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3.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的过程中,血浆中诸成分的免疫活性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含有1μmol/L亚甲蓝的血浆置医用血浆病毒灭活柜中,经光照强度为3.8万Lux的可见光照射30min。结果:经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大部分在20%以下,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稍有减少。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应用紫外辐射技术灭活血液成分中病原体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均  蒋岩  潘纲 《传染病信息》2005,18(1):18-19
确保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一直是世界各国最关心的重大问题。同时,随着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使经血传播病原体的风险得到极大的降低,特别是应用紫外辐射技术灭活血液成分中病原体技术的开展,更进一步降低了经血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新疆地区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欣成  张希成 《肝脏》1999,4(3):185-186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对肝炎病毒的认识更加深刻。除甲~戊型肝炎和已知的其它致病因素外,仍有10%~20%的因输血或散发性肝炎不能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检出其病毒标志。1997年Nishizawa等报告了一种新发现的,与人类肝炎相关的DNA病毒TTV。为了解新疆地区TTV感染情况,我们用日本学者报道的TTV核苷酸序列设计了两对引物,检测了新疆地区的128例各种肝炎患者和41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证实新疆地区存在TTV感染的流行,现将检测结果和部分TTV阳性核苷酸测序结果总结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来源本…  相似文献   

6.
输血与疟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输血传播病毒(TTV)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人们对庚型肝炎病毒(HGV/GBC-C)研究表明[1],HGV虽然能够造成人类感染,但可能不是原因不明非甲-非戊型肝炎的主要病原[2,3]。人们发现即便是用最敏感、最特异的检测方法仍有10%~20%的输血后和/或散发性肝炎患者不能检测出上述病毒标志[4,5]。这说明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人类致肝炎病毒存在,驱使人们寻找新的肝炎病毒。1997年12月Nishi zawa等[6]应用问世不久的代表性差异(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技术,首次从1例不明原因的输血…  相似文献   

8.
SEN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群中,输血是其重要传播途径之一,目前发现该病毒与非甲~戊型肝炎有较强相关性,但尚无足够证据表明SEN病毒就是非甲-非戊型肝炎的病原体。此文就SEN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实验室检测、流行概况及传播、肝损害、输血后非甲-非戊型肝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输血传播病毒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连杰  赵西平 《肝脏》1999,4(1):49-51
自从1989年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后,人们认识到至少有5种嗜肝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原因: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AV)。除了这些肝炎病毒外,还有一些非嗜肝病毒,例如巨细胞病毒(CMV),或Epstein-Bars病毒(EBV)和其它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例如酒精、药物、代谢性疾病以及免疫性和原发性胆道疾病等。HCV感染是输血后肝炎和不明原因散发性肝炎的主要病因,虽然已有多种敏感的检测方法,但是临床上…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集我院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的基线资料,异体组(45例,异体血回输),回收组(45例,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比两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及不良反应。结果 回收组输血后1 d、5 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表达低于异体组,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异体组(P<0.05);输血后1 d,异体组高切全血黏度(HSBV)、低切全血黏度(LSBV)、全血黏度及血细胞比容均下降(P<0.05),回收组HSBV、LSBV、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全血黏度及血细胞比容下降(P>0.05);回收组总发生率低于异体组(P<0.05)。结论 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影响均较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宜昌地区亚甲蓝/光照法病毒灭活血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抽取30袋新鲜冰冻血浆,检测其亚甲蓝病毒灭活前、后的总蛋白、凝血因子Ⅷ、APTT、PT、Fbg、亚甲蓝残留量;临床随机抽取400例输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的受血者,观察输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前后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理指标。结果:未经亚甲蓝病毒灭活的新鲜冰冻血浆其总蛋白含量为(59.72±2.13)g/L、凝血因子Ⅷ(0.981 1±0.275 3)IU/ml、Fbg(2.64±0.52)g/L、APTT(13.20±0.19)s、PT(34.80±1.98)s;经亚甲蓝病毒灭活后其总蛋白含量为(57.02±3.13)g/L,回收率为95.5%、凝血因子Ⅷ(0.707 4±0.187 7)IU/ml,回收率为72.11%、Fbg(1.97±0.63)g/L,回收率为74.6%、APTT(17.3±0.27)s、PT(37.4±3.12)s、亚甲蓝残留量(0.162 7±0.102 6)mol/L;患者输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前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宜昌地区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MB/光化学病毒灭活对血浆内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2例无偿献血者捐献血浆进行亚甲蓝(MB)/光化学病毒灭活,灭活前、加入MB进行光照灭活后和过滤MB后分别检测FⅦ因子和FⅨ因子活性。发现经MB/光化学法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后,血浆中的FⅦ因子水平下降,但活性水平仍〉75%,FⅨ因子活性无明显变化。可见MB/光化学病毒灭活工艺对血浆内FⅧ、FⅨ因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HD)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延长了许多尿毒症患者的生命。但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接受治疗时频繁的体外循环和反复穿刺,经常输血或接触血液制品,透析器、管道的反复使用,以及其它医源性因素,血液透析患者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特别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严重影响了透析患者的长期存活和生活质量,加强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1997年日本学者Nishizawa等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从输血后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出一种甲~庚型病毒之外的与转氨酶异常相关的新病毒,并命名为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在发现TTV以后的2年多的时间里,对其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加强血液质量管理,强化血液安全,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血液安全督导检查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2009〔123〕号)要求,湖北省卫生厅决定开展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血液安全”督导检查工作。2009年8月荆州市卫生局组织两个督导组以卫生部发布的《县级医院输血科(血库)督导检查表》和《县级血库人员应知应会一百问》为标准,采取实地查看、现场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县级医院输血科和血液安全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摸索病毒灭活条件,用于制备安全和有效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灭活抗原。方法鸡胚分离法分离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应用甲醛和戊二醛两种灭活剂对分离物进行灭活。用鸡胚培养法进行病毒增殖试验,以确定灭活效果,同时测定灭活病毒的血凝效价。结果应用鸡胚分离法,并用电子显微镜及RT-PCR鉴定,确认从福建省人感染病例中分离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应用甲醛和戊二醛对病毒进行灭活时,在1‰~5‰终浓度、4℃作用24h的条件下,两者均能完全灭活病毒;灭活病毒的血凝效价随着灭活剂的浓度增高而逐渐下降;灭活病毒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其血凝活性逐步下降;应用甲醛灭活后的病毒抗原,其血凝效价可维持更长时间。结论首次分离成功福建省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毒。应用1‰终浓度的甲醛可使高滴度的病毒完全灭活,并保持较好的血凝活性,适用于大量制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灭活抗原。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输血观念不断更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区(以下简称巴州)成分输血比例也日益增长,由2000年成分输血率7.2%提高到2005年成分输血率80%.在节约血液资源的同时,提高了疗效,降低了输血反应和输血后疾病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输血传播病毒的基因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及肝功能受损情况,并分析TTV(广州株)开放阅读框(ORF)1区基因序列特征.方法对58例高直接胆红素(5例肝病综合征)、92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和85例正常新生儿,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外周血TTVDNA扩增、电泳及序列分析,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高直接胆红素患儿中,7例外周血检测出TTV DNA(阳性率为12.1%),其中3例肝病综合征患儿TTV DNA阳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和正常新生儿中,分别检出1例TTV DNA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1%和1.2%).高直接胆红素(包括肝病综合征)患儿的TT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高间接胆红素患儿和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V广州株与日本株N22比较,同源性达87.1%~97.8%,但存在着点突变.结论TTV感染可能是本组引起新生儿直接胆红素升高的原因之一,TTV广州株与日本株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20.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珍 《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1):782-784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李明珍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成分输血逐渐发展起来,90年代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时代,是当代输血疗法的重大发展,是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今先进国家成分输血的比例已超过90%。成分输血是将人血液中各有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