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部CT在尘肺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04例接触粉尘工作的受检者,分别进行胸部CT及普通高千伏X线胸片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的准确率、肺区小阴影分布范围、小阴影总体密集度、尘肺病诊断结果。结果 X线胸片组优片率低于C 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 T片及X线胸片对尘肺病小阴影总体密集度的诊断经分析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23;CT片较X线胸片能更有效观察尘肺病小阴影的分布范围。结论 CT对于早期尘肺病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临床尘肺病的诊断和对患者肺功能的判别主要依赖于肺功能检查,可反映肺组织功能状态,且操作简单,受到患者及临床医师的推广;动脉血气分析可反映机体缺氧情况和程度,进一步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探讨尘肺病患者临床表现、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及其间关系,笔者将我县2家医院收入的尘肺病患者共126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临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尘肺病功能监测结果血气分析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医院收治的尘肺病患者120例,根据肺功能监测结果和血气分析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级。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分期患者的肺功能异常和血气异常情况,分析肺功能损伤及血气分析结果和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40岁的患者肺功能异常率及血气指标异常率均高于≤40岁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异常率、肺功能异常及症状情况,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尘肺病患者缺氧症状与肺功能监测结果及血气分析异常没有明显关联,可结合肺功能监测结果与血气分析结果,提高疾病诊断和分期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尘肺病患者肺功能情况的变化。方法选用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尘肺病患者108例进行肺功能的检测分析。结果随着尘肺期别的增加,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指标均逐渐降低;各期尘肺患者肺通气功能障碍类型以混合型为主(29.6%),其次为阻塞型(14.8%),单纯限制型较少(9.3%),各期尘肺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异常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尘肺病可引起患者肺功能损害,随着病程进展的加重,尘肺病患者的肺功能损害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比较常规胸片与螺旋CT在尘肺影像中的表现,提高影像检查对尘肺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尘肺的胸片与螺旋CT的影像表现.结果 螺旋CT检查的20例中,有15例出现散在的2~9 mm圆形小阴影,有4例出现>10 mm的大阴影,有1例出现混合阴影(既有大阴影,又有小阴影);有1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有14例显示胸膜病变,有8例分别患有新老肺结核灶,16例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或钙化.结论 螺旋CT能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和细微病变,可以弥补X线平片的许多不足.有利于尘肺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有利于尘肺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李庆猛  黄明宏 《淮海医药》2003,21(5):390-391
尘肺是严重危害粉尘作业人群身体健康的主要职业病。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阻止尘肺病的病情进展 ,患者多随时间推移而出现肺功能损害及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为了解蚌埠市尘肺病的患病现状 ,做好尘肺病的三级预防工作 ,我们对该市 4 0年来尘肺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为蚌埠市 196 3年~ 2 0 0 2年底确诊登记的尘肺病资料 ,内容包括职业史、诊断结果、诊断日期、晋期、合并症及死因等。所有病例均由安徽省尘肺诊断组依据国家诊断标准确定。1.2 方法 按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设计方案进行调查 ,数据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尘肺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尘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以个体化延续护理为观察组,分析个体化延续护理的价值所在,并对比两组的生存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较对照组的87.5%高,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护理后的肺功能各指标水平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尘肺病患实施个体化延续护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增强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肺尘埃沉着病(尘肺病)普查中应用平板探测器数字化X线摄影(DR)与16排螺旋CT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在尘肺病普查工作中推广应用16排螺旋CT技术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162名从事石刻15年及以上的受检者,同时进行DR及16排螺旋CT的胸部扫描,对两种扫描的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分布范围、尘肺病诊断期别和形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螺旋CT比DR更加客观准确地发现肺内病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排螺旋CT无论在尘肺病小阴影总体密集度判定,还是合并肺气肿、肺大疱、肺门淋巴结肿大及胸膜增厚的确定方面都优于D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尘肺病的诊断中,16排螺旋CT远高于DR的检出率,对尘肺病的早期诊断及并发症的客观、准确地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在尘肺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2月之间收治的68例尘肺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晓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与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与血气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尘肺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并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使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随着螺旋CT的发展和应用,CT不仅能够显示肺部的解剖结构,而且还能够测定肺功能状况,为肺功能的评估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目的 :通过CT肺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82例,进行CT检查,分别于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进行容积扫描。利用肺功能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肺功能的CT成像研究主要是通过肺容积、密度或象素指数的改变来反映肺组织的功能变化,揭示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信息,以期早期发现和早期监测呼吸疾病。CT肺功能的测定在慢阻肺的定量分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地区尘肺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情况,探讨治疗尘肺的新途径。方法通过2011年5月我院对已诊断的一期尘肺病180例进行体检,收集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肺功能、结核抗体、细胞免疫(CD4、CD8、CD4/CD8)、体液免疫(IgG、IgA、IgM、C3、C4)、胸片等,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尘肺发病率随着年龄、工龄的增长而增加,尘肺肺功能损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阻塞型,单纯限制型较少;与对照组测值相比,尘肺组CD4、CD4/CD8水平均异常下降,CD8水平异常上升;IgM、IgA、IgG、C3水平上升,C4水平上升或下降。结论除了肺部X线摄片检查外,建议把肺功能和免疫功能检测作为尘肺病诊断、分期及治疗效果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CT特征以及其与肺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行胸部CT诊断的慢阻肺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同期体检的健康者2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CT特征和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肺容积、肺气肿指数等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EV1%/FV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程度降低,患者肺气肿指数和肺气肿容积均呈递增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T测量不同程度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发现随着疾病进展,患者肺气肿程度会随着肺功能加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对尘肺病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肺功能治疗后明显好转,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布地奈德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方面疗效显著,可用于尘肺病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技术在急性胰腺炎(A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的25例AP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临床CT的表现,分析其腹部CT检查及平扫增强表现的差异,并观察CT在AP中的诊断效果.结果 25例AP患者,CT扫描诊断符合率100.0%;通过CT扫描,所有AP患者都获得了正确的诊断与满意的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痊愈19例(76.0%),有效5例(20.0%),无效1例(4.0%),总有效24例(96.0%).结论 CT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还能为有无并发症、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对AP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密度测定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首次就诊收治的68例CT肺密度及肺功能测定示肺气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42例CT肺密度及肺功能测定结果相对照。观察比较两组的CT肺密度测定结果与肺功能结果。结果本组68例肺气肿患者中,27例(39.7%)为间隔旁型肺气肿,18例(26.5%)为瘢痕旁型肺气肿,14例(20.6%)为全小叶型肺气肿,9例(13.2%)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CT扫描示患者双肺纹理多、乱,肺野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无壁密度减低区,有肺大泡,出现肺动脉主干增宽、肺血管纹理减少及小血管分支扭曲等。观察组吸气相双肺MLD与上肺、中肺、下肺ML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吸气相MLD(P〈0.05);观察组双肺吸-呼气相密度差值(VD)测定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肺气肿患者的螺旋CT双肺吸-呼气相密度差值(VD)与TLC、FEV1、FEV1/FV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RV/TLC呈显著负相关(P〈0.05)。患者CT双肺吸气相MLD与肺功能(PFT)指标无关(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肺密度测定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密切相关。明确肺气肿的CT表现对鉴别肺气肿的类型及肺气肿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期肺功能及胸部CT随访结果,为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1年1月3日至3月2日于邢台市第二医院救治并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患者出院后3~4个月的胸部CT结果67例,患者出院后3~4个月肺功能结果59例,根据在院时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佟湛  荣阳  王贺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72-73
目的:探讨急性脑实质出血的CT表现与影像追踪分析,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对160例急性脑实质出血患者,经CT平扫和增强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准确显示160例急性自发性脑实质出血的血肿位置、大小、破入脑室情况和积血量.结论:根据急性自发性脑实质出血的CT表现特点和血肿的演变规律,密切结合临床,尽早排空脑室出血,避免或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了诊断正确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王强 《中国医药指南》2014,(22):203-204
目的探讨煤矿尘肺病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对我科收住60例煤矿尘肺病患者例进行总结回顾分析。结果在60例煤矿尘肺病患者中采用综合化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改善作业环境,注重自我保护,患病率明显降低。结论运用医学新方法,积极对抗肺纤维化,大容量肺灌洗治疗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配合氧疗、雾化等手段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作业环境,采用新技术,也起到了积极预防尘肺病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肠梗阻的临床CT影像表现及诊断效果.方法 总结本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80例临床CT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T诊断肠梗阻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96%,准确性95%.结论 CT不但能显示有无肠梗阻,而且往往能显示梗阻的原因.并有助于鉴别炎性、血管性或肿瘤所致的小肠梗阻,对于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CT可以显示粘连狭窄所致的移行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IPF)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25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胸部X线、肺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等.结果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具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多数界于上述两种病变之间,X线和CT兼具二者特点,肺功能多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血气分析表现以低氧血症为主,部分合并二氧化碳潴留.结论 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具有其独特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其中临床症状及胸片是诊断的重要线索,HRCT对诊断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