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对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效果。方法3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用0.75%罗哌卡因10mL加生理盐水10mL配成0.375%的浓度在C4一点法行双侧颈浅、一侧颈深丛阻滞。用盐酸艾司洛尔注射0.5-1mg/kg缓慢静脉注射。记录用药前、用药后1、5、10、30min的HR、SBP及心率一收缩压乘积(RPP)。结果艾司洛尔进入循环后心率逐渐减慢。注射毕1min后即显著下降(P〈0.01),心率收缩压乘积(RPP)亦显著下降(P〈0.01)。结论艾司洛尔能有效地治疗颈丛阻滞引起的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和高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是治疗甲状腺手术颈丛麻醉期心血管副反应安全有效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艾司洛尔及舒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甲状腺腺瘤手术病例80例,颈丛阻滞药液为1%利多卡因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总量30ml。随机分为A、B、C、D4组,A组在颈丛阻滞药液中加入艾司洛尔1mg/kg;B组加舒芬太尼0.2μg/kg;C组加艾司洛尔1mg/kg、舒芬太尼0.2μg,/kg;D组(对照组)不加药物。观察阻滞后5、15、30min时血压(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并行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颈丛阻滞后15—30min,与颈丛阻滞前比较,A、B、D组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增高(P〈0.05),C组的血压和心率相对平稳,无明显变化(P〉0.05),B、C组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A、D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艾司洛尔及舒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满意度高,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艾司洛尔预防颈丛神经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预注艾司洛尔对颈丛神经阻滞时由于迷走神经被阻滞所出现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循环副作用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艾司洛尔组静脉注入艾司洛尔0.5mg/kg加10ml生理盐水,1min后,用1%利多卡因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以C4一针法行单侧颈浅加单侧颈深丛阻滞。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10ml行颈丛阻滞。以1%利多卡因及0.25%布比卡因混合液(不含肾上腺素),行双侧C4深丛阻滞及颈浅丛阻滞。结果艾司洛尔组颈丛阻滞后收缩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司洛尔作为一种超短效的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可以安全地使用于颈丛阻滞中,使循环动力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司洛尔为一超短效β受体阻滞药。为观察其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副反应的效果 ,选择 40例 ASA ~ 级行颈丛阻滞的甲状腺类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 ,每组 2 0例。麻醉药液为 1 %利多卡因加 0 .2 5 %布比卡因 ,总量 3 0 ml。实验组在局麻药液中加入艾司洛尔 0 .6 mg/kg。两组均以 C4 一针法行双颈浅、单侧颈深丛阻滞。记录阻滞前 ,阻滞后 5、1 0、1 5、2 0、3 0 min的 SBP、DBP、HR。结果显示 ,对照组在阻滞后各时段血压 ,心率与阻滞前比较均较实验组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组在阻滞后各时段血压心率虽较阻滞前有所升高 ,但幅度轻微 ,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副反应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盐酸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行颈丛阻滞的甲状腺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在局麻药中加入1mg/kg艾司洛尔,记录阻滞前、阻滞后5,10,15,20,30分钟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结果:对照组在阻滞后各时段血压,心率与阻滞前比较均较实验组明显升高,差别有显著性。而实验组在阻滞后各时段血压,心率虽较阻滞前有所升高,但幅度轻微,差别无显著性。结论:艾司洛尔能有效预防颈丛阻滞所产生的心血管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两种不同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比较其麻醉效果及对循环的影响。方法:50例ASAⅠ-Ⅱ级择期甲状腺腺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采用C3深丛阻滞(相当于C3横突处一点)及浅丛阻滞法(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Ⅱ组用C3、C4深丛阻滞法(相当于C3、C4横突处各一点)及浅丛阻滞法。均以20ml注射器及v号3.5cm针头进行须深丛和颈浅丛神经阻滞。颈深丛阻滞注入1.14%利多卡因与0.14%丁哌卡因混合液,单测一点4~6ml,两点即8-12ml,双侧一点8~12ml,两点即16~24ml(均不加肾上腺素)。颈浅丛阻滞用1.33%利多卡因及0.25%布比卡因,单侧10ml,双侧20ml。观察两组阻滞前后BP和HR变化情况。结论:两组阻滞麻醉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两种阻滞方法对循环的影响却不同,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阻滞后5~30minBP升高平均值和HR增加方面看Ⅰ组对循环影响较轻,Ⅱ组则较大。C3主要支配颈部区域,浅丛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对甲状腺腺瘤手术来说,二者配合应用,麻醉效果满意,用药量小,对迷走神经阻滞较轻,对循环系统影响相对轻,副作用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艾司洛尔防治颈丛神经阻滞引起的循环副反应。方法:选取单侧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颈丛阻滞后即给予艾司洛尔,对照组为常规颈丛阻滞。结果:试验组颈丛神经阻滞后循环副反应明显比对照组轻。结论:应用艾司洛尔能明显降低颈丛神经阻滞循环副反应,使循环动力学更趋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艾司洛尔、乌拉地尔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择期行甲状腺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15例.在颈丛阻滞完成后立即给予药物静脉注射:A组乌拉地尔0.5 mg/kg,B组艾司洛尔1 mg/kg,C组乌拉地尔0.3 mg/kg和艾司洛尔0.5 mg/kg,D组生理盐水2 ml.分别记录颈丛阻滞前、阻滞后即时,5,10,20,30 min的SBP,DBP,HR,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总有效率:A组93.33%,B组86.67%,C组100%,D组93.33%,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颈丛阻滞前后比较,A组颈丛阻滞后5,10 min的SBP,DBP较D组明显下降(P<0.05),B组颈丛阻滞后5,10 min的HR较D组明显下降(P<0.05),较A组亦明显下降(P<0.05),C组颈丛阻滞后5,10 min的SBP,DBP,HR均较D组明显下降(P<0.05);D组颈丛阻滞后在各时点SBP,DBP,HR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在RPP方面,B,C两组在颈丛阻滞后5 min、10 min均较A组和D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使用艾司洛尔1 mg/kg或艾司洛尔0.5 mg/kg和乌拉地尔0.3 mg/kg混合,可以有效的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两种不同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比较其麻醉效果及对循环的影响。方法:50例ASAⅠ-Ⅱ级择期甲状腺腺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采用C3深丛阻滞(相当于C3,横突处一点)及浅丛阻滞法(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Ⅱ组用G3、C4深丛阻滞法(相当于C3、C4横突处各一点)及浅丛阻滞法。均以20m1注射嚣及7号3.5cm针头进行颈深丛和颈浅丛神经阻滞。颈深丛阻滞注入1.14%利多卡圆与0.14%丁哌卡因混合液.单测一点4-6ml,两点即8~12ml,双侧一点8-12ml,两点即16-24ml(均不加肾上腺素)。颈浅丛阻滞用133%利多卡因及0.25%布比卡因,单侧10m1,双侧20m1。观察两组阻滞前后BP和HR变化情况。结论:两组阻滞麻醉效果没有显性差异,但是两种阻滞方法对循环的影响却不同,有显性差异(P<0.05)。从阻滞后5-30minBP升高平均值和HR增加方面看Ⅰ组时循环影响较轻,Ⅱ组则较大。C3主要支配颈部区域,浅丛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对甲状腺腺瘤手术来说,二配合应用,麻醉效果满意,用药量小,对迷走神经阻滞较轻.对循环系统影响相对轻,副作用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和利多卡因配伍对颈丛阻滞心血管应激反应是否有预防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甲状腺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10例。所有患者均以第4颈椎-针法阻滞,阻滞液为Ⅰ组0.25%罗哌卡因30ml,Ⅱ组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Ⅲ组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乌拉地尔0.4~0.5mg/kg混合液30ml。三组患者均常规鼻导管吸氧,切皮前静脉注射哌替啶50mg和氟哌利多2.5mg。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SpO,)、血压,并在各时点抽血查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含量。结果Ⅲ组患者阻滞前各观察指标无变化(P〉0.05);Ⅰ组患者阻滞后5、10min平均动脉压较阻滞前和Ⅲ组间有明显变化(P〈0.01);Ⅱ组患者阻滞前后MAP有变化(P〈0.05)。血浆NE和E,Ⅰ组阻滞后较阻滞前和Ⅲ组间有变化(P〈0.05),Ⅱ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拉地尔配伍利多卡因能有效预防颈丛阻滞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王华 《中国医疗前沿》2013,(11):33-33,1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20-65岁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罗哌卡因15ml+0.9%氯化钠注射液15ml;观察组:1%罗哌卡因15ml+舒芬太尼10μg(1ml)+0.9%氯化钠注射液14ml。比较麻醉后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静程度、感觉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作用时间。结果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镇痛作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10-30min时观察组镇静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镇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镇静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减少静脉镇痛镇静药的用量,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小剂量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小剂量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甲状腺手术40例,随机分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均行"一针法"颈丛阻滞,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前、麻醉后3 min、5 min、10 min的上述指标变化。观察组在麻醉后立即静脉注射(静注)小剂量艾司洛尔(0.5 mg/kg)。结果: 两组术前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麻醉前后的SBP、DBP、HR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中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相对平稳,尤其HR、SBP组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麻醉后,HR和SBP 5 min和10 min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 小剂量艾司洛尔单次静注能有效预防颈丛阻滞后的心血管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颈丛神经阻滞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40例18岁至75岁择期行臂丛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及颈部手术患者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0人。对照组: 1%罗哌卡因10mL+0. 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实验组: 1%罗哌卡因10 mL+舒芬太尼10μg(1 mL)+0. 9%氯化钠注射液19 mL。比较麻醉前、后2组患者生命体征,镇痛、镇静、运动阻滞评分及镇痛作用时间。结果 麻醉前、后2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麻醉后5 min, 1、2和4 hVAS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麻醉10~30 min,实验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 05); 2组之间运动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神经丛阻滞麻醉,镇痛起效较快,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镇静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减少静脉镇痛镇静药的用量,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20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50例,均选用0.375%罗哌卡因30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颈4横突和颈5横突水平,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m1),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1μg/kg,C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D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3μg/kg。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c。(第4颈神经)、C,(第5颈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0minC、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μ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30ml是成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在预防老年人臂丛麻醉中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行臂丛麻醉前5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5mg,B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min、5min、10min的BP、HR变化。结果:B组患者麻醉后1min、5min、10min的BP、HR明显高于麻醉前,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麻醉后血液动力学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老年人臂丛麻醉时辅以盐酸戊乙奎醚,可减轻臂丛麻醉后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辅助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甲状腺次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组(R组,n=30)和芬太尼组(F组,n=30)。R组先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05mg,继以0.1~0.12μg.kg-1.min-1持续泵入;F组给予芬太尼氟哌利多混合液2ml,观察10min后两组均行C4一针法双侧颈丛阻滞。结果:手术时血压、心率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F组明显高于R组(P<0.05);两组在吸氧状态下脉氧均无明显降低,R组有2例患者在给瑞芬首剂后出现呼吸暂停。OA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合作度评级:R组明显优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辅助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浓度为0.67%利多卡因和0.25%左布比卡因合剂在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时,对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麻醉穿刺方法同传统的改良的一点深丛阻滞法。实验组为两侧深浅丛均阻滞,深丛注药4 ml;浅丛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于皮肤与颈阔肌间向头、向足、向对侧各注药3ml,胸锁乳突肌中点处注药2 ml,共计30 ml;对照组为传统的改良阻滞法。分别记录阻滞前,阻滞后15、30、45、60 min和手术毕6个时间点的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结果两组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在阻滞后的30min内,RR、SpO2,HR、SBP、DBP变化都较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剂量、低浓度的利多卡因和左布比卡因合剂应用于双侧颈深浅丛均阻滞对呼吸循环影响更小,相对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试验组应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结果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面,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同等浓度左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相同浓度左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甲状腺肿物切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即布比卡因组(B组)和左布比卡因(LB组),每组25例,分别用0.25%布比卡因和0.25%左布比卡因行双侧颈丛阻滞,15ml/侧(深丛8ml,浅丛7ml),共30ml。记录麻醉效果及所产生的并发症,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的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及手术结束(T5)时的SBP、DBP、HR、RR、SpO2、MV、VT。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产生的并发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布比卡因对抬头肌力的影响显著弱于布比卡因(P﹤0.05)。两组HR麻醉后均有显著升高(P﹤0.05),SBP、DBP在T1~T4时有显著升高(P﹤0.05)。在T5时与T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与T0比较两组RR、SpO2、MV和VT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25%左布比卡因与0.25%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左布比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较弱,更适用于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盐酸丙帕他莫超前镇痛用于成人显微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丙帕他莫组(A组,n=30)和0.9%的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B组,n=30)。A组于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滴注盐酸丙帕他莫2g(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ml稀释),B组以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术后1、2、4、8、12、24h疼痛程度,同时观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凝血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及凝血功能异常。结论:盐酸丙帕他莫超前镇痛可减轻成人显微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后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安全用于超前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