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启翅  阳波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114-2116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强度、临床病理特征及与CD34标染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a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骨巨细胞瘤中MMP-9表达强度及CD34标染的新生血管密度,分析MMP-9表达强度、临床病理特征与MVD的关系。结果:MMP-9表达强度在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级中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复发组MMP-9表达强度高于初发组(P〈0.01),在肿瘤转移组MMP-9表达强度高于未转移组(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MMP-9表达强度与MVD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9。结论:MMP-9可能通过促进骨巨细胞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影响肿瘤预后.MMP-9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骨巨细胞瘤中MMP-2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亮  杨述华  吴翠环 《江苏医药》2005,31(2):87-89,F00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MMP -2)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血管新生、肿瘤增殖、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骨巨细胞瘤标本MMP- 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细胞增殖、血管形成及转移复发的关系。结果 骨巨细胞瘤中 MMP- 2 的阳性表达率为 60 .98%。MMP -2表达强度与微血管密度(MVD)值显著相关(P<0 .05),不同 MMP 2 表达组的复发率、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 -2表达及手术方式对复发有显著影响(P<0 .05)。结论 MMP -2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血管生成、转移及复发有关,可作为判定骨巨细胞瘤转移及复发潜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钙素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CTR)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经过Jaffe病理分级的4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S—P检测CTR表达水平,以12例骨软骨瘤为对照组,术后随访3~10年,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CTR在骨巨细胞瘤中阳性率81.0%,在骨软骨瘤中阳性率16.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中,复发17例,复发率40.5%;③复发组CTR阳性率64.7%,未复发组CTR阳性率92.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降钙素受体在JaffeⅠ级、Ⅱ级、Ⅲ级中阳性率分别为85.8%、75.0%、83.3%,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R在骨巨细胞瘤中高表达,有助于评估骨巨细胞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规律及与肿瘤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选用2003—2007年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的51例患者的组织石蜡包块,病理分级(Jaffe标准)Ⅰ级15例,Ⅱ级17例,Ⅲ级1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巨细胞瘤中HIF-1α、VEGF和CD34的表达,统计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检测骨巨细胞瘤HIF-1α、VEGF阳性与阴性标本中MVD并进行组间统计分析。结果:骨巨细胞瘤HIF-1α和ⅦGF总阳性率分别为62.7%(32/51)和71.4%(35/51),Ⅲ级骨巨细胞瘤HIF-1α和VEGF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Ⅰ级和Ⅱ级骨巨细胞瘤。HIF-1α与VEGF表达均阳性者28例。HIF-1α与VEGF表达均阴性者12例,HIF-1α与VEGF表达分布有相关一致性。骨巨细胞瘤MVD为25.7±4.2/高倍视野,Ⅲ级骨巨细胞瘤MVD(37.3±3.6/高倍视野)显著高于Ⅰ级骨巨细胞瘤(18.2±3.4/高倍视野)和Ⅱ级骨巨细胞瘤(19.4±2.6/高倍视野)。HIF-1α阳性骨巨细胞瘤MVD(32.2±4.2,高倍视野)显著高于HIF-1α阴性骨巨细胞瘤(14.7±2.5/高倍视野),VEGF阳性骨巨细胞瘤MVD(30.6±3.7/高倍视野)显著高于VEGF阴性骨巨细胞瘤(14.9±2.6/高倍视野)。结论:HIF-1α和VEGF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分级相关,呈肿瘤特异性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垂体腺瘤微血管定量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组织中微血管定量(MVC)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MCV、PCNA蛋白表达在侵袭性腺瘤组明显高于非侵袭组(P<0.05),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P<0.05),而且肿瘤组织内MVC与PCNA阳性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γ=0.718,P<0.01),结论:肿瘤的血管形成和PCNA过度表达可能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有关,MVC和PCNA表达可作为临床评价肿瘤侵袭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与肿瘤血管生成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了60例经病理证买及免疫组化染色的星形细胞瘤的瘤周水肿与微血管密度(MVD)、肿瘤恶性程度、部位和大小的关系。结果 瘤周水肿与MVD、肿瘤的良恶性、部位及大小呈正相关,Ⅰ级星形细胞瘤的瘤周水肿轻,Ⅱ~Ⅳ级瘤周水肿明显;位于皮髓交界区的肿瘤,瘤周水肿最明显;肿瘤越大,水肿越明显。结论 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与MVD、病理分级、部位及大小关系密切,Ⅱ度以上的瘤周水肿,97.4%为Ⅱ~Ⅳ级星形细胞瘤;肿瘤直径大于5.8cm,多为Ⅱ~Ⅳ级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脑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和45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标本PCNA与EGFR的表达。结果 正常脑组织无PCNA和EGFR阳性表达,脑星形细胞瘤组织PCNA LI与病理分级明显呈正相关(r=0.863.P〈0.05),EGFR阳性细胞率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r=0.671,P〈0.05);PCNA LI与EGFR阳性细胞数无显著相关性(r=0.063,P〉0.05)。结论 PCNA和EGFR的表达与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呈一致性改变,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病理评价脑星形细胞瘤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局部淋巴管血管生成、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6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VEGF-C表达,同时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Ki-67标记的增殖指数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VEGF-C在正常宫颈上皮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43%、61.11%和72.06%,从正常宫颈上皮组到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及宫颈鳞状细胞癌,VEGF-C表达明显升高(P<0.01).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组,VEGF-C表达与微血管密度明显正相关(r=0.199,P=0.048),VEGF-C阳性表达者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VEGF-C阴性表达者(F=4.112,P=0.049).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VEGF-C表达与微淋巴管密度显著正相关(r=0.288,P=0.017),VEGF-C阳性表达者微淋巴管密度显著高于VEGF-C阴性表达者(F=6.488,P=0.013).VEGF-C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表达与增殖指数及微血管密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增殖指数:r=0.085,P=0.489 微血管密度:r=0.181,P=0.139).VEGF-C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及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及间质浸润深度无关(P>0.05).VEGF-C阳性表达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的发生率分别明显高于VEGF-C阴性表达者(P<0.05),而VEGF-C阳性表达者生存率明显低于VEGF-C阴性表达者(Log rank检验,P=0.0357).结论 宫颈鳞状细胞癌VEGF-C过度表达可能促进局部淋巴管生成及肿瘤转移,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报道骨巨细胞癌瘤骨段切除及其重建16例。其中男儿例,女4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1.8岁。病理报告细胞学分级Ⅰ级11例、Ⅱ级5例。全部采用瘤骨殷切除及其重建,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3例,膝关节融合10例,游离腓骨移植2例,尺骨代桡骨、桡腕关节融合1例。12例患者获得2年以上随访无复发,1例术后16年复发.我们认为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上要临床、X线、病理三结合,要认识到骨巨细胞瘤是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复发后恶变率高,因此我们主张对细胞学分级在Ⅰ-Ⅱ组的骨巨细胞瘤行瘤段骨切除及保肢重建肢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促血管生成素-2(Ang-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研究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ng-2、VEGF及CD34相关抗原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各个指标在各组表达的差异,研究各个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Ang-2表达阳性率、VEGF记分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Ang-2表达与VEGF和MVD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0.509和0.615,P〈0.05);非小细胞肺癌中Ang-2表达阳性者与Ang-2表达阴性者相比,VEGF记分和MVD显著不同(P〈0.05);Ang-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级有关(P〈0.05)。结论Ang-2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浸润、进展密切相关;其对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有明显的VEGF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中p16和Rb蛋白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组织中p16和R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骨巨细胞瘤中,p16和Rb总异常表达率良性为13.0%,恶生为86.5%;P16和Rb阳性率,良性(I级)分别为91.3%、87.0%;恶性(K级和II级)分别为32.4%、54.1%。肿瘤分化越差,p16及Rb阳性率越低。P16和Rb蛋白均阳性的肿瘤术后复发率低。结论: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与p16和Rb蛋白缺失有关;瘤组织分化程度越差,p16和助蛋白丢失越多;p16和Rb蛋白均阳性的肿瘤术后复发率低;p16和助蛋白的表达具有负相关系,两者共同作用才能阻止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杨英年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7):173-174,177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7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ampanaeci分级选择治疗方案,17例患者(A组)采取扩大刮除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10例患者(B组)采取手术切除后肿瘤关节置换,术后随访24个月,评价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17.65%,B组未见复发病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MSTS肢体功能评分为(20.8±3.6)分,B组的评分(24.8±3.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后的复发率相对较高.手术切除后肿瘤关节置换的肿瘤清除效果显著,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应明  沈晓秋 《江苏医药》1997,23(3):158-160
对32例骨巨细胞瘤的核DNA含量行流式细胞分析,以探讨该肿瘤的性质和分级。结果表明:Ⅰ级骨巨细胞瘤仍可看作是良性肿瘤,大多数DNA倍体水平正常;Ⅱ级骨巨细胞瘤有明确的恶性倾向,约三分之一的肿瘤DNA倍体水平异常;Ⅲ级骨巨细胞瘤则是恶性肿瘤,大部分肿瘤DNA倍体水平异常。另外,病理分级与肿瘤的S期细胞百分数及增殖细胞指数也有一定相关性,Ⅲ级骨巨细胞瘤有更大的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4.
杨宏  雷永虹  秦扬  他同生  杨承纲 《河北医药》2011,33(15):2245-2246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Ki-67的表达和临床意义。研究二者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8例BTCC组织中VEGF和Ki-67的表达,分析VEGF和Ki-67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BTCC组织中VEGF阳性率为73.53%,Ki-67阳性率为70.59%。在不同病理分级BTCC组织中VEGF和Ki-67的表达有明显差异,病理分级高的明显高于分级低的(P〈0.05);浸润性肿瘤明显高于表浅性肿瘤(P〈0.05);复发组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Ki-67和VEGF协同强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和Ki-67的阳性表达尤其是联合阳性表达对判断膀胱癌复发、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42例膀胱癌组织的vEGF的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定量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vEGFmRNA原位杂交显示膀胱癌肿瘤表达mRNA而内皮细胞不表达。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有差异性(P<0.05)。(2)膀胱癌组织中MVD在不同组织类型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3)vEGFmRNA原位杂交不同结果之间MVD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vEGF是肿瘤血管形成的重要因素,检测其表达以及计数MVD可作为预测肿瘤的生长、发展、浸润、转移、预后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GRF在人骨肉瘤,骨软骨瘤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30例人骨肉瘤标本,骨软骨瘤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探讨EGRF在人骨肉瘤,骨软骨瘤中的阳性表达及其与肿瘤分组、分级的关系。结果①骨软骨瘤组无阳性表达(0/10),骨肉瘤组阳性表达率为50.0%(15/30)。骨软骨瘤、骨肉瘤染色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骨肉瘤Ⅰ级组阳性表达率为14.3%(1/7),Ⅱ、Ⅲ级组阳性表达率为60.9%(14/23)。Ⅱ、Ⅲ级组与Ⅰ级组染色阳性率相比,虽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骨肉瘤各型间染色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肉瘤的发生与EGRF异常表达有关;EGRF不可作为骨肉瘤的恶性分级、增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法检测46例TCCB和10例正常膀胱粘膜中PCNA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CNA指数随着TCCB分级、分期上升而增高(P<0.05),且复发性癌显著高于无复发者(P<0.01)。结论:PCNA表达与TCCB的病理分级、生长方式和复发有关,PCNA可作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罗旭  李春鸣 《贵州医药》2001,25(7):582-583
目的:探讨Bcl-2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分布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6例人体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研究。结果:正常膀胱粘膜Bcl-2均为阴性。Bcl-2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阳性表达高于浅表性膀胱癌,但相互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随病理分级增高阳性表达逐渐提高,相互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肿瘤中的阳性表达高于未复发肿瘤,相互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与病理分级有关,可作为术后预测肿瘤复发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肌腱蛋白(tenascin,TN)在肿瘤血管形成、肿瘤侵袭及恶性转化、转移过程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探讨了脑膜瘤中TN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脑膜瘤组织中TN、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TN的表达和脑膜瘤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MVD)、侵袭行为、瘤周水肿显著相关(P〈0.05),而和肿瘤切除范围、肿瘤分型、肿瘤部位、肿瘤形状、大小无关(P〉0.05)。结论 TN在肿瘤血管形成、恶性转化和浸润、瘤周水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检测脑膜瘤TN的表达对进一步了解脑膜瘤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e-Flow超声成像技术在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其中,术后确诊为甲状腺腺瘤31例,甲状腺癌29例,术前应用e-Flow超声成像技术检测肿瘤内部及转移淋巴结的血流情况,术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以CD34、CD105标记肿瘤及淋巴结的微血管并统计其密度( MVD),分析血管组织形态,并研究二者与肿瘤类型及淋巴结性质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间血流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膊.01);恶性甲状腺肿瘤多伴有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内血管丰富,以Ⅱ、Ⅲ级为主;非转移性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少,以0、I级为主。甲状腺癌及转移性淋巴结中MVD值高于甲状腺瘤及非转移性淋巴结( P <0.01);甲状腺肿瘤及颈部淋巴结的血流分级与CD34、CD105标记的甲状腺肿瘤血管形态间存在相关性,低血流分级(0、Ⅰ级)与点状、线状血管对应,而高血流分级(Ⅱ、Ⅲ级)与带状、网状血管对应。结论甲状腺肿瘤及颈部淋巴结的血管病理学特征和血流信号分级在良恶性间存在明显差别,e-Flow成像技术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