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传统的CT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随访中难以普及,寻找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就成了影像科医生非常关心的课题。 目的:通过在不控制心率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支架评估的对比,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53例患者共75枚支架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等各项指标。 结果与结论:①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楚显示全部支架,96%(72/75)支架图像达到良好以上。②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支架内再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分别对心率< 70次/min和≥70次/min的患者支架再狭窄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 05 )。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直径< 3.0 mm支架再狭窄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低于≥3.0 mm的支架再狭窄(P < 0. 05 )。结果说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不受心率的影响,可作为大直径支架通畅情况的评估方式及小直径支架的初步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 年5月至2009年10月行双源CT检查的638例冠状动脉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结果 638例中,左优势型占2.8%(18例),右优势型占89.0%(568例),均衡型占8.2%(52例)。冠状动脉变异占9.4%(60 例),其中,心肌桥32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3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8例,副冠状动脉8例,左主干缺如3例,单一冠状动脉2例,左回旋支冠状动脉瘤1例,无冠窦左房瘘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1例。 结论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早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背景: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目前已成为评价冠脉支架置入后的检查重要手段,但患者需要接受较大的X射线剂量。 目的:评价低剂量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对4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患者进行前门控CT冠状动脉扫描,共置入支架63枚,观察支架及非支架血管的通畅性,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金标准进行对比;并随机抽取应用后门控法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的50例患者,以作辐射剂量对比。 结果与结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前门控组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诊断支架内通畅性正确率为96.8%,非支架血管通畅性正确率为96.5%。前门控组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后门控组(P < 0.01)。提示低剂量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在心率(律)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效果评价和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9月本院心内科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检查方法检查结果,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检出结果效能,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检查的一致性.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确诊冠心病75例,发现126支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左主干10支,前降支68支,回旋支28支,右冠状动脉20支;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确诊冠心病71例,发现110支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左主干8支,前降支60支,回旋支23支,右冠状动脉19支.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相符病变血管109支,且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软斑块56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3.71%、86.51%、99.37%.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中、重度冠脉狭窄的显示一致性较高(K值=0.877,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确切,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对30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CTA)。结果305行CTA的患者中发现141(46%)例心肌桥,共218段,多位于前降支中段115(52.8%)段,其次为回旋支远段35段(16.1%)。结论128层螺旋CTA可以显示MB的部位、长度、厚度及MCA管腔和管壁情况,是一种有效的诊断MB-MCA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C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7例经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MPR、VR、MIP及CPR图像,其中31例患者的图像与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进行对照。结果: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357例冠状动脉畸形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包括冠状动脉高位起源15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13例,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7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本组冠状动脉走行异常均表现为心肌桥(MB),其发现MB319例326处;冠状动脉终止异常中冠状动脉瘘1例。其中31例于DSCT冠脉造影后行CAG检查,DSCT冠脉成像检出27例29处MB者CAG仅检出21例22处,但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1例冠状动脉瘘行CAG全部检出。结论:DSCT冠脉成像能清晰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畸形,为术前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亦可作为随诊复查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评价双源CT增强扫描定性和定量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准确性。 方法 采用双源CT对离体冠状动脉进行0.6 mm层厚横断面增强扫描,将CT值>130 HU的斑块定性为钙化斑块,依据钙化斑块在管壁横断面上的弧度将其分为3型:轻度钙化、中度钙化和重度钙化。计算钙化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并与病理分型和所测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对比。 结果 病理切片发现钙化斑块69个,DSCT发现57个,双源CT检测轻度、中度和重度钙化斑块的敏感性分别为88.3%、100%和100%。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双源CT高估了轻度、中度和重度钙化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别相差(3.2±2.0)%、(4.9±4.7)%和(14.7±8.2)%,P<0.05。 结论 双源CT增强扫描能够检测定性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钙化;与病理对比,双源CT高估了钙化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双源CT(DSCT)形态学特征,以提高对MB-MCA临床诊断价值的认识。 方法 分析3709例冠状动脉CTA病人,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16段分段法对检出的MB-MCA进行准确定位,对其长度、深度、收缩期管腔压缩程度及其伴随的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3709例病人中发现MB-MCA 638例,检出率约17.20%,共检出654支 MB-MCA,其中426支位于7段(S7)、 72支位于8段(S8)、56支位于6段(S6),其余分别分布于2段(S2)、3段(S3)、4段(S4)、9段(S9)、11段(S11)、 12段(S12)、13段(S13)及16段(S16);MB-MCA平均长度为(20.52±9.84)mm,平均深度为(1.27±0.93)mm;收缩期时MCA管腔呈现不同程度的狭窄,但重度狭窄罕见;92例MB-MCA患者在MCA前存在粥样硬化斑块。 结论 DSCT不仅可直接显示 MB-MCA的解剖形态,还可动态评价其在整个心动周期的变化,为MB-MCA临床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MB)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1274例患者均行16层CTA扫描,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组,进行陪重组,观察有无MB,测量MB的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结果 共发现129例139段MB,平均长度及厚度分别为1.25~4.76mm,0.5~3.4mm.发生于前降支中远段113例(81.3%).结论 16层CTA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和心肌的解剖关系,是诊断心机桥的重要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0年03月间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并发现解剖存在变异者38例,发生率约1.25%,其中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龄11-75岁.利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后处理方法包括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量化评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102例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0例,女42例,平均年龄(57.8±9.4)岁,平均心率(62.8±10.2)次/min。心率〈60次/min(n=40)为I组,60~70次/min(n=35)为Ⅱ组,〉70次/min(n=27)为Ⅲ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10%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建冠状动脉图像,用横断面、曲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冠状动脉显示率评估。用曲面重建方法测量冠状动脉各分支长度及近段和远段对比噪声比。结果①冠状动脉各分支平均显示长度:左主干(10.9±3.0)mm,左前降支(130.3±29.7)mm,左回旋支(82.8±19.8)mm,右冠状动脉(150.5±27.5)mm;②Ⅰ组60%和70%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Ⅱ组60%时相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Ⅲ组RCA较优的时相为40%,LM、LAD、LCX较优时相为60%。③所有冠状动脉分支平均对比噪声比10.9±3.2。结论16层螺旋CT有较好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率和时相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心肌桥的诊断与比较。方法运用MSCT和冠状动脉造影对63例患者进行比较,经CT室及CAG医师判断心肌桥(MB)情况,并对MB进行血管形态学分析,判断两种方法对MB判断的差异与不同。结果双盲法MSCT发现MB23例25处(占36.5%),CAG发现MB9例11处(占14.3%),MSCT对冠状动脉节段迂曲、成角处有一定优势,两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SCT比CAG较容易发现MB,尤其在冠状动脉节段迂曲、成角处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评估心肌桥及伴发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256层螺旋CT检查并于30 d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01例患者相关资料。统计多层螺旋CT和CAG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及检出心肌桥的位置分布;并测量心肌桥的长度,CT血管成像评估载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冠脉分支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结果 256层螺旋CT检出16例患者共18段心肌桥,检出率为15.84%,其中最常见的心肌桥部位是前降支中段心肌桥为16段,出现率为88.89%(16/18)。CAG仅检出4例患者共4段心肌桥,检出率为3.96%。256层螺旋CT测量心肌桥的平均长度为(27.20±16.30)mm,CAG证实的CTA评价的载MB-MCA血管节段狭窄程度≥50%有5段(27.78%),CAG证实的CTA评价的载MB-MCA血管节段近段狭窄程度≥50%有6段(33.33%)。结论 256层螺旋CT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G;更清晰显示心肌桥形态结构,并可观察伴发血管的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4.
卜令同  吴桥  刘奇 《解剖与临床》2009,14(5):344-346
目的:探讨吸烟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冠脉造影的157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吸烟组81例,不吸烟组76例)的临床特点,按照吸烟与否分组比较其冠脉病变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性别比例、高血压患病率、高血脂患病率及饮酒率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年龄较不吸烟组年龄小(P〈0.05);与不吸烟组相比,吸烟组单支病变明显减少,三支病变明显增多(P〈0.05),Gensini积分明显增大(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吸烟导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和病变程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脑动脉瘤血管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患者全部进行了脑动脉CTA和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估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脑动脉CTA49例共有50个动脉瘤,而DSA检查51例发现52个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96.08%,准确性96.5%,阴性预测值75%。结论: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诊断动脉瘤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可以作为脑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方法,但仍有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DS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脑上动脉的320排CT血管造影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50例行脑血管CT血管造影检查者的CT图像,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观察小脑上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50例患者.共显示125支小脑上动脉,其中93.6%起自基底动脉,其中测得的SCA重复变异率左侧8.8%,右侧10.4%,双侧重复变异率0.8%。小脑上动脉走行中在小脑上面的分支多为3-4支,分布到中脑和脑桥背面的分支多为2-3支。本组测得小脑上动脉的直径平均为(1.35±0.36)mm,与三叉神经接触的32支,占25.6%。结论:320排CT血管造影能够显示小脑上动脉的起始、管径、走行等形态学特征,为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小脑上动脉异常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