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老年患者分离株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自2006年1~10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并筛选出20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20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16S rRNA甲基化酶(rmtA、rmtB、rmtC、rmtD、armA和npmA)基因均为阴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Ⅱ基因阳性15株、aac(6′)-Ⅰb基因阳性1株、ant(3″)-Ⅰ基因阳性16株、aph(3′)-Ⅰ基因阳性3株、ant(2″)-Ⅰ基因阳性1株。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老年患者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aac(3)-Ⅱ、aac(6′)-Ⅰb、ant(3″)-Ⅰ、aph(3′)-Ⅰ和ant(2″)-Ⅰ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从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aac(6′)-Ⅰb-Cr型和aph(3′)-Ⅰ均为国内首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 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其耐药机制.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3月ICU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到20株PDRAB,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15种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 20株PDRAB 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A、rmtB、rmtC、rmtD和npmA均阴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基因阳性15株、aac (6′)-Ib基因阳性18株、ant(3″)-Ⅰ基因阳性19株、aph(3′)-Ⅰ基因阳性13株,armA基因阳性20株.结论 PDRAB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携带aac(3)-Ⅱ、aac(6′)-Ib、ant(3″)-Ⅰ、aph(3′)-Ⅰ和ant(2″)-Ⅰ等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ECO)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流行状况。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0年3月临床分离的MDR-ECO 20株,PCR法检测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c(3)-Ⅱ、aac(3)-Ⅲ、aac(3)-Ⅳ、aac(6′)-Ⅰb、aac(6′)-Ⅱ、ant(2″)-Ⅰ、ant(3″)-Ⅰ、aadA4/5、aadA6/16、ant(4′)-Ⅰ、aph(3′)-Ⅰ、aph(3′)-Ⅱa、aph(3′)-Ⅱb]和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npmA),部分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经BLASTn比对确认。结果 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共检出aac(3)-Ⅱ、aac(6′)-Ⅰb、ant(3″)-Ⅰ、aadA5、aph(3′)-Ⅰ5种,阳性率分别为25.0%、25.0%、5.0%、65.0%和55.0%;其余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均未检出;5株aac(6′)-Ⅰb PCR阳性产物均进行了测序,经BLASTn比对确认1株为aac(6′)-Ⅰb型,其余4株均为aac(6′)-Ⅰb-cr型。结论该组MDR-ECO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密切相关,而与甲基化酶基因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对分离自贵阳地区(A组)及江苏苏南地区(B组)的各20株PAE,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对阳性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结果 两组PAE均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多药耐药,A组PAE检出aac(6′)-Ⅰb、aac(6′)-Ⅱ、ant(3″)-Ⅰ、rmtB等4种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10.0%、10.0%、5.0%;B组PAE检出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rmtB等6种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0.0%、35.0%、60.0%、50.0%、45.0%、55.0%.结论 贵阳地区及江苏苏南地区PAE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与携带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张家港市第一医院2008年3-11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2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 20株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检出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aph(3′-)Ⅰ,其余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均未检出。结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主要与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相关,其中aac(3)-Ⅰ、aac(6′)-Ⅰb、ant(3″)-Ⅰ、aph(3′)-Ⅰ4种基因已在MDRAB中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7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均检测到aac(6′)-Ⅱ及rmtB基因,检出率100.0%;17株检测到aac(6′)-Ⅰb,检出率85.0%;18株检测到ant(2″)-Ⅰ,检出率90.0%;2株检测到ant(3″)-Ⅰ,检出率10.0%。结论 aac(6′)-Ⅱ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与rmtB型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流行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遗传学背景。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9年5月浙江省宁波与杭州两个地区6所医院的耐药铜绿假单胞菌98株(非重复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13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10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比较宁波与杭州地区分离株耐药率和耐药基因携带率。结果 9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均30%,对其余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60.20%~94.90%。宁波分离株对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杭州分离株。98株菌共检出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13/98,13.27%)、ant(2″)-Ⅰ(11/98,11.22%)、aac(6′)-Ⅰb (7/98,7.14%)、aph(3′)-ⅩⅤ(4/98,4.08%)、aac(6′)-Ⅱ(3/98,3.06%),和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10/98,10.20%)。宁波分离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nt(2″)-Ⅰ、ant(3″)-Ⅰ、aph(3′)-ⅩⅤ和rmtB检出率高于杭州分离株。25株菌检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25/98,25.51%),其中15株携带2种及以上耐药基因,10株携带1种耐药基因。10株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的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MIC均≥256μg/ml。耐药基因携带模式共有6种,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表型相符。结论携带ant(3″)-Ⅰ、ant(2″)-Ⅰ、aac(6′)-Ⅰb、aph(3′)-ⅩⅤ、aac(6′)-Ⅱ、rmtB基因是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临床分离菌株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3-5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PDRAB 2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 20株PDRAB均检出aac(6′)-Ⅰb、ant(2″)-Ⅰ、ant(3″)-Ⅰ和aphA1,其余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均未检出;鲍氏不动杆菌WA2859磷酸转移酶aphA1基因经测序为新的变异型。结论 20株PDRAB耐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与细菌产aac(6′)-Ⅰb、ant(2″)-Ⅰ、ant(3″)-Ⅰ和aphA1等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相关;发现磷酸转移酶aphA1新的变异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泛耐铜绿假单胞菌(PDRPA)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存在状况,探讨PDRPA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方法: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22株PDRPA对20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16S rRNA甲基化酶rmtB阳性1株(4.5%);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6′)-Ⅰb阳性4株(18.2%),ant(3″)-Ⅰ阳性12株(54.5%),ant(2″)-Ⅰ阳性8株(36.4%),其他基因均阴性。共18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论:PDRPA氨基糖苷类耐药为多重耐药机制,我院PDRPA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主要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分析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全面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方法 药敏试验为K-B法、基因检测采用PCR法对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进行了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测.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外,对其余药物的耐药率均>95.0%,共有aac(3)-Ⅰ、aac(6′)-Ⅰ b、ant(3″)-Ⅰ、aph(3′)-Ⅰ 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阳性率分别为75.0%、90.0%、95.0%、65.0%,并检出armA 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率为55.5%.结论 该组MDRAB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同时存在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产16S rRNA甲基化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临床分离株的亲缘性。方法在2007年11月~2008年2月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62株MDR-AB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含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喹诺酮类、利福平、四环素、氯霉素、磺胺类耐药基因,多种药物外排泵基因以及质粒、转座子、整合子遗传标记等68种基因,并以该68种基因为分子标记,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62株中TEM、ADC、OXA-23、gyrA突变、aac(3)-Ⅰ、aac(6′)-Ⅰb、ant(3″)-Ⅰ、aph(3′)-Ⅰ、aph(3′)-Ⅱb、tetB、mdf A、tehA、qacE△1-sul1、intⅠ1、tnpU和tnp513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2.2%、58.1%、80.6%、83.9%、12.9%、35.5%、35.5%、30.6%、3.2%、74.2%、100.0%、12.9%、58.1%、54.8%、54.8%和56.4%,聚类分析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有两个流行株,并已发生衍化。结论调查MDR-ABA多药耐药表型与基因检测状况相符,MDR-ABA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多基因聚类分析法是判断医院感染流行株的可靠方法,对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ABA)氨基糖苷类药物各种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探讨ABA多药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株分离自2010年1-12月岳阳市二人民医院患者临床分离的ABA,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npmAa、ac(3)-Ⅰa、ac(3)-Ⅱ、aac(6′)-Ⅱ、aac(6′)-Ⅰba、ac(6′)-Ⅰa、ant(3")-Ⅰ、ant(2")-Ⅰ等16SrRNA甲基化酶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 1株检出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15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其中aac(3)-Ⅰ为80%、ant(2")-Ⅰ为80%、aac(3)-Ⅱ为40%、aac(6′)-Ⅰb为1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相关。鲍曼不动杆菌存在新的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遗传学背景.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10年5月6所医院共47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1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 该组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可分为16种阳性检出模式,并发现两株菌携带aac(6′)-Ⅰ b基因新亚型[aac(6′)-Ⅰ b-hz,美国GenBank登录号:JF901756];其他16种基因未检出.结论 携带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是该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在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aac(6′)-Ⅰ b新亚型[aac(6′)-Ⅰ′ b-hz]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中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和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MDRAB共3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1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5种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5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结果 30株MDRAB共检出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4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其他19种基因均未检出。结论 MDRAB耐多种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与细菌产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AdeABC外排泵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血液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携带情况,并分析整合子与其多药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2008年自血液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42株,仪器法鉴定,K-B法测定其药敏情况,简并引物PCR法扩增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对阳性PCR产物采用HinfⅠ内切酶作限制片段多态性(RFLP)分析进行整合子分类。结果4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抗菌药耐药率显示,有54.8%的菌株表现出对12种抗菌药物耐受,45.2%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Ⅰ类整合子,PCR-RFLP结果显示,均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血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检出率逐年上升;整合子与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表型和基因表型的分布及其关系。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高级专家系统判定2010年1-9月89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表型,并对其中15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的方法检测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 896株铜绿假单胞菌及15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表型模式均主要为表型模式RESISTANT(GEN、NET、AMI、TOB),阳性株分别为468、12株;15株多药耐药菌株全部检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6′)-Ⅰ、aac(6′)-Ⅱ、ant(2″)-Ⅰ、ant(3″)-Ⅰ分别为13、4、3、8株。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以单一耐药表型模式为主,推测该地区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导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BD Phoenix 100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纸片扩散法(K 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基因(IMP、VIM、OXA、GES)及外膜蛋白基因oprD2。结果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8.33%;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20%;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米诺环素等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差, 耐药率>60%,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全部耐药。检测到1株OXA 17阳性菌,阳性率2.78%;oprD2缺失率为38.89%;未检测到其余耐药基因。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除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外, 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膜蛋白OprD2缺失与碳青霉烯酶产生等机制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