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尿液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的相关基因的分布特征。方法从临床尿液标本中分离得到145株大肠埃希菌株,采用K-B法对甲氧苄啶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药物敏感性测定。对甲氧苄啶耐药菌株中的Ⅰ、Ⅱ类整合子进行扩增,并酶切分析相应的可变区,从具有相同酶切图谱的菌株中各选取一株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搜索。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株扩增sul1、sul2、sul3三种基因。对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进行ERIC-PCR基因分型。结果对甲氧苄啶和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分别为73.1%、79.9%。在109株耐甲氧苄啶菌株中,I类整合子含有7种基因盒类型,Ⅱ类仅含有1种类型基因盒,发现4种类型dfrA基因。在119株耐复方磺胺甲噁唑菌株中,sul1阳性72株,sul2阳性81株,sul3阳性2株。在甲氧苄啶和(或)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株中,80株Ⅰ类整合酶阳性株ERIC-PCR分为59个基因型。结论在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基因分布中,dfrA17、sul2、sul1携带率较高。在耐药性播散方面,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比菌株克隆传播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医院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携带现状及其耐药基因与菌株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法,对广东省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三类整合子及耐药基因进行了检测,并检测阳性菌株整合子可变区。结果在3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23株携带Ⅰ类整合子,有7株携带Ⅱ类整合子,有1株携带Ⅲ类整合子的基因。随机选取三类整合子携带菌各1株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Ⅰ类整合子得到aac-3+aad2的组合形式;Ⅱ类整合子得到CmlA耐药基因盒;Ⅲ类整合子得到bla-MAP耐药基因盒。结论广东地区医院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最高,检出1株携带Ⅲ类整合子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不同年度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子基因盒检测,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其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对2006—2008年临床分离的42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子检测,对阳性PCR产物采用HinfⅠ内切酶作限制片段多态性(RFLP)分析进行整合子分类,并对整合子阳性株进行耐药基因盒的扩增与测序。结果 4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116株(27.6%)检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对2006年及2008年的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基因盒扩增得到7种不同的基因盒图谱,片段大小在710~2526bp,基因盒为介导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aadB、aadA族和介导甲氧苄啶耐药的dfrA1和dhfrXVB。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检出率随年度呈上升趋势,携带的基因盒与其耐药表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通辽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I类整合子分布情况及基因盒类型,初步探讨耐药与整合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3月通辽市某医院的非重复菌株作为试验菌株,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扩增Ⅰ类整合酶基因,在此基础上扩增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对部分基因盒阳性菌株测序并分析。结果 99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所试23种抗生素中的13种耐药率高于50%,主要为对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头孢菌素等;Ⅰ类整合酶检出55株,检出率为55.56%;基因盒携带有36株,携带率为65.46%;共检出4种基因盒,共两种组合形式arr-3-dfrA27和dfrA17-AadA5。结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的存在有很大关系,dfrA17-AadA5是常见的基因盒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产NDM-1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中整合子和插入序列共同区1(ISCR1)移动元件的分布和携带耐药基因盒情况,以及菌株的同源性。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6月-2014年10月产NDM-1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8株,采用VITEK 2全自动药敏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PCR及测序法检测Ⅰ~Ⅲ类整合酶基因和ISCR1元件保守区,以及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检测菌株中77.8%(14/18)菌株Ⅰ类整合子保守区阳性,27.8%(5/18)菌株ISCR1元件保守区阳性,未检测到Ⅱ、Ⅲ类整合子;72.2%(13/18)菌株Ⅰ类整合子可变区阳性,未检测到ISCR1元件的可变区;整合子可变区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盒(aad A1、aad A5、aac(6')-Ib-cr)和编码对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基因盒(dfr A、dfr A15、dfr A17),可变区基因盒未检测到NDM-1耐药基因;PFGE分型将18株菌分成17种型。结论产NDM-1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克隆播散趋势不明显,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此类菌中,ISCR1元件携带率较低,并且这两类移动元件与我院NDM-1基因的传播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Ⅰ类整合子和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1)的分布情况以及所携带耐药基因的种类,分析其结构及其与耐药性关系。方法收集并鉴定临床分离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株44株。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和纸片扩散法进行常规药物敏感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整合酶Ⅰ、ISCR1及二者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 44株肺炎克雷伯菌32株Ⅰ类整合子阳性,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基因,29株Ⅰ类整合子可变区阳性,携带耐药基因aadA;6株ISCR1阳性,其中1株ISCR1携带的耐药基因sul1;5株同时携带Ⅰ类整合子和ISCR1基因的菌株有1株显示两种元件以串联的形式存在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中。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携带Ⅰ类整合子菌株比未携带Ⅰ类整合子菌株耐药性高。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中,对菌株耐药性有影响。ISCR1携带较少,其中两种元件以串联形式存在的复合结构影响耐药基因在不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株间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趋势以及鲍曼不动杆菌与Ⅰ类整合子的耐药关系。方法用该院临床常用22种抗菌药物来检测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性。用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子酶基因,再扩增部分Ⅰ类整合子酶基因的可变区,对整合子可变区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呈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CPZ/SB耐药率为1.2%,对替加环素、左旋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比阿培南、阿米卡星等几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5.4%~69.5%,对其他抗菌药物均在71%以上。102株中有72株菌株含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70.2%),Ⅰ类整合子阳性株的耐药性均高于阴性株,对Ⅰ类整合子可变区采用双酶切分析产生类似的酶切条带,说明该院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同源性。Ⅰ类整合子基因盒序列分析表明该院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子携带aacA4、catB8和aadA1 3种耐药基因。结论该院2010~2013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菌素类、广谱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呈高度耐药及严重的多重耐药现状,说明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所致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已十分有限。Ⅰ类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该地区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产ESBLs阳性率及相关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整合子、ESBLs阳性、耐药基因携带与其耐药表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00株,使用VITEK-2Compact细菌分析系统鉴定确认并做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菌株的Ⅰ类整合子以及常见耐药基因。结果在10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54株细菌检出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54.0%;药敏结果显示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Ⅰ类整合子阴性菌株,ESBL阳性的菌株耐药基因检出率为blaTEM 78.6%、blaSHV 92.9%、blaCTX-M-1 42.9%、blaCTX-M-971.4%、blaNDM 0.0%、blaKPC 7.1%,高于ESBLs阴性的菌株。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与菌株携带产ESBLs、Ⅰ类整合子及相关耐药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9.
李春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0):1187-1188,1190
目的 了解烟台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的分布及耐药基因盒携带情况,探讨整合子与菌株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VITEK 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整合子及可变区检测采用PCR法,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测序分析进一步确定可变区耐药基因盒类型.结果 在10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8株(38%)检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常见基因盒类型为aac(6′)Ⅱ-aadA13-clmA8-oxA10a和aac(6′)Ⅱ-aadA13-oxA10a,其中aac(6′)Ⅱ-aadA13-oxA10a基因盒为首次出现的新基因盒排列方式,并已登录Genbank:JN118546.结论 烟台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类型分布为Ⅰ类整合子,整合子携带菌株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鉴定并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整合子及其携带耐药基因盒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03~2007年临床分离IRPa共74株,用PCR-RFLP筛查携带整合酶的菌株,并对整合子进行分类。整合酶阳性菌株用普通PCR扩增检测整合子的qacE△1sul1基因、整合子可变区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并对整合子可变区扩增产物测序分析。 结果 74株菌中有16株菌(21.6%)携带整合酶基因,均为Ⅰ类整合子;有14株检出整合子可变区,经测序共得到7种整合子耐药基因盒的组合形式,其中有4种为首次发现,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分别为FJ917747、FJ817422、FJ655384和FJ817423;另携带IMP-9基因2株。16株IRPa中有8株oprD2基因检测为阳性,其余为阴性。 结论 在本地区临床分离的IRPa中,仅2株菌的Ⅰ类整合子中携带的IMP-9与亚胺培南的耐药有关,其他菌株的整合子中携带的基因盒主要是介导对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金属酶的产生并不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盒整合子分析。方法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整合子进行检测及分型,用长片段PCR(Long-PCR)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并进行DNA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含有的耐药基因。结果该株铜绿假单胞菌PA27携带Ⅰ类整合子,其可变区大小为3.0kb,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经与gene 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BLAST),确定为一种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aac(6′)-Ⅱ—cmlA8—OXA-10,gene bank登录号为EU708817。结论本菌株携带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的Ⅰ类整合子为天津地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整合子分布情况,探讨Ⅰ类整合子与其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琼脂稀释法检测65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Ⅰ~Ⅲ类整合子基因;对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进行可变区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 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60%(39/65),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阴性菌株(P<0.05);92%(36/39)的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扩增阳性,序列分析显示携带3种耐药基因aacA4、aadA1和catB8.结论 Ⅰ类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在鲍曼不动杆菌多药耐药性形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探讨明确嗜麦芽窄食单胞菌Ⅰ、Ⅱ、Ⅲ类整合子的存在情况以及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为本地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性疾病提供帮助。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5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根据 GenBank 注册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 扩增Ⅰ、Ⅱ、Ⅲ类整合子。对整合子阳性菌株扩增其可变区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所得结果在 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了解可变区中含有基因盒的信息。结果(1)5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标本来源分布以痰液最多,为41株,占80.39%,感染人群主要以60岁以上年龄段为主,为38株,占74.5%。病房分布:重症监护室(ICU)20株,占39.22%;呼吸内科13株,占25.49%;干部病房6株,占11.76%,所占比例较大。(2)药敏结果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部分菌株表现出对9种以上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3)5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PCR 基因扩增结果7株菌Ⅰ类整合子阳性(13.7%),没有检测到Ⅱ、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包括 aacA4、aadA1、catB8、dfrA17和 aphA15五种。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部分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性。Ⅰ类整合子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检测泛耐药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特异性PCR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intI 1、intI 2基因及可变区。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PCR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67株MDRAB对多种抗菌药物广泛耐药,对阿米卡星100%耐药。PCR检测结果显示64株分离菌株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其中61株可变区扩增阳性,分别为携带aacA4-catB-aadA1(2 300 bp)基因盒44株和携带aacC1-orfX-orfX-orfX’-aadA1基因盒(3 000 bp)17株;59株携带armA甲基化酶基因。REP-PCR分析显示耐药菌株属于6个克隆型,主要为A1~A3和B2型。结论甲基化酶介导本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本院存在以A型和B型克隆株为主的感染流行,必须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切断克隆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该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整合子携带情况及菌株同源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01株,K-B纸片法测定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多粘菌素B的MIC;PCR检测intlⅠ、intlⅡ和intlⅢ基因及可变区;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PCR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101株MDRAB仅对米诺环素和阿米卡星呈现出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36.6%和33.7%,对其他10种药物的敏感率均为0;对多粘菌素B的MIC≤2μg/mL;96.0%(97/101)菌株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DNA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携带基因盒为aacA4-catB-aadA1(2 300bp)菌株47株,携带基因盒为aacC1-orfX-orfX-orfX′-aadA1(3 000bp)菌株44株;REP-PCR分析显示耐药菌株分为A~F型,A型中又分为A1~A4,分别为21、24、11和2株;B型分为B1~B2,分别为21和12株,C型和D型各2株,F型5株,E型1株。结论本院MDRAB主要携带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大多可扩增出可变区耐药基因盒;本院存在以A型和B型克隆株为主的感染流行,必须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切断克隆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腹腔感染患者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Ⅰ、Ⅱ类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方法共收集分离自腹腔感染患者的大肠埃希菌62株,纸片扩散法测定1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纸片协同扩散法检测ESBLs表型,PCR检测blaCTX-M、blaSHV、blaTEM及Ⅰ、Ⅱ类整合子基因,整合子阳性菌株进一步检测整合子的可变区基因盒。结果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最高(62.9%)。30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其中基因型blaCTX-M-14、blaCTX-M-3、blaTEM-1、blaCTX-M-14+TEM-1分别检出16株、4株、3株、7株。未发现携带SHV型ESBLs菌株。有40株(64.5%)大肠埃希菌携带Ⅰ类整合子,其中1株同时携带Ⅰ、Ⅱ类整合子,共扩增出7种耐药基因盒组合形式。最常见的基因盒组合为dfrA17-aadA5,其次为dfrA12-orfF-aadA2,Ⅱ类整合子携带dfrA1-sat1-aadA1。结论腹腔感染大肠埃希菌主要携带blaCTX-M-14和blaTEM-1,Ⅰ类整合子的存在非常普遍,主要介导对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耐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来自临床腹泻患者大肠埃希菌的第Ⅰ类整合子分布及其耐药基因盒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第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阳性菌株,并对其整合的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在40株大肠埃希菌中有28株(70%)第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耐药基因盒扩增结果,13株菌得到1664bp的扩增产物,10株得到1586bp的产物,3株得到1009bp的产物,2株得到1009bp和1586bp两种不同产物。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664bp携带aadA5和dfr17,1586bp携带aadA1和dhfrⅠ,均为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壮观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甲氧苄氨嘧啶产生耐药的基因盒;1009bp为aadA23b,为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壮观霉素、链霉素产生耐药的基因盒。结论测出的28株第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携带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基因,应从基因水平上对细菌耐药及其传播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湖南地区革兰阴性菌中整合子的流行现状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的特点。方法收集183株革兰阴性菌,MIC法检测其药敏活性,利用不同的引物PCR筛查整合子的种类及整合子可变区,RFLP分析可变区,并测序确定其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内容。结果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整合子检出率为54.6%,均为Ⅰ类整合子;携带5种整合子可变区,分别是0.75 kb,1.0 kb,1.8 kb,2.0 kb,3.0 kb;可变区内容为intI1-dfr15-aadA2-qacE△1-ampR,dhfrⅫ-orfF-aadA2,aacA4-catB8-aadA1,dhrfⅫ-aadA2,intI1-dfrA12-aadA2-qacE△1-sul1-ISCR1-blaCTX-M-14-IS903。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分布于我院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广泛携带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盒的高频出现与抗生素选择性压力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K-B法药物敏感试验中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双圈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携带状况及药物诱导对耐药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42株携带Ⅰ类整合子酶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PCR法扩增其整合子可变区;联合RFLP和DNA测序技术分析可变区耐药基因;用RT-PCR的方法分析药物诱导前后细菌耐药基因表达量.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和分子特性。方法对81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用PCR法扩增细菌总DNA上的Ⅰ类整合子,对大小相同的Ⅰ类整合子进行酶切分析,对纯化后的Ⅰ类整合子作DNA测序,将DNA序列在GenBank中搜索,确定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的种类和排列。结果在48株(59.3%)细菌的总DNA上检测到Ⅰ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的大小约为600~3000bp,48株细菌各含1~2个Ⅰ类整合子,大小相同的Ⅰ类整合子有相同的酶切图谱,整合子中最常见的基因盒为dfr17(甲氧苄啶耐药基因)、aadA5(链霉素、大观霉素耐药基因),最主要的基因盒排列为dfr17-aadA5。结论整合子在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广泛流行,整合子是介导细菌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