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格拉司琼、氟哌利多、甲氧氯普胺预防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妇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格拉司琼8mg;B组术后静脉缓慢注射氟哌利多5mg;C组术后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5mgbid。比较三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PONV总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PONV总发生率分别为7.5%、27.5%、52.5%;A组术后48小时内PONV,总发生率与B组、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拉司琼用于预防妇科肿瘤患者PONV效果明显优于氟哌利多及甲氧氯普胺。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干预措施预防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21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70例。A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 L;B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氟哌利多2 mg;C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PONV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分别为:A组55.7%(39/70)、B组17.1%(12/70)、C组5.7%(4/70)。B、C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且PONV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C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且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能显著降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PONV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恩丹西酮、地塞米松、氟哌利多联合用药对芬太尼术后镇痛并发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将180例ASAⅠ或Ⅱ级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6组,每组30例。镇痛药基础配方均采用芬太尼0.7~1.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输注速度为2ml/h。A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B组地塞米松10mg+镇痛泵中加氟哌利多5mg;C组地塞米松10mg+镇痛泵中加氟哌利多2.5mg;D组地塞米松10mg+恩丹西酮8mg;E组地塞米松10mg+恩丹西酮8mg+镇痛泵中加氟哌利多2.5mg;F组(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小时内的PONV情况。结果E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最低,明显优于A组(P〈0.05)和B组、C组、D组、F组(P〈0.01)。结论恩丹西酮、地塞米松、氟哌利多联合用药能明显减轻芬太尼术后镇痛所致的恶心、呕吐,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托烷司琼复合氟哌利多对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效果。方法160例ASA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及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A组(氟哌利多组)、B组(托烷司琼组)、C组(托烷司琼+氟哌利多组)、D组(对照组);观察围术期病人生命体征及24h内PONV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A、B、C组恶心及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的恶心及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预注托烷司琼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可较好地预防腹腔镜手术麻醉后PONV的发生,比单独使用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王晓庆 《河北医学》2010,16(7):853-854
目的:观察在全身麻醉下妇科手术中应用阿扎司琼与氟哌利多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选择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阿扎司琼组)、B组(氟哌利多组)、C组(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min A组患者静脉注射阿扎司琼,B组患者静脉注射氟哌利多,C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作为对照。观察手术后病人PONV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A、B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O.01),术后24h内阿扎司琼和氟哌利多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分别为73.0%和71.0%,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5.0%和20.0%。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0.O%和12.0%。A、B两组完全抑制PONV的有效率、术后恶心及呕吐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阿扎司琼或氟哌利多均能有效预防PONV,与氟哌利多相比,阿扎司琼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扎司琼和氟哌利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作用。方法150例ASAⅠ~Ⅱ级LC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C组生理盐水2ml,B组氟哌利多5mg和A组阿扎司琼10mg。观察3组患者手术结束后0~4小时、5~8小时、9~24小时、25~48小时各时段恶心、呕吐和48小时内头痛、头晕、嗜睡和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中A组PONV的发生率最低(P<0.05),B组次之;头晕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C、A两组(P<0.05),头痛发生率B组高于C组(P<0.05),C、A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嗜睡的发生率B组高于C组。结论阿扎司琼10mg和氟哌利多5mg静脉注射能明显减少LC患者PONV的发生率,但阿扎司琼10mg效果更佳,不良反应少;使用氟哌利多5mg会增加头痛、头晕、嗜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氟哌利多、地塞米松单用或合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 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150例,于麻醉前随机分为三组,静脉注入各预防性药物,A组:地塞米松10mg;B组:氟哌利多2.5rag;C组:氟哌利多2.5mg+地塞米松10mg。观察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三组术后24h恶心呕吐总发生率分别为74%、64%、26%,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1)。结论 氟哌利多、地塞米松都有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作用,但以氟哌利多+地塞米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氟哌利多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180例ASAⅠ~Ⅱ级LC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60例,A组术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B组、C组术前分别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地塞米松10mg和氟哌利多20μg/kg,观察术后48 h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A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68.3%,B组、C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26.7%和8.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小剂量氟哌利多能减少术后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格拉司琼、氟哌利多 ,比较术后恶心、呕吐 (PONV)的发生率 .方法 :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12 0例 ,手术结束拔出气管导管和胃管后随机分为 3组 ,A组 :未用任何止吐药 ;B组 :静脉注射氟哌利多 2 5mg ;C组 :静脉注射格拉司琼 3mg ,观察术后 30min ,2 4h ,4 8hPONV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术后 30min嗜睡率B组高于A ,C组 ,术后 2 4h ,PONV发生率B ,C组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P <0 0 1) ,头痛发生率C组高于A ,B组 (P <0 0 1) ,术后 4 8hPONV发生率C组明显低于A ,B组 (P <0 0 5 ) .结论 :格拉司琼、氟哌利多均能有效防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格拉司琼优于氟哌利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昂丹司琼、氟哌利多复合地塞米松对甲状腺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择期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15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五组。在手术结束时,A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B组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mg+地塞米松10rag;C组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mg+地塞米松10mg;D组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mg+昂丹司琼4mg+地塞米松10mg;E组(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观察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与E组比较,A、B、C、D四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严重程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中D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最低。结论昂丹司琼、氟哌利多复合地塞米松可明显减少甲状腺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维生素B1、B12穴位注射足三里及相应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确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予西药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200mg口服治疗,每日5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1、B12穴位注射足三里及相应夹脊穴治疗,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9.57%,治疗组有效率为9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B1、B12穴位注射足三里及相应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疗法。方法将腹部术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肌肉注射组、单纯针刺组(双侧内关、足三里针刺)、穴位注射组(双侧内关、足三里分别注射维生素B1和B6)。结果治疗1、2、3次后,单纯针刺组、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肌肉注射组(P〈0.05,或P〈0.01)。治疗1、2次后,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针刺组;治疗3次后,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注射是治疗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艳萍  何开明  黄小艳 《西部医学》2012,24(11):2181-2182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直立倾斜试验(TTT)明确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口服美托洛尔,治疗组加黄芪注射液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后观察晕厥再发情况,并再次行TTT试验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疗程短,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SIRS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针灸治疗组、参麦注射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各10只。造模成功1h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经5d治疗后,收集样本,检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动脉血气分析(PCO2、PO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参麦注射组WBC、TNF-α水平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参麦注射组PO2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参麦注射组PCO2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大鼠SIRS可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因子,保护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狗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每组5只)。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狗胃粘膜血流量的变化,同步测定血浆及胃粘膜组织中降钙素基因肽(CGRP)含量,并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电针足三里穴可使狗胃粘膜血流量增加(与针刺前比P<0.05或P<0.01),使血浆和胃体粘膜中的CGRP含量增加(P<0.05或P<0.01);而针刺上巨虚穴有同样的作用趋向,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针刺非经非穴组未见这一变化。[结论]说明电针足阳明胃经穴位,尤其电针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粘膜的血流量,这种改善可能与针刺影响血浆和胃粘膜的CGRP含量升高有关,这可能也是电针足三里可以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Jiang H  Wang PJ  Zeng HW  Zhao X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458-1462
目的 联合分析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后外周血胃黏膜保护及损伤因子相关指标和功能磁共振(fMRI)信号的变化,探索针刺调节胃黏膜的中枢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真穴组和假穴组;16名健康成人志愿者(均为同济大学在校学生)于2008年9-11月期间参加了两组实验,同一名受试者进行两次实验间隔2周以上.真穴组针刺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实验前5 min及电针刺激停止后的5、15、25、30 min分别5次采集受试者外周血检测胃黏膜相关指标;针刺时进行fMRI扫描.用SPM2分析fMRI数据,检验P值<0.00l.结果 真穴组电针针刺停止后的5、15、25、30 min外周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较针刺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同时内皮素(ET)、胃泌素(GAS)的含量均较针刺前明显下降(P<0.01),各项指标于电针针刺后25 min达峰值.假穴组外周血中各时间点CGRP、PGE2、ET、GAS的含量针刺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主要激活双侧额中回、尾状核,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下回、下丘脑,右侧岛叶、海马、小脑半球.假穴组电针刺激后只激活了右侧旁中央小叶及小脑半球.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对胃黏膜的影响作用可能需要通过中枢特定脑区的介导作用于靶器官而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间歇强化治疗对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析。方法将7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间歇胰岛素泵治疗组(A)、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组(B)和口服药物组(C),A组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结合口服降糖药交替应用控制血糖,B组以传统方式皮下注射胰岛素,C组单纯口服瑞格列奈治疗,观察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3组治疗完成后测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治疗后低血糖发生率、2hPG、TG均优于B组(P〉0.05)、与C组比较则各项数据均有显著差异(p〈0.01)。A组血糖达标时间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但明显优于C组。结论间歇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也能有效控制血糖,达到甚至优于常规使用胰岛素的效果,而且更安全能;能降低血脂及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保护肾功能;而口服降糖药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差,且无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剑萍 《当代医学》2014,(15):70-71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镇痛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方法将安徽省泾县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孕6-8周,要求终止妊娠孕妇290例,随机分为穴位组(A组)(n=100),药物麻醉组(B组)(n=90)和传统组(C组)(n=100)。A组进行穴位按摩,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B组采用2%利多卡因宫颈3、9点处注射。C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结果 A组镇痛显效60例,有效21例,无效19例,镇痛总有效率为81.0%,B组显效53例,有效2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2.2%,C组显效0例,有效10例,无效90例,总有效率为10.0%。A、B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在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穴位注射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皮下注射在放疗与化疗患者中升白细胞的作用。方法77例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双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rhG-CSF皮下注射,每隔5d复查血常规,了解白细胞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地塞米松组)毒副作用小,无合并症;对照组(rhG—CSF)毒副作用大,不良反应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1)。但两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地塞米松双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化疗和放疗引起的Ⅰ-Ⅲ级白细胞减少,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施沛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所致髋膝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典型髋膝疼痛并经DR和MRI确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06例(208髋),遵从患者知情同意原则,按入院前后顺序分为口服药物组(A组)、口服药物加穴位注射组(B组)、口服药物加穴位注射联合施沛特治疗组(C组)。三组病例均以国际骨循环研究会分期法作为影像学分期标准,采用VAS疼痛评分法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评估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和疼痛程度。结果:A、B、C组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1.6%、76.1%、79.1%,75.0%、77.9%、83.8%和83.1%、88.7%、91.5% ,C组与A、B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同时期疼痛强度比较,C组较A、B两组疼痛程度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口服药物加穴位注射联合施沛特治疗股骨头坏死早期不仅疗效肯定,而且费用低廉、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