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丛神经阻滞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止痛满意,对病人生理影响小,安全系数高,但因传统的穿刺有一定技术难度,喉返神经、膈神经同时麻痹时有发生.作者自2004年6月至2007年4月,采用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加用手术侧颈深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未发生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例呈增加趋势。而对该种手术采用的麻醉方法较多。近 2年来 ,作者对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用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 ,并与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和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随机选择锁骨骨折须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人 6 0例 ,年龄 2 1~ 6 3岁 ,体重 4 0~10 0kg ,手术前无严重的呼吸、循环系统疾患或严重肝肾疾病 ,ASAⅠ~Ⅱ级 ,采用随机双盲法 ,将病人分成三组 ,每组 2 0例。Ⅰ组为单纯颈丛神经阻滞组 ;Ⅱ组为单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3.
目的 将神经阻滞的快速止痛作用与超激光的改善微循环作用相结合,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方法 采用单纯神经阻滞 (NB)及神经阻滞并用超激光 (SL)两种方式对疼痛门诊 95例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SL组平均神经阻滞次数明显少于 NB组,平均治疗时间仅是 NB组的 1/4。疼痛评分也明显低于 NB组。结论 两法并用可在短时间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根神经阻滞在某些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右拇掌伸肌键吻合术2例;右食指近节骨折,食指浅屈肌腱断裂1例;左小指浅屈肌腱断裂、第五掌骨骨折1例。结果:4例病人采用对应的单根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手术过程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病人无不适感。术后随访,神经分布区未出现异常感觉,病人反映手臂活动良。结论:四肢手术及神经分布比较明确的手术区。特别是比较重的病人。采用单根神经阻滞是可取的,病人乐于接受。同时提高了手术病人的安全性,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BPB)对肱骨骨折老年患者麻醉药物用量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单侧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81例,按照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BPB阻滞A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颈动脉入路)27例、BPB阻滞B组(超声引导下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常规治疗加用亚甲蓝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下肢RSD及CRP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疼痛门诊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的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6例下肢RSD及CRPS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椎旁神经阻滞药物A组:布比卡因+舒芬太尼+亚甲蓝+强的松,B组:布比卡因+舒芬太尼+强的松。两组患者均按同一方式进行椎旁神经阻滞,根据效果决定治疗间隔。评估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整个治疗过程完整。A组1次/2W,B组2次/W。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两组总疗效均有改善,加用亚甲蓝后需要治疗间隔明显较长。  相似文献   

7.
神经阻滞治疗不同部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5年10月至2002年6月在门诊和病房用神经阻滞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胸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康复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行常规检测及麻醉诱导等,对照组实施胸神经阻滞,试验组实施竖脊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  相似文献   

9.
王其敏 《临床医学》2004,24(3):21-21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刺激器应用于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5例病人中,4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19例行坐骨神经阻滞,6例行股神经阻滞,均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之混和液。结果:止痛效果、局麻药扩散令人满意。结论:应用周围神经刺激器明显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臂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上臂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行传统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有效率为97.30%(36/37),明显高于对照组83.78%(31/37),P0.05;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臂骨折手术中行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可提高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且并发症少,安全性相对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神经阻滞并用超激光与单纯神经阻滞疼痛治疗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珞  刘树林 《现代康复》2000,4(9):1392-1392
目的 将神经阻滞的快速止痛作用与超激光的改善微循环作用相结合,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方法 采用单纯神经阻滞(NB)及神经阻滞并用超激光(SL)两种方式对疼痛门诊95全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SL组平均神经阻滞次数明显少于NB组,平均治疗时间仅是NB组的1/4。疼痛评分也明显低于NB组。结论 两法并用可在短时间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肩锁区域手术两种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关节及锁骨区神经分布既有臂从神经,又有颈从神经[1],此区域内手术的麻醉如何选择,一直困扰着基层麻醉医生.单一颈从阻滞或肌间沟臂从阻滞均不能完全阻滞肩、锁区域的神经,在手术过程中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  相似文献   

13.
潘竞红  柏红 《山西护理杂志》2010,(12):3152-3153
近几年来,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麻醉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对机体生理功能影响小,血流动力学稳定”。老年病人常合并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患,器官生理功能及代偿能力下降,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性降低。我院于2006年3月-2009年10月对64例老年手术病人实施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4.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本组全部为本院疼痛门诊 1998年 10月~ 1999年 5月就诊病人共 9例。男 3例,女 6例,年龄 15~ 84岁。疱疹病毒侵犯胸神经 2例,腰神经 3例;有 2例是首诊, 3例是其他科治疗无好转而转诊。疱疹后 3~ 6肋间神经痛 2例,腰神经痛 2例。 9例病人均无心肺疾患及糖尿病史。方法:全部病例都以神经阻滞为主。 55岁以下患者,在门诊采用单次硬膜外阻滞治疗。药物为 2%利多卡因注射液 4ml+维生素 B121mg+维生素 C500mg+三磷酸腺苷注射液 20mg(痛重者加地塞米松 5mg)共 10ml混合液,一次注入硬膜外腔。病人平卧后用迈瑞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颈丛阻滞方法对锁骨手术麻醉镇痛效果和颈丛相邻神经阻滞并发症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锁骨中段骨折拟在颈丛阻滞麻醉下接受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第一组病人麻醉的方法是行颈深丛与颈浅丛分别阻滞的方法(Ⅰ组)。用2%利多卡因10mL和0.75%罗哌卡因10mL混合成20mL,内含1:200000肾上腺素,取10mL行颈深丛阻滞,另10mL行颈浅丛阻滞。第二组病人颈丛阻滞的方法是肌间沟法(Ⅱ组)。用上述20mL混合液直接在肌间沟的顶点内注射从而一次性阻滞颈神经丛。观察颈丛相邻神经阻滞并发症。麻醉镇痛效果不佳者追加局麻药或改行全身麻醉并终止连续VAS评分。结果:Ⅱ组麻醉镇痛效果优良率和颈丛相邻神经阻滞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Ⅰ组,P〈0.05。结论:肌间沟法颈丛阻滞麻醉对锁骨手术非肥胖成年病人手术镇痛效果优于颈深丛与颈浅丛分别阻滞的方法,但其颈丛相邻神经阻滞并发症发生率也高。  相似文献   

16.
左、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疼痛临床工作中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讨左右不同侧SGB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机理及临床应用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需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病人左右侧各30例次,年龄31~52岁,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2964-2965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技术在老年病人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40例足部手术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术,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术。观察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局部麻醉药起效时间及感受观察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为10.56±2.54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5.50±2.1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穿刺次数为1.2±0.6,明显少于对照组的穿刺次数4.1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麻醉药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术在老年病人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中更具有应用的价值,穿刺次数少,局部麻醉药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associated pain, ZA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疼痛科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接受神经阻滞治疗的ZAP病人共153例,按带状疱疹病程分为急性期组(acute herpetic neuralgia, AHN)(1~30天)、亚急性期组(subacute herpetic neuralgia, SHN)(31~90天)和慢性期组(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90天)。所有病人均行2次神经阻滞治疗,每次间隔7天。记录病人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口服药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病人满意度评分(likert scale)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三组病人出院时各项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 <0.05),1个月和3个月时AHN组和SHN组普瑞巴林用量较出院时降低(P <0.05)...  相似文献   

19.
链霉素合剂三叉神经干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三叉神经干阻滞治疗[1,2],虽有一定效果,但易短时间内复发,并有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为寻找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7年4月-2000年10月采用链霉素 利多卡因 地塞米松合剂行三叉神经干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34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男性15例,女性19例,共34例。年龄24-72岁,平均53岁,病程4月-11年。均为口服卡马西平疗效不佳者,其中3例为酚甘油阻滞术后复发者。除5例患高血压病外,其它病人一  相似文献   

20.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或以这些损伤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现代疼痛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很多 ,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脊髓刺激及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神经阻滞是指在末梢的脑、脊神经 (或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内或神经附近注入药物或以物理方法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神经阻滞应用于诊疗 ,即称为神经阻滞疗法。该疗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药物治疗常带来较大副作用、手术治疗有时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且病人不易接受的缺点 ,成为现代疼痛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疗仪器的改进、新药物的涌现及对疼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