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30例发病在4.5 h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rt-PA组、UK组、对照组,比较三组溶栓前后及常规治疗前后1 h、1 d、3 d、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 d、90 d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评价溶栓治疗疗效。结果:溶栓治疗后rt-PA组、UK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指数均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 h时间窗内给予rt-PA或UK静脉溶栓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行院前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院前组,选取同时段内家属护送入院治疗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院内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患病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情况及冠脉再通率。结果院前组患者确诊及患病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均较院内组短,冠状动脉再通率较院内组高(90.0%比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缩短患者患病及确诊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其中联合溶栓组(A组)44例、单用rt-PA组(B组)37例、单用尿激酶组(C组)32例、对照组(D组)48例。评价4组治疗后28d的疗效,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3个溶栓组与D组在28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之间28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再发脑梗死率、病死率及非症状性脑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脑出血(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0%、27.0%、28.1%、4.2%,A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与B、A与C、B与D、C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组、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发生率低于两组,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115例的相关资料,其中应用rt-PA溶栓的患者23例,应用UK溶栓的患者92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24h、7d的NIHSS、溶栓后14d的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及死亡率,进而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溶栓后24 h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0±4.9)分,UK组NIHSS评分下降(3.7±5.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溶栓后24 h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分者9例,UK组下降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溶栓后7 d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3.9±7.7)分,UK组下降(5.2±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溶栓后7 drt-PA 组NIHSS评分下降≥4分者14例,UK组有5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溶栓后14 d rt-PA组mRS评分为(2.4±1.6)分,UK组为(2.4±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溶栓后14 d rt-PA组mRS<2分者13例,UK组有5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提示rt-PA组和UK组在溶栓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rt-PA组发生SICH者2例,UK组有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溶栓后1周内死亡者rt-PA组有4例,UK组有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提示rt-PA组和UK组在溶栓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PA与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相似,UK较rt-PA廉价,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138例患者随机分为rt-PA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和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对照组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BI)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与BI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溶栓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NIHSS评分和BI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9例AM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35例(其中包括剂量为50mg 15例,剂量为100mg 20例),UK组54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rt-PA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再通率为71.43%,UK组为37.0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rt-P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1.7%,UK组为48.6%,,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rt-PA 50 mg组IRA的再通率为53.3%,100 mg组的再通率为8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LVEF、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t-PA溶栓效果优于UK,而rt-PA 50 mg和100mg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7.
杨俊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8):110-1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郸城县中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每组30例。标准剂量组给予0.8~0.9 mg/kg的标准剂量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小剂量组患者则给予0.6~0.8 mg/kg小剂量rt-PA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24 h时NIHSS评分显著好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6.6%,标准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溶解血栓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血供有利于挽救濒死心肌,减少梗死范围,降低病死率,是改善预后的紧急措施。我院2006年5月~200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原阳县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接受低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和rt-PA静脉溶栓联合治疗,观察组接受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和rt-PA静脉溶栓联合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估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个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和评估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水平变化,计算溶栓后3个月患者预后良好率。结果溶栓后1个月,两组患者NHI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低于溶栓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45.83%(22/48),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68.75%(33/48),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促进神经功能好转,降低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外周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18例)与尿激酶(UK组,22例)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后各阶段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24 h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半年后的心功能状况.结果:rt-PA组患者冠脉再通率较UK组高(P<0.05);rt-PA组发生轻度出血7例(38.89%),UK组2例(9.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过敏反应发生,再灌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心肌梗死溶栓后再通患者6个月后,rt-PA组与UK组左室射血分数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t-PA在梗死冠脉血管开通率高于UK,但出血发生率亦高于UK.两者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入院时及溶栓后24h、7d、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进行评分。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1例和恶化1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3例和恶化2例,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14.29%,与对照组的20.0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优于尿激酶,但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r-tPA和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两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条件的患者82例,分成两组分别应用r-tPA和尿激酶溶栓,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r-tPA组与尿激酶组室速、室颤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容易发生恶性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但仍是目前最好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3.
张淼 《实用全科医学》2005,3(6):565-565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捡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2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者中5例出现穿刺处皮下淤血,1例肉眼血尿,21例心律失常,5例低血压。结论 有效的心理护理.溶栓前、中、后的观察及护理和正确、合理的生活护理可防止患者溶栓后出血、心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孙永奇 《黑龙江医学》2010,34(8):575-578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扩大时间窗至6 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试验组选择发病3 h内的患者(A组)16例,3~6 h的患者(B组)10例做为观察对象,分别给予rt-PA(0.7 mg/kg)静脉溶栓治疗;另选择发病在0~6 h内未选择溶栓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16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1次/d,静点;舒雪宁20 mL,1次/d,静点;阿司匹林0.1 g,1次/d,口服治疗。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30 d的NIHSS评分及治疗后90 d的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治疗后1 d查头部CT,判定是否出血(根据影像学判定是梗死后还是实质出血)并记录各组出血和死亡例数。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自NIHSS评分治疗前无差别(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与B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B I指数治疗前与治疗后9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出血2例,1例为梗死后出血,1例为脑实质出血,死亡1例;B组出血1例,为梗死后出血,死亡0例;对照组出血1例,1例为梗死后出血,死亡1例。结论用rt-PA溶栓治疗,扩大时间窗至6 h,疗效确切,未增加出血几率。因此,将溶栓时间窗扩大至6 h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激活剂栓体舒(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栓体舒)50mg于90min内静脉注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观察血管再通的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及病死率。结果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率75%,6周病死率4.17%,出血发生率14.17%。结论小剂量栓舒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心内科在2012年1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发病时间、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分析。观察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和注意事项。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24例冠脉再通,再通率为66.7%。冠脉再通率与发病时间成反比,发病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2 h以内再通率最高,为77.3%。溶栓治疗后胸痛症状有效改善的有31例,总有效率为86.1%,心电图有效改善的有25例,总有效率为69.4%。经溶栓治疗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有1例,出现齿龈出血的有3例,出现皮下出血的有1例,经相应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在短期内消失。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再灌注,改善心功能及减少急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溶栓治疗尽量要在冠脉闭塞后3h内进行,尿激酶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严格检测治疗过程凝血指标的前提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系数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rt-PA 0.9 mg/kg(最大剂量90 mg)治疗,先静脉注射10%(1 min),其余剂量连续静脉滴注,60 min滴完;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300 mg;分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探讨三者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对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16例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并与对照组(16例)进行比较。根据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及出血将16例患者分为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出血组及无出血组,比较组间的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溶栓前的uPAR和PAI-1水平明显升高。与溶栓前相比,溶栓后0.5 h、1 h、1.5 h、2 h的uPA水平明显下降(P〈0.01);溶栓后1.5 h、2 h的PAI-1水平则明显高于溶栓前(P〈0.01);溶栓后uPAR与溶栓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溶栓后2 h冠脉再通组PAI-1水平显著低于未通组(P〈0.05);而冠脉再通组和未通组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 h出血组PAI-1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组(P〈0.05);无出血组和出血组血浆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uPAR、PAI-1水平升高提示AMI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临床医生应及早干预,如尽早行PCI治疗等。血浆PAI-1水平降低,对AM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提供了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了50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58例非溶栓治疗的老年AMI患者住院期临床表现。结果显示,经溶栓治疗的老年AMI患者,其梗塞延展、住院期严重心律失常和严重心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减少,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表明对老年AMI患者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溶栓与介入再灌注治疗对治疗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6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为急诊介入33例或溶栓治疗32例。比较3个月后左室收缩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期球形指数及主要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问卷调查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左室重构指标、主要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再发心绞痛情况均明显优于溶栓治疗组。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急诊介入短期预后优于溶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