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的九窍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其作用机理多与某一脏或某一腑之经络循行络属某一苗窍有关。自《内经》首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苗窍病证的辨证治疗,多有阐发。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提出“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为九窍不利的主要病机,对后世颇有影响。笔者有见于此,乃搜集近年有关临床资料,以“补脾益窍”法之名统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振金 《光明中医》2000,15(5):24-25
口周及口腔生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千金方·心脏脉论》曰 :“舌者 ,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心经别络上行于舌 ,心的气血上通舌。《内经》也一再强调 ,脾与胃相表里 ,脾开窍于舌 ,其华在唇。“口为脾之官”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灵枢·脉度篇》说 :“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经属脾络胃 ,分支上行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胃经属胃络脾 ,起于鼻旁 ,下行鼻孔 ,入口齿 ,环口绕唇。故而口周及口腔皮肤粘膜疾病在病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当脾胃有热或心火上炎时 ,口周及口腔皮肤粘…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的络属和内外沟通,与机体的苗窍存在某些特有的联系:如目为肝窍、鼻为肺窍、口为脾窍……等,成为中医整体恒动观用以有效地指导临证治疗的生动范例,古今医家于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拟从与此相关的另一侧面,即脏腑气血学说出发,试以“后天之本”脾胃为主,探讨从脾胃一脏一腑与它脏的密切关系及其同九窍病证的内在联系,文中错谬或不周,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的观点,而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已提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日重强"。"九窍"的生理、病理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鼻窍为例,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人们常泥于此,凡是鼻病多从肺论治,对此获良效者不少,但药后病势不减甚至加重者也不乏其数。更有"治鼻渊必用苍耳子"之说,对此着实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邵健民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0):631-631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 :“脾太过 ,则令人四肢不举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胃论》曰 :“胃气一虚 ,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这是因为九窍都属于五脏的外候 ,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脾胃营运之气的供养 ,从而保证皮肤固密 ,筋骨柔和 ,九窍通利 ,所以说“脾为正气之根”。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 ,损伤脾胃 ,则灾害立生 ,百病生焉”。基于此认识 ,笔者用扶脾祛邪法治疗耳鼻喉口诸窍慢性病 ,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三法治之。1 健脾养血、润燥祛风法 遵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从健脾入手 ,使脾健血生燥润风消。…  相似文献   

6.
《内经》心与诸窍关系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窍 ,《说文》曰 :“窍者 ,穴也 ,空也”。《正韵》曰 :“空 ,孔穴也 ,通作孔”。窍即孔穴之意。《内经》认为 ,外在诸窍与内在五脏关系密切。如《灵枢·脉度》说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皆有开窍之处 ,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肝……在窍为目 ;心……在窍为舌 ;脾……在窍为口 ;肺……在窍为鼻 ;肾……在窍为耳”。说明了脏与窍之间相对应的生理病理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内经》虽将七窍分属于五脏 ,但又强调“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 ,心在主管诸脏的同时 ,亦掌管与脏相关诸窍 ,因而 ,除舌 (口 )窍…  相似文献   

7.
九窍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眼耳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的出血性疾病。九窍血证的辨证论治,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如目衄从肝治,鼻衄从肺治,耳衄从肾治等等,但从中医整体恆动观出发,九窍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为中土,灌溉四旁,联络四脏,通于九窍。李东垣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下面拟从与此相关的另一侧面,以“后天之本”的脾胃为主,结合临床例证,谈谈九窍血证从脾胃辨治。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通报》2008,7(6):56-56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素问》)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下唇挟口,属足阳明胃。(《灵枢》)唇,肝脾胃三经所主验,脏府之寒热最便,不可不知。肝脉、督脉、冲脉、任脉皆络者也。(元珠)  相似文献   

9.
自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立论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九窍病的辨证治法,多有阐发。当今已发展到“补脾益窍”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补中益气汤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之功。笔者用其加减治疗窍病,每能应手奏效。现举数案谈谈个人应用及体会。  相似文献   

10.
耳鸣是常见病、多发病,居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西医目前对于耳鸣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在耳鸣治疗方面虽然较西医存在较大优势,然而,多数医家常常囿于《内经》“肾开窍于耳”理论,治疗上往往束于“滋阴补肾”之桎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基础上进一步详尽阐释了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后世从脾胃辨治耳鸣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从脾胃与耳窍的联系及脾胃失调致耳鸣的病因病机两方面加以剖析,试图探其秘旨。  相似文献   

11.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为李东垣论治九窍病变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分别阐述"九窍""九窍不通""脾胃虚"的含义,探讨脾胃与九窍的联系。《脾胃论》中所载的九窍并非局限于五脏所属之九窍,此外九窍亦为阳气、阴液所循之通道。九窍者,既为窍道,当以通利为用,其窍道不利则生他疾。"脾胃虚"可以概括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均可致"九窍不通"。便秘病亦属"九窍不通"的范畴,其发病亦与脾胃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通报》2013,(3):57-57
脾者,食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素问》)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下唇挟口,属足阳明胃。(《灵枢》)唇,肝脾胃三经所主验,脏腑之寒热最便,不可不知。肝脉、督脉、冲脉、任脉皆络者也。(元珠)内因脾胃受邪,唇为之病。(《大全》)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肌气绝则脉不荣肌肉,故肌肉软而舌萎,人中满,唇反。唇反者肉先死也。脾病者唇黄,脾绝者,唇四面肿。(《灵枢》)  相似文献   

13.
<正> 口疮是口腔粘膜发生溃烂故名。历代医家对口疮的命名繁多,如口疮以唇、龈,舌、颊、上腭等部位粘膜溃烂故名。口糜以满口糜烂如粥样为特征。鹅口疮以口内生白屑形似鹅口而命名。又有口疳、喉疳等名称,均为口腔科常见病。病因与诊断口齿唇舌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脉络胃上行咽侧,连舌根,分布于舌下;胃为水谷之海,其脉络脾进入上齿,环绕口唇;心开窍于舌,其脉络小肠,上沿食道通咽部;肾为阴阳之宅,其脉络膀胱,支脉沿喉咙到舌根两侧。说明了口腔与脾胃心肾四经的关系甚为密切。在生理上互相依赖,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若过食辛辣,脾胃积火,情志之火内发,心火亢盛,房劳伤肾,  相似文献   

14.
已故陕西名老中医张鹏举,治疗小儿流涎有其独特的经验,兹介绍如下。 1 对流涎的认识张老认为,脾主运化,生津液,口是脾胃精气出入之户,也是涎出入之处,口为脾之外窍,涎出于口,故涎为脾之液,受水谷之精气,浮游涌溢,上输于脾,通过脾布散水精,而化为液,泌注于脾外窍。同时在脾气的摄津作用下,使津液渗灌口窍,发挥濡润助消化的作用,使之不致外溢。若饮食不振,损伤脾气,致化源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旁,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于  相似文献   

15.
曹丽霞  袁红霞 《中医杂志》2008,49(7):590-59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五官九窍通过经络血脉与五脏六腑相联系,然而脾胃为中土之脏,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六腑中作用尤其重要.我们根据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观点,在临床上运用补脾升阳法治疗数例九窍疾病,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6.
张桂荣 《中医杂志》1997,38(10):634-635
明代医学家薛己所著《口齿类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口腔学专著,本书主要载述了口腔疾病6种,内容少而精,辨证简而明。1 调补脾胃为先,滋阴补肾并重薛氏认为:“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营,浊者入卫,阴阳得此,是谓之橐龠。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人得上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脾窍在口,其荣在唇。“若脾胃充实,营气健旺,经隧流而邪自无所客,脾胃一虚,则诸症蜂起。”从《口齿类要》所论茧唇、口疮、齿痛、舌症等篇中,其病因病机均论及脾胃虚弱。有脾虚生化之源不足者,有思虑过度而伤脾者,有饮食不节而伤脾者,有素体脾胃亏虚者。  相似文献   

17.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是李东垣论治"九窍"疾病的重要理论,脉道从形态及功能上可隶属"九窍"范畴。脾胃健运则"九窍"得养,脉道通利;脾胃损伤则九窍失利,脉道张弛无度,血行不律,血压升高。高血压病程较长者,久病入络,临床辨治高血压,当标本兼顾,健脾之时,注重益气养阴、凉血活血、散瘀通络。  相似文献   

18.
曹丽霞  汪永斌 《新中医》2007,39(10):79-80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表之五官九窍通过经络、血脉与五脏六腑相联系,然脾胃为中土之脏,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六腑中作用尤其重要,李东垣亦认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笔者临证运用补脾升阳法治疗九窍疾病,疗效满意,举例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抽搐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现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赵玉珍教授分期论治经验 ,介绍如下。1 肝脾不和则风痰内动  赵师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肝脾不和、阴阳平衡失调所致 ,提出“五脏强弱不均”理论。凡先天禀赋不足 ,调护失宜 ,或它脏之病所累及 ,或生长过程中 ,小儿脏腑失和 ,导致脾虚肝旺、肝不柔则风动 ,发为风引掉眩之象 ,“风盛则动”也 ;肝郁化火津灼为痰 ,或脾失运而湿聚痰生 ,痰蒙清窍则秽语叠出 ;脾在窍为口 ,其华为唇 ,土虚木旺则唇动。风痰交结 ,其发暴骤 ,其去迅捷 ,风痰聚散 ,动静更叠 ,虚风之痰隐伏…  相似文献   

20.
论脑的生理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脑的位态、生成、与脏腑经络肢窍的联系及生理特性方面论述了脑的生理;脑位于颅内,源于父母之精,脑与脏腑通过经络相联,五官直接与脑相联,其生理特性是中清之脏,元神所居,喜静恶扰,不喜邪干。从脑主神明、主思维、主记忆、主感知、司主肢窍方面论述了脑的功用。脑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器官,"总众神也","人之记忆,皆在脑中"有思维、感知、主管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