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的登革热预防控制任重道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是分布广、发病多、危害最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1]。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者大多数以隐性感染为主。部分感染者经过3~15 d潜伏期,以突然高热、剧烈头痛、眼眶后痛、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和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出血、休克,以致死亡。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是以高热、出血、肝大、严重病例循环衰竭为特征,病死率高,是较为严重的一…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1例输入性登革热调查与预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开展厦门市 1例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并评价预防效果。 [方法 ]按《福建省登革热病防治方案(试行 )》进行调查。对 3个潜在疫点 (包括患者住宿村庄以及经治医院 )开展流调和病媒消杀以及卫生宣教。[结果 ]系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住院 1周后治愈出院。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分别是 3 4、 3 4和 7 5 ,叮刺率为 0只 /人工·小时。控制了疫情。[结论 ]加强政府领导 ,动员居民灭蚊和清除孳生地 ,组织卫生宣教 ,能够迅速控制继发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防止输入性传染病在境内传播。方法口岸查验、实验室检测和快速联控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口岸传染病防控模式。结果分别从来自泰国的中国籍游客和来自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籍商务人员中各查获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成功地阻断了可能造成的输入性登革热境内传播疫情。结论口岸查验、实验室检测和快速联控三位一体是口岸传染病防控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4.
1 研究背景 2004年10月,由一名泰国务工感染登革热归国人员而引起逍林镇破山、振兴、桥一、逍路沿四个村局部地区登革热暴发流行。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分离确认,该起暴发疫情系以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由登革热I型病毒所引起。通过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迅速扑灭。但近年来,东南亚邻国均有登革热大流行,疫情随着人口的流动、商品交易的频繁,随之扩大。尤其是慈溪市近几年外出经商打工的人数增加,外资企业引入增多,每年去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我国台湾等地的人员达数千人,  相似文献   

5.
福建口岸首次截获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福建口岸首次截获输入性登革病例,并进行分子追踪溯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RT-PCR和RT-PCR检测方法,并对RT-PCR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从血清样本中检出登革病毒1型核酸,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株与来自太平洋群岛分离株在系统进化树上最为接近,序列同源性高。〔结论〕福建口岸首次截获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病毒株来源于太平洋群岛地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012年秦皇岛口岸的首例登革热输入性病例进行分子溯源,确定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感染来源。方法应用ELISA方法和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患者进行初筛,利用RT-PCR法扩增病毒的NS1基因并测序,根据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遗传距离计算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结果从患者2份血清(QHD-01-BS1和QHD-01-BS2)中检测到Ig M抗体阳性,从QHD-01-BS1及尿液(QHD-01-US)中检测到登革热2型病毒的NS1基因。同源性分析发现QHD-01-BS1(US)与COM基因型中的印度株GWL39 INDI-01和GWL18 INDI-01同源性最高,为97.3%;QHD-01-BS1(US)的遗传距离与COM基因型遗传距离最小,为0.04;进化分析显示QHD-01-BS1(US)与GWL39 INDI-01和GWL18 INDI-01亲缘关系最近。结论分子溯源证实患者感染的登革热病毒与来源于印度的登革热2型病毒亲缘关系最近,指示其传染源极有可能在印度。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0月25日,河北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接诊了一位乍得籍发热患者,该患者是来保定市某高校参加短期培训交流的乍得官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为登革热和恶性疟混合感染病例,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34岁,乍得人,6 d前(10月19日)患者外出参观考察后突发高热,体温最高40℃,伴头痛、眼眶痛、全身关节、肌肉剧烈酸痛,持续高热,无  相似文献   

8.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V)引起,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1]。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近年来我国口岸多次检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2-7]。但是河北省至今未发现输入性或本地登革热病例[8]。  相似文献   

9.
对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调查及处置,提示口岸检验检疫人员过硬的专业本领、快速的联防联控、旅行者受教育和配合程度以及对传染病的风险意识、口岸有效控制蚊媒密度,是成功阻断输入性登革热境内疫情扩散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3年南宁口岸回国人员中发现的5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出入境登革热监测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3年南宁口岸回国人员体检中发现的5例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采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RT-PCR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5例病例均为输入性实验室确诊病例,来自登革热疫区,出现乏力、发热、头痛等临床症状,4例患者的DEV-IgM呈阳性,1例呈阴性,5例的登革病毒实时荧光RT-PCR结果均呈阳性.结论 荧光RT-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适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近几年南宁市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增多,应加强进出口岸及边境地区的监测和防控,避免出现因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或局部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1.
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873年,Monson最早报告我国厦门曾发生过登革热。1928~1929年,在广州、厦门、杭州、宁波、上海、台湾和香港等地流行。进入21世纪后,浙江温州、杭州等地均有输入性病例报告,2004年宁波慈溪市曾发生因输入性病例引起的爆发疫情。湖懈市于2006、20137年共发生3例输入性登革热病冽。由于发现及时、措施有效,未发生二代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国境口岸输入性蚊类防控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国境口岸防控输入性蚊类的措施,为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收集我国国境口岸输入性蚊类监测结果与携带病原体检测研究情况以及防控输入性蚊类的法律政策规定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结合口岸卫生检疫工作需要,提出了我国口岸今后有效防止输入性蚊类及蚊媒传染病自境外传入应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结论〕为保障口岸卫生安全,今后应切实加强我国国境口岸输入性蚊类的防控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3.
正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伊蚊叮咬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3年首次由Ross Gordona在坦桑尼亚地区分离获得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同时也从伊蚊中分离到该病毒[1,2]。该病主要流行于夏、秋季节,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2005—2007年在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  相似文献   

14.
《口岸卫生控制》2011,(4):32-32
2011年7月10日消息:海南省卫生厅10日通报,该厅9日24时接报,海南省万宁市发生2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病人为到泰国探亲返琼人员。患者已转送海口市人民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目前情况稳定。海南省卫生部门提醒公众,做好预防工作,到东南亚等有登革热流行的区域旅游要预防被蚊子叮咬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