穴(P<0. 05)。干预0~30 s、30~60 s期间,电针大鼠左侧天枢穴降低胃内压的效应强于电针大鼠右侧天枢穴(P<0. 05)。艾灸左、右天枢穴对胃内压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电针天枢穴调节胃内压的效应强于艾灸天枢穴,且电针左侧天枢穴可能存在侧向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弓状核(ARC)内微量注射赛庚啶(Cyp)与电针足三里穴调节胃运动的关系.方法:将健康的家兔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插管组、生理盐水(NaCl)组、5-HT组、Cyp组.采用霍耳效应原理慢性记录胃运动的变化.结果:在ARC内埋值不锈钢插管,及通过插管向ARC内注入2μl生理盐水,均不影响电针的抑制的效应.向ARC内注入5-HT 1μg/2μl时,则电针的抑制效应增强;而向ARC内注入赛 庚啶8μg/2μl却明显减弱电针的抑制效应.结论:ARC内的5-HT可能通过5-HT2受体起加强电针抑制胃运动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弓状核内微量注射5-HT对电针调节胃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弓状核(ARC)内注射微量5-HT对电针足三里穴调节胃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霍耳效应原理慢性记录胃运动的变化.结果:通过ARC内埋植不锈钢插管注入2μl生理盐水,不影响电针的抑制效应;而向ARC内注入5-HT 1μg/2ul时,则电针的抑制效应增强.结论:ARC内的5-HT参与电针对胃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干预方法调控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体质量、血糖及血脂的效应差异,探讨针药结合的效应特点。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造模组(24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配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T2DM模型,模型大鼠根据干预措施不同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每组6只;每周监测大鼠随机血糖及体质量;干预前后分别监测大鼠的葡萄糖耐量水平;二甲双胍组采用二甲双胍灌胃(190 mg/kg),电针组予双极电针刺激“天枢”穴(2 mA,2/15 Hz,20 min,每日1次,左右穴位交替);针药结合组先予药物灌胃,再予电针,干预方式同二甲双胍组及电针组;连续干预5周。干预结束后取大鼠空腹血清检测血清胰岛素、C肽、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AMPK、p-AM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针药结合组体质量显著减轻(P<0.01),3个干预组血糖均下降(P<0.01),以针药结合降糖效果最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的双向调节效应特征.方法 通过在大鼠胃内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观察电针“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生理状态及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电针“曲池”“上巨虚”均以促进胃运动为主(P<0.05),而电针“天枢”均以抑制胃运动为主(P<0.01),电针“大肠俞”只有在正常及心得安所造成的胃运动兴奋状态下,以抑制胃运动为主(P<0.05),其他状态无明显方向倾向.结论 腹部和四肢单穴对胃运动的调节很可能具有定向效应的特征,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并不一定是同一穴位对不同病理状态下内脏器官的双向调节.  相似文献   

8.
电针足三里穴对家兔胃运动、胃电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 动物 :选择健康家兔 8只 ,体重 2~ 2 5kg ,雌雄各半。仪器 :脑立体定位仪 :SN -2型 ,日本光电产品。四导生理记录仪 :RM -60 0 0型 ,日本光电产品。高斯计 :CT -3型 ,上海第四电表厂。刺激器 :SEN -32 0 1型 ,日本光电产品。2 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 ,采用腹部局麻的方法 ,将一稀土磁块及霍尔探头固定器缝于家兔胃大弯前壁上。磁块直径 1 5mm ,磁场强度约为 80 0gs。胃电以 0 2 5mm银丝双极引导。术后家兔自由进食和饮水 1h ,在清醒安静状态下进行实验。取双测足三里穴进行电针 ,电针参数为 :电压为 7v ,频率…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2001年1月~2001年8月临床联合应用普瑞博思、熊去氧胆酸、丙谷胺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5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电针治疗术后胃动力障碍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术后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疗程.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西药吗叮啉静脉点滴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1.7%,对照组为68.3%,经X2检验,X2=6.91,P<0.01,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有效率为98.4%,对照组为88.3%,经X2检验,X2=4.82,P<0.05,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在两组治愈患者中,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45例(81.8%),对照组治愈13例(31.7%),经X2检验,X2=24.66,P<0.005有极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治愈患者的疗程短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对术后胃动力障碍的治疗优于西药吗叮啉静脉点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胃俞募穴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并探讨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中脘组、胃俞组、中脘+胃俞组,每组8只。采用自制应力传感器记录各组大鼠胃窦部胃运动波形,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迷走背核复合体(dorsal vagal complex,DVC)中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DVC中c-fos表达及胃运动幅度均明显增加(均P<0.01),且中脘+胃俞组c-fos表达及胃运动幅度的提高与胃俞组和中脘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对胃运动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延髓DVC区神经元实现的,且俞募配穴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电针对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调整作用及其神经化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君  李琴  李国成  茹立强 《针刺研究》2005,30(3):131-137
目的:探讨针刺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及可能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肠动力障碍组、胃肠动力障碍+西药治疗组和胃肠动力障碍+电针治疗组。采用夹尾刺激激怒法制成大鼠胃肠动力障碍模型,用应力传感器记录大鼠胃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采用组织化学技术观测胃、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乙酰胆碱酯酶(AChE)、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①MMC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胃-肠MMC周期、Ⅰ、Ⅱ相延长,Ⅲ相缩短(P<0.01),Ⅲ相频率减慢、幅度下降(P<0.01),胃Ⅲ相发生率降低(P<0.01),胃-肠平均协调收缩率显著下降(P<0.01);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胃-肠MMC周期、Ⅰ、Ⅱ相缩短,Ⅲ相延长(P<0.05,0.01),Ⅲ相频率加快、幅度上升(P<0.01),胃Ⅲ相发生率升高(P<0.01),胃-肠平均协调收缩率显著升高(P<0.01);与西药组比较,电针组各指标的改变较明显(P<0.05,0.01)。②胃窦、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AChE阳性神经元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显著减少(P<0.01);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显著增加(P<0.01)。③胃窦、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显著增加(P<0.01);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①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大鼠发病机制之一;②胆碱能神经、氮能神经紊乱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的神经化学基础;③针刺能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性,效应优于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ACh、NO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天枢对正常大鼠、便秘模型大鼠、腹泻模型大鼠肠运动功能的调节作用,探讨针刺天枢对肠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便秘模型组、腹泻模型组,每组20只.冰水灌胃建立便秘模型大鼠,番泻叶灌胃建立腹泻模型大鼠.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记录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的空肠运动和远端结肠运动,针刺天枢穴,捻转行针1 min,平补平泻,120次/min,观察针刺前后肠运动的改变.结果:1)正常大鼠,针刺天枢降低了空肠收缩的频率和波幅(P〈0.01,P〈0.01),抑制了空肠的收缩;腹泻大鼠模型中,针刺天枢降低了空肠运动的频率和波幅(P〈0.01,P〈0.01).针刺天枢对正常和腹泻状态大鼠的空肠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正常大鼠,针刺天枢增加了远端结肠运动的频率和波幅(P〈0.01,P〈0.05);便秘模型大鼠,针刺天枢使远端结肠的运动加快,波幅增大(P〈0.05,P〈0.01).针刺天枢对正常和便秘状态的大鼠远端结肠运动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针刺天枢对不同节段肠运动呈现不同的调节方向,即抑制空肠运动、促进远端结肠运动,针刺天枢通过节段性体表-交感反射抑制空肠的运动,通过体表-副交感反射促进远端结肠的运动.这可能是针刺天枢对正常、腹泻和便秘动物模型肠运动的双向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电针不同穴位、频率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电针的不同频率作用于不同穴位时,在保护胃粘膜效应上的差别。方法:利用正效实验设计安排实验并进行统计。结果和结论:同一穴位对于不同的指标(LI、SOD、MDA)有不同的调整作用,不同的刺激量对于各指标的调整结果亦不相同,“足三里”在保护胃粘膜方面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制备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探讨针刺足三里对CIA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将60只12周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手针组,每组15只,建立牛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CIA大鼠模型。电针组和手针组于造模完成后第1天取足三里穴治疗,15 min/次,1次/d,连续治疗14 d。在3 d, 7 d, 14 d时,采用跖围法测大鼠跖围长度,并在治疗14 d后,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膝关节的病理学变化,计算大鼠的胃排空率和肠推进率,结肠蠕动波测定方法检测大鼠的肠蠕动波次数,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胃黏膜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跖关节肿胀明显(P<0.01),软骨组织破坏严重并有炎症细胞浸润,胃排空率和肠推进率均降低(P<0.01),胃黏膜中CRF和VIP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后大鼠跖关节肿胀程度明显降低(P<0.05),软骨破坏程度减轻和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胃排空率和肠推进率提升(P<0.05),肠蠕动波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穴配合口服麻子仁丸治疗老年肠燥津亏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肠燥津亏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天枢穴配合口服麻子仁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麻子仁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量表(PAC-QOL)评分、Bristol大便分型量表(BSFS)评分及Knowles-Eccersley-Scott症状(KESS)评分的变化情况,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C-QOL、BSFS、KESS评分及血清SP与VIP含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AC-QOL、BSFS、KESS评分及血清SP与VI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天枢穴配合口服麻子仁丸是一种治疗老年肠燥津亏型便秘的有效方法,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中SP、VIP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穴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传输功能的调节,从电生理角度探讨针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饲喂复方苯乙哌啶饲料建立STC大鼠模型。模型大鼠分为电针组和模型组,予电针组电针双侧天枢穴,疗程14d,治疗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的结肠肌电活动。结果:正常组大鼠结肠慢波表现为规则的近似正弦波样曲线,频率为(14.56±4.01)次/3min,平均振幅为(0.18±0.04)mV。模型组大鼠结肠慢波则为极不规律的杂乱无章的曲线,频率、振幅分别为(23.33±6.66)次/3min,(0.26±0.04)mV,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电针组慢波波形接近正常组,频率为(15.89±5.34)次/3min,振幅为(0.19±0.04)mV,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没有差异,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C大鼠存在结肠慢波节律异常;电针天枢穴可能通过改善结肠慢波节律,从而改善结肠的传输功能。  相似文献   

18.
智能电针合并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智能电针合并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与单纯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针药组口服阿米替林(15 0 - 2 5 0 m g/ d)合并智能电针治疗 ;药物组口服阿米替林 ,15 0 - 2 5 0 m g/ d。治疗前后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 ,并加以比较。结果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智能电针合并阿米替林治疗优于单纯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行电针配合血塞通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血塞通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和VAS评分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疗效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电针配合血塞通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血塞通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以及"足三里"联合"内关"穴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猫随机分为8组:足三里组、内关组、足三里联合内关组(简称联合组)、非经非穴组、单纯胃扩张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L-精氨酸组、他克林组,每组5只。通过逐次向胃内注气的方法建立胃扩张诱发TLESR的动物模型。各治疗组在胃扩张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持续60min。用低顺应性毛细管灌注测压系统记录、分析TLESR频率、共腔发生率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组、内关组和联合组均可以显著降低TLESR的频率及其合并共腔的比率(P<0.05);与电针前相比,电针"足三里"穴可以显著增加LESP(P<0.05),其它组与电针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林可以逆转电针"足三里"穴对TLESR的抑制,而L-精氨酸则不能逆转。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减少胃扩张引起的TLESR频率的增多和共腔的发生,此作用的发挥可能与胆碱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