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上是一致的。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中,如《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就包括了多种外感热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伤寒和温病的分科,只不过是时间有先有后,叙述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以伤寒而名书者,因“大邪中表”《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太阳属寒水,主一身之表,风寒外袭,首犯太阳,可表现津液失布。故伤寒易招致水病,此寒水并称之理。所谓“寒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同气相求也。《伤寒论》中张仲景非常重视治水调津液运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瑭《温病条辨·杂说》)汗由津液所化,且与血同…  相似文献   

3.
一、魏本《伤寒杂病论》魏本《伤寒杂病论》指王叔和《脉经》卷7、8、9所收之《伤寒杂病论》。叔和名熙字叔和。名“熙”者,始见《千金要方》卷26(食治》。来本《伤寒论》每卷卷首告题”晋王叔和撰次”。北宋林亿《校正金匾玉函经疏》云“王叔和,西晋太,为太医令”,故世人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读您刊连续刊载的有关伤寒学之论述,很有受益。现结合阅读一些医家的《伤寒论》注释和吾师之教诲,试对“三纲鼎立”学说之沿革初步整理,望前辈指正。仲景治伤寒,大要以寒邪外客,由表及里,产生传变诸证。太阳为诸阳之主气,风寒侵袭,首犯太阳,故细究太阳经,若能截邪于此,毋犯它经,则病可速愈。太阳一经,又以麻、桂、青龙为要,至于其余诸汤证则为传变辅佐而设。历代前贤为了读者能提纲挈领地学习并掌握《伤寒论》的实质内容,曾致力于“三纲”的研究。溯源这一学说的形成,晋·高平王叔和首  相似文献   

5.
《伤寒例》系晋·王叔和所作,文中有“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可证。对《伤寒例》的评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者贬之,如喻嘉言谓其“蔓引赘辞,横插异气,寸瑜尺瑕……。致令后学,画蛇添足,买椟还珠,煌煌圣言,千古无色”;一者褒之,如闵芝庆说:“伤寒有例,犹律法有例。罪有明证,从例治之;病有明证,从例治之,是皆所谓法也。……须知此篇,乃论中纲领,仅道伤寒之常,而未  相似文献   

6.
中医习称道泄或房事后外感风寒引起的恶寒发热。四肢不温、少腹阵痛等病症为“夹阴伤寒”。陶华在《伤寒全生集·论沉脉形状指法主病第九》中说:“若脉沉.足冷,面赤、身热或燥,此盖夹阴伤寒也,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里散寒。”指出此症为“欲事劳伤,肾经虚损,复感寒邪”所致。但对此说,诸多学者持有异议。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肾虚非阴症》中说:“今之医者曰,有人入房之后,其复感冒风寒而发热者.谓之明症,不问见证若何,总用参。术、附、桂、姜、萸等温热峻补之药,此可称绝倒者也。”蒋宝素在《医略·伏邪》中说:“毋为夹阴…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名《伤寒卒病论》)是我国临床医学的奠基典籍。宋代学术名家严器之将张仲景著作中的方治誉之为“众方之祖”。其后的医家,或称之为“方书之祖”(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群方之祖”(见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曾经指出:作为临床医学经典,《伤寒论》不只是代表哪一科的,而是各科临床都应该认真学习,并明确表述学医者如果不读张仲景书,则“不可以为医”(见柯氏《伤寒来苏集》)。《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整理此书,又分之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简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仲景原文分析了伤寒六经的经络意义;举例说明了经络在伤寒发病、传变及辨证中的作用;通过对《伤寒论》和《素问·热论》的若干方面的对比,说明了伤寒六经辨证和《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在理论上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正> 历代医家多谓《伤寒论》治伤寒,《金匮要略》治杂病。其说始见于宋·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王  相似文献   

10.
《千金要方》"伤寒"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千金要方》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撰 ,千百年来 ,多数医家据该书卷九“江南诸师 ,秘仲景要方不传”一段文字 ,误认为孙氏撰著《千金要方》之际 ,尚未见到过《伤寒杂病论》,或仅看到了《伤寒杂病论》的片言只语等 ,这种认识陈陈相因 ,一直沿至今日。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参照晋·王叔和《脉经》、《金匮玉函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孙思邈晚年所著《千金翼方》,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林亿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日本国康平本《伤寒论》,白云阁《伤寒杂病论》等不同时代的有关《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11.
读《伤寒温疫条辨》田淑霄,李士懋(050091)_《伤寒温疫条辨》为清·杨栗山所者。该书在继承《温疫论》学术思想基础上,详辨温疫与伤寒之不同。当然,详细区分温疫与伤寒,因为该书之贡献,然其主要贡献在于阐明了温疫本质为郁热,并从病因病机、脉证方药等各方...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素问·热论》、《伤寒论》和《温热论》是外感热病史上的三大里程碑。那么,从《伤寒论》到《温热论》,即温病学由伤寒学分化过程中经过哪些变革呢?我们认为,首先是《伤寒例》所播下的星星之火。 1.冬温、温毒等概念为“伤寒补亡”埋下伏笔。《伤寒论》之后,晋唐时期的外感  相似文献   

13.
河间发展仲景伤寒学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伤寒病的性质。他认为“本热非病寒也”(《原病式》),即伤寒为热病。“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病”(《伤寒直格·翟公序》)。这是他临床实践经  相似文献   

14.
<正> 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的基础上创立了伤寒六经辨证治疗大法。以经络而言,当有手足之分。“伤寒论”里并未详言,故致使后世学者对此各持己说。如:河间《宣明论》日;“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陶节庵《伤寒琐言》日;“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者,俗医之谬论也,人身之气,自平旦会于膻中,朝行手太阴肺经,以次分布诸经,所以一脉愆和,则百脉皆病。”按:所谓六经,是指手足同名六经而言,并非单指足六经。根据经络学原理,人体是一  相似文献   

15.
黄元御系山东清代名医,一生“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治学勤奋,著述甚丰,影响颇大。黄氏“博搜笺注”,“倾历群言”,历经“十载幽思”,先后于乾隆十三年(1748)与乾隆十九年(1754)著成《伤寒悬解》(简称《悬解》)与《伤寒说意》(《简称《说意》)两书。《悬解》十六卷,基本依宋本条文原例依次顺解注释:《说意》十一卷,则综合分类六经病篇阐说大意奧旨。两书集中反映了黄元御治伤寒学的基本思想及方法,现就其治伤寒学思想作一大要评述。力驳传经为热传经为热,直中为寒,是伤寒传经学说的重要内容,且为大多伤寒注家所赞同。黄氏则反其道而行之,指出:“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  相似文献   

16.
王叔和与《伤寒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例》一般认为是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时所写的凡例或引言,尽管内容历经诸家杂注已失原著端倪,但总观其学术思想仍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伤寒理论乃至热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指出编次《伤寒论》的目的和方法现存明·赵开美《伤寒论》全书共十卷二十四篇。其卷二第三篇为《伤寒例》,篇中王  相似文献   

17.
郭德海 《国医论坛》2001,16(6):53-53
张兼善《伤寒发明》的学术观点为众多伤寒注家所称引 ,然其书已亡佚 ,其人生平亦无明确传述 ,使后学者难窥其学术全貌。近人刘渡舟提出《伤寒发明》成书 1 644年 ,为研究该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然考诸文献 ,此说似有待商榷。兹仅就该书成书年代、流传情况作一考辨 ,以就教于贤达。1 成书年代关于《伤寒发明》的成书年代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辞典》载“伤寒发明 1 644”[1] ,其《伤寒发明》内容引自《订正伤寒论注》[2 ] ;另外 ,日本学者森立之的《伤寒论考注》载“张兼善 ,万历卅二年准绳所引”[3]。刘氏所引的《订正伤寒论注》实为清·…  相似文献   

18.
杨栗山,名璿,夏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精研伤寒与温病,“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得”,参以己见,著成《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此书深得后人推崇,近贤蒲辅周老中医认为:“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本文拟从《寒温条辨》的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成就,着重探讨其治温15方临床  相似文献   

19.
沈敏南 《中医研究》1992,5(3):14-16
《伤寒论》传世后得到古今中外医家的重视和研究,留下了数百本研究著作,从而形成独特的伤寒学。从方法学分析,症状与方剂研究法较能有效地揭示辨证论治。最有代表前者有宋代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宋代郭雍的《仲景伤寒补亡论》、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伤寒》、日本中西惟忠的《伤寒之研究》;后者有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议》、清代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民国左季云的《伤寒论类  相似文献   

20.
庞安时,字安常,宋代庆历、元符年间名医,湖北蕲水人。精于伤寒之学,深得仲景精微,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故宋·张来谓:“淮南人谓庞安常能与伤寒说话。”他的著作有《难经辨》、《主对集》、《本草拾遗》三部书,多已亡佚,现仅存《伤寒总病论》(以下简称《总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