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感染的特点,为加强口岸艾滋病监测工作,对艾滋病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初筛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法)、胶体硒法;初筛阳性标本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B)确认。对HIV抗体确认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 ̄2005年共对229969名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血清学检测,检出HIV抗体阳性者28例,总检出率为0.12‰。28例HIV感染者中外籍人员占60.7%,外籍人员感染率为0.46‰;30 ̄39岁为高发年龄组,占42.9%;男性感染者明显高于女性感染者;未婚感染者高于已婚感染者;从职业分布来看技术人员、商务人员和驾驶员所占比例较高;并且以不洁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结论〕我国艾滋病传入的风险高于传出的风险。应加强口岸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监测力度,加强对出入境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防止艾滋病在国际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福州空港口岸出入境人员HIV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5年多来福州空港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福州空港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感染情况,为福州空港口岸艾滋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州空港口岸2001年1月 ̄2006年1月间19956名出入境人员进行HIV快速抗体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初筛,初筛阳性标本再进行确认试验。〔结果〕检出8例HIV感染者,感染率为0.40‰;男性感染者居多,占75.00%;职业分布商人和出国劳务人员各占50.00%;地区分布主要是南部非洲国家,占62.50%,东南亚国家占25.00%,中东国家占12.50%;感染途径主要为性传播。〔结论〕监测结果提示来自南部非洲、东南亚、和中东国家的中青年商务人员和出国劳务人员为口岸HIV监测的重点人群,要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和实施预防干预措施,防止艾滋病在国内的传播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IV流行的现状和传播途径,以便提出防治建议。〔方法〕对2002 ̄2005年乌鲁木齐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体检中发现的70例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口岸地区HIV流行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传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同时通过吸毒途径传播的危害不容忽视。〔结论〕必须加强对口岸高危人群和吸毒人群的HIV监测与健康教育以及行为干预措施研究,加强对HIV流行的综合防治能力,防止艾滋病在出入境人员中传播,保护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厦门口岸出国劳务人员艾滋病与梅毒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厦门口岸出国劳务人员中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1988~2000年经厦门口岸出入境的出国劳务人员25900人次进行了HIV感染和梅毒的血清学检测。〔结果〕HIV感染者检出8例,总检出率为0.31‰,其中30~40岁年龄组为7例,占感染者总数的87.5%;检出梅毒感染者26例,总检出率为1.01‰,其中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在20~40岁年龄组的25例,占感染者总数的96.15%。1994年检出首例梅毒感染者至2000年平均年递增24.5%。〔结论〕厦门口岸出入境劳务人员HIV感染均属境外经异性性接触传播,地区主要来自东南亚。梅毒主要是在国内因性乱感染。说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对性传播性疾病监测,及时发现病例,对阻止其经出入境口岸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感染的流行分布情况及趋势,为艾滋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云南口岸2000~2006年1623例出入境人员HIV抗体阳性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云南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IV感染者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HIV感染者以瑞丽口岸检出的较多,占感染者总数的51.32%;从国籍分布来看,以外国人为主,外国人中缅甸籍人员最多,占64.51%;感染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79.67%;年龄以青壮年较多,20~49岁年龄段占92.91%;职业分布以驾驶员最高,占45.22%,其次是商务人员。〔结论〕驾驶员、商务人员是云南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必须加强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6.
福建口岸艾滋病流行状况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福建口岸艾滋病流行状况和趋势,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91 ̄2005年福建口岸地区艾滋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119例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福建口岸地区HIV流行近年来呈上升趋势;HIV感染者以回国劳务人员和交通员工为主;入境人群高于出境人群和境内人群;以异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结论〕福建口岸地区艾滋病流行速度明显加快,必须加强对口岸出入境人员的艾滋病监测、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防止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口岸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有效地在口岸实施艾滋病防治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1年到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接受传染病监测体检的出入境人员和涉外婚检人员进行了滋病病素抗体检测。〔结果〕2000年,监测人数28405人次,检出HIV感染者4例,检出率为1.41/万;2001年,监测人数28537,检出HIV感染者15例,检出率为5.26/万。2年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x~2=6.32,0.025>P>O.01)。〔结论〕随着出入境人员和口岸流动人员的增加以及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快速增长,开展口岸HIV感染监测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口岸HIV感染监测方式、方法必须适应口岸人群HIV感染流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莆田口岸出入境人员中梅毒感染状况,掌握本地区梅毒发病情况和流行特点,为口岸传染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P-ELISA试验初筛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HA)确认,对2003 ̄2005年17 696名经莆田口岸出入境人员的血清标本进行梅毒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梅毒感染者48例,总检出率为0.27%。梅毒感染者中,以劳务人员和旅游探亲人员为主,男女之比为3.8:1,年龄分布在30 ̄60岁之间,以30 ̄49岁为主,占77.08%,感染途径以婚外性接触感染为主。〔结论〕在预防和控制性传播疾病过程中,应加强更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提高出入境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监测水平,尽早控制性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北京口岸2000—2009年入境外籍人员与出境中国人HIV检出率有无差别及发展趋势,为开展北京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9年北京口岸入境外籍人员和出境中国人进行HIV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33910名出入境人员中,检出HIV感染者118例,总检出率为2.72/万。其中出境中国人275825人,检出HIV感染者24例,检出率为0.87/万;入境外籍人员158085人,检出HIV感染者94例,检出率为5.95/万。入境外籍人员HIV检出率明显高于出境中国人,外籍人员HIV检出率无逐年增长趋势,中国人HIV检出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结论〕加强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检测工作,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防止艾滋病从入境口岸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0.
伊犁口岸1997~2001年出入境人员HIV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伊犁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IV感染情况。〔方法〕建立HIV初筛实验室,对1997~2001年8月经伊犁口岸出入境的人员实施HIV感染情况监测。〔结果〕共监测出入境人员18378人次,检出HIV感染者26例,感染率为1.42‰。在检出的26例感染者中,男性占96.15%,女性占3.85%;从年龄分布来看,20~30岁年龄组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为88.46%;从职业分布来看,个体商贩占92.31%,居第1位;感染者中有20例为伊宁市人,占总例数的76.92%,感染者全部为少数民族。〔结论〕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静脉吸毒人员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家庭中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应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HIV感染情况的监测,防止艾滋病的传入传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武汉口岸出入境人员的疾病分布特点及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0年,对武汉口岸52 598名出入境人员疾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各类疾病及异常指标者14856例,总检出率为28.24%。其中非传染性疾病有高血压、心电图改变,检出率分别为15.49%、11.40%;传染性疾病有肺结核、梅毒抗体阳性、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78%、0.55%、0.02%。结论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疾病监测,在切实做好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强对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促进出入境人员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口岸2004~2005年传染性疾病流行特征,为卫生检疫部门制订传染性疾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口岸2004~2005年出入境人员进行HBV、梅毒及HIV检测。[结果]深圳口岸2004年传染性疾病报告病例数为5562例;2005年传染性疾病报告病例数为5910例,2005年较2004年增长了6.6%。2004年和2005年都是HBV检出率最高,其次是梅毒,2004年和2005年分别发现HIV感染者10例和8例。[结论]HBV和梅毒病例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应大力加强对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体检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上海口岸出入境旅行者中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趋势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1年上海口岸国际旅行者中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和梅毒)监测结果,对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人群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国际旅行者523 731人次,检出性传播疾病感染者613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平均检出率为27.30/10万,大部分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梅毒平均检出率为93.94/10万,超过半数为本地出境人员。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感染者中以男性20至49岁性活跃人群为主,≤19岁女性和≥50岁男性所占比例近年有所增加,平均年龄有增高趋势。性接触尤其是与商业性工作者及男性同性接触仍是主要传播途径。共发现22例HIV/梅毒双重感染病例。结论上海口岸出入境国际旅行者中性传播疾病感染率有所上升,在旅行医学工作中应该重视采取提倡安全性行为,筛查高危人群及宣传教育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输入性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HIV/AIDS)对我国艾滋病防控的风险,探讨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法回顾上海口岸2003—2012年出入境人群HIV/AIDS监测结果,与全国艾滋病疫情情况比较,分析口岸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3—2012年上海口岸共对598 104名出入境人群进行HIV感染监测,共检出HIV/AIDS感染184例,总检出率为30.76/10万,男女比例为7:1。其中,入境人群HIV感染总检出率为42.19/10万,年度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出境人群检出率为12.57/10万。20~50岁感染者占90.76%;性接触传播占77.18%,其中异性传播占43.48%,男男性传播占33.70%。入境留学生HIV感染率(54.65/10万)与入境就业人群感染率(45.01/10万)相当。结论入境人群HIV/AIDS检出率较高,输入性HIV/AIDS感染存在人数增加、人员流动性大、高危行为机率高,易导致疾病向普通人群扩散等风险。应通过口岸把关、源头监管、协作保障等风险管理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沈阳口岸各类出境人员中疾病分布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疾病监测工作。〔方法〕对2005年经沈阳口岸出境的28117名出境人员的疾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被监测对象中存在着多种疾病。传染病按检出率的高低排列如下:HBsAg阳性、梅毒、肺结核、HIV抗体阳性;不同类别人员所患疾病的种类有差异。〔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出境人员卫生监管工作,有的放矢的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预防疾病传播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7—2012年南宁口岸出入境人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口岸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2年广西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监测的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南宁口岸出入境人员2007—2012年共检出67例HIV感染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38.9岁,以30~50岁年龄段为主,其人群主要是以初中文化、已婚人群为主,主要感染途径为性传播。结论南宁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感染者以劳务输出为主,后续随访中失访病例较多,应加强口岸艾滋病防控工作,工作重心仍然以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务输出为主,并且加强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减少性传播乃至家庭内传播仍然是口岸HIV防控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腾冲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情况,掌握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情况、疫情特点、流行病学特征,正确评估出入境人员健康风险,为传染病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腾冲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统计。结果 4年间共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9104人,检出各种传染病481例,总检出率为5.28%,各年度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检出率最高的疾病是HBsAg阳性,为3.93%,其次是HIV抗体阳性、HCV抗体阳性、疟疾,检出率分别为0.63%、0.31%、0.28%;HIV抗体阳性和疟疾感染呈现境外输入性传播特点;调查对象以劳务人员和外籍人员为主,不同职业类别传染病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sAg阳性和HIV抗体阳性是腾冲口岸出入境人员感染的主要传染病,劳务和外籍人员是重点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辽宁口岸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情况,明确辽宁口岸出入境人员中的常见传染病和需要重点监测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12月辽宁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辽宁口岸2004—2009年检出传染病病例1746例,总检出率为331.02/10万(0.331%),其中病毒性肝炎、梅毒、开放性肺结核、艾滋病等4种传染病的检出率分别为166.84/10万、113.94/10万、32.23/10万、11.00/10万。登革热、疟疾等传染病的检出率较低。31~50岁年龄组患病人数最多为1 052例,占传染病检出人数的60.25%。1746例病例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8.83%为中国籍。梅毒、HIV/AIDS、病毒性肝炎检出率最高的职业是驾驶员,开放性肺结核检出率最高的是涉外婚姻人员。〔结论〕辽宁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重点应为病毒性肝炎、梅毒、开放性肺结核、艾滋病,重点监测年龄为31~50岁人群,中国、韩国、朝鲜籍人员应被列为重点监测对象,重点监测职业为驾驶员。此外,登革热、疟疾传染病的监测工作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