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骨矢状面截骨术改善髌骨倾斜病理应力分布生物力学研究亓建洪黄煌渊陈世益钟慈声李鸿儒王信胜王仁成髌骨倾斜产生髌骨内外侧面软骨的病理应力,是髌骨软骨软化的病因之一[1]。自1978年以来,髌骨矢状面截骨术用于治疗髌骨倾斜引起的髌骨软骨软化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及其矢状截骨线对下颌骨近心骨段横向位移的改变,探讨手术设计和操作对面部轮廓的美学考虑。方法:20例行SSRO后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1周(T1)、术后1周(T2)和6月(T3)分别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对相关软硬组织变化进行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下颌升支上段间宽度改变不明显,升支外展角有所增大,1~3月内下颌角间距增加较明显(平均3.59mm),6~12月后恢复较大,总体上有一定增加(1.5lmm);且增加量与下颌骨矢状截骨线在冠状面上所成角度负相关,与下颌后退量无关。结论:SSRO后退术对近心骨段和髁突造成一定移位,面下宽度有所增加,不规则的矢状截骨线会加大这种改变。手术操作应尽可能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并可结合患者的审美要求和容貌特征进行面部轮廓的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4.
概述 :Obwegeser1 957年以英文发表的口内进路的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intraoral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 ,SSRO)是正颌外科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它为长期以来下颌后缩以及小下颌畸形的临床矫正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同时这一手术又可用来矫正下颌前突等。后来 ,Obwegeser的同事Dal Pont以及Hunsuck ,Epker等人又相继对这一手术方法提出改进。近年来 ,随着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SSRO的应用似乎更为普遍。如今 ,SSRO手术已成为矫正下颌前突、后缩等各类牙颌面畸形的标准术式 ,为大多数正颌外科医生所首选。SSRO适应证一、下颌前突畸形选择SSRO矫正下颌前突畸形 ,争论的焦点之一是SSRO容易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 ,特别是成人患者神经损伤后不易恢复 ,会存留持久性的下唇麻木。实际上 ,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的并发症是极罕见的 ,仅在个别的解剖变异的情况下 ,该神经血管束损伤无法估计和避免。绝大多数情况下 ,仔细的截骨和劈开可以避免该神经血管束的损伤。对于严重的下颌前突畸形 ,下颌需后退超过 1 0mm以上者 ,因颌后区的间隙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CTA影像测量颌内动脉及其分支下牙槽动脉的位置,避免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时损伤颌内动脉及下牙槽动脉。方法:随机选择60例(男38例,女22例)正常成年人(平均年龄31岁)的颌面部CTA扫描图像,应用ADW4.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颌内动脉、下牙槽动脉及下颌小舌的三维位置关系。结果:通过测量显示下牙槽动脉起始处距下颌小舌的距离为颌内动脉距下颌小舌的最近距离,该空间距离的平均值为14.83mm。颌内动脉在正中矢状面的投影离下颌平面的最小距离为11.91mm,下颌小舌在正中矢状面的投影离下颌平面的平均距离为2.62mm。结论:①在距下颌小舌12~14mm内剥离下颌骨内侧面软组织,可以降低损伤颌内动脉的可能;②行水平骨劈开时,器械距颌平面的高度至少控制在11mm内,避免直接损伤颌内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CTA影像测量颌内动脉及其分支下牙槽动脉的位置,避免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 eotomy,BSSRO)时损伤颌内动脉及下牙槽动脉。方法:随机选择60例(男38例,女22例)正常成年人(平均年龄31岁)的颌面部CTA扫描图像,应用ADW4.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颌内动脉、下牙槽动脉及下颌小舌的三维位置关系。结果:通过测量显示下牙槽动脉起始处距下颌小舌的距离为颌内动脉距下颌小舌的最近距离,该空间距离的平均值为14.83mm。颌内动脉在正中矢状面的投影离下颌平面的最小距离为11.91mm,下颌小舌在正中矢状面的投影离下颌平面的平均距离为2.62mm。结论:①在距下颌小舌12~14mm内剥离下颌骨内侧面软组织,可以降低损伤颌内动脉的可能;②行水平骨劈开时,器械距颌平面的高度至少控制在11mm内,避免直接损伤颌内动脉。  相似文献   

7.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主要探讨BSSRO后退下颌骨术后骨的稳定性,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46例单纯下颌前突患者,不包括存在偏颌畸形的病例。所有患者于手术前一周(T1)、术后一周(T2)、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3)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硬组织的相对位移。结果:BSSRO后退下颌骨后,使得硬组织Li点平均后退了6.5mm,B点平均后退了7.3mm,Pg点是8.5mm,Me点为9.1mm。各标志点的平均复发率为:Li点复发率为23.1%、B点复发率为24.7%、Pg点复发率为25.9%、Me点复发率为26.4%。结论:影响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复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受髁状突的影响使得下颌骨在向前复发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的水平复发,而是水平逆时针旋转复发。复发可能与后退量存在相关关系,但需要超过一定的后退量。  相似文献   

8.
经内踝截骨入路可吸收材料固定治疗距骨矢状面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自 1995~ 1999年治疗距骨矢状面骨折 3例 ,均采用内踝截骨入路切开复位 ,可吸收生物材料固定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 3例 ,男 2例 ,女 1例 ;左侧 1例 ,右侧 2例 ;年龄最大41岁 ,最小 30岁 ;均为在车祸中受伤。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 ,病人取仰卧位 ,气囊止血带止血。采用内踝入路 ,切口起自舟骨结节上方 ,向后弧形绕过内踝尖并止于其后上方 ,连深筋膜向上翻开皮瓣 ,显露内踝 ,将内踝于胫距关节面水平凿下 ,连同关节囊和韧带向下翻开进入关节腔。将踝关节外翻充分暴露距骨 ,清理骨折断面 ,解剖复位。采用芬兰生产的“BIOFIX”可…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前突畸形是最常见的牙颌畸形之一,早在1778年Hunter曾给下颌前突畸形下了这样的定义:下颌骨过分的向前突出以致造成前牙反(牙合),闭口不便以及容貌的破坏。下颌前突畸形常伴有牙颌关系的错乱,前牙反牙合或伴开(牙合),后牙呈安氏Ⅲ类错(牙合)关系,颜面下1/3的突出是其显著特征,约占各类牙颌面畸形者的35%.  相似文献   

10.
胫骨高位截骨术后髌骨低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后髌骨低位与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改变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预防和控制髌骨低位的措施。方法41例(48膝)膝关节内侧间隙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0例(33膝),女11例(15膝);年龄45~56岁,平均52岁。所有病例均行胫骨外侧高位楔形截骨术。根据术前测量的截骨角度(内翻角+正常外翻角+过度矫形3°~5°),在槽刀和导向器等辅助下切除楔形骨块,用改良Giebel槽式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后不需外固定。测量48膝行胫骨高位截骨术患者术前及术后X线片的Insall-Salvati比值、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胫骨结节高度、患肢解剖轴线角度,并用χ2检验和直线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时假定术后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减小≥5°以及髌骨高度下降≥10%具有临床意义。结果术后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比术前平均减小6.14°,Insall-Salvati比值术前、术后相对变化率为10.6%,胫骨结节高度比术前平均下降3.13mm。64.6%的病例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减小≥5°。按Insall-Salvati比值结果,56.2%的病例髌骨高度相对下降率≥10%。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的减小与髌骨高度的相对下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结论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的减小与髌骨低位具有相关性,提示在施行胫骨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OWHTO)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术中矢状面楔形撑开对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山东省中医院运动损伤骨科接受OWHTO治疗的63例KOA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31例,其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50~65岁,平均(56.29±3.49)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6.48±1.77)kg/m2;按照上下1/2~2/3的近似比例在矢状面楔形撑开截骨间隙。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9~59岁,平均(55.66±2.66)岁;BMI(27.13±2.39)kg/m2;常规撑开间隙。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 scale, 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  相似文献   

12.
改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olytis,AS)患者后凸畸形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脊柱截骨矫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如何设计截骨矫形的角度。近年来,骨盆参数的变化对脊柱畸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1、2],因此,骨盆参数的改善也是AS患者脊柱截骨矫形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口内入路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敏  滕利  归来  庄洪兴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1383-1385,I0007
目的:探讨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SRO)和经典SSRO何种术式是矫治下颌前突的更为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改良SSRO或经典SSRO矫正真性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采用改良术式矫正43例,经典术式矫正52例。结果:经典术式组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麻木9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严重出血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术后复发3例。改良术式组术后感觉障碍2例,术后复发1例,无颌骨意外骨折、严重出血、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月~7年,所有患者术后面型及咬合关系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改良术式具有经典术式无法比拟的优点: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风险小;增加了下颌体的后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因而是下颌前突尤其是严重前突和伴有偏颌畸形患者升支矢状劈开旋转、后退的首选术式,配合正规及时的术前、术后口腔正畸治疗,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软硬组织移位比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术后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单纯BSSRO水平后退下颌的患者33例,于手术前一周(T1)、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2)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并加以相关分析。结果:软组织Li点和Mes点上的移位比例关系与国外文献报告显著不同,各软组织标志点与硬组织B点和Pg点之间的相关性最强。结论:BSSRO术后软硬组织移位比例关系在下唇及颏部与国外结果相差较大,存在人种差异。进行软组织侧貌预测时不能照搬别人的结果,要根据人种及侧面外形的不同来分析。另外,在临床进行软组织侧貌预测时,以B点及Pg点的位移改变来分析相应的软组织标志点的变化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和经典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矫治下颌前突方面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月,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真性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男34例,女61例。年龄15~44岁,平均21.3岁。单纯下颌前突53例,下颌前突合并偏颌28例,上颌后缩11例,大舌2例,双侧颧骨突出1例。X线头影测量: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ella-nasion-Apoint,SNA)80~83°,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ella-nasion-Bpoint,SNB)80~84°,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point-nasion-Bpoint,ANB)-3~1°。采用改良术式43例,经典术式52例。结果患者术后面型及咬关系均得到明显改善。经典术式组患者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区感觉障碍9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严重出血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畸形轻度复发3例。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下唇区感觉障碍2例,畸形轻度复发1例,无颌骨意外骨折、严重出血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7年,复查X线并进行头影测量:SNA角81~83°,SNB角78~81°,ANB角1~4°。结论改良术式是下颌前突尤其是严重前突和伴有偏颌患者升支矢状劈开旋转、后退比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式,而对轻度至中度下颌前突患者则既可应用改良术式也可应用经典术式。  相似文献   

16.
口内进路的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Intraoralsagittalsplitrammusosteotomy ,以下简称SSRO) ,首先由obwegeser 195 7年报道 ,195 9年又经Dalpont改进延长了矢状骨切口 ,增加了骨接触面积。由于SSRO适应证广泛 ,且并发症较少 ,因而它成为正颌外科应用最多的术式之一。 1988~ 1998年我科采用SSRO术式矫治各类颌骨畸形 78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临床资料1.1988~ 1998年我院颌面外科采用SSRO术式矫治 78例( 13 6侧 )牙颌面畸形患者 ,其中男 3 2例 ,女 46例 ,平均…  相似文献   

17.
下颌骨升枝矢状劈开截骨术在矫治下颌骨畸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30例下颌骨畸形患者,采用SSRO术式矫正畸形。根据头影测量分析,头影测量预测分析,以及模型研究的结果设计手术方案。治疗后,全部病例面形及咬合功能均明显改善,无骨不连接及畸形复发病例。有4例出现并发症,均经治疗好转,文中详细介绍了手术设计及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5年1月于我院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的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区感觉障碍11例,严重出血1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畸形轻度复发4例。结论:下齿槽神经损伤、出血、骨折、感染和复发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可能危及生命。必须根据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或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227-1231
[目的]脊柱侧弯是一种脊柱三维畸形,严重的侧弯往往需要手术矫正。目前已证实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对于优化手术策略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总体上对这些参数进行分类,便于理解和分析,同时找出目前研究的趋势和进展。[方法]通过检索CNKI、Pub Med和ELSEVIER数据库,总结近几年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比和分析相关参数。[结果]主要将矢状面平衡参数分为了6个部分:常用的矢状面整体平衡参数;特殊的矢状面整体平衡参数;常用的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特殊的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常用的骨盆参数;特殊的骨盆参数。[结论](1)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测量方法正逐渐由距离测量向角度和面积测量的变化;(2)多个参数与SVA关系密切;(3)脊柱外科手术计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矢状面平衡参数。尽管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大多数参数缺乏高质量的证据支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跟骨矢状面上跟骨骨折线分布规律与跟骨骨折块的特点,为提出跟骨矢状面分区理论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4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跟骨侧位X线片和跟骨CT片,使用Photoshop软件将每张X线片的主要骨折线描绘于正常跟骨侧位X线片上。每个患者的骨折线建立1个图层,然后进行图层合并,以整体观察跟骨骨折线在跟骨矢状面的分布规律,根据分布规律绘制跟骨矢状面分区图。观察跟骨矢状面上主要骨折块及其移位方向,总结矢状面各区骨折块的移位规律。结果 140例患者中男78例,女62例,平均年龄(42.0±0.6)岁(18~75岁),骨折侧别为左侧63例,右侧77例。106例出现第一骨折线,产生前结节骨折块;55例出现关节面下骨折线,产生半月形关节面骨折块;79例出现舌形骨折线,产生舌形骨折块;49例出现后结节纵向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主要骨折块;8例出现后结节上方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上方骨折块;71例出现后结节下方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下方骨折块。将这些常见骨折线绘制于跟骨矢状面,可将跟骨矢状面分成5个区:前结节区(A区)、关节面区(S区)、压缩区(C区)、后结节上区(PS区)、后结节下区(PI区)。A区、PS区、PI区的骨折块常发生向上移位,S区的骨折块常发生向下移位。C区的外侧壁常发生向外侧崩裂,其深层在复位后常形成空洞。结论跟骨骨折线在跟骨矢状面上存在一定分布规律,根据常见骨折线位置可将跟骨矢状面进行分区,各区骨折块存在一定移位规律。跟骨矢状面分区可能有助于术者理解跟骨骨折创伤机制,选择手术切口、复位方法和固定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