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胆囊疾患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6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胆囊疾患的520例患者资料。以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因素模型分析影响胃癌术后胆囊疾患发生的非手术因素及手术因素。其中,非手术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空腹血糖,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T分期;手术因素包括:手术方式,NO.5,NO.7,NO.8a,NO.9,NO.12淋巴结清扫。结果 520例中,术后126例(24.2%)发生胆囊炎,32例(6.2%)发生胆囊结石,6例(1.2%)发生胆囊息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异常(χ~2=10.330,P=0.001)、手术方式(χ~2=4.955,P=0.026)、NO.8a(χ~2=12.337,P=0.000),NO.12淋巴结清扫(χ~2=7.815,P=0.005)与胃癌术后并发胆囊疾患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OR=1.22,95%CI=0.771~1.869,P=0.047),NO.8a清扫(OR=3.86,95%CI=2.151~6.999,P=0.006)是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方式,NO.8a淋巴结清扫是胃癌术后并发胆囊疾患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余强  周明银  张颖 《安徽医药》2019,23(2):307-309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第12亚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137例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清扫第12组淋巴结的进展期远端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37例进展期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6.06%(22/137)。沿肝动脉(12a)、沿胆总管(12b)、沿门静脉(12p)亚组转移率分别为12.41%、1.46%和2.19%,其中12a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12b组(χ2=10.32,P=0.001)和12p组(χ2=8.45,P=0.001)。高—中分化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13%(2/39),低于低分化者的20.41%(20/98)(χ2=4.97,P=0.021);浆膜受侵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1.79%(17/78),高于浆膜未受侵者的8.47%(5/59)(χ2=4.57,P=0.031);肿瘤直径≤5 cm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14%(4/56),低于肿瘤直径>5 cm者的22.22%(18/81)(χ2=5.59,P=0.018)。结论 进展期远端胃癌D2根治术行第12组淋巴结的清扫是合理必要的,第12组淋巴结转移在三个亚组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有助于术中指导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胃癌术后发生胆囊结石的研究文献,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30篇,累计77 1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远端胃切除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低于全胃切除术后[OR=0.64,95%CI (0.53,0.77),P<0.01];生理性重建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低于非生理性重建[OR=0.59,95%CI (0.52,0.67),P<0.01];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淋巴结的清扫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于我院住院治疗欲行胃癌D2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2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予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对照组患者予以开腹胃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及两组患者不同胃壁浸润深度、不同手术方式、不同肿瘤大小及不同组织学类型时淋巴结的清扫数目。结果对于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生长部位、浸润程度等因素相同的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胃癌患者淋巴结清扫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殷芳  郭致平 《安徽医药》2020,24(11):2267-2272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能否预防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导致的不良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9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病人 157例及直接行胃癌根治术病人 139例。比较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组中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病人的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结果在直接行胃癌根治术的病人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48.20%高于联合新辅助化疗病人的 35.03%(χ2=5.278,P=0.022)。 157例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病人中有 55例(35%)出现 2级以上并发症。在有并发症的病人中, 3年总体生存率、 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 64.61%和 43.55%,而对于无并发症病人, 3年总体生存率、 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 68.26%和 48.78%,有并发症病人与无并发症病人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分析中,肿瘤退缩分级与总体存活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独立相关(P=0.030)。结论新辅助化疗可减少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可减少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所导致的不良预后;肿瘤新辅助治疗后的退缩反应对病人的预后有显著影响,能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周东旭  邓洋  李兆朋  郝朗松 《安徽医药》2020,24(8):1485-1493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来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与不保留 LCA对病人术后近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通过检索维普、中国知网、万方、 PubMed、Cochrane、EMBase等数据库中关于直肠癌根治术术中不同位置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MA)的所有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为数据库建库以来至 2019年 1月。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两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最后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最终纳入 20篇文献,共有 5652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其中不保留 LCA组有 2 589例,保留 LCA组有 3 063例。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中未保留 LCA组,在吻合口漏发生率(OR=1.56, 95%CI:1.31~1.86,P<0.00001)、吻合口残端缺血性改变(OR=5.32,95%CI:2.37~11.91,P<0.0001)、预防性造口发生率(OR=1.74,95%CI:1.48~2.04,P<0.00001)均较保留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 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MD=-0.09,95%CI:0.22~0.04,P=0.19)、术后尿潴留发生率(OR=1.08,95%CI:0.80~1.45,P=0.62)、术后性功能障碍(OR=0.98,95%CI:0.61~ 1.58,P=0.92)、术后住院时间(MD=0.03,95%CI:-0.18~0.24,P=0.76)、局部复发(OR=1.30,95%CI:0.612.79,P=0.50)、远处转移(OR=1.15,95%CI:0.65~2.05,P=0.63)两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保留 LCA组与不保留组相比,在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同时肿瘤的根治性能够得到保障,并不会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且两组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冬  陈原华 《贵州医药》2023,(2):174-175
目的 研究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22年3月收住的胃癌根治术患者210例,将其中114例早期复发转移者(≤1年)作为A组,另96例晚期复发转移者(>1年)者作为B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将其中有差异项,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在TNM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范围、浆膜浸润、阳性淋巴结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TNM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范围、浆膜浸润、阳性淋巴结数量均是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较多,需引起临床重视,尽早予以对应干预,从而减少或者延缓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8.
饶彬  杨华伟 《安徽医药》2019,23(10):2005-2010
目的探索保留乳头乳晕的早期乳腺癌切除加背阔肌肌皮瓣 Ⅰ期乳房重建术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13年 3月至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接受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皮下腺体切除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加背阔肌肌皮瓣 Ⅰ期乳房重建术的早期乳腺癌病人(乳房重建组) 32例临床病理资料,同时根据肿瘤最大径,肿瘤边缘到乳头乳晕距离,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激素受体及 HER2情况配对后按 1∶1选配同期接受患侧乳房单纯切除联合前哨淋巴结或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早期乳腺癌病人(全乳房切除组) 32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乳房外形美容程度、术后生命质量及短期局部复发转移率等方面来分析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乳房重建组与全乳房切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分别为 18.75%比 12.50%(χ2=0.474,P=0.491)皮瓣坏死发生率分别为 9.38%比 6.25%(χ2= 0.000,P=1.000),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 3.13%比 0.00%(P=1.000),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分别为 3.13%比 3.13%(χ2=0.000, P=1.000),两组患者患肢均无活动障碍,乳房重建组在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和切口感染率与常规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拔管时间上乳房重建组长于全乳房切除组,分别为( 17.29±8.79)d比( 9.81±3.16)d(P=4.53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乳房重建组术区愈合时间长于常规手术组。两组患者术后乳房外形美容程度评价中,乳房重建组优为 17例,良为 10例,一般为,5例,无外形差病例,优良率达到 84.38%,全乳房切除组外形均评价为差,乳房重建组术后乳房外形美容评价明显优于全乳房切除组( P<0.05)。同时乳房重建组病人术后生命质量评价中优于全乳房切除组( P<0.05)。乳房重建组和全乳房切除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 28和 27个月,乳房重建组局部和全乳房切除组复发率为 3.13%比 3.13%(χ2=  相似文献   

9.
张剑琴  杨刚华  孟凡迪  万永  盛斌武 《安徽医药》2019,23(10):2036-204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生态免疫营养治疗对老年腹部术后病人全身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纳入标准共选择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外科行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 85例,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36例,胃空肠吻合术 25例,胃癌根治术 11例,结肠癌根治术 6例,其他手术 7例。通过 Excel自带程序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40例,对照组 45例。研究组于术后第 1天开始启动个性化肠内生态免疫营养治疗,对照组传统常规肠内营养处理。两组均查术前、术后 3、7、14 d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尿素、肌酐、血红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比例),观察术后通气时间、白蛋白使用量、住院时间、药占比。分析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上述指标差异及治疗与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发生术后并发症 3例( 7.5%)对照组 14例( 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78,P=0.007)logistic多因素相关分析提示术后并发症发生与治疗呈负相,关( OR=0.212,95%CI:0.055~0.809,P=0.023)。术后 3d研究组尿素,氮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6);研究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术后 3d、7d、14 d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P=0.023,0.019,<0.001);术后 3d、14 d研究组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P=0.026,P<0.001),且14 d研究组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 3d、14 d研究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P=0.006;P<0.001);研究组病人术后通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01)白蛋白使用量少于对照组( P=0.013),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27);药占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06)。结论,  相似文献   

10.
陈飞  施开德  裴静  王本忠 《安徽医药》2018,22(2):265-269
目的 研究临床病理因素预测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期间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阳性且继续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02例,分析NSLN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102例患者中NSLN阳性42例,阴性6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SLN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χ2=9.362,P=0.002)、阳性前哨淋巴结(SLN)数目(χ2=7.513,P=0.023)、阴性SLN数目(χ2=8.963,P=0.003)有关,SLN阳性数哑变量处理后分析显示:与仅1枚阳性淋巴结相比,SLN阳性数为2枚及3枚以上的患者其发生NSLN转移的风险分别增大2.625倍及3.65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大小(P=0.020,OR=2.122)、阳性SLN数目(P=0.010,OR=1.660)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阴性SLN数目(P=0.004,OR=0.733)是NSLN转移的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低转移风险的患者如原发肿瘤<2 cm,检出的阳性SLN数<2枚及阴性SLN数>1枚,配合术后全身系统性治疗如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可考虑行保腋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