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指血管球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8例血管球瘤的诊治与病理特征。结果均手术切除,肉眼观瘤体边界清,质地软,包膜完整,呈灰白、紫红或黄褐色。光镜下见肿瘤内有较多厚壁、明显扩张的小动脉血管及毛细血管,肿瘤周围多为小静脉。瘤细胞界限清楚,形态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核膜清楚,未见明显核分裂像,胞浆透亮、染色浅,核仁不明显。在球瘤外侧可见大量平滑肌细胞,瘤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并存或相互过渡,可见明显粘液样变性。电镜下见瘤细胞呈多边形紧密排列,细胞表面有厚基膜包绕,胞质内充满微丝,微丝团中见致密体。平均随访6.5年无复发。结论血管球瘤为平滑肌源性,病因不明,确诊后需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影像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少见的胃血管球瘤,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进行探讨。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缺乏特征性,术前极易误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镜下细胞形态颇具特征性,大小一致,呈圆形或立方形,单层或多层排列在血管周围。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肌动蛋白(actin)、SMA(+)。结论胃血管球瘤临床易误诊,确诊需做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3.
胃血管球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复习6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5例为良性胃血管球瘤,1例为有难以预测的潜在恶性的胃血管球瘤。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或透亮,围绕血管排列。免疫组化抗平滑肌抗体(Smooth muscle antibody,SMA)、actin、laminin、Vimentin阳性表达,而CD34、CD117、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AE1/AE3、Anti-cytokeratin(CAM5.2)、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均阴性表达。结论:胃血管球瘤较少见,绝大部分为良性,临床、细胞学及冷冻快速病理检查均易误诊,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相似文献   

4.
余挽澜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9):901-902
目的阐述乳腺恶性血管外皮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恶性外皮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大体肿瘤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清,切面质细腻,灰白灰红,实性。显微镜下:肿瘤血管丰富,呈分枝状,瘤细胞围绕血管呈放射状或弥散排列。瘤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及梭形,细胞界限不清,异形性大,核分裂多见,20 ̄30个/10HPF。伴大片肿瘤性坏死。免疫组化Vimentin弥散阳性,S-100灶性阳性,Ki-6730%细胞阳性。CK(AE1/AE3)、Actin、CD34阴性。结论恶性血管外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而发生在乳腺更为罕见。血管外皮瘤的良、恶性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细胞是否丰富,有无异形性,有无坏死及核分裂的多少作为诊断标准。免疫组化虽无特异性标记,但在血管外皮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胃血管球瘤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物位于胃窦或胃体黏膜下,直径1.5~3 cm。显微镜下肿瘤组织在胃肌壁间呈多结节状分布;结节内肿瘤细胞小-中等大小,圆形、多角形,胞界清楚,胞质丰富红染或空亮,细胞核圆形、卵圆形居中,无明显异型性到轻度异型,核分裂像罕见;瘤组织内富含血管,部分瘤细胞围绕分枝状的血管形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瘤细胞呈实性分布。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ntigen,SMA)、actin及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阳性;CK、CD34、CD117、DOG-1、CgA、Syn、S-100、HMB45、Melan-A等阴性。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大多数生物学行为表现为良性。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综合分析,需与胃肠间质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6.
沈兵 《吉林医学》2012,33(14):3005-3006
目的:研究小汗腺汗孔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例小汗腺汗孔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诊断要点。结果:小汗腺汗孔瘤临床无特异性改变,明确诊断依靠病理检查。广义的汗孔瘤有四种病理学亚型,小汗腺汗孔瘤是其中亚型之一,汗孔瘤病理学改变具有下列共性特征:基底细胞样汗孔瘤细胞、间质不同程度胶原化、可见坏死、常见导管或囊腔分化。结论:汗孔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附件肿瘤,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正确诊断小汗腺汗孔瘤必须首先掌握汗孔瘤的病理学共性特征,观察肿瘤有无恶性变,并与基底细胞癌、脂溢性角化病鉴别。小汗腺汗孔瘤多与其他亚型多能明确区分,但有时也可其他亚型共存。  相似文献   

7.
徐伟莉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161-16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3例胃血管球瘤,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探讨。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缺乏特异性,镜下组织形态颇具特征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球细胞,血管结构和平滑肌组织构成,细胞形态圆而规律,核圆,胞浆宽且界限清楚;免疫组化波形蛋白、肌动蛋白及SMA均为阳性。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根据特定的形态学改变和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球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减少误诊.方法 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例发生于甲外部位的多发性球血管瘤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多发性球血管瘤很少见,其临床症状与经典型血管球瘤相似,以疼痛为主.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其血管成分为较大的静脉,似海绵状血管瘤,瘤细胞沿血管内壁成层状排列或成簇聚集.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结论 多发性球血管瘤是血管球瘤的一种少见类型,病理学上应与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血管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9.
血管球瘤(临床、病理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总结30例血管球瘤,80%生长在手指部甲下。临床以疼痛为主,肿瘤细胞为圆或多角形,绕血管分布,细胞核大,胞浆宽广透明,形态均匀一致,常有粘液变。电镜下,细胞周围绕以基膜样物质,胞质内有丰富的微丝,致密体及相似于平滑肌细胞内的附着板。推测血管球瘤来自血管周围的平滑肌。此外,肿瘤包膜上有许多神经末梢,此与致痛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球瘤(GT)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组织学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8例GT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发生于四肢末端,组织学上多由形态较一致的小圆细胞组成,细胞间界限清楚,胞浆透明或嗜酸性,胞核多数较小而圆位于中央,瘤细胞团巢间可见散在分布的薄壁血管。免疫组化显示Vim、SMA阳性,Desmin、CK、S-100、CgA、LCA、Tg、Syn、FⅧa和CD34阴性。结论血管球瘤较为少见,多属于良性肿瘤。典型血管球瘤结合其特殊的好发部位、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一般可作出准确诊断,而伴有异型细胞核的血管球瘤和血管球肉瘤诊断较难。  相似文献   

11.
张益  高卓  滕晓东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7):800-801,842
目的 研究胃原发性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结果 5例均为胃壁肿块,镜检小圆形上皮样细胞围绕,细胞大小一致,圆形,胞浆透明,核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薄壁小血管生长,部分肿瘤肌间浸润;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而CD117、S100蛋白(S-100)、CD34、嗜素(CgA)、细胞角蛋白(CK)、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和CD99均(一).结论 胃原发性血管球瘤是极其少见的良性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要特别注意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以及淋巴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观察3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 例患者术前均被诊断为胃肠间质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球瘤。肿瘤组织呈结节分叶状,被平滑肌细胞分隔包绕。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血管排列。细胞核圆形,可见核仁,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法:Vimentin、SMA、Calponin均为阳性,CgA、NSE、AE1/AE3、CD117、CD34、LCA、Desmin、CD99、S-100均为阴性。随访时间2~4年,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易误诊,需要和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3.
傅亚军  潘晓燕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0):1179-1180,F0003
目的探讨子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通过组织学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对6例SC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6例均为单纯型小细胞癌,形态改变一致。瘤组织多数区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少数区呈条索状或假菊形团样,瘤细胞形态为小而圆或卵圆形,大小均匀一致,体积小,胞质稀少或缺如,核染色质细颗粒状、深染,无核仁或不显著,核分裂象多见,并广泛坏死。结论 SCCC属于小细胞恶性肿瘤范畴,应与其他多种小细胞恶性肿瘤通过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该病虽少见,但恶性度极高、预后差,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血管球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任长庆  高梦先  刘君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2):1113-1114
目的 :研究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 HE染色、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技术 ,对 5例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及结论 :血管球瘤在临床上出现指端疼痛和包块 ,对温度比较敏感 ,碰撞后出现剧烈疼痛 ;瘤组织内血管丰富 ,管壁外不等量血管球瘤细胞围绕 ,并有瘤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并存或互相过度现象 ;Vimentin( + )、SMA( + ) ,F Rag( -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子宫细胞性平滑肌瘤与交界性平滑肌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细胞性平滑肌瘤,2例交界性平滑肌瘤进行大体检查和常规HE染色及镜下细胞形态、核分裂计数。结果 细胞性平滑肌瘤:瘤细胞较丰富,肿瘤呈致密的束状、核梭形,细胞形态较一致,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不超过5/10HPF,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很少发生变性。交界性平滑肌瘤:瘤细胞丰富,核分裂计数5~9/10HPF,无或轻度异型性。中度以上异型性或有明显血管及周边浸润或有明显坏死,为低度恶性平滑肌瘤。结论 一般情况下核分裂像多于10个/10HPF者可诊断为恶性,核分裂像少于5个/10HPF者可诊断为良性,核分裂像5~9个/10HPF者可诊断为“交界性”或“恶性倾向未定”的平滑肌肿瘤。除此之外,还应与患者年龄、肿瘤形态、大小、边界有无浸润以及细胞密集度与异型性等综合考虑。准确鉴别细胞性平滑肌瘤与交界性平滑肌瘤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均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等。 方法 分析1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特点和治疗情况,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 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行3D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胃血管球瘤,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 胃血管球瘤发生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以胃窦部为多见,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手术切除是安全的,术后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由与正常血管小体中修饰的平滑肌细胞非常类似的细胞构成的间叶性肿瘤,约占软组织肿瘤<2%,多为良性,恶性罕见,占血管球瘤<1%[1]。现报道我们工作中收集到的9例血管球瘤,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周梦云  林军 《重庆医学》2016,(2):250-25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3例手术局部切除胃血管球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中2名男性,1名女性,术前有胃部不适或隐痛症状。肿块位于胃窦部黏膜下层或肌层。镜下表现为小而圆形细胞围绕扩张的血管呈结节状、巢团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 vimen-tin 和 SMA 均为弥散阳性,h-caldesmon 及 calponin 均为部分阳性。结论胃血管球瘤比较少见,临床容易误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确诊。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局部手术完整切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2例胃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胃血管球瘤形态学上由大小一致的血管球细胞围绕扩张的血管呈实性和巢状排列,核圆无异型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及actin(+)。结论胃血管球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胃原发性良性间叶性肿瘤,易误诊为类癌、胃间质瘤等,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20.
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为起源子血管周细胞或外皮细胞的肿瘤。一般良性的称为血管外皮瘤,恶性的称为血管外皮肉瘤;但有时在病理形态上难以分辨,故也有笼统称为血管外皮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